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2
這是貝的故事板塊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貝的故事教學設計
1.會認16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夠認讀“甲骨文”“飾品”的`詞語,會寫“錢幣”等詞語。
4.進一步了解漢字的意思與偏旁的特點。
5.了解貝字的起源,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義。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說說對貝的了解,引入課題。
2.出示貝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其形狀。
3.揭示課題,板書課文題目。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詞
1.鼓勵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主認讀生字。
2.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生字詞學習方法。
3.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新字。
(1)指認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2)開火車認讀生字。
?。?)用生字組詞。
4.指導學生書寫。
5.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漢字的魅力。
三、整體感知,理清層次1.鼓勵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主認讀生字。
2.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生字詞學習方法。
3.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新字。
(1)指認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開火車認讀生字。
(3)用生字組詞。
4.指導學生書寫。
5.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漢字的魅力。
四、總結,拓展
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在本節識字教學之后,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于是,我創設了愉悅可持續型的氛圍,讓學生走進“對子王國”,先去認識我們的老朋友,再學習新對子朋友。識字中,通過和字寶寶交朋友,并坐上“識字列車”一同去游覽“對子王國”。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立,學生有了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感覺。他們主動地學習,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趣味識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創設對子王國的情境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并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再進入“開列車”的游戲中認讀不帶拼音的字,后半步通過“摘蘋果”和“快樂快慢讀”的游戲讓學生趣味識字,加強鞏固。
3.讓學生在輕松、寬松的氛圍中學習探究,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還學生真正“讀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教學中,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主觀能動的人,我們可以促進他們的成長,但不能代替他們成長,所以,我要求自己從領導者變成引導者,由教育者變成鼓動者,從組織者變為策劃者,由管理者變為指導者,讓學生當“演員”,我當“導演”,創設學生自我管理的機會,指導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書寫生字的時間太倉促,練習不是很到位。
2.生字詞的口頭訓練容量還可以加大些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主要通過講“貝”是什么,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樣子的以及在古代有什么用途,用“貝”作偏旁的字表示什么等內容讓學生認識形聲字的規律,感受中國語言文字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教學目標:
1.會認16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夠認讀“甲骨文”“飾品”的詞語,會寫“錢幣”等詞語。
3. 進一步了解漢字的意思與偏旁的特點。了解貝字的起源,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義特點,體會漢字字義與其偏旁的關系特點。
2.通過學習形聲字感受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
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貝的漢字。(師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體課件。(教師)
3.搜索貝類圖片、貝類飾品。(教師)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說說對貝的了解,引入課題。
2.出示貝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其形狀。
3.揭示課題,板書課文題目。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詞。
1.鼓勵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主認讀生字。
2.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生字詞學習方法。
3.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新字。
(1)指認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2)開火車認讀生字。
(3)用生字組詞。
4.指導學生書寫。
5.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漢字的魅力。
三、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1.鼓勵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主認讀生字。
2.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生字詞學習方法。
3.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新字。
(1)指認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2)開火車認讀生字。
(3)用生字組詞。
4.指導學生書寫。
5.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漢字的魅力。
四、總結,拓展。
1. 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2.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導入課題時展示了海邊一些貝類的圖片及飾品等。以激發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并自己查字典尋找與貝字有關的漢字,逐步體會語言的博大精深!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學習漢字,掌握漢字,享受成功的愉悅。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課文。
1.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生字。
2.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3.導入新課。
二、精讀課文。
朗讀課文提出問題:
(1)貝殼是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在甲骨文中“貝”字的樣子像什么?
(2)貝殼有什么特點?在古代,人們把它用作什么?
(3)用“貝”字作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4)你還知道哪些用“貝”作偏旁的字?
(5)學過本文我們知道“貝”作偏旁的字多與“錢”有關,你還能發現其它偏旁的字有什么特點嗎?舉例說明,如以“氵”為偏旁的字多與“水”有關。
三、總結課堂,生活感知。
學生課堂討論交流:貝的用途
四、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3.“貝”的故事
1.貝是什么?
2.貝的特點、用途。
3.與“貝”有關的漢字。
教學反思:
在本課中,我展示了各種各樣貝的圖片,讓學生體會貝的美,激發學習興趣。接著朗誦課文讓學生了解貝的特點、用途等,最后讓他們自己動手查找資料:用貝做的飾品、樂器有哪些?“貝”字偏旁的字是不是都與錢幣有關?體會查找資料、學習知識的樂趣。
《“貝”的故事》是部編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識字課文,本來用一個課時只講講“貝”的故事、說出形聲字特點、指導寫田字格生字即可,但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和對祖國文字博大精深的自豪感,同時拓展更多的形聲字來開闊學生的視野、鞏固學生對形聲字的認識,我認為本課時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新加課時。
通過老師講造字的故事,拋磚引玉,引導孩子回家認真讀配套《主題叢書》,像學習講“貝”的故事、“萬”的故事、“水”的故事等有趣的漢字故事一樣,把造字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同時,我把集中識字當作本課重點,通過同座互讀、開火車讀、撿貝殼、摘蘋果爭當“識字大王”、放飛漢字氣球等游戲,不但兼顧到對孩子們長時注意力的吸引,還兼顧到對每一個孩子的認讀能力的鍛煉,既注意到培優,又照顧到了每位孩子的知識積累。
作業超市的設計與導課及課中練習呼應,使得重難點首尾相照。孩子只需要收集比如:三點水或言字旁的一類字,然后可以和其他同學交流分享,這樣不僅減輕了孩子的作業負擔,更有利于孩子們在交流中語言組織、溝通能力的培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無定法,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和本班孩子們的教學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