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3
這是押韻和平仄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逢妙處,語言要聲情并茂。
2、我們不數次都拜倒在他聲情并茂的表演中。
3、他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嗓音純正,高亢圓潤,演唱嘎調運用自如,聲情并茂,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4、她的演唱聲情并茂,極富藝術感染力。
5、試想,一個說話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繪聲繪*、聲情并茂的教師,能不使學生陶醉其中,自得其樂,有身臨其境之感嗎?
6、格蘭特將被拿來和年輕有活力的穆里尼奧相比,他最后一次來到訓練場紡時候做了聲情并茂的告別。
7、我們表演的時候就要聲情并茂,才能夠打動觀眾。
8、她在朗誦比賽時聲情并茂,感情真摯熱烈,看來獲獎很有希望。
9、他精神抖擻,鎮定自若地走上講臺,()演講時抑揚頓挫,充滿*。
10、在今天的市場中,許多人趨向于投放鋪天蓋地的廣告,他們聲情并茂的吹噓道:他們的大多數網站將會給訪問者帶來商業收益。
11、筆者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一歸納,旨在引起教師對非言語重要*的認識,使言語、非言語相得益彰,提高課堂互動質量,達到聲情并茂的良好效果。
12、當優雅輕盈的華爾茲將大家帶到了蘭*的多瑙河邊時,席間突然而至的細雨更為晚會增添了浪漫唯美的氣氛,細雨中alian和張平以及曾思萌和陳榕聲情并茂的配樂詩朗誦再次讓人領略到施耐德員工多才多藝的風采。
13、摘要詞體是訴諸聽覺感受的藝術形式,與諸多伴奏樂器一道,營造出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表達效果。
目標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詩歌的押韻與平仄;培養學生熱愛詩歌,喜愛我國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歡古詩詞的人。它其實就像古典園林一進門就擋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著巍峨嶙峋的、其實沒多高。抬腳走幾步,一下就過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覺得心生敬畏;細細欣賞開始略品個中滋味。只要翻過“假山”,就能嘗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詩的詩體:
(一)關于格律詩格律詩一般分五言,七言兩大類,(六言詩非常少,故不列為主流。)每類又分絕句,律詩,排律等體裁。這里只簡單介紹絕句和律詩。
1、絕句:絕句的體裁: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五絕是五言四句,七絕是七言四句。絕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聲韻,第三句最后一個字用仄聲,第一句可壓韻,也可以不壓韻。例: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律詩:律詩的體裁:也是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種,簡稱五律和七律。
律詩的要求:
五言七言都各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聲韻,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個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絕句一樣押不韻都可以。還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別要對仗。
例: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里白沙堤。
(二)關于押韻
1、詩歌有了韻腳會有什么特點寫詩要押韻,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樣,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雖然追求自由的新詩越來越趨向于不押韻,但讀著流暢的新詩,韻腳還是隨處可見的。如果我說格律詩比自由詩容易讓人記住,也許你不會反對吧?要是我們在大街上隨便攔個路人,讓他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詩來,恐怕脫口背完“白日依山盡”的比“小巷”或者“再別康橋”的要多得多吧。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格律詩嚴格押韻。有韻就順口,順口就容易記。
2、什么是韻,“韻”究竟長啥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同聲相應謂之韻”。大家都會說普通話,應該知道漢字是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音拼讀出來的。一個韻母與不同聲母結合可以拼出許多字音,如韻母“i”可以跟不同的聲母組合成:xi(西)di(低)ni(泥)ti(蹄)di(堤)這些都是所謂的同韻字了。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這是我們上一節中舉例的那首七律《錢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韻”腳。對“押韻”這個概念還比較生疏的同學,如果你有時間,不妨給每句詩的最后一個字標上拼音,試試把剩下三首詩的韻腳找出來。一來熟悉一下“聲母”和“韻母”的不同組合;二也復習一下格律詩所要求押韻的位置。
3、這個韻要押什么?怎么押?格律詩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韻的,而且要押平聲韻。音韻學家把古韻分為三種,一個是上古韻,就是《詩經》《楚辭》里的韻腳。(上古韻是沒有韻部的,是后人根據先秦、兩漢的的古詩主要是先秦的古詩總結的。)上古韻我們先不說,因為暫時也用不到。另一個是中古韻。在西晉末年發生了五胡亂華的事,天下紛爭,民族大融合,當時語音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大概就是中古韻(或說語言)產生的原因。《平水韻》里把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106個韻部,其中平聲韻30個,我們寫詩一般是按這30個平聲韻來壓的,而平仄也是根據《平水韻》里的四聲分類來區分的。還有一個是近古韻,也就是元曲的韻部,這里和格律詩沒有太直接的關系,所以忽略。還有一種就是今天的普通話韻部,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的。就是網上常說的“新韻”了。對于初學者,可以自己考慮選擇《新韻》還是《平水韻》讀一讀。
(三)關于對仗
在介紹“格律詩”(也叫“近體詩”)的簡單定義時我們說過,“絕句”(五絕和七絕)一共由四個句子組成;而“律詩”(五律和七律)需要八個句子。這多出來的四句還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對仗”。如果你對“對仗”這個術語不太熟悉的話,“對對子”或者“對聯”應該不太陌生。咱們*早就有過年時在門上貼大紅春聯的習俗:爆竹一聲除舊歲梅花數點接新春對聯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游戲,又叫“楹聯”,對仗則是*楹聯最基本的特征。
1、何為對仗
(1)什么對什么先看一下:天王/寶塔(名詞);蓋/鎮(動詞);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詞);一聲/數點(量詞);除/接(動詞);舊歲/新春(時間名詞)。古人謂之“實對實,虛對虛”。這是抄自《基維百科》的定義:“對仗”,是*詩的術語,也就是*詩的創作手法與修辭規則。“對”字在此做動詞,意謂著將兩兩一對的東西放在一起。“仗”字則來自古代儀式往往由兩人一組來舉行,有“儀仗”的“仗”意。對仗有時也稱為對偶。一共八句的律詩,要求中間的四句兩兩對仗。律詩的對仗和對聯的對仗要求還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要寬松一些。
(2)怎樣“對”才算“仗”“對杖”是指兩個句子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必須滿足下述的要求:兩個句子的字數,句讀,相同位置上詞語的詞*,都要完全相同;而且兩句的平仄規律是“相對”的。滿足這種關系的兩個句子就構成一個對仗結構。
(3),對仗的類型:
①工對嚴格的對仗不但要求詞*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而且在名詞對名詞時,所屬的詞類也要一樣。由于名詞的范圍很廣泛,過去還把名詞再細分為很多類:天文、時令、地理、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形體、人事、人倫等等。比如“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這一對仗結構中,“月對云”是名詞對名詞,而且是天文類對天文類,這一對就非常嚴格工整。象這種既滿足詞*相同又滿足詞類相同的嚴格的詞對就叫做“工對”。
②寬對比如“飲馬雨驚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歸》)這一對仗結構中的“馬對花”,是名詞對名詞,但馬是動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詞分類中的同一類。這種只滿足詞*相同而不滿足詞類相同的詞對就叫做“寬對”。要注意的是,對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對的數目來判斷,但對仗的“質量”卻沒有度量*的標準來判斷。換句話說,對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③借對除了上述的“工對”和“寬對”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對仗方法叫做“借對”,其中又分為“借義”和“借音”兩種方法。“借義”,比如“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南逢李龜年》)這一對仗結構中的“尋常”意義為“經常”,和對仗句中的“幾度”構成“尋常——幾度”副詞對,是寬對。但“尋”和“常”另有意義:古代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用這一層意義就構成了“尋——幾”數目名詞對,“常——度”度量名詞對,都是工對。“借音”。比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李商隱《錦瑟》)這一組對仗句中,“滄-藍”形容詞對是寬對,因為“滄”表大小,“藍|”表顏*.但“滄”和“蒼”同音,而“蒼-藍”形容詞對就是工對了,因為它們都表示顏*.
④流水對在對仗結構中,也有一些對仗結構中,兩句詩在內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來才能表示一個完整的意義,或者在邏輯上有因果關系。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一結構中,兩句詩對得很漂亮,但要合起來才能表明作者要講的理或者現象。這種對仗結構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流水對”。好像流水一樣無法分開,始終相依相隨。流水對可以是工對,寬對或者借對中的任意一種。除了兩句詩構成的對仗結構以外,在一句詩的內部也能產生對仗結構。
比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這兩句詩構成一個對仗結構,而每句詩內部又構成“句中自對”的對仗結構:“風-天”對,“急-高”對;“渚-沙”對,“清-白”對。練習:分析下面一首詩中的對仗結構。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知識
二、關于平仄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詩(近體詩),除了前面說過的“五個或者七個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這28或56個字,大多數都還需要符合嚴格的“平仄”排列組合“規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什么是平仄還是從咱們最熟悉的普通話學起吧.原來所謂“平”聲字就是普通話中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所謂“仄”就是第三聲和第四聲。具體到“媽/麻/馬/罵”,“媽/麻”是“平”,“馬/罵”為仄。你看,現在給你一個字,你能否馬上就能根據普通話的聲調說出它是“平”還是“仄”。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
二.咱們按照剛才說的把數字“一二”換成“平”,“三四”換成“仄”再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當然這是最最簡單的慨念了,實際上不那么簡單的.比如第一個“白”字,《平水韻》里是劃入“仄”聲字的。為什么在詩詞中非要講究這個“平仄”呢?(1)先請你大聲地讀讀剛才那兩句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讀幾遍,看能不能體會出平仄變化帶來的韻味。
教學目標
語文詩歌押韻和平仄教案
1、了解基本的押韻、平仄、對仗的知識,體會古典詩詞的音樂性、韻律美。
2、了解詩歌的分類。
3、能利用平仄對仗知識進行集聯創作。體會詩歌語言的音樂性、韻律美。
4、通過鑒賞古今詩詞,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類,詩歌押韻、平仄和對偶的基本知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1、導入:集體吟唱兒歌《我家的小院》,明確這首兒歌的韻腳(馬、鴨、花、畫),感受詩 歌的音樂感和韻律美。
2、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詩詞的韻腳,并分析一下他們分別押什么韻。
明確:《客中作》的韻腳香、光、鄉有酒酣之樂,更有酒醒思鄉之愁, 很好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鄉霜墻塘是《商山早行》一詩的韻腳,隔句用 韻,形成整齊的韻律,節奏明快,與詩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 實顯詩之美妙。《虞美人》中的韻腳(見課本33頁)多,時常換韻,節奏忽快忽緩,使亡國 之痛躍然紙上,令人肝腸寸斷。
3、找出《娃娃的故事》《鄉愁四韻》的韻腳,體會一下它們是如何押韻的。
明確:見課本33—34頁。要講清楚不同韻腳所傳達的不同的感情。
3、什么是古體詩?什么是近體詩?近體詩主要包括哪兩種詩體?
4、律詩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
明確:課本34頁。四點要求。
5、什么叫押韻?
6、絕句和律詩的押韻有哪些要求?
7、什么叫平仄?
8、請同學們從五律最基本的兩種平仄格式中總結一下律詩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確: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對③上下聯平仄相粘,即相同。④一三五不論,二
四六分明。(詳見教參60—61頁)
9、什么叫對仗?
10、律詩哪幾聯要求對仗?
11、詩歌對仗有哪些類型?
12、學生利用所學的押韻、平仄和對仗的相關知識進行集聯創作。
示例:教師給出兩首詩,學生從中集聯。(詩歌見教參57頁)
(1)夕陽無限好,(李商隱《樂游原》)——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
(2)勸君更進一杯酒,(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3)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摟春》)——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
12、課后練習小試身手指導。
五、教學反思:
千言萬語總關“音” 第四節 聲情并茂──押韻和平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韻、平仄知識。感受古典詩詞講究語言的音樂性、韻律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鑒賞古今詩歌詞曲,使學生對寫作詩文時的韻律和諧有所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律之美。 教學重點:了解基本的押韻、平仄知識。 教學難點:了解基本的押韻、平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誦讀兒歌,體會韻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我來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飄,我把雪來掃。堆個大雪人,頭戴小紅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對我笑。 ○小手絹,像照片,小貓小狗在上邊。洗手絹,晾晾干,一根繩子晾一串。貓來瞧,狗來看,好像參觀攝影展。 ○糖果娃娃進嘴巴,舌頭摟它牙躺它。舌頭悄悄告訴牙,糖果是個好娃娃,你要生病別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請模仿下文,①繼續完成童謠;②另作一首類似的兒歌(題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爺爺愛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鴨子,個子矮矮,走起路來,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陽曬曬,伸長膀子,吃吃青菜。 這些兒歌同學們可能回到了快樂的童年。我們看看這些兒歌有什么特點呢?押韻。那么都押什么韻呢?學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寫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餅干(媽媽把飯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辮;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貓寶寶,走路搖搖,翻個筋斗,讓你瞧瞧。吃著竹子,肚子飽飽,扭著屁股,到處跑跑。 ●(2)鑒賞詩歌,分析韻腳。 學生朗讀詩歌,找出韻腳。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韻腳是“塵、新、人”(“新”的古音與“塵、人”同韻)。 《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縐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這首詩是平起平收式,韻腳是“好、棹、鬧、少、笑、照”。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是仄起平收式,韻腳是“花、斜、家”。 補充:對課本上的詩的分析 1)古代詩詞鑒賞。《客中作》沒有直白地表達思鄉的感情,而是通過寫客中作樂來寫作客他鄉的飄零感,整首詩全方位調動人的感觀──嗅覺、視覺,還有觸覺。而這首詩的韻腳也恰是感觀的落腳點:“香、光、(他)鄉”。《商山早行》首聯開宗明義“客行悲故鄉”,全詩寓情于景,寫到了“殘月、晨霜、槲葉、山路、枳花、驛墻、鳧雁、池塘”,這些意象都帶著傷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構成韻腳:“霜、墻、塘”。而《虞美人》則是移句換韻:“了”和“少”,“風”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變化與作者心情起伏回轉配合,可以說在形式和內容、情緒上達成了高度的`和諧。 (2)現代詩歌鑒賞。現代歌詞中也有對押韻的要求,不過遠不如古詩詞那么嚴格。《娃娃的故事》歌詞兒歌化、口語化,作為韻腳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詞:“話、家、下、它、媽”。而且考慮到孩子的特點,每句最后一個字都是語氣詞。這些詞并不影響押韻。《鄉愁四韻》歌詞比較注重文學性、抒情性,而且題目就明確顯示了要借“韻”傳情,用到“水”和“味”,“紅”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詞一韻一情,同韻復沓,把思鄉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3)舉例擴展,總結歸納。 ◆押韻 一、詩歌押韻 (1)律詩押韻通則: ★A.都用平聲韻(唐代劉長卿、白居易,宋代蘇軾、黃庭堅寫過少數押仄聲韻的律詩)。 例如: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韻腳為“森,陰,心,砧”此四字都是平聲字。 ★B.通常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只有首句用韻時可以用鄰韻。 例一: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韻腳分別為:村chun 昏hun 魂hun論lun 例二: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韻腳為“州 zhou休xiu 籌chou牛niu愁chou ★C.句尾不能連三平,也不能連三仄(但也有少數例外)。 如上兩首詩末句分別為:白帝城高急暮砧。 為平仄平。 分明怨恨曲中論。 為仄平仄。 不及盧家有莫愁! 為仄仄平。 ★D.律詩基本上不能出現重復字,但也有少數是內容突破了形式。 ★E.“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連三平或連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絕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F.句式一定是整齊的五言或七言,沒有長短句。 (2)古詩押韻規則:可用仄聲韻,可用平聲韻;平仄韻可以轉換,不必一韻到底;不押韻的句尾之平仄,可與韻腳相同。 二、詞的押韻 詞的押韻方式比詩復雜,而且變化很多。大致的情況有:(1)一首一韻:如范仲淹的《漁家傲》。(2)一首多韻:如李白《菩薩蠻》。一首詞用韻最多的要算薛昭蘊《離別難》,共七部韻,交互錯雜,最為復雜少見。(3)以一韻為主,間押他韻:如李煜《相見歡》,此詞即以平韻“樓、鉤、秋、愁、頭”五韻為主,間入仄韻“斷、亂”二韻為賓。(4)同一韻部平韻仄韻通押:同部平仄韻,如“東”協“董、送”。“支”協“紙、寘”,“麻”協“馬、祃”等。稱作“同部三聲葉”在詞中最常見的,有《西江月》、《哨遍》、《換巢鸞鳳》等調。如蘇軾《西江月》,“霄、驕、瑤、橋”四平韻,與“草、曉”二仄韻,都同在第八部。這類平仄通協的詞調,以平韻與上、去韻通協者為多,平韻與入韻通協者甚少。這是因為在宋詞中入聲韻往往獨用,不與他韻通用。(5)數部韻交協:如陸游《釵頭鳳》。此詞即以上片的“手、酒、柳”與下片的“舊、瘦、透”相協,又以上片的“惡、薄、索、錯”與下片的“落、閣、托、莫”相協。(6)迭韻:如白居易《長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韻:宋詞在句中押韻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蘭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見新雁過,奈佳人自別阻音書”,“歸途縱凝望處,但斜陽暮靄滿平蕪”;又如《惜分飛》的上下片結句,毛滂作“更無言語空相覷”,“斷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淚珠成縷眉峰聚”,“斷腸解賦江南句”等等都是。除以上七種情況,詞的押韻還有四聲通協(一首詞中平、上、去、入四聲韻通押)、平仄韻互改、平仄韻不得通融(詞調押韻有的有嚴格規定,有些詞調決不可通融平仄韻通押)、協韻變例等四種情況。 ◆平仄 一、近體詩平仄組合的規律 (1)組句規則──同句交替。以五言為例,凡第一個節奏用“平平”,則第二個節奏必須用“仄仄”,第三個節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個節奏用“仄仄”,第二個節奏必須用“平平”,第三個節奏就要用“仄”。七言詩依此類推。 (2)組聯規則──上下句相對。以五言為例,如上句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類推。 (3)組篇規則──上下聯平仄相“粘”,即相同。近體詩中絕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聯。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每詩四聯。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每聯之內,平仄相對,上下聯之間,平仄相粘(即相同),這就是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排列規則。 兩聯之間平仄相粘,就是第1聯的后一句,和第2聯的前一句,的第2,4,6字平仄應該相同。 如一首律詩: 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6仄仄平平仄仄平。7仄仄平平平仄仄,8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聯的后一句就是例中的“2”句,和第二聯的前一句就是例中的“3”句,這兩句就需要“粘”,也就是第2,4,6字平仄應該相同 。 以此可知,一首律詩的8句中,12句,34句,56句,78句分別需要平仄相“對” 23句,45句,67句分別需要平仄相“粘” 例如: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靈活原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經能分辨平仄,會發現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與《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時花濺淚”,按規則應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個仄聲字,這不是沒有依照格律嗎?不是的,這里涉及了近體詩的另一個重要規則:每句詩的單數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雙數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嚴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見,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現在單數的位置。那么第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