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7
這是小學群文閱讀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課文:《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戲》
選文:古詩《元日》(宋)王安石、《元夕》(宋)歐陽修,《社日詩》(唐)王駕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勾畫關鍵詞句、寫批注、交流”等方法閱讀文章,掌握文章主要內容。
2、通過多文本閱讀和分享,提升學生整體感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學習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各地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感受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各地的民風民俗。
2、尊重不一樣的傳統風俗,感受傳統美德。
教學準備
課件、拓展閱讀材料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讀寫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個地方有不一樣的風俗習慣。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一起閱讀幾篇文章,來了解不一樣的民風民俗。
二、回顧舊知,了解風俗
1、課文內容回顧
引語:我們自學了第一單元里的三篇課文和三首古詩,它們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先獨自勾畫、批注,然后和同桌討論后回答。)
(《北京的春節》:喜氣洋洋;《臘八粥》:使人饞涎欲滴;古詩《寒食》:開心;古詩《迢迢牽牛星》:想念;古詩《十五夜望月》:思念家鄉。)
2、了解民風民俗
引語:在這些文章和古詩中,都描繪到了我們的一些民風民俗,你能具體說一說有哪些嗎?
(《北京的春節》描繪了春節,其中還寫到了臘八熬粥、泡醋蒜、孩子們買雜拌兒買爆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掃房、除夕、元旦、舉辦廟會、元宵節;《臘八粥》一文,則具體描寫了熬臘八粥的過程;《古詩三首》描繪了人們在寒食節、七夕節和中秋節這一天中所表達的情感或所做的事情。)
三、選文閱讀
引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空,都有著自己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我們來看看這幾首古詩。
1、出示古詩,默讀。要求讀通、讀順。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夕》(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社日詩》(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2、談內容
引語:讀過這些古詩后,你知道詩中所描繪的傳統習俗嗎?
(《元日》:春節放爆竹、貼新符;《元夕》:燈會;《社日詩》:在社日這一天人們把酒言歡,很歡樂。)
3、朗讀
放聲朗讀這三首古詩,熟讀成誦。
四、對比感受
引語:課內和課外的閱讀,讓我們知道了各地不一樣的民風民俗。我相信,其中有很多地方給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對比一下這些文章和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自由暢談自己的感受吧。(學生自己在組內談感受,后全班匯報)
1、《北京的春節》一文中,老舍先生有詳有略地描繪了在春節這一段時間里的風俗習慣,著力突出“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這四天(祥寫),而其他的地方描繪得很簡略。
2、《臘八粥》一文,作者以八兒的視角,描繪了在臘八節這一天八兒等臘八粥、喝臘八粥的事情。其中在等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整個熬制臘八粥的詳細經過,寫得細膩而形象,讓人垂涎欲滴,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等粥(祥寫),喝粥(略寫)。
3、而這幾首古詩,每首古詩都描寫了一種節日,不僅如此,詩中還寫到了在節日里的風俗習慣,濃濃的情感也從古詩中顯露出來,讓人印象很深刻。
4、感受:在文章中安排好主次,對重點內容抓住特點進行祥寫,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在習作的時候,也應該試著運用這樣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
引語:其實,很多的風俗習慣,都有一段美麗而動人的傳說故事呢。把大家收集到的有關風俗習慣的傳說故事和組內同學分享分享吧。
1、組內分享傳說故事,鞏固對傳統習俗的了解
2、派選代表,全班交流
(過年: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的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后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這一天,人們都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后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點燈籠,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現在的"過年"。
元宵節: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要燒死人類。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后,一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讓天帝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此逃過一劫。從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花燈,賞燈會來紀念這個日子。
七夕節是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少女們比賽穿針引線來紀念織女。 傳說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喜鵲們在銀河上架起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 這一天,女孩子們喜歡在織女星旁學習織布。也是為了慶祝牛郎織女重逢。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這個節日里留傳下來的風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漢朝,有一位叫費長房的會捕怪的巫師。 有一天,費長房告訴他的弟子桓景,農歷九月九日人間會發生一場大災難,他會帶他去阻止災難發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訴他將這些帶給世人。 乘上仙鶴,桓景去往人間。他將人們領往高山之巔,每人發了一片茱萸并飲了一口菊花酒。這樣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來了,它急忙趕往已人去樓空的村子。看到人們都已經聚集在山峰上后,它沖向他們。 但菊花酒的氣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卻步。于是桓景用劍殺死了他。 從那時起,農歷九月九日,人們帶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六、小練筆
引語: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讓我們對這些傳統習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們代表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學著今天學到的分主次、分詳略的寫法,把我們心中最想描繪的風俗習慣寫一寫吧。
1、學生自由構思,進行練筆
2、組內分享交流
七、推薦閱讀
中華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讓人感受到祖國文化的深厚久遠。要了解更多的有關中華民俗的知識,《華夏諸神》、《中華民俗常識》兩部書籍推薦給大家。
一、研讀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文中動物的做法,感受到動物之間的親情,進而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激發學生回報父母的情感。
2、透過文中人物的善良,從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的內容及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知道人應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二、研讀準備
教師:教學PPT文本
學生:文具盒水彩筆
三、研讀活動
(一)歌曲導入(獨唱《一個真實的故事》,教師由歌曲過度到教學中。)
(二)學習《金色的腳印》
1、我會想我會讀
PPT出示“思考問題”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瀏覽課文,想想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邊讀邊勾畫出讓你感動的語句,同時批注自己的閱讀感受。課文哪些語句能體現出他們之間的愛?
2、交流分享
(1)抽生回答兩個問題。(板書)
(2)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愛的?(抽生回答,PPT出示精彩語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小結:(凸顯主題“愛,讓靈性綻放”)
(三)學習選文
1、我會讀 (PPT出示“閱讀要求”) 【范學一篇選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瀏覽課文,想想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邊讀邊勾畫出讓你感動的語句,同時批注自己的閱讀感受。課文哪些語句能體現出他們之間的愛?
2、小組選學選文,學后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
3、我會做 做一份“讀書卡” 或者“閱讀海報”。
4、回報展示選學成果。
5、在展示中,小組成員補充閱讀中的勾畫的能體現“愛”的語段。(全班視情況朗讀)
(6、交換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待定)
四、課堂小結
1、背景音樂情感升華。
2、PPT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2、課結束分享對聯。
設計理念:
1.在分享同步閱讀教材成果、開拓視野、發展思維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2.品味優美語言,體會作者細心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以知識樹為主線,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時空、教學方法的全面開放,使學生在學習內容,學互滲透,有機整合。
教學重點: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熏陶情感、發展思維。
分享同步閱讀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為學生有效同步閱讀奠定基礎。
教學內容:
1.人教課標版教材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一單元:
《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
2.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同步閱讀教材:
《傾聽鳥語》《和樹談心》《落葉》《密西西比河風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談話
1.出示插圖,引出主題──感受自然。
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一組圖片,是不是似曾相識?還記得它們嗎?(師出示四幅圖片,生說出課題名稱) 師:這四篇文章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描寫的是──— 生:大自然。
師:對,在上周的學習中,我們走進了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領略了它的風姿,感受了它無窮的魅力,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有聲有色、今天,我們用畫知識樹的方法一起再次走進這個美麗的世界。(出示課件)這是知識樹,也是一棵大自然之樹,相信通過我們精彩示,會讓這棵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二、主題回顧
師:從這四篇課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山中訪友》一文中,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清風鳥兒都是我們的朋友,走進山中,我們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舒服,就一位久違的老朋友,特別親密。
師:是啊,大自然就如我們親密無間的朋友。(板書:親密無間。)
生:讀了《山雨》,我仿佛欣賞到了一場山雨音樂會,“叮咚──叮咚──”余音裊裊,韻味無窮。 師:說得真好!山雨的確是韻味無窮。(板書:韻味無窮)
生:我走進了草蟲的村落,這里真是一個神奇有趣的世界,它們勇敢、勤勉、熱情,讓作者流連忘返。
師:這真是一個別樣的情趣盎然的世界!(板書:情趣盎然)
生:《索溪峪的“野”》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里山野、水野、物野、人野,猶如置身于一個世外桃源。 師:是啊,來到野性十足的索溪峪,連人也變野了。(板書:野性十足)
設計意圖:從簡短的交流中回顧第一單元課文的主題,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閱讀概覽
師:(過渡):孩子們真會讀書!從四篇課文中感悟到了大自然的親密、韻味、情趣和野性。在同步閱讀教材中,也選編了九篇以主題的文章,我們重點閱讀了四篇(課件出示四篇文章題目)。前幾天,老師已經讓同學們認真閱讀,并且填寫了《同步閱讀卡》你們的閱讀方法嗎?
引導生總結出:閱讀──思考──勾畫──批注──填寫閱讀卡
師:能把課內的讀書方法延伸到課外,同學們真能干!接下來結合你們的閱讀卡,說說你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它主要寫什么?(引板書)
2.《和樹談心》:傾心交流──大樹是大地的守護神,只要用心交流,就能和樹談心,感受到心靈的寧靜。
3.《落葉》:有情有意──無論在北疆或南國,無論在深秋或初春,落葉翩然而下,為新葉的萌發奠基,無怨無悔。
4.《密西西比河風光》:旖旎壯觀──東西兩岸風光綺麗,動物們給優美的景色帶來生氣。 我們如醉如癡。
設計意圖:在同步閱讀材料的資料交流中讓孩子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提煉主題。
四、片斷分享與精彩賞析
1.《傾聽鳥語》:悠揚動聽──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只要有鳥兒的地方,都能聽見它們婉轉動聽的歌唱,鳥語是世間最美的語言
師小結:同學們讀得認真,說得精彩!大自然真神奇啊,我們置身其中,欣賞了鳥兒的歌唱,大樹的語言,落葉的情意,河水的壯
師:(過渡)這四篇文章,一定有一些優美的地方讓你欣賞,或是有一些疑問讓你困惑,讓我們交流交流吧!在匯報之前,請你先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寫景的文章一般文筆優美,因此應結合有感情的朗讀重點體會,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優美的境界)
1.《傾聽鳥語》:
(1)問題:為什么說“鳥語是世間最美的語言”?(生結合文中描寫各抒己見) (2)生分享精彩片段,談自己的感受:
預設:
我太向往鄉村生活了!你看,鄉下到處是樹,到處是鳥,黃鸝、布谷鳥、云雀、??聚集在一起舉辦著“音樂會”,真熱鬧!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音樂會的盛況吧!(指導朗讀,表現場面的熱鬧和鳥兒的歡暢。)
②讀了第三自然段,我心里真難受:“梧桐樹被砍了,清脆如洗的鳥聲成了記憶里的一個遙遠的夢,只能偶爾看見幾只鳥兒驚恐地上空飛過。”從“驚恐”這個詞語中我體會到了鳥兒的孤單、無助和害怕。城市的環境遭到了破壞,鳥兒們失去了美好的家園,真啊!
(3)對比朗讀:
師:孩子,你真會讀書!從“驚恐”二字能設身處地體會到鳥兒的心情,感悟到鳥兒的心聲。它們為什么驚恐? 生交流,預設:
①、梧桐樹被砍了,鳥兒們無家可歸了。
②、城市里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鳥兒很害怕。
③、有些人要捕鳥,鳥兒的生命經常會受到威脅。??
師:請孩子們讀讀第三自然段,讀出鳥兒們前后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來。(開始的歡快熱鬧,后來的害怕悲傷。) (4)情景交流:
如果你是其中一只鳥兒,你會對人們說些什么呢? 生展開想象,交流──
我多么懷念在鄉村的日子呀,和伙伴們朝夕相處,無憂無慮?? 人類呀,我們希望能與你們和平共處??
我們只要有一處小小的棲身之地就滿足了??
師小結:是呀,我們多么希望無論在鄉村或城市,都能看到鳥兒展翅飛翔,都能聽到鳥兒的歡唱,因為──鳥語是世間最美的語言
2.《和樹談心》
(1)問題:我們真的能和樹談心嗎?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和樹談心的? 生交流,預設;
①、牧羊人幾十年置身于荒無人煙的地方,堅持不懈地植樹,把樹看做自己的親人,和樹默默地談心,得到了心靈的寧靜。真是太②、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把樹比作自己的爸爸,他背靠著樹干,就像靠在爸爸的懷里,和爸爸說著心里話,向爸爸訴說著自己的思人感動!
③、人們在孩子誕生、青年結婚、親人不幸的時候,用種樹的方式來紀念良辰吉日或寄托哀思,讓樹來傾聽它們的心聲。
(2)情景體驗:
師:孩子們,現在老師就是一棵樹,愿意傾聽你們的心聲,你的快樂、煩惱、都可以向我訴說,現在拿起你的筆,把你的悄悄話寫師總結:只要用心、用情,我們就能和樹談心,與它分享我們的酸甜苦辣,成為知心的朋友。 3.《落葉》
(1)問題:《落葉》一文給我們描繪了北國和南國不同的葉落情景,你喜歡哪一種?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生交流,預設:
我喜歡北國“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壯觀景象。開始是金蝴蝶般的
幾片,緊接著便是沙沙嘩嘩的金紅的陣雨,然后就如鋪出一片金紅的地氈,一派多么悲壯的氣氛! 師:說得真好!請男孩子用朗讀來給我們呈現這副金秋落葉圖吧!
②我喜歡萬木爭榮的春天里,新葉在歌唱,老葉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樹上飄然而下的情景。沒有悲戚,沒有寞落,化作玉露瓊著新葉的生長,默默無聞卻又有情深意長!
師:你從字里行間里讀出了落葉的精神和品質,真會讀書!那請女孩子用朗讀來贊美無私奉獻的落葉吧! (2)拓展延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也有情啊!看到它,你想到了誰? 生交流:教師、警察叔叔、清潔工阿姨、邊防軍戰士??
4.《密西西比河風光》:
問題:師:全文共四個自然段,你發現沒有,每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總──分”結構的段落,分別描寫了西岸──東岸──動物──河這邊的不同景象。 師:分析得真好!你對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和我們交流交流吧!
生朗讀,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師小結:密西西比河旖旎的風光和神秘的氣息讓我們向往,真希望有機會親身去欣賞欣賞。
5.總結寫法:
師:孩子們學得真不錯。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八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一個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呢?(再瀏引導學生總結出作者的寫作特色:1.細致入微的觀察;2.豐富奇特的想象;3.生動細膩的描寫;4.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設計意圖:在孩子自主交流和思維的碰撞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五、主題拓展
師:通過剛才的閱讀和交流,我們進一步感悟了大自然,這是一個絢麗多姿、生機盎然的世界。如果是你,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的美麗與神奇呢?
生自由交流。(根據交流板書關鍵詞語) 預設:
生:1.我希望有馬良一樣的神筆,描畫出美麗的自然景色。 2.我要寫一首詩來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 3.我要用歌聲來贊美美麗的大自然。
4.我要拍攝出一幅幅精美的相片,記錄下一個個精彩瞬間??
師小結:是啊,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用心感受,就能發現大自然的美;在你的眼前,就能展現出一片童話般美好的天地。請看知識
已經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了!老師把我們今天精彩的閱讀交流成果匯成了一首小詩,把它送給自己,送給我我們美麗神奇的大自致大自然
你是一首歌在耳邊響起
鳥語動聽,山雨余韻 躺在你溫暖的懷抱 是如此溫馨與甜蜜
你是一副畫讓我們留意 和樹談心,河水旖旎 駐足欣賞你的美麗 是這樣不忍離去 你是一個朋友讓人回憶 草蟲啁啾,落葉有意 眷戀著你神秘的氣息 品味人生的真諦
設計意圖:讓孩子走出文本,喚醒內心深處的情感,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
【設計理念】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五年級下冊起,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四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可稱“小古文”。從教材編排意圖來看,為初中文言文學習奠定初步基礎,打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啟蒙之門。
“認識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攪一陣。”(葉圣陶語)小學“小古文”教學,應遵循其“小”的特點,啟蒙的階段目標,把握三個一點:“激發一點興趣”“讀出一點韻味”“揣摩一點語言”。
一、激發一點興趣
第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楊氏之子》課前交流,我從生活入手,老師認識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他特別有意思,向別人介紹我的時候,說我是“劉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嗎?學生聯系生活明白是“姓劉人家的女兒”意在營造學古文的語境。
第二,降低難度,激發興趣。“難讀”“難懂”造就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我們不妨降低難度,學生不會讀,教師范讀、帶讀、教讀。學生不理解,教師可以鋪設臺階。
第三,拓展閱讀,激發興趣。《楊氏之子》從《世說新語》導入,拓充《徐孺子賞月》《口中狗竇》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像《楊氏之子》這樣的故事在《世說新語》中有兩千多個,里面有原文、有注釋、也有譯文,激發學生閱讀小古文的興趣。
二、讀出一點韻味
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文言文教學“讀”的指導要“實”,要求要適度。《楊氏之子》的讀分四個層次:音、斷、意、情。 三、揣摩一點語言
“文言共生”是語文教學的性質,教學中當警惕“廢于清議”或“死于章句”的偏頗現象。如《楊氏之子》中“禽”的演變,“惠”的通假用法,“孔君平”、“孔”、“夫子”等同一個人的不同稱謂,誰為誰設果的省略??只有把語言文字的教學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學才能扎實而不枯燥,淺白而不淺薄。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詞句,了解《楊氏之子》《徐孺子賞月》《口中狗竇》的主要內容。
2、運用品味語言、比較異同等閱讀策略,體會文章中語言的精妙。
3、拓展閱讀材料,了解文言文的特點,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文言文,感受語言的魅力。
2.在交流朗讀中熏陶情感,發展思維,進一步學習文言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精練,體會語言的魅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導談話:
同學們,我們學過很多古文佳句,誰能說一說呢?剛才你們說的古文佳句用的語言是古人的,用這樣的語言寫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二、學習《楊氏之子》 (一)、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楊氏之子》出自哪呢?請一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自由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指名學生嘗試著讀一讀。
根據注釋理解詞語
“禽”是什么意思?
“禽”指鳥。這一句中,“家”和“禽”是兩個詞語,“禽”字前面要停頓,才能讓人聽明白。(課件出示: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反復練讀,理解課文內容。
(二)、抓人物,感知大意
1.再讀一讀課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詞圈出來。
2.出示:“楊氏子”、“其”、“兒”、“兒”、“兒”、“君”這些詞,再讀讀這些詞語,又有什么發現?
3.第三句,沒有人物,為設果,到底誰為誰擺上水果? (出示填空:( )為( )設果) (三)、品對話,感悟聰慧 1.師生一起讀文。
師:第一句總起,后四句用一個小故事具體寫。
2.從課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楊氏子的甚聰惠呢,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畫下來。(生邊讀邊圈畫) 3.交流匯報。
4.師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特點。 三、閱讀《徐孺子賞月》《口中狗竇》 學習要求:
1、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讀懂短文,用自己的話說出文章大意。
2、完成下列表格。 閱讀篇目 《徐孺子賞月》 《口中狗竇》 精妙的語句 寫出喜歡句子的意思
四、課外延伸
1.課后搜集廣告詞、歇后語、相聲、笑話等,下一周我們開展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體會語言的精妙。
2.借《世說新語》讀一讀,這本書里有原文、注釋、譯文,相信你能讀懂,也會喜歡。
【板書設計】
小古文 語言的精妙
《楊氏之子》 風趣幽默 《徐孺子賞月》 偷梁換柱 《口中狗竇》 擊中要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