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4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別急著讓孩子在幼兒園搶跑》,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父母不要盲目的讓孩子提前起跑,而是要利用好兒童的創造期,讓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
最近遇到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家長來找我咨詢“曾老師,明年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學了,現在要不要先給他學一學拼音、數學?”“我們家孩子現在還小,但是我想給他學點才藝,比如畫畫,跳舞,彈琴之類的,這樣以后讀書了之后,小孩子會更有競爭力,老師你覺得學點什么好啊?”“老師,我看別家小孩都學這個,學那個,又是上興趣班,還學少兒英語,我擔心我家孩子幼兒園里不給他學點東西,以后會不會比同齡孩子差呀?”
中國家長素來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延續了自古以來的早學多學的傳統。很多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落后,早早地就把孩子送進了各種學習班。
康康媽媽可謂這方面的典范,康康半歲時,媽媽開始帶他上早教,1歲教康康背唐詩,2歲教康康認字,3歲時康康已經能從一數到一百,會簡單的加減乘除。進入幼兒園后,家里更是列了詳細的學習計劃表,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后先跟著DVD學幼兒數學,晚上要堅持識一到兩個字,讀一段兒歌或童話故事,每周要在一本田字格練習簿上寫滿一頁字。周末還要接受情商訓練、思維訓練、畫畫、鋼琴、網球、游泳等。進小學時,康康已經會認600多個生字,對兩位數的加減法運算自如了。在1、2年級,康康的成績確實很讓爸媽驕傲,無論大考小考,一直是班級或年級第一,但進入3年級后,康康的成績直線下降,跌至中上水平,無論爸媽怎么督促,成績始終上不去。
與康康媽媽一樣,很多家長熱衷于讓幼兒園的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也熱衷于曬自己培養孩子的“豐碩成果”。
我曾做過一個調查,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他們大多都在幼兒園階段上過珠心算、拼音、英語等。有的則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一門特長,如畫畫、音樂、舞蹈等等。而有些孩子甚至學過多項。家長一味“搶跑”,以期給孩子在將來的學習,升學中搶占先機,為上一個好的學校增加籌碼。
我曾經問過無數家長:為什么讓孩子學這么多超出他們本身能力的課程。有家長回答說:孩子自己喜歡!有的家長則是無奈的告訴我:如果別人都學,自己的孩子不學,就會跟不上進度,成績不好拉全班后腿不僅被老師批評,還會遭受同學的歧視,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與其因為這樣被批評,還不如提前學好小學的知識呢!
或許就是因為家長過早的給孩子壓力,導致現在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常常告誡家長,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盡情的玩,不要拔苗助長,死盯成績。小學學習成績好,不一定中學學習成績好,很多小學學習頂尖的孩子到了中學學習都不能頂尖,相反,很多小學階段成績一般的孩子在中學突然冒出來。
但很多家長無法做到坦然面對這句話。他們覺得不管怎么樣,學了總比沒學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笑笑2歲時,媽媽就意識到英語對于今后學習的重要性,為了給孩子鋪好道路,搶占先機,笑笑媽媽送他去讀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英語機構學習。幼兒園也挑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雙語幼兒園,但進入小學后,已經在幼兒園學過英語的笑笑并未顯示出優勢,并且在課上有開小差的現象。越學到后面,笑笑反而對英語漸漸失去了興趣,在之后的學習中英語也并未成為笑笑擅長的科目。笑笑媽媽說:“現在看來,從小就讓他學英語并不是最合適。還是應該順其自然,讓他到小學了再學也許會好點。”
搶跑了未必能領先。早學多學也未必適合每一個孩子。孩子不愿意學,家長強迫孩子學這學那,并沒有讓孩子學到多少實質性的東西,反而抹殺了孩子學習的天性。除了一小部分的確有天賦的孩子,早學發掘潛力能得到較大獲益。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巨大的學習壓力,有悖于孩子自然發展的天性。
很多在幼兒園搶跑的孩子,初入小學時,成績的確比其他沒有提前學過的孩子優秀,考試排名經常占據前三甲。但是,很多一二年級成績排名靠前的同學到了小學高年級,或者升入初中之后,成績一蹶不振,經常徘徊在班級中下游水平。無論怎么努力也提升不了成績。因為,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尚沒有形成完整的性格,填鴨式的死記硬背灌輸知識,而不是理解性學習,孩子在一時可能表現出比別的兒童“懂的多”。但進入中學后,只靠認真努力學習基礎知識就想得到高分根本不可能,中學想要學習好,一定需要孩子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既要求孩子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還要求孩子有強大的意志力、上進心,對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創造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的儲備往往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在生活中不斷累積獲得的。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孩子在知識學習上“預支”,短期內確實有效,但從長久來看,反而是不利的,不僅會落下許多后遺癥,甚至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后勁。孩子在學齡前識再多的字、會做多少算術題,等他們到三四年級時,這樣的差異會越來越小,等到中學,小時候的知識差距完全看不出來。
孩子年齡越小,對知識理解的能力差異就會越大,有些知識等孩子到了6歲才學會十分輕松,非要他們5歲半甚至5歲就學,會使他們感到特別費勁、特別有壓力,這是十足的拔苗助長。家長們經常抱怨花了大量精力教育孩子,對孩子進行早教,去各種輔導班,老師也精心講解各種知識。但是孩子就是學不進去,家長們甚至懷疑孩子的智商有問題。其實并不是孩子的智商不夠,而是沒到學習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開竅”。這樣的學習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有研究表明,一個15歲的孩子只需一年就能學完小學6年的知識并取得優秀的成績。家長完全沒必要在學齡前給孩子太多的“知識灌輸”,會做多少算術題、能識多少個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詩,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相反,啟蒙好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能大膽地表現自己,善于與人溝通,并且能養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的良好習慣,這些能力才是基礎中的基礎,遠比單純地學“知識”重要得多。
提前學習增加老師授課上的難度
對于老師來說,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了小學的知識并不能減輕老師授課的壓力,反而使得老師在授課上增加了困難。
“我剛拿出教具,準備教孩子們認識拼音,但是底下很多孩子都嚷嚷著已經學過啦!然后就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但是班里還有一些孩子沒有學過拼音,我要顧忌到班級整體的學習情況和進度。于是繼續從最基礎開始講拼音。這時一個調皮的小男兒就不停的插嘴,讓別的孩子起來回答問題時,他就不停地在下面‘搶答’,搞得班級里上課紀律一團糟。我只得停下來,先教育這個小男孩兒,上課不能亂插嘴,回答問題要先舉手,要遵守學校上課的紀律。即使是自己學過的東西,但是別的小朋友還沒有學習過,應該把機會讓給別人。雖然對他進行教育過后,情況好很多。但是,很多提前學過小學知識的小朋友,上課不專心聽講,影響課堂紀律和老師授課的事情時有發生。班里的孩子程度相差甚遠,學得多的孩子甚至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幾乎全部學完了,而有的孩子則沒有學過。每節課該怎么樣上好,實在是很頭疼。”我們學校一位一年級的老師無奈的和我說。
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已經預先學過了小學要學習的知識,因此孩子對老師上課教授的新課內容就會失去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說話等等。對老師管理班級與評價上課效果增加了阻力。并且,因為學生對要學習的新課知識已經事先掌握,有時會傳遞給老師錯誤的信息,認為學生理解能力非常好,或者原本是難點的知識點,老師覺得大部分學生都很快理解之后,就不會詳加解釋,而班里那些沒有學過的孩子就會跟不上。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沒辦法準確了解學生的接受與掌握程度。如此一來,教師不能最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這樣不利于老師備課,也不利于班級整體的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早早把小學要學的東西都學過了,等到上小學時,學習的新鮮感就會喪失,上課就不會專注于學習,不利于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
家長把搶跑早學當成培養孩子的捷徑,在幼兒園搶跑學習語數外等知識已成普遍現象。但是畢竟外面的補習班教學與正規的學校教學有差距。3~6歲的兒童正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養成的習慣也不易改變。社會上質量參差不齊的各種補習輔導機構,師資力量強弱不一。有些機構教育方法并不科學,教給孩子的學習方法也不科學,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形成了錯誤的學習方法,并且帶入了今后的學習中,這將會對以后的學習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并且很難糾正。
畢竟,在普教系統的小學中,各科老師在各區教研室的統一培訓下,教學方法與管理方法都非常科學,并趨于一致,有利于孩子系統學習知識。
所以,家長不必過度焦慮,沒有必要在幼兒園時就給孩子灌輸過多的知識,揠苗助長,如此只會適得其反,磨滅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把學習視作一件痛苦的事情,產生畏懼逆反心理。我們看馬拉松比賽,一開始就發力跑的最快,沖在最前面的選手并不一定就是最后的冠軍,往往幾圈過后,就開始后繼無力,最終落到了別人后面。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起跑過早,跑的快并不意味著是跑的最遠的。兒童的學習應當順應孩子的興趣自然發展,注重潛能的開發,在小學階段,家長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性格培養與學習能力培養,為今后長期的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跑的最遠的孩子才是笑道最后的人。
貼心小叮嚀:6歲前的孩子有邏輯思維,他們并不懂成人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6~12歲,兒童才開始形成到的是非感,能夠辨別好壞。也就是說,兒童在進入小學之后,才開始建立是非觀,理解教育的含義。因此父母要利用好兒童的創造期,讓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要讓孩子沒進小學門時就變成書呆子或見了讀書上課就頭疼。
無論是新《綱要》的精神,還是浙江省學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試行)中都指出,“一日生活皆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可以說,有怎樣課程觀就有怎樣的教育教學行為,課程觀支配著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如幼兒園上下午都安排了餐點。以往吃餐點,大多是保育員或教師或值日幼兒將小點心分發給每個幼兒手中,等給孩子們倒好牛奶、果汁或豆奶后,孩子們開始吃餐點。也有些老師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讓先分到餐點的小朋友先吃,以前我也基本上是這樣做的。在深入學習保教管理指南后,我想“一日生活環節皆教育”,吃餐點中可以滲透、可以隱含怎樣的教育呢?在中2班帶班,我開始嘗試:那天吃餅干,每桌放一個大碟子,由值日幼兒將餅干分在大的碟子里,然后根據今天餐點的數量,提醒小朋友吃好一片再拿一片,讓他們自主地從大盤子里取用。第一次的觀察:許多小朋友在老師的提醒下,吃完一片再取一片。遠遠小朋友,一向速度比較慢,這次吃餅干比原來快了。第3組玲玲在喊: 蘇冰健多吃了,他吃了3片后又吃了(看來玲玲挺細心地,還關注著別人吃了幾片餅干。看來違反規則,會受到同伴的監督)。第五組安妮也在叫:老師,我沒吃到三片……餐點后,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談話活動。我讓小朋友說說,今天吃餅干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吃餅干時發生了事情?你有辦法解決嗎?你們喜歡哪種方法?我們邊說邊討論,為了方便小朋友理解,我還在黑板上注了圖示,讓大家理解:文明、有序、合作。我知道,僅僅通過一次的引導還不夠,還要在產生新問題的過程中,討論商量,持之以恒,使幼兒在用餐點的過程中,滲透數的教育,養成文明、有序的用餐禮儀。我希望看到:一個個小組,猶如一個個小家,那群“小不點”,有模有樣地、像小紳士、小淑女那樣,文明地用餐。
我班有一個小朋友非常聰明,他叫董建昊,他有一個令人頭疼的“毛病”就是,沒等你說完,他就插嘴。有時,我剛講個開頭,他就嘰里呱啦的講個不停,若連其他小朋也一起上。在課堂上,有時根本不聽我的話。
這一天,我們喝水的時間到了,我剛說:“小朋友我們喝水的時間到了。”我還沒說完,董建昊就大聲喊:“男孩別去,女孩去。”可是全班小朋友并不聽他的。一齊涌上了保暖桶。見此情景,我靈機一動,先讓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然后,我宣布,今天我讓董建昊來當“小老師”。孩子們見狀都覺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吵成了一團,董建昊大聲喊:“女孩先去喝水”他的話音剛落,根本沒有一個人聽他的,我趁此機會對他說:“你一個人的聲音怎么能比上我班的那么多人的聲音呢?老師上課的時候,你老講話,別人還聽得見嗎?只聽你說了。董建昊聽了以后,紅了臉低下了頭。從此以后,董建昊改掉了他的壞毛病。
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假期沒有明確作息時間,很多幼兒時而晚睡、少睡,時而賴床不起,不良的生活方式打亂了生物鐘。再加上家長帶孩子外出游玩,容易導致孩子疲勞,加速生物鐘混亂;孩子在節日里隨父母走親訪友、聚餐赴宴頻繁,豐盛的菜肴使得孩子無休止地放縱胃口,不良飲食還導致孩子節后腹瀉、發燒、感冒,身體不適也會影響孩子情緒;長假孩子在家沒紀律約束,很容易產生惰性思想。特別是初入園,節后回到幼兒園,要再次經歷重新適應環境的過程,心理上難免產生陌生感和恐懼感。
那么,面對這樣的難題要怎么辦呢?如何讓孩子年后輕松返園呢?
寶寶年后返園的方法
延遲寶寶入園時間,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與親友相處,這個可以有。不過中國國際家庭教育學會成員、家庭教育專家王培東提醒家長,可以推遲孩子入園的時間,但不能溺愛孩子,要保證寶寶在家時的良好生活作息習慣,否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上學時要按時作息,休息時間則可以晚睡晚起,其實這種觀念非常不好。很多孩子假期睡慣了懶覺,到了上學時間很難按時起床,幼兒園的寶寶也是如此,如論是否按時入園,都要保證規律的作息時間,更不能將孩子關在家中的“溫室”里。有的家長放假期間幫寶寶穿衣服、喂寶寶吃飯,把寶寶在幼兒園養成的自己動手的好習慣都“改掉了”,這種做法更要不得。放假期間,家長更要注意幫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如果家長單純因為天氣原因而推遲寶寶入園時間,則沒有必要,寶寶自身具備適應外界的能力,包括抵抗疾病,如果一味呵護溺愛,反而會讓寶寶應有的本能蛻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年后重返幼兒園,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輕松完成哦。
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兼顧幼兒的個體差異,個體愛好。每個幼兒都有他的特長他的興趣愛好,硬生生地把那么多的孩子圍坐在一起,接受相同的知識,達到相同的標準,其實是很不人道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于是幼兒園就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區域活動,目的就是讓每個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區域,玩自己喜愛的游戲,甚至和自己喜歡的好朋友在一起玩。
可是在區域活動中,總是有那么幾個孩子不知道自己該玩什么,這里看看那里站站。一旦發現某個區域發生了好玩的事情,他就不講秩序地加入進去,這樣理所當然的就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驅逐出去。于是他又會轉悠到別的區域,茫然的看著人家玩。在區域里玩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都有喜歡的事情做,所以孩子們玩得很專心,根本就不喜歡別人的打擾。這樣一來無所事事的孩子的瞎轉悠常常就會引起小糾紛。
這樣的孩子怎么了呢?沒有自己喜歡的區域的嗎、還是沒有孩子帶他一起玩?其實都不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事就是沒有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是區域活動的最大的好處,因為區域活動對孩子沒有統一要求,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區域活動給了不同發展時期的孩子很大的空間,給這樣的孩子提供了時間地點材料,讓他們慢慢地去摸索,慢慢地進入角色。漸漸的,無所事事的孩子終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區域,能夠投入地去玩了。
區域活動就是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孩子,讓他們在無憂無慮的游戲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區域活動的奇妙之處。所以,看見個別游蕩的孩子不要著急,給他時間,給他空間,他會健康成長的,因為他沒有壓力只有快樂。
帶孩子們去閱覽室看過幾次書后,發現了一個問題,小朋友換書太勤快,即使是他們特別喜歡看的書也是草草的翻幾下,就去換一本新書。我們就要求孩子在仔細看看,不要急著換書,可小朋友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他們會很認真的說:“我已經看完了。”
觀察得出小朋友對換太快有了原因就是不會看書。有的孩子由于年齡小,生活經歷少,對畫面上的東西不能理解,所以就翻一翻看看熱鬧,馬馬虎虎看兩下就看完了。而有的孩子干脆手在翻,而眼睛卻看在別的地方。要說孩子對圖書不感興趣,放在圖書區里的圖書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可閱覽室的書完全滿足孩子的需要,可由此我發現孩子換書更加的勤快了。
就此,我們也有了采取的措施。有意地教小朋友看書的方法,有意的引導孩子學習一頁一頁翻書看,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認真觀察,使孩子知道每一個畫面都很有意思,讓孩子帶著問題看書。看好一本書后,請孩子給大家講一講,我們適當的鼓勵與表揚,使孩子產生成就感,并知道認真看書就會有收獲。
父母不要盲目的讓孩子提前起跑,而是要利用好兒童的創造期,讓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
最近遇到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家長來找我咨詢“曾老師,明年我的孩子就要上小學了,現在要不要先給他學一學拼音、數學?”“我們家孩子現在還小,但是我想給他學點才藝,比如畫畫,跳舞,彈琴之類的,這樣以后讀書了之后,小孩子會更有競爭力,老師你覺得學點什么好啊?”“老師,我看別家小孩都學這個,學那個,又是上興趣班,還學少兒英語,我擔心我家孩子幼兒園里不給他學點東西,以后會不會比同齡孩子差呀?”
中國家長素來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延續了自古以來的早學多學的傳統。很多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落后,早早地就把孩子送進了各種學習班。
康康媽媽可謂這方面的典范,康康半歲時,媽媽開始帶他上早教,1歲教康康背唐詩,2歲教康康認字,3歲時康康已經能從一數到一百,會簡單的加減乘除。進入幼兒園后,家里更是列了詳細的學習計劃表,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后先跟著DVD學幼兒數學,晚上要堅持識一到兩個字,讀一段兒歌或童話故事,每周要在一本田字格練習簿上寫滿一頁字。周末還要接受情商訓練、思維訓練、畫畫、鋼琴、網球、游泳等。進小學時,康康已經會認600多個生字,對兩位數的加減法運算自如了。在1、2年級,康康的成績確實很讓爸媽驕傲,無論大考小考,一直是班級或年級第一,但進入3年級后,康康的成績直線下降,跌至中上水平,無論爸媽怎么督促,成績始終上不去。
與康康媽媽一樣,很多家長熱衷于讓幼兒園的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也熱衷于曬自己培養孩子的“豐碩成果”。
我曾做過一個調查,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他們大多都在幼兒園階段上過珠心算、拼音、英語等。有的則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一門特長,如畫畫、音樂、舞蹈等等。而有些孩子甚至學過多項。家長一味“搶跑”,以期給孩子在將來的學習,升學中搶占先機,為上一個好的學校增加籌碼。
我曾經問過無數家長:為什么讓孩子學這么多超出他們本身能力的課程。有家長回答說:孩子自己喜歡!有的家長則是無奈的告訴我:如果別人都學,自己的孩子不學,就會跟不上進度,成績不好拉全班后腿不僅被老師批評,還會遭受同學的歧視,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與其因為這樣被批評,還不如提前學好小學的知識呢!
或許就是因為家長過早的給孩子壓力,導致現在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常常告誡家長,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盡情的玩,不要拔苗助長,死盯成績。小學學習成績好,不一定中學學習成績好,很多小學學習頂尖的孩子到了中學學習都不能頂尖,相反,很多小學階段成績一般的孩子在中學突然冒出來。
但很多家長無法做到坦然面對這句話。他們覺得不管怎么樣,學了總比沒學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笑笑2歲時,媽媽就意識到英語對于今后學習的重要性,為了給孩子鋪好道路,搶占先機,笑笑媽媽送他去讀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英語機構學習。幼兒園也挑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雙語幼兒園,但進入小學后,已經在幼兒園學過英語的笑笑并未顯示出優勢,并且在課上有開小差的現象。越學到后面,笑笑反而對英語漸漸失去了興趣,在之后的學習中英語也并未成為笑笑擅長的科目。笑笑媽媽說:“現在看來,從小就讓他學英語并不是最合適。還是應該順其自然,讓他到小學了再學也許會好點。”
搶跑了未必能領先。早學多學也未必適合每一個孩子。孩子不愿意學,家長強迫孩子學這學那,并沒有讓孩子學到多少實質性的東西,反而抹殺了孩子學習的天性。除了一小部分的確有天賦的孩子,早學發掘潛力能得到較大獲益。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巨大的學習壓力,有悖于孩子自然發展的天性。
很多在幼兒園搶跑的孩子,初入小學時,成績的確比其他沒有提前學過的孩子優秀,考試排名經常占據前三甲。但是,很多一二年級成績排名靠前的同學到了小學高年級,或者升入初中之后,成績一蹶不振,經常徘徊在班級中下游水平。無論怎么努力也提升不了成績。因為,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尚沒有形成完整的性格,填鴨式的死記硬背灌輸知識,而不是理解性學習,孩子在一時可能表現出比別的兒童“懂的多”。但進入中學后,只靠認真努力學習基礎知識就想得到高分根本不可能,中學想要學習好,一定需要孩子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既要求孩子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還要求孩子有強大的意志力、上進心,對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創造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的儲備往往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在生活中不斷累積獲得的。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孩子在知識學習上“預支”,短期內確實有效,但從長久來看,反而是不利的,不僅會落下許多后遺癥,甚至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后勁。孩子在學齡前識再多的字、會做多少算術題,等他們到三四年級時,這樣的差異會越來越小,等到中學,小時候的知識差距完全看不出來。
孩子年齡越小,對知識理解的能力差異就會越大,有些知識等孩子到了6歲才學會十分輕松,非要他們5歲半甚至5歲就學,會使他們感到特別費勁、特別有壓力,這是十足的拔苗助長。家長們經常抱怨花了大量精力教育孩子,對孩子進行早教,去各種輔導班,老師也精心講解各種知識。但是孩子就是學不進去,家長們甚至懷疑孩子的智商有問題。其實并不是孩子的智商不夠,而是沒到學習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開竅”。這樣的學習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有研究表明,一個15歲的孩子只需一年就能學完小學6年的知識并取得優秀的成績。家長完全沒必要在學齡前給孩子太多的“知識灌輸”,會做多少算術題、能識多少個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詩,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相反,啟蒙好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能大膽地表現自己,善于與人溝通,并且能養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的良好習慣,這些能力才是基礎中的基礎,遠比單純地學“知識”重要得多。
提前學習增加老師授課上的難度
對于老師來說,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了小學的知識并不能減輕老師授課的壓力,反而使得老師在授課上增加了困難。
“我剛拿出教具,準備教孩子們認識拼音,但是底下很多孩子都嚷嚷著已經學過啦!然后就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但是班里還有一些孩子沒有學過拼音,我要顧忌到班級整體的學習情況和進度。于是繼續從最基礎開始講拼音。這時一個調皮的小男兒就不停的插嘴,讓別的孩子起來回答問題時,他就不停地在下面‘搶答’,搞得班級里上課紀律一團糟。我只得停下來,先教育這個小男孩兒,上課不能亂插嘴,回答問題要先舉手,要遵守學校上課的紀律。即使是自己學過的東西,但是別的小朋友還沒有學習過,應該把機會讓給別人。雖然對他進行教育過后,情況好很多。但是,很多提前學過小學知識的小朋友,上課不專心聽講,影響課堂紀律和老師授課的事情時有發生。班里的孩子程度相差甚遠,學得多的孩子甚至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幾乎全部學完了,而有的孩子則沒有學過。每節課該怎么樣上好,實在是很頭疼。”我們學校一位一年級的老師無奈的和我說。
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已經預先學過了小學要學習的知識,因此孩子對老師上課教授的新課內容就會失去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說話等等。對老師管理班級與評價上課效果增加了阻力。并且,因為學生對要學習的新課知識已經事先掌握,有時會傳遞給老師錯誤的信息,認為學生理解能力非常好,或者原本是難點的知識點,老師覺得大部分學生都很快理解之后,就不會詳加解釋,而班里那些沒有學過的孩子就會跟不上。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沒辦法準確了解學生的接受與掌握程度。如此一來,教師不能最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這樣不利于老師備課,也不利于班級整體的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早早把小學要學的東西都學過了,等到上小學時,學習的新鮮感就會喪失,上課就不會專注于學習,不利于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
家長把搶跑早學當成培養孩子的捷徑,在幼兒園搶跑學習語數外等知識已成普遍現象。但是畢竟外面的補習班教學與正規的學校教學有差距。3~6歲的兒童正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養成的習慣也不易改變。社會上質量參差不齊的各種補習輔導機構,師資力量強弱不一。有些機構教育方法并不科學,教給孩子的學習方法也不科學,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形成了錯誤的學習方法,并且帶入了今后的學習中,這將會對以后的學習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并且很難糾正。
畢竟,在普教系統的小學中,各科老師在各區教研室的統一培訓下,教學方法與管理方法都非常科學,并趨于一致,有利于孩子系統學習知識。
所以,家長不必過度焦慮,沒有必要在幼兒園時就給孩子灌輸過多的知識,揠苗助長,如此只會適得其反,磨滅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把學習視作一件痛苦的事情,產生畏懼逆反心理。我們看馬拉松比賽,一開始就發力跑的最快,沖在最前面的選手并不一定就是最后的冠軍,往往幾圈過后,就開始后繼無力,最終落到了別人后面。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起跑過早,跑的快并不意味著是跑的最遠的。兒童的學習應當順應孩子的興趣自然發展,注重潛能的開發,在小學階段,家長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性格培養與學習能力培養,為今后長期的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跑的最遠的孩子才是笑道最后的人。
貼心小叮嚀:6歲前的孩子有邏輯思維,他們并不懂成人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6~12歲,兒童才開始形成到的是非感,能夠辨別好壞。也就是說,兒童在進入小學之后,才開始建立是非觀,理解教育的含義。因此父母要利用好兒童的創造期,讓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要讓孩子沒進小學門時就變成書呆子或見了讀書上課就頭疼。
今天上課要用到糖果,就讓小朋友從家里帶一點來。
范范和天宇在玩“我和朋友的不一樣”的游戲,他靈機一動,想和天宇比糖果誰帶得多誰帶的少,比來比去,范范說:“是我帶的多,嘿嘿!”
正巧此時,妍妍也拎著兩袋糖果開開心心地進來了,范范就找妍妍也比一比,誰帶的糖果多。
天宇說:“妍妍帶了兩袋,是妍妍多。”
范范說:“不對,她帶的兩袋,不一定比我多,因為她每一袋里的東西不多。”
我說:“恩,范范說的也有道理,那我們一起數一數吧!”
一、二、三、四……
他們三個開始認真地數起來了。
最后,他們發現是范范的糖多。
從這件數糖果的事件中發現,教育源自于生活,幼兒又在生活中教育,點滴生活,點滴教育。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簡篇》: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簡篇第1篇抓住時機教育孩子昨天,我帶領孩子們去操場練呼啦圈時,瑤瑤不小心碰著了佳佳,在瑤瑤還不知道的情況下,佳佳就大聲斥呵瑤瑤說:“你干什么要碰我
《保育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保育園中班教育隨筆第1篇 中班保育員隨筆1 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我們每一天過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日子,然而在我的心里只有這樣的一個追求,那就是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把自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14篇》:第1篇中班幼兒教育隨筆 新學期開始,我們又迎來了一批新的小朋友。他們中大多數孩子沒有上過托班,乍然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和家人,進入幼兒園這么一個全新的環境,有多么的不適應。 看,幾個性格內向、膽怯的孩子從父母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