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4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幼兒教育隨筆《孩子請別“幸災樂禍”》,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早晨七點左右來到學校,班里已經有些孩子陸陸續續的來到教室。我來到教室后收拾一些教具,突然聽到班里一陣哄亂的吵鬧聲中還夾雜著一個孩子的哭聲。我趕忙放下手中的活趕了過去,詢問孩子怎么了,發生了什么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向我描述著:“老師!王嘉丞把人家宋潤秋的奶給踩爆了!“”老師,王嘉丞太壞了,他踩壞了人家的牛奶!“”叫他賠,老師,叫他賠!“”叫他站到講臺上去,中午不叫他奶奶來接他了!“等等。我詢問宋潤秋怎么回事,他委屈的指著王嘉丞說:”老師,我剛把我媽媽給我買的羊奶從書包里掏出來,小朋友們就都跑過來,把我的奶搶過去,他們想聞聞是什么味道,然后奶就掉在地下了,王嘉丞就一腳踩在上面了。“我弄清楚了狀況,順著地下撒的一灘奶看去,王嘉丞在那里站著捏著衣服角,一臉的緊張與害怕。因為他已經預料到了他該受批評了。我發現,此時班里除了高昊源和郭修碩外,其他的小朋友全都表現的異常的興奮,好像是在欣賞一出”好戲“,都在不停的”歡呼叫好懲罰壞人“。我把他們倆都叫到了身邊,問王嘉丞:”王嘉丞,你應該搶別的小朋友的牛奶去聞嗎?“此時周圍的小朋友都在看著聽著,我其實也是在”教育“其他搶奶的小朋友。我知道王嘉丞平時其實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并且這一次他也不是故意的。為了讓宋潤秋明白其他小朋友并不是惡意的要去破壞他的東西,然后我又問王嘉丞:”那你是不是故意去踩壞的那包羊奶啊?“”老師,不是的,就是一大群的小朋友都擠在了一起,我當時看不到腳下,一不小心就踩上去了。“他好像是太緊張了,加上又委屈,啜泣著跟我說。宋潤秋在一旁聽著,其他小朋友也聽著。我跟王嘉誠說:”不管怎樣,你踩壞了小朋友的東西,那就該跟他道歉對不對?“接著他走到宋潤秋身邊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放了學讓我奶奶給你買一包去,你別生氣了好嗎。”我宋潤秋說:“聽到了嗎,原來他不是故意的,原諒他好嗎?”他點點頭說:“不用買了,沒關系。”然后我又跟高昊源說:“高昊源,這件事你也有一定的關系。咱們學校規定的小朋友不準帶零食來學校,而你今天卻帶零食來了學校,也是不對的,回家跟媽媽說,不要再往你書包里裝零食來學校了知道了嗎?“他點頭說知道了。然后我走到教室前邊讓所有小朋友坐好,跟他們說不準帶零食,不準打鬧,否則出現了這種情況特別不好。我問他們:”在別的小朋友傷心難過或者生氣時,自己在那里歡呼嚷叫對不對?換做是你的話你是什么感覺?“小朋友都說自己會更生氣或者更難過。我說那今后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了好不好,面對這種事情,應該勸解或者幫助其他小朋友處理一下狀況,或者去告訴老師。而不是在那里”幸災樂禍“。
這件事情平息了,但是我的心里卻一直沒有放下此事。我在思考:為什么發生了事情,王嘉丞在那里低頭擔心害怕,宋潤秋在氣憤哭泣,而其他的小朋友卻會有幸災樂禍的心理呢?我想這跟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于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有意或者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例如美術課時,高子翔玩他同桌的彩筆盒,把人家彩筆盒的提手給拽壞了,然后老師就說:“你給人家弄壞了,放學讓媽媽給人家賠一個新的吧!“或者是看到有小朋友打架,讓那個不聽話的小朋友站到講臺上去等,這就給孩子們留下了印象。4—5歲年齡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并且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于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們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曾經老師講過的這一些話語。而犯了錯誤的孩子在班里就會覺得特別自卑,自己知道犯了錯,而其他的小朋友還在那里歡呼高興他會感覺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內心會十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會影響到幼兒的個性健康發展。而職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他并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發展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相教“,還要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要采取正確的處理態度和方式,耐心地引導,細心的教育孩子。例如:與孩子們一起分析犯錯的原因,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提醒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另外一個小朋友,自己會是什么樣的感受。讓小朋友自己去切身感受體會,認識到自己的不對,愿意去改正。
幼兒園里出現的問題很多看似出在孩子的身上,其實還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以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生活中人們常說:”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其實孩子也是老師的鏡子。如果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的很多講話方式和處事方式很多都是從老師那里學來的。所以不僅要孩子們學會換位思考,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換位思考孩子。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正確合理的處理每一個突發事件,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真正用心的去愛孩子、教育孩子。另外家長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言語,及時的提醒教育孩子,做到家園共育,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滔滔是個愛保證的孩子。上課時,他不注意聽講,東張西望,我提醒他,課后,他說下次保證認真上課了;游戲時,他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跑去給別人搗亂,我詢問他,他說以后保證不去影響別的小朋友了;平時,我一直教育幼兒要注意安全,可他偏偏喜歡跑來跑去,做一些危險的動作。我把他叫來問話,他告訴我下次保證不跑啦……但事隔一日,又會重犯以前的錯誤。 其實,在許多情況下,孩子的“保證”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的“保證”,具有體現在孩子保證之后,確實能堅持一陣子。由于孩子的堅持力不強,以及外物強烈的或新異的刺激才會偏離“保證”,重犯錯誤;有的是假的“保證”,是孩子處在某種威脅,壓力下,避免懲罰的保衛自己的暫時性行為。即使“保證”之后,是否會按內容去做,他們就很少考慮了。所以說,對孩子的這種“保證”不能輕易的將他們指定為說謊,就只是一種短期行為,是一種只顧一時,不顧長遠,只顧眼前不及其它的暫時滿足行為。這種短期行為,實質上是外力的作用,即使是真的“保證”,也包含著許多自我保護暫時性控制成分。對于這樣的孩子,我認為他愛“保證”可能主要是因為保證了能逃過“懲罰”,而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我便在他每次犯錯后加強正確的引導,從行為、情感等方面讓他感到自己行為的利害性。 同時,對于這種孩子,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但很可惜,文中這個孩子的家長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的家園聯系表上,寫著“個人意志較強,是個無拘無束的孩子。”由此可見,在他們眼中,孩子的任性是個人意志較強,不按照老師的話做相應的事情是無拘無束的表現。這種家長不能適時提供孩子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缺乏自制力。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長輩若不能在言語、行為上有所引導,那么,孩子有如獨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該往何處,即使犯錯也不自知。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當這個孩子在家犯錯時,只要一“保證”,馬上就會像什么事也沒發生過,也沒有人再去告訴他到底剛剛錯在哪里。“我下次不要了”類似于這樣的“保證”性的話,也就成了他逃過一劫的“法寶”。家長教育觀念與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我們試著和他們溝通,但換來的卻是一笑了之。 忠心的希望,家長能早日意識到孩子的這種愛“保證”習慣會給他今后的人生帶來的不利。
這學期,我們中班在二樓活動、做操,午餐都要上下樓梯。中班幼兒同伴關系的特點是處于穩定期,大多表現在手抱腰,肩搭肩。男女都一樣,顯得很要好。這個現象給我一種感覺,不是不好,而是不安全,特別在上下樓梯。于是我經常在排隊出操、下樓活動和午餐前都要提醒幼兒,后面幼兒的收不要碰到前面的幼兒,使幼兒之間有一定的間距,這樣比較安全。
今天早上,戶外集體活動玩袋鼠時,我讓幼兒有袋子的在前面,沒袋子的在后面進行雙腳并攏,雙手自然擺放,魚貫行進跳。一為防止幼兒等待無興趣,二是加強幼兒戶外活動的密度。跳著跳著王宏炯摔倒了,后面的黃宇鋮看到王宏炯摔倒,立即停止跳動去扶王宏炯,王宏炯突然哭叫起來,他說:“呂老師,他推我。”其實這一切我都看到了,我就對王宏炯說:“黃宇鋮沒有推你,是來扶你起來的,老師看到了。”這蹦跳活動幼兒都很喜歡玩,活動量大,玩了一會,我就讓他們休息3-5分鐘。在這休息期間,我問王宏炯:“摔疼了么?”他說:“沒有。”“那他怎么會是推你呢?他是扶你的。”我讓幼兒討論一下,把扶你的人說成是推你的人,那以后摔倒了誰還敢扶你呢,還有誰愿意和和你玩。小朋友們聽了都說自己摔倒了,不可以說別人推的。王宏炯聽了同伴的話一直低頭不語。我馬上意識到是不是平時經常提醒幼兒,后面幼兒的手不要碰前面小朋友,是否給王宏炯造成了誤解。于是我馬上又說給幼兒聽,做錯了沒有關系,只要改正就是好孩子,是個誠實的好孩子。小朋友說:“對的。”又練了幾次,就組織幼兒到教室里去,排隊下樓做操。
在沒有做操之前,我對王宏炯說:“小朋友說的對嗎?”“對!”“遇到問題要學會分析,不要瞎說別人,做個誠實勇敢的好孩子。那你應該去和扶你起來的杭嘉俊道個歉,會吧。”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真心希望每個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學會分析問題,做個誠實勇敢的好孩子。
早晨七點左右來到學校,班里已經有些孩子陸陸續續的來到教室。我來到教室后收拾一些教具,突然聽到班里一陣哄亂的吵鬧聲中還夾雜著一個孩子的哭聲。我趕忙放下手中的活趕了過去,詢問孩子怎么了,發生了什么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向我描述著:“老師!王嘉丞把人家宋潤秋的奶給踩爆了!“”老師,王嘉丞太壞了,他踩壞了人家的牛奶!“”叫他賠,老師,叫他賠!“”叫他站到講臺上去,中午不叫他奶奶來接他了!“等等。我詢問宋潤秋怎么回事,他委屈的指著王嘉丞說:”老師,我剛把我媽媽給我買的羊奶從書包里掏出來,小朋友們就都跑過來,把我的奶搶過去,他們想聞聞是什么味道,然后奶就掉在地下了,王嘉丞就一腳踩在上面了。“我弄清楚了狀況,順著地下撒的一灘奶看去,王嘉丞在那里站著捏著衣服角,一臉的緊張與害怕。因為他已經預料到了他該受批評了。我發現,此時班里除了高昊源和郭修碩外,其他的小朋友全都表現的異常的興奮,好像是在欣賞一出”好戲“,都在不停的”歡呼叫好懲罰壞人“。我把他們倆都叫到了身邊,問王嘉丞:”王嘉丞,你應該搶別的小朋友的牛奶去聞嗎?“此時周圍的小朋友都在看著聽著,我其實也是在”教育“其他搶奶的小朋友。我知道王嘉丞平時其實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并且這一次他也不是故意的。為了讓宋潤秋明白其他小朋友并不是惡意的要去破壞他的東西,然后我又問王嘉丞:”那你是不是故意去踩壞的那包羊奶啊?“”老師,不是的,就是一大群的小朋友都擠在了一起,我當時看不到腳下,一不小心就踩上去了。“他好像是太緊張了,加上又委屈,啜泣著跟我說。宋潤秋在一旁聽著,其他小朋友也聽著。我跟王嘉誠說:”不管怎樣,你踩壞了小朋友的東西,那就該跟他道歉對不對?“接著他走到宋潤秋身邊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放了學讓我奶奶給你買一包去,你別生氣了好嗎。”我宋潤秋說:“聽到了嗎,原來他不是故意的,原諒他好嗎?”他點點頭說:“不用買了,沒關系。”然后我又跟高昊源說:“高昊源,這件事你也有一定的關系。咱們學校規定的小朋友不準帶零食來學校,而你今天卻帶零食來了學校,也是不對的,回家跟媽媽說,不要再往你書包里裝零食來學校了知道了嗎?“他點頭說知道了。然后我走到教室前邊讓所有小朋友坐好,跟他們說不準帶零食,不準打鬧,否則出現了這種情況特別不好。我問他們:”在別的小朋友傷心難過或者生氣時,自己在那里歡呼嚷叫對不對?換做是你的話你是什么感覺?“小朋友都說自己會更生氣或者更難過。我說那今后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了好不好,面對這種事情,應該勸解或者幫助其他小朋友處理一下狀況,或者去告訴老師。而不是在那里”幸災樂禍“。
這件事情平息了,但是我的心里卻一直沒有放下此事。我在思考:為什么發生了事情,王嘉丞在那里低頭擔心害怕,宋潤秋在氣憤哭泣,而其他的小朋友卻會有幸災樂禍的心理呢?我想這跟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于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有意或者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例如美術課時,高子翔玩他同桌的彩筆盒,把人家彩筆盒的提手給拽壞了,然后老師就說:“你給人家弄壞了,放學讓媽媽給人家賠一個新的吧!“或者是看到有小朋友打架,讓那個不聽話的小朋友站到講臺上去等,這就給孩子們留下了印象。4—5歲年齡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并且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于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們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曾經老師講過的這一些話語。而犯了錯誤的孩子在班里就會覺得特別自卑,自己知道犯了錯,而其他的小朋友還在那里歡呼高興他會感覺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內心會十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會影響到幼兒的個性健康發展。而職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他并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發展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相教“,還要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要采取正確的處理態度和方式,耐心地引導,細心的教育孩子。例如:與孩子們一起分析犯錯的原因,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提醒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另外一個小朋友,自己會是什么樣的感受。讓小朋友自己去切身感受體會,認識到自己的不對,愿意去改正。
幼兒園里出現的問題很多看似出在孩子的身上,其實還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以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生活中人們常說:”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其實孩子也是老師的鏡子。如果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的很多講話方式和處事方式很多都是從老師那里學來的。所以不僅要孩子們學會換位思考,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換位思考孩子。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正確合理的處理每一個突發事件,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真正用心的去愛孩子、教育孩子。另外家長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言語,及時的提醒教育孩子,做到家園共育,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志小朋友是我班一個性獨特的孩子,他上課歪著坐,老師請他坐好,他從來不領情,有時干脆一個人坐一排。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常常是束手無策。
一天聽故事,他又一人坐一排,身體向后,頭靠在椅背上。旁邊的小朋友爭著告老師:“老師,小志不認真聽故事!”“老師,小志不坐好,他歪著坐。”我一反往常的做法,對大家說:“聰明的孩子都愛聽故事,靠在椅背上是因為他身體不舒服,不過小志很堅強,休息一會就好了,老師相信他是最棒的!”一會兒,小志就轉過身來繼續聽故事了。
以后,斷斷續續又有幾次,當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我總能“設身處地”的幫他找“理由”,這種間接的教育方式,他特別容易接受。在他的身上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有了錯,當眾指出小朋友的錯誤之處會使孩子脾氣更倔,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設身處地的揣摩孩子的心理狀態、婉轉的告訴孩子怎樣做,其實,多數孩子犯錯自己心里明白,這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我們能找一個很好的“臺階”讓他們下,保住孩子的“面子”,孩子就能感受到媽媽的關愛,拉近師幼距離,作為教師應該從多方面了解孩子,找到教育孩子的更好渠道。
榮榮這孩子就是有個小毛病,愛流鼻涕,就是平時不感冒孩子也是流鼻涕。于是每天提醒孩子擦,成了我的必修課。這天下午離園時間到了,我領孩子到園門口,榮榮的爸爸來園接她,孩子的爸爸很細心,一見孩子,榮榮正好鼻涕淌淌,家長一見,滿臉的不高興,皺著眉說:“看看,你的鼻涕都過河了,埋汰死了!也不知道擦擦。”站在旁邊的我見此情景,很是內疚,平時還十分注意榮榮的鼻涕,今天一時忙,經沒顧得上檢查孩子有沒有流鼻涕,我一邊道歉,一邊趕緊給榮榮找紙巾擦鼻涕,但看上去榮榮的爸爸看起來臉色還是不好。
通過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孩子好玩兒愛動,在幼兒園的時候,要參加一些教學活動,特別是體育游戲活動,難免會出些汗,沾些灰,把衣服弄臟弄皺,有時也難免流鼻涕孩子不會去擦,老師一人忙不過來,很可能會出現上述情況,這也是正常的。可是家長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試想,哪位家長接孩子時不想看到一個干凈整潔的孩子呢?怎么辦?于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每天在離園前都要認真細致的檢查每個孩子的衛生,臉是否干凈,頭發是否亂了,身上衣服是否有灰塵,盡力讓孩子每天都干干凈凈入園,干干凈凈的回家,讓家長對我們的工作放心、滿意。
《保育員隨筆中班3篇》:保育員隨筆中班第1篇有一次,俞科仰的奶奶小心翼翼得問我:“老師,我孩子在幼兒園午睡情況怎么樣?”我不假思索地說:“科仰午睡很乖的。”她奶奶點點頭就走了
《18篇中班幼兒中班教育隨筆》:18篇中班幼兒中班教育隨筆第1篇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一):特殊孩子特殊照顧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只只歡樂的小鳥活躍
《幼兒保育隨筆100篇中班》:幼兒保育隨筆中班第1篇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1】午餐在當今這個社會咱們的孩子生活在一種愉悅的時代一來伸手二來張口。每次在我的耳邊總是有家長在嘮叨著,老師孩子吃飯很挑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