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教育隨筆《樹的風波》,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們幼兒園里有好多好多的大樹,有銀杏樹、法桐樹、垂柳、曲柳、合歡、柿子樹等。每年的秋天樹葉特別漂亮,有黃色的、紅色的、綠色的、橙色的,幼兒園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
有一次我班正在戶外活動,我組織大班的孩子到園子里拾落葉,有的孩子們對拾落葉非常感興趣,但我發現幾個小朋友躲在一邊竊竊私語,我悄悄地走到他們跟前,就聽一個小朋友說:“你說老師干嘛種這么多樹啊,還讓我們來拾葉子”。從他們的交談中,我感覺到他們在很不情愿的拾葉子。針對這件事,我對全班幼兒講了一個故事《人類破壞樹木造成的危害》,還學習了一首散文詩《樹真好》。通過聽故事和欣賞散文詩,孩子們懂得了愛護樹木和保護環境的重要,讓孩子們互相討論說出大樹的好處,孩子們討論的滔滔不絕,有的說樹真好,小鳥可以在樹上筑巢;有的說樹真好,能擋住風沙;有的說樹真好,可以做個秋千掛在樹上搖啊搖;用撿到的樹葉可以制成標本等。
看到孩子對大樹有了新的認識,作為老師感到心里美滋滋的。
情況描述
這天餐點時,沈老師剛給小朋友倒好牛奶才一轉身,就聽見幾個小朋友一起叫起來:“老師,牛奶打翻了!”我轉過頭去一瞧,可不是嗎,牛奶正順著桌沿往下滴呢,可還沒等我們說什么,佳佳和俊俊就用手指著對方,一起說:“是他(她),是他(她)把牛奶打翻的。”我生氣的問:“到底是誰打翻的?”“是他(她)。”他們異口同聲的叫起來。“是嗎?”我陷入沉思,佳佳是班里的比較乖巧的孩子,而俊俊則是個十分調皮搗蛋的孩子。于是,我又問了他們倆幾次到底是誰把牛奶打翻的,可他倆都說不是自己,是對方,周圍的小朋友也說是佳佳。我聽了很生氣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說:“現在老師也分辨不出到底是誰把牛奶打翻了,我找警察叔叔來查,警察叔叔的本領很大的,他們一看就知道是誰把牛奶打翻的。”說完我就要去打電話。
沒想到我剛想走,佳佳就低下頭去開始哭起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后來,佳佳告訴我,說她不小心把牛奶打翻的。
分析與反思
孩子們一起生活在一個集體中,老師就像孩子的媽媽一樣,在孩子的心里,老師就是絕對的權威,但是每個孩子都同樣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愛,不論是漂亮的,能干的,聰明的孩子還是調皮搗蛋,他們都渴望老師是關心自己,愛自己的。如果因為個人喜好,將私人感情融入到對孩子的愛中,那么愛的天平就傾斜了,對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在以上案例中,兩個孩子互相指責是把牛奶打翻的,我并沒有主觀的認定是佳佳干的,而是深思熟慮:“不能在沒有弄清楚事實真相前隨便批評人,否則會深深的傷害到孩子。”老師用正確、公正、客觀的方法評價每個孩子,才會讓佳佳免受傷害。
今天午睡后的點心是玉米,大家都非常喜歡吃,有的咬一口嚼了很長時間才咽下去,慢慢品嘗著它的美味;有的是一粒粒撥下來品嘗,孩子們各自靜靜地品嘗著自己的一份。正當孩子們快吃完的時候,我看見盆里還多了半個,我隨手瓣開來分給了站在旁邊的新新和勤勤。可沒想到這會引起一場風波:新新和勤勤互相看了看,臉上洋溢起得意的笑容,他們還舉起那點玉米在同伴面前炫耀起來:“金老師又給我一塊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投去羨慕的眼光;有的轉頭不不理睬他們;有的則跑上來往盆里張望。孩子們開始議論開了,有的說:“他們今天乖,所以老師給他們吃。”有的說:“放學我讓媽媽也去買。”有的憤憤不平的說:“老師一定喜歡他們。”等等。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舉動欠考慮,給了孩子們不必要的猜疑空間。我馬上進行了補救工作:“小朋友,今天由于一個小朋友沒來,所以多了半個玉米,我給了新新和勤勤,以后如果有多的,我們輪流分享好嗎?”孩子們都同意了這個建議。
孩子是敏感的,我們隨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應“三思而后行”。
晨間活動時,小朋友都在走廊上跳繩,突然聽到小朋友大喊:“圣誕帽、圣誕帽”,一下子好多小朋友都圍了過去,我也急忙朝小朋友的方向看去,只見佳妮頭上帶著一頂紅色的圣誕帽,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正在和旁邊的小朋友說:“這是昨天爸爸帶我去曼德夫吃漢堡時店里的阿姨送的。”王曄秋急忙搶著說:“我有兩個圣誕帽了,一個圣誕帽的邊上還有兩只小辮啦,比它要好看,我家還有一棵很大很大的圣誕樹,樹上還掛了許多許多的禮物……”正在這時,磊磊小朋友也帶了一頂圣誕帽,得意洋洋地進來了,于是小朋友又大呼起來,“圣誕帽,朱老師快看呀,磊磊也帶了一個圣誕帽。”我想:老師要隨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關注幼兒的需要,現在小朋友既然對這個問題那么感興趣,我何不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呢?于是我問:“圣誕節誰收到禮物了呀?”這時收到禮物的小朋友們都舉起了手,我數了一下,大約有二十多位。我又問:“你們都收到了些什么呀?”他們迫不可待地說:“我收到了一個圣誕娃娃、我收到了一副手套,我收到了一本故事書,我收到了……”“那你在哪里發現禮物的呀?”林心怡小朋友神秘地說:“我把襪子掛在陽臺上,早上起來就有了。”佳佳說:“我在枕頭邊發現的。”其他小朋友也你一言我一語地紛紛交流起來了,有的說在手套里發現的,有的說在小包里,真是應有盡有,看著他們激動的心情,我也仿佛感受到了孩子們在得到禮物時的那種驚奇和愉悅。
正在這時,一句這是洋人的節日,又不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打破了此時快樂的氛圍,小朋友一下子都靜了下來,只見冰冰滿臉不高興地嘟囔著,我猜想她可能沒有得到禮物。為了讓沒有得到禮物的孩子不沉靜在失落中,我馬上接應話茬說:“是呀,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很多的節日,誰知道呢?”小朋友們頓了一下,暢暢慢吞吞地舉起手說:“新年”。這時小朋友“轟”地笑了起來,我馬上補充說:“我們跳舞是慶祝什么節日啦?”天宇說:“元旦”。“那還有些什么節日?”我期待著孩子們能像數家寶一樣說出來,但孩子們的表現實在是讓我大吃一驚,就連孩子們自己的六一節是幾月幾日都說不上來,最后在我的不斷提示下才勉強說出了幾個。這讓我陷入了沉思,每當過節日,我們也不都是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慶祝或常規教育的嗎?最快樂的也不是孩子嗎?那為什么孩子對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還如此陌生呢?是我們教育的失誤?還是節日本身有問題呢?回過這幾天的新聞,也不正是在評論中國人該不該圣誕節這個問題,此時,我突然產生了好奇,何不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討論呢?小朋友聽我這么一說,都異口同聲地喊出來“該過”。“為什么?”“因為圣誕節里我們可以得到想要的禮物”、“圣誕節有漂亮的圣誕樹和圣誕爺爺呀”、“圣誕節里有許多許多的驚奇,”“有紅紅的圣誕帽……”從小朋友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找到答案,圣誕節之所以如此受大家的歡迎,是因為圣誕節里有許多花花點子,驚奇的圣誕禮物、漂亮的圣誕樹、和藹的圣誕老人、美麗的祝福等都讓人覺得特別有意思和溫馨,那種神秘和幽默感都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比較注重親情和內涵,注重于教育和禮節,關注較多的是成人的世界,忽視了小孩的內心需求,所以隨著時代和經濟的變化,我們是否也應該在繼承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時也加入一點童趣和色彩,讓我們的孩子也像喜歡圣誕節一樣喜歡我們中國的節日。
今天午睡后的點心是玉米,大家都非常喜歡吃,有的咬一口嚼了很長時間才咽下去,慢慢品嘗著它的美味;有的是一粒粒撥下來品嘗,孩子們各自靜靜地品嘗著自己的一份。正當孩子們快吃完的時候,我看見盆里還多了半個,我隨手瓣開來分給了站在旁邊的新新和勤勤。可沒想到這會引起一場風波:新新和勤勤互相看了看,臉上洋溢起得意的笑容,他們還舉起那點玉米在同伴面前炫耀起來:“金老師又給我一塊了。”其他的孩子,有的投去羨慕的眼光;有的轉頭不不理睬他們;有的則跑上來往盆里張望。孩子們開始議論開了,有的說:“他們今天乖,所以老師給他們吃。”有的說:“放學我讓媽媽也去買。”有的憤憤不平的說:“老師一定喜歡他們。”等等。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舉動欠考慮,給了孩子們不必要的猜疑空間。我馬上進行了補救工作:“小朋友,今天由于一個小朋友沒來,所以多了半個玉米,我給了新新和勤勤,以后如果有多的,我們輪流分享好嗎?”孩子們都同意了這個建議。
孩子是敏感的,我們隨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應“三思而后行”。
中午,看電視的時候,我總是習慣的要求孩子們,要安靜,要靜悄悄的,就算有很好笑的畫面也只能小聲笑笑就可以了。這天中午,我正忙著準備其他的事情,讓孩子們走著看電視,即便有些聲音我也沒有去管他們,接著聲音開始慢慢變大,我聽到孩子們子在學習說動畫片的對話。
孩子生性活潑好動,當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時,一個班級孩子講話的聲音分貝更是高,我們總想著如何讓孩子安靜下來,如何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卻忽視了“動”的效果。學習的環境不同,所學習的到的知識內容也不同。
孩子在家里看電視的時候也不可能是一句話也不講的,孩子喜歡模仿電視角色中的對話,在沒有對話的時候,孩子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當前畫面的重要內容,這不正是一種學習的好機會嗎,或許我們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要求孩子學會安靜是對的,但要看在什么樣的情況之下安靜。不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話的就是紀律好,常規好。就比如看電視的時候,我想我不會再要求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一點聲音也不能發出來,而是要求他們認真觀看,小聲地說話,也要注意到后面的小朋友可能聽不到電視機的聲音,或者是會影響到他人!
《中班教育隨筆《我班有個王瑞》》:這是中班教育隨筆《我班有個王瑞》,供老師家長們參考。
《中班隨筆大全3篇》:中班隨筆大全第1篇小貓在睡覺今天的美術課是學畫小貓。在認識了小貓的形象特點以后,我在黑板上畫出了花貓的大體特征,然后便鼓勵幼兒自由地進行畫并涂色。我看到不少幼兒在造
《幼兒園中班隨筆19篇》:第1篇幼兒園中班隨筆 楊小朋友也是我們班一個很有特色的小朋友,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特熱心,而且動作特快。只要班級里一有響動,第一個反應的就是他,他馬上會離開座位,跑到現場,如果看見什么東西掉了,他會毫不思索地去撿,哪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