日期:2022-04-08
這是第二節密度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意圖]
本節是本章《質量與密度》的第二節。在前一節,我們學習了“質量”和“用天平測量物質的質量”。物質密度的本質正是研究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所以從“區分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開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節基于實驗的基礎上學習密度的`知識,所以教學方法上引采用分組實驗和講授為主。
知識目標:
1.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查密度表. 能聯系實際應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會計算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能力目標:
1.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方法: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和學具]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課前準備]課內小組交流5分鐘
一:復習舊知
如何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二 :自學導學(以下內容采取自學的方式,在小組內探討完成并匯報)
1、密度 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計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變形:m= V=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體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質量單位用克(g),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2、例題自己做一遍和書中的解法對比 。
3、生實驗: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體積一樣,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
4、同樣的兩個燒杯分別裝有體積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卻能平衡,說明它們的質量卻又是相同的。 提出問題:
(1) 為什么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
(2) 為什么體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4)通過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材分析
質量和密度教學設計
本節課內容選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一節《質量》,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認識質量及其測量儀器,特別是學習使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天平是為后續各節的學習所準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極其重要,與今后授課的內容相關密切,是基礎性的一節,也是階段性的關鍵點。所以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實驗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對于天平這個工具的使用只要講明白應該問題不大。學生的問題主要是生活經驗不足,對于常見的物體的質量他們沒有辦法想象和了解,還有一些物質的尺度比較小或者比較大的話用基本單位來表示可能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 通過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物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通過對天平使用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通過使用天平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過教師的講解使用方法,然后讓學生去摸索,假如不這樣做會產生怎么樣的后果。
教學難點
質量的概念,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為突破難點,通過圖片分析物體和物質的區別,然后引入質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組實驗法,并用探究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本節難點。
教法學法
為了能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學知識,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探究法和討論法。通過自主學習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通過討論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給上面的物體分類,并說出你分類的理由?
創設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
課堂總結
課堂練習
一、質量的概念
由學生的分類,得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從而得出: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物質組成的……
提問:鐵釘、鐵錘都是同種物質組成的,但是物質的多少一樣嗎?
質量的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物體的質量。
學生繼續思考幾個問題:
1、一塊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質的多少改變嗎?(不考慮蒸發)
2、一個易拉罐被壓扁之后,形狀變了,所含的物質多少(質量)變了嗎?
3、在宇宙飛船中,物體處于失重狀態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體帶到月球上,帶到宇宙飛船中,這個物體的質量會改變嗎?
討論得出結論:
冰塊熔化成水, 狀態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
易拉罐壓扁了,形狀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化。
物塊送入太空,位置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化
總結: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變化而變化。
二、質量的單位
1、國際單位
2、生活中常用單位3、
3、換算關系。
質量單位符號: 噸(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質量單位換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對常見物體質量進行估算
三、質量的測量
1、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工具——托盤天平
托盤天平的主要結構
觀察托盤天平的結構,并且對照書本的圖記住各部位的名稱。
2、常見的測量工具
四、課堂小結
五、練習
1.關于質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結成冰后,質量變大了
B.鐵塊加熱后,再打成鐵片,質量變小了
C.物理課本在南京和在南極時, 質量不 一樣
D.以上說法都不對
2、宇航員若將一瓶密封的純凈水帶到月球上,你認為這瓶純凈水的質量是增加了、減少,還是不變?說出你的判斷根據。
練習冊68頁知識導航
布置作業
這樣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通過觀察、比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在觀察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并結合前面的內容,這個難點很容易解決,并且學生都能理解,特別是對于到宇宙里質量也不變這種情況。
讓學生自己總結這些比較簡單的規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
單位換算是學生覺得很困難的一部分內容,可以先找幾個簡單的練習做一做,太難的.話會打擊學生的信心。
通過搶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既提高了他們的常識,又為之后引入天平是準確測量的工具埋下伏筆。
讓學生了解測量質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實驗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測量工具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圖片學生能了解到多種多樣的測量質量的先進的儀器。能感受到科學的神奇。
讓學生對課堂學習有個總體的印象。
板書設計
§6.1 質量
1、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符號(m)
2、結論: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3、質量的單位:
國際單位:千克(kg);
常用單位:噸(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質量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
5、托盤天平介紹
天平的使用步驟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
2、將游碼移到0刻度線處
3、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為止(哪邊輕就往哪邊調)
4、左物右碼
5、讀數=游碼+砝碼
教學目的
密度優秀教案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單位.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教學重點
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師用:相同的燒杯兩只、分別盛同體積的水和酒精.體積相同的鐵塊、鋁塊、質量相同的木塊和橡皮泥、直徑相同的銅絲、鋁絲和鐵絲各一根、托盤天平.
學生用:托盤天平.體積為10厘米3的長方體(鐵塊、鉛塊、木塊各一塊).體積為5厘米3的長方體木塊,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質量?質量有哪幾個單位?用什么儀器測定物體的質量?
2.怎樣用刻度尺測定長方體的體積?指出兩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
3.單位換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課
講臺桌上放著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問:1.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2.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顏色、氣味、軟硬,就是物質的不同的特性.根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然而,利用物質特有的顏色、氣味和軟硬等特性,來區別物質,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有些物質,它們的顏色、軟硬非常相近,無法直接用人體的感覺器官來發現它們有何不同.要將這些物質分辨出來,就需要知道物質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們將研究物質的一種特性,即密度.
板書:三、密度
(三)講授新課
演示:1.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放在已調好的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看到它們的質量不相等.且鐵塊質量較大.
2.把盛有同體積水和酒精的燒杯,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質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質量較大.
3.把橡皮泥、木塊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它們的質量相等,但體積不相等.木塊體積較大.
小結:盡管鋁塊與鐵塊的顏色和軟硬程度差不多,水與酒精顏色相同.但當它們的體積相同時,質量卻不同.橡皮泥和木塊的質量雖然相同,但體積卻不同.可見,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質,質量相等,體積不同.這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下面通過分組實驗,進一步研究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看書P81前面幾行中〈實驗〉內容.
教師說明:
(1)增加實驗內容.測小長方體木塊的質量、體積.并計算1厘米3的質量.
(2)不填寫“密度”一欄。
出示實驗數據記錄本.(小黑板)
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得到的數據填入書中P81的表格中.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請一兩位同學將實驗數據填入小黑板的表內.
(四)學生討論
(1)從前三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2)從后兩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不同物質(鐵、鋁、木塊),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當然1厘米3(也稱單位體積)的質量就不同.(2)同一種物質(如大、小木塊),體積不伺時,質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質量卻相同.實驗使我們更加形象具體地認識了物質的這一特性.物質的這一特性,在物理學里用密度表示.
板書:1.密度.
板書: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這里的單位體積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單位體積.
練習;用實驗中得到的數據,計算出鐵的密度,鋁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計算出一種物質的密度,要追問它的意義.)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
提問:已知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怎么計算出密度?(學生回答)
板書:2.密度公式
用表示密度,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公式可寫成
板書:3.密度的單位
問:若質量單位是千克,體積單位是米3,密度單位是什么?質量單位是克,體積單位是厘米3.密度單位又是什么?(學生回答)
板書:密度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銅=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銅的質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關系:
顯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見: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
板書:4.密度表.
第一步:看書P84密度表
(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再次強調密度是物質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問:金、鋼、鋁、蠟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水銀、水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表中密度最小的氣體是哪種?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師做進一步的說明;
(1)從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體密度比液體密度大;而固體、液體的密度比氣體密度大約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經常用,因此要記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密度值(如:氣體的密度是0℃,標準大氣壓下的密度),這是我們認識物質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鞏固知識
練習:一塊冰的質量是36克,體積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體積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為什么?
板書:已知: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冰=?(2)V冰=20厘米3時冰=?
(2)當冰的體積是20厘米3時,冰的質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單位體積冰的質量沒有變化,即冰的密皮不變,仍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為0.9克/厘米3.
強調:(1)計算時,、V、指同一物質的質量、體積和密度.
(2)同一物質,盡管體積不同,但密度相同.
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P83,6,7.
補充兩題:
1.有一塊金屬,質量是6750千克,體積是2.5米3,這塊金屬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這是什么金屬?
2.有一滿瓶油,油和瓶的總質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質量是0.5千克,瓶的容積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評析】
這個教案很全面,重點也突出,各教學環節安排合理,講解清楚,達到了教學目的.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聯系實際,實驗和講解有機的結合,注意了啟發性,思路比較開闊,是一個比較好的教案.這里需要指出兩點:第一,在提問后的講解中,談到區別是什么物質除了特有的顏色、氣味、軟硬外,還需要另一種特性,即密度,最好要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否則感到說服力不強.第二,在講解單位時,談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說“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這句話最好不講,一則并不重要;二則學生不好理解.這句話實際上教師自己設立了一個不必要的難點.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案示例之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單位、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以物質本質特征來定義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自制幻燈片、天平、石塊、木塊、水、量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教學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
木塊15100.5
木塊210200.5
石塊11042.5
石塊220xx.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幻燈片出示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