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1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第一學期教育隨筆《快樂淘氣寶》,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們班級有個男孩子,家長特別疼愛,從不讓他動手,因此個人能力很差.剛入園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哭,嚷著要回家.尤其膽子特別小,大概家里給的機會太少,連其他小孩子最喜歡的滑滑梯都畏懼.
清晰地記得我第一次帶孩子們去淘氣寶玩,大家樂得合不攏嘴,迫不及待地玩開了,就他遠遠地站著,連鞋子都不敢拖.我問他怎么了,他只是說:"怕!"就遠遠地避開了.
我拉著他的手進了淘氣寶,只是這樣遠遠地看著大家玩.看著同伴們玩得不亦樂乎,他也減少了幾分緊張,但始終只是躲在我身邊,不敢走開.這是他第一次與淘氣寶的親密接觸.
今天,他很主動的提出要求:"老師,這個可以玩嗎??"他指著跳床.(多么難得的機會,經過多次的鼓勵與引導,現在他雖然會進入淘氣寶,但從不主動要求玩某樣東西,只是局外者的觀望).我馬上尾隨他去了跳床(為了給他多幾分安全感,畢竟這是第一次,成功與否對他的影響會很大),在我的陪同下,他開心地玩起來,見他勁頭很足,趁勝追擊,我馬上引導他去挑戰更高!!讓他上樓去走"獨木橋".果真,有了跳床的經驗他大膽多了,主動地上了樓梯,但在"獨木橋"前,他還是駐足了,為了給他更多的安全感,我派了個能干的孩子去幫助他,和他一起走,并在旁邊不停的給他鼓勁:"加油!!...真棒!!"在同伴的引領下,在我的鼓勵聲中,他過了障礙---"獨木橋".我不停地給他掌聲和贊美,他也似乎忘了剛才的"驚險",體會到的是更多的成就感,慢慢地他回以了勝利的微笑.
雖然接下來的網洞,他始終沒有勇氣走,但我相信這只是時間問題.今天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飛躍,我想要是下次再來,至少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不再畏懼,可以大膽地爬上樓梯,高呼:"老師,你看,我在這里!"
其實沒有天生膽小的孩子,只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機會不多,引導不夠,肯定不及時.經驗是逐漸積累的,只有不斷地積累探索經驗,才會熟悉,才有勇氣進行挑戰.就像走路,只有你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才會有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
很想對很多家長說:“放手也是一種教育,學會試著去放手吧!”
區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于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并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于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文軒想用孜旋手里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孜旋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文軒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孜旋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么有意思。終于,孜旋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著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松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1、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舒緩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并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并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2、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寶寶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于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3、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閑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4、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5、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并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6、用心聆聽
沒有什么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只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涂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有創意的贊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辟澝酪唧w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贊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9、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干凈,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后,這件事還有這么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么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自由的,但是大多數的家長總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甚至于有些家長過早的、過度的、不科學的要求孩子學習,從教五年以來我經常遇到家長和我交流孩子學習的事情,而這其中家長比較關注的是孩子的書寫、算題、認字。家長往往把幼兒的學習局限于學業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學習的其他方面。以至于學前教育出現小學化的傾向和弊端。
《指南》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鲇變簩W習的主要特點是:
一、“玩中學”是幼兒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幼兒最有意義的學習。
在游戲中幼兒能完全自主、自發、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同時能夠在游戲中體驗許多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的事情,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比如在“娃娃家”這一角色游戲中,孩子們會扮演成爸爸媽媽給娃娃喂奶、梳頭發、換尿布、哄寶寶睡覺,有時也會自言自語模仿大人的語氣來說話。
幼兒在游戲中也發展了自我意識、自信心、伙伴意識、語言與交往技能、探究與想象以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等。
二、“做中學”就是讓幼兒動手操作、直接體驗,在做的過程中學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币虼私處熞獮橛變禾峁┴S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持幼兒自主進行活動。比如在科學活動《讓硬幣浮起來》中,為了讓幼兒探索哪些材料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我為幼兒準備了大樹葉、紙船、橡皮泥、塑料瓶蓋等多種材料,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得出實驗結論。教師與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動手做”、“做中學”對幼兒的意義,為幼兒創造能動手動腦的機會與條件。
三、“生活中學”幼兒自己的生活既是幼兒學習的內容,也是幼兒學習的途徑。
幼兒的學習來源于生活,最后還要回歸于生活。有一次我在帶領孩子們去小便的路上,孩子們發現地上有許多的蚯蚓。他們立馬圍在蚯蚓旁邊,邊看邊互相討論,孩子們從蚯蚓的外形一直說到蚯蚓吃什么食物。還有孩子提議要把蚯蚓帶回到教室的飼養角去。正是這一次偶然孩子們真正認識、了解到蚯蚓的生活習性等各方面特征。
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主動地,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征、知識經驗等,為幼兒提供親身體驗、操作、探索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學得有趣、學得有效、學得有用!
幼兒期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關鍵時期,我認為,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最重要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作為小班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善于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育,做到因人而異,從而來糾正幼兒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進餐習慣,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一、與家長溝通,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我班幼兒獨立性較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著轉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開學后,我們發現幼兒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癥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利用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平時的家園通訊欄和網上的宣傳,鼓勵家長配合幼兒園平衡膳食,向家長做好宣傳教育,只有合理的營養才能確保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通過游戲兒歌等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我們通過兒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讓幼兒了解小手的作用,學會洗手的方法。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于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通過小競賽,讓幼兒掌握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借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范——挽袖,并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边@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三、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在了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1)榜樣示范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并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采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后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后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她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有效改善。
活動背景:
幼兒音樂活動包括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欣賞活動和打擊樂活動。在主題背景下,我們已嘗試著將唱唱演演、肢體造型的表現、聽賞音樂的基本要素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于主題內容之中,而對打擊樂演奏這一領域的觸碰顯得很荒蕪,往往怕受到其技能要求、單一摹仿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縛而不敢直面。那么,在二期課改的今天,幼兒打擊樂活動如何才能與生活內容自然的整合?如何使幼兒獲得更均衡的音樂要素呢?這一連串的困惑引發了我在實踐中的思考……
而這次的鹿城區優質課展示活動中,我有幸聽到了一節名為《會伴奏的紙》的中班藝術活動,執教者是溫州市第五幼兒園的王秀微老師。于是,帶著興奮的心情,我嘗試記錄了這節藝術活動,也盡我的所能進行了評析,希望得到的一些啟發與同行共勉。
活動描述:
一、談話引題
1、師:你們都聽到過什么聲音?
幼兒回答:蟋蟀叫聲、打雷聲、獅子吼、火箭聲……
2、師:今天王老師帶來一張紙發出聲音的紙,教師用手彈紙,.幼兒傾聽紙的聲音.。
師:請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使紙發出聲音?請個別幼兒上前演示自己用什么辦法使自己的紙發出聲音,并集體學習。
幼兒:用腳在紙上跳、扔起來、踢起來、拍……
評析:教師通過使幼兒對生活中各種聲音的回憶,從而聯系到紙發聲,并讓幼兒通過自己動腦想出使紙發聲的方法,與平常的音樂活動相比較更加的新穎與別出心裁。
二、教師示范:
1、師:老師用折紙折“風車”甩出聲音請小朋友們聽聽是不是與自己的使紙發出的聲音一樣。
2、師:播放一段音樂,如果用紙伴奏可以怎么伴?
幼兒:彈、搖
3、熟悉音樂節奏:教師與幼兒用手一起打節奏。
4、教師示范用紙來伴奏。
提問:
①老師用什么辦法伴奏?(彈、搖)
?、诔藦椧酝?,什么地方用到搖?
6、出示歌譜,邊拍邊帶幼兒一起用紙伴奏。
提問:
音樂節奏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幼兒用紙打節奏。
評析:在教師示范這一環節中,用紙伴奏是小朋友們平時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幼兒用紙給音樂伴奏還是有困難的。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不是很積極。其實教師可以先用其他伴奏樂器給音樂伴奏。如:小鼓、響鈴、在不同的節奏使用不一樣的伴奏方式。從而過渡到用紙伴奏,引導幼兒在不同的音節長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拍、彈,幼兒更容易接受。
三、幼兒操作活動
1、請幼兒用自己的方法給音樂伴奏兩次。
2、分組表演:幼兒分成紅黃兩隊并選好隊長。
教師提要求:仔細聽音樂,根據音樂的節奏伴奏,伴的好的小朋友可以當隊長指揮自己的組員。
3、幼兒與教師點評別組幼兒的表現。
評析:在幼兒操作這一環節,教師組織的很好,條理清晰。推選隊長也更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但在配音樂伴奏時,很多幼兒還不能很清楚的根據節奏為音樂伴奏。我認為有兩點不足的地方:
1、音樂的節奏對比不明顯,幼兒比較難分辨。
2、在分組表演之前可以多幾次的鞏固練習。這樣分組表演的效果會更好。
四、教師小結:
生活中除了樂器可以伴奏,紙也可以伴奏,我們到外面去找找還有什么可以伴奏。
案例反思:
《綱要》指出:我們要引導、支持、鼓勵幼兒參加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注重幼兒的感受、體驗和情感表達方式,積極地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和審美情趣,提供幼兒自主表達的音樂空間,提高幼兒的音樂表現技能和能力,讓幼兒真正成為了音樂活動的主人。在王秀微老師這一節課中,在本次《會伴奏的紙》這一活動中,用紙伴奏,突破了以往音樂活動的傳統形式。從簡簡單單的一張紙,到通過動手用不同的方式讓紙發出聲音,最后用紙伴奏并表演?;顒又杏變撼浞煮w驗到音樂活動的樂趣。在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的同時增強了了幼兒的能力 。通過這一活動對我也有著一定的啟發。
一、給予音樂教育目標以新的定位
以往的音樂教育大多注重“成品”的灌輸,以功利性的追求為目標,希望見到立竿見影的、即時的效果。而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的價值則是以幼兒自主的表達及真切的體驗為目標,追求的是長遠的效應。漸漸地我們認識到幼兒發展的所有方面都是有關聯的,每個幼兒都是有自己成長和發展方式、速度的獨特個體,因此不能只靠一個預定的目標來要求所有的幼兒完成同一項任務。
二、給予音樂教育內容以新的來源
以往的音樂教育內容往往都是老師根據教材預設的,雖然有時也能根據季節、節日等進行選材,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與幼兒的實際需要相脫節。而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卻是從幼兒生活中選擇的內容,是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的,是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的所在。
三、給予音樂教育教學以新的方法
以往的音樂活動我們大多運用的是示范法、講解法。幼兒的學也只是單一的模仿。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幼兒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教就無所適從的現象。在實踐中,“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再也不是喊喊口頭,也并非紙上談兵了,它必須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方法來落實、來完成。
今天一大早,小潔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幾只小青蛙,小青蛙是裝在一個可樂瓶里帶來的,大概是昨天(星期天)郊游的時候抓的,在瓶子里悶了一夜,當阿姨把它們倒到魚缸里的時候,小青蛙們都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在水里動都不動了。
中午吃完飯,我聽到孩子們在嚷嚷,欣欣說:“死了、死了,小青蛙全死了!”小雨說:“不是的,它們都睡覺了。”我走過去一看:哎,可憐的小青蛙,一個個都肚皮朝天了,水里已經發出了一絲絲的臭味。我趕緊叫阿姨把它們倒掉了。有幾個小朋友看到可愛的小青蛙全死了,傷心得快掉下眼淚來了。我突然想到:“何不趁這個機會,給孩子們上一課呢?”
我把孩子們叫到我身邊坐下,問他們:“小青蛙死了,你們傷心嗎?”大家都使勁點了點頭,我又問他們:“那你們說說看,小青蛙為什么會死呢?”“生病了!”“餓死了!”……這時,丁丁站起來說:“不是的,不是的,小青蛙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他喜歡在鄉下的池塘里游來游去抓害蟲,把它養在魚缸里,它們不適應,就會死掉的?!蔽伊⒖瘫頁P了丁?。骸罢f得真好,那么你們知道小青蛙有什么用啊?”“抓害蟲!”“那今天這些死掉的小青蛙長大了,又能抓多少害蟲呢?”孩子們都說:“好多好多?!睒窐氛f:“我們以后不要再去抓蝌蚪、青蛙了,老師,對嗎?”我笑著說:“對啊,我們保護青蛙,首先要保護蝌蚪,所以,我們以后不要再去抓蝌蚪了。讓它們長大了,全變成青蛙,抓害蟲好不好?”我又問:“那我們如果想看看他們,怎么辦呢?”“叫爸爸媽媽帶我們去鄉下看!”立立說。
看來,我的孩子們今天又懂事了不少,我好開心!
我們班級有個男孩子,家長特別疼愛,從不讓他動手,因此個人能力很差.剛入園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哭,嚷著要回家.尤其膽子特別小,大概家里給的機會太少,連其他小孩子最喜歡的滑滑梯都畏懼.
清晰地記得我第一次帶孩子們去淘氣寶玩,大家樂得合不攏嘴,迫不及待地玩開了,就他遠遠地站著,連鞋子都不敢拖.我問他怎么了,他只是說:"怕!"就遠遠地避開了.
我拉著他的手進了淘氣寶,只是這樣遠遠地看著大家玩.看著同伴們玩得不亦樂乎,他也減少了幾分緊張,但始終只是躲在我身邊,不敢走開.這是他第一次與淘氣寶的親密接觸.
今天,他很主動的提出要求:"老師,這個可以玩嗎??"他指著跳床.(多么難得的機會,經過多次的鼓勵與引導,現在他雖然會進入淘氣寶,但從不主動要求玩某樣東西,只是局外者的觀望).我馬上尾隨他去了跳床(為了給他多幾分安全感,畢竟這是第一次,成功與否對他的影響會很大),在我的陪同下,他開心地玩起來,見他勁頭很足,趁勝追擊,我馬上引導他去挑戰更高!!讓他上樓去走"獨木橋".果真,有了跳床的經驗他大膽多了,主動地上了樓梯,但在"獨木橋"前,他還是駐足了,為了給他更多的安全感,我派了個能干的孩子去幫助他,和他一起走,并在旁邊不停的給他鼓勁:"加油!!...真棒!!"在同伴的引領下,在我的鼓勵聲中,他過了障礙---"獨木橋".我不停地給他掌聲和贊美,他也似乎忘了剛才的"驚險",體會到的是更多的成就感,慢慢地他回以了勝利的微笑.
雖然接下來的網洞,他始終沒有勇氣走,但我相信這只是時間問題.今天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飛躍,我想要是下次再來,至少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不再畏懼,可以大膽地爬上樓梯,高呼:"老師,你看,我在這里!"
其實沒有天生膽小的孩子,只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機會不多,引導不夠,肯定不及時.經驗是逐漸積累的,只有不斷地積累探索經驗,才會熟悉,才有勇氣進行挑戰.就像走路,只有你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才會有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
很想對很多家長說:“放手也是一種教育,學會試著去放手吧!”
《保育員隨筆中班3篇》:保育員隨筆中班第1篇有一次,俞科仰的奶奶小心翼翼得問我:“老師,我孩子在幼兒園午睡情況怎么樣?”我不假思索地說:“科仰午睡很乖的。”她奶奶點點頭就走了
《中班安全教育隨筆100篇簡短》:中班安全教育隨筆100篇簡短第1篇幼兒園安全教育隨筆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永恒的話題,幼兒園是縱多幼兒集體生活的的場所,無論教師怎樣注意,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平
《幼師隨筆中班17篇》:第1篇幼師隨筆中班 前些日子,我教孩子們畫大頭像,開始我很擔心他們畫不好。我既想讓他們用鉛筆先畫,又覺得鉛筆畫不好,擦來擦去失去了本真的色彩。于是我就讓幼兒直接用黑筆畫?! ∥蚁冉o幼兒講解如何畫大頭像,讓幼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