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世博館制作》,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活動背景:
幼兒藝術創想活動,不是以培養少數的美術家、設計師為目的的,它是對兒童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公民的素質教育。讓幼兒進行創作活動,目的在于運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探索性、想象力,創造力,合作性,做事的計劃性和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幼兒借助美術創作活動培養美的情操、美的人格才是美術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教師則是一把啟動幼兒去發現、感受、表現藝術美的鑰匙。
二、本班幼兒美術制作方面能力的現狀分析:
幼兒想象力不夠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
部分幼兒動手能力欠佳,依賴性比較重。
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欠佳,以自我為中心。
部分幼兒做事條理性欠佳,做事沒有系統性。
探索能力欠佳,自主學習能力比較薄弱。
那么,怎樣提高我班幼兒的探索,計劃,制作,合作等能力?怎樣發揮教師作為啟動幼兒去發現、感受、表現藝術美的鑰匙的積極作用哪?我做出如下的思考。
三、教師的思考:
活動內容的選擇:
2010年對于中國,對于上海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奧運會的圓滿舉辦為我們帶來的喜悅和驕傲還沒褪去。上海又將迎來另一個盛世——世博會。關于世博的各種點點滴滴已經融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幼兒園的孩子年齡雖然小,但是關注世博的熱情也絲毫不比成年人差。教師做了一個小小的“民意調查”——關于上海世博會,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世博會的各種建筑,由于其獨特的造型,鮮艷的顏色,代表的不同國家而備受幼兒的青睞。
于是,教師和幼兒便產生了制作世博場館的想法。
活動內容(制作世博場館)的價值分析:
1)建筑的表現方式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活動中材料的選擇面比較廣,可以是瓶子,易拉罐,盒子,泡沫,紙張等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有利于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自己喜歡的世博場館,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
2)充分利用資源活動室:本學期我們班級主要負責的資源活動室是“創作室”,制作世博場館這類比較大型的藝術制作活動時間跨度比較長,需要的材料種類比較多,并且有一定的連續性。比較適合在“創作室”這類特定的資源活動室中進行。
3)發揮班級特色:我班是美術特色班,班級幼兒的美術功底相對其他中班幼兒的能力稍強,班級幼兒對于美術創作類的活動興趣很高。
經過了以上的深思熟慮后,在一片贊同聲中,教師和幼兒浩浩蕩蕩的開始進入到世博場館的大型藝術制作活動中。
區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于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并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于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文軒想用孜旋手里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孜旋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文軒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孜旋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么有意思。終于,孜旋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著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松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在這萬物復蘇、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帶著幼兒教師特有的激情和柔情以及對孩子的想念,走進了童話的樂園,回到了孩子們的中間。迎來了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和歌聲,隨著各項準備工作的就緒,一切都要進入正常工作。我班今年又新來了幾個孩子,他們對幼兒園都不熟悉,剛開始的時候,必須要進入一個適應階段。在這個階段里,要領著孩子們多活動、多游戲、多讓他們做交流,以便他們能盡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讓他們以為上幼兒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對幼兒園產生一種厭煩情緒,給他們創造一個活潑、舒適、溫暖的“家”,讓他們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快樂、健康的成長。
幼兒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教”與“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教學活動中采取“游戲化”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游戲與教學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游戲活動能解決教育中的哪些問題?游戲應當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圍和以何種方式進行?這些都是我們幼兒教師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應將游戲機制科學的引入教學過程,而不是將游戲與教學簡單相加、機械運用,應該尋找游戲與教學的結合點。使游戲與學習有機統一起來,使“游戲化”教學成為幼兒主動學習,發展能力的增強劑。
除了用游戲引領孩子進行學習以外,與孩子直接對話同樣重要。著名巴西教育家費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如果不熱愛世界,不熱愛生活,不熱愛人生,那么就不會有對話。愛是對話的基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時常熱情地與每一位孩子進行交流,尤其是那些很有個性的孩子。
在我的班上有一位特別好動的小男生,能夠看出來,有的時候他自己也不想動,但就是抑制不住。我就經常和他談心,通過卡片游戲的方式漸漸培養他的注意力。一段時間以后,他慢慢地改變了,現在已經沒有原來那樣好動,而且課后作業也完成的很好,媽媽也說他變得懂事多了。記得有一次,看到我在接水,他就遠遠的跑過來。當初我以為他只是經過這呢,可沒想到他是專門來幫助我的。還指著飲水機旁邊的紅燈問我:“老師,這是什么意思啊?”“這個是用來顯示目前水溫的。你看紅色就代表正在加熱,綠色的呢就表示保溫,可以喝了!”“哦,是這樣啊!” 看著他天真可愛的小臉,這還是以前被大家稱為有多重癥的小調皮嗎?真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連校長告訴我們“教育是良心事業”,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為孩子的未來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幼兒期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關鍵時期,我認為,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最重要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作為小班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善于觀察每個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育,做到因人而異,從而來糾正幼兒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進餐習慣,從小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一、與家長溝通,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我班幼兒獨立性較差,依賴性強,多數幼兒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生活衛生習慣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由在家的幾個大人圍著轉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開學后,我們發現幼兒偏食、挑食的現象較嚴重。但幼兒飲食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不良飲食習慣,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覺、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吃得“好”,卻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許多幼兒形成吃飯挑剔、挑食、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體營養比例失調,引起各種營養不良癥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利用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平時的家園通訊欄和網上的宣傳,鼓勵家長配合幼兒園平衡膳食,向家長做好宣傳教育,只有合理的營養才能確保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通過游戲兒歌等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我們通過兒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讓幼兒了解小手的作用,學會洗手的方法。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于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通過小競賽,讓幼兒掌握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借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范——挽袖,并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這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三、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在了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1)榜樣示范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并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采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后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后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她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得到了有效改善。
一、活動背景:
幼兒藝術創想活動,不是以培養少數的美術家、設計師為目的的,它是對兒童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公民的素質教育。讓幼兒進行創作活動,目的在于運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探索性、想象力,創造力,合作性,做事的計劃性和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幼兒借助美術創作活動培養美的情操、美的人格才是美術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教師則是一把啟動幼兒去發現、感受、表現藝術美的鑰匙。
二、本班幼兒美術制作方面能力的現狀分析:
幼兒想象力不夠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
部分幼兒動手能力欠佳,依賴性比較重。
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欠佳,以自我為中心。
部分幼兒做事條理性欠佳,做事沒有系統性。
探索能力欠佳,自主學習能力比較薄弱。
那么,怎樣提高我班幼兒的探索,計劃,制作,合作等能力?怎樣發揮教師作為啟動幼兒去發現、感受、表現藝術美的鑰匙的積極作用哪?我做出如下的思考。
三、教師的思考:
活動內容的選擇:
2010年對于中國,對于上海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奧運會的圓滿舉辦為我們帶來的喜悅和驕傲還沒褪去。上海又將迎來另一個盛世——世博會。關于世博的各種點點滴滴已經融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幼兒園的孩子年齡雖然小,但是關注世博的熱情也絲毫不比成年人差。教師做了一個小小的“民意調查”——關于上海世博會,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世博會的各種建筑,由于其獨特的造型,鮮艷的顏色,代表的不同國家而備受幼兒的青睞。
于是,教師和幼兒便產生了制作世博場館的想法。
活動內容(制作世博場館)的價值分析:
1)建筑的表現方式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活動中材料的選擇面比較廣,可以是瓶子,易拉罐,盒子,泡沫,紙張等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有利于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自己喜歡的世博場館,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
2)充分利用資源活動室:本學期我們班級主要負責的資源活動室是“創作室”,制作世博場館這類比較大型的藝術制作活動時間跨度比較長,需要的材料種類比較多,并且有一定的連續性。比較適合在“創作室”這類特定的資源活動室中進行。
3)發揮班級特色:我班是美術特色班,班級幼兒的美術功底相對其他中班幼兒的能力稍強,班級幼兒對于美術創作類的活動興趣很高。
經過了以上的深思熟慮后,在一片贊同聲中,教師和幼兒浩浩蕩蕩的開始進入到世博場館的大型藝術制作活動中。
活動背景:
幼兒音樂活動包括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欣賞活動和打擊樂活動。在主題背景下,我們已嘗試著將唱唱演演、肢體造型的表現、聽賞音樂的基本要素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于主題內容之中,而對打擊樂演奏這一領域的觸碰顯得很荒蕪,往往怕受到其技能要求、單一摹仿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縛而不敢直面。那么,在二期課改的今天,幼兒打擊樂活動如何才能與生活內容自然的整合?如何使幼兒獲得更均衡的音樂要素呢?這一連串的困惑引發了我在實踐中的思考……
而這次的鹿城區優質課展示活動中,我有幸聽到了一節名為《會伴奏的紙》的中班藝術活動,執教者是溫州市第五幼兒園的王秀微老師。于是,帶著興奮的心情,我嘗試記錄了這節藝術活動,也盡我的所能進行了評析,希望得到的一些啟發與同行共勉。
活動描述:
一、談話引題
1、師:你們都聽到過什么聲音?
幼兒回答:蟋蟀叫聲、打雷聲、獅子吼、火箭聲……
2、師:今天王老師帶來一張紙發出聲音的紙,教師用手彈紙,.幼兒傾聽紙的聲音.。
師:請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使紙發出聲音?請個別幼兒上前演示自己用什么辦法使自己的紙發出聲音,并集體學習。
幼兒:用腳在紙上跳、扔起來、踢起來、拍……
評析:教師通過使幼兒對生活中各種聲音的回憶,從而聯系到紙發聲,并讓幼兒通過自己動腦想出使紙發聲的方法,與平常的音樂活動相比較更加的新穎與別出心裁。
二、教師示范:
1、師:老師用折紙折“風車”甩出聲音請小朋友們聽聽是不是與自己的使紙發出的聲音一樣。
2、師:播放一段音樂,如果用紙伴奏可以怎么伴?
幼兒:彈、搖
3、熟悉音樂節奏:教師與幼兒用手一起打節奏。
4、教師示范用紙來伴奏。
提問:
①老師用什么辦法伴奏?(彈、搖)
②除了彈以外,什么地方用到搖?
6、出示歌譜,邊拍邊帶幼兒一起用紙伴奏。
提問:
音樂節奏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幼兒用紙打節奏。
評析:在教師示范這一環節中,用紙伴奏是小朋友們平時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幼兒用紙給音樂伴奏還是有困難的。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不是很積極。其實教師可以先用其他伴奏樂器給音樂伴奏。如:小鼓、響鈴、在不同的節奏使用不一樣的伴奏方式。從而過渡到用紙伴奏,引導幼兒在不同的音節長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拍、彈,幼兒更容易接受。
三、幼兒操作活動
1、請幼兒用自己的方法給音樂伴奏兩次。
2、分組表演:幼兒分成紅黃兩隊并選好隊長。
教師提要求:仔細聽音樂,根據音樂的節奏伴奏,伴的好的小朋友可以當隊長指揮自己的組員。
3、幼兒與教師點評別組幼兒的表現。
評析:在幼兒操作這一環節,教師組織的很好,條理清晰。推選隊長也更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但在配音樂伴奏時,很多幼兒還不能很清楚的根據節奏為音樂伴奏。我認為有兩點不足的地方:
1、音樂的節奏對比不明顯,幼兒比較難分辨。
2、在分組表演之前可以多幾次的鞏固練習。這樣分組表演的效果會更好。
四、教師小結:
生活中除了樂器可以伴奏,紙也可以伴奏,我們到外面去找找還有什么可以伴奏。
案例反思:
《綱要》指出:我們要引導、支持、鼓勵幼兒參加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注重幼兒的感受、體驗和情感表達方式,積極地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和審美情趣,提供幼兒自主表達的音樂空間,提高幼兒的音樂表現技能和能力,讓幼兒真正成為了音樂活動的主人。在王秀微老師這一節課中,在本次《會伴奏的紙》這一活動中,用紙伴奏,突破了以往音樂活動的傳統形式。從簡簡單單的一張紙,到通過動手用不同的方式讓紙發出聲音,最后用紙伴奏并表演。活動中幼兒充分體驗到音樂活動的樂趣。在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的同時增強了了幼兒的能力 。通過這一活動對我也有著一定的啟發。
一、給予音樂教育目標以新的定位
以往的音樂教育大多注重“成品”的灌輸,以功利性的追求為目標,希望見到立竿見影的、即時的效果。而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的價值則是以幼兒自主的表達及真切的體驗為目標,追求的是長遠的效應。漸漸地我們認識到幼兒發展的所有方面都是有關聯的,每個幼兒都是有自己成長和發展方式、速度的獨特個體,因此不能只靠一個預定的目標來要求所有的幼兒完成同一項任務。
二、給予音樂教育內容以新的來源
以往的音樂教育內容往往都是老師根據教材預設的,雖然有時也能根據季節、節日等進行選材,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與幼兒的實際需要相脫節。而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卻是從幼兒生活中選擇的內容,是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的,是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的所在。
三、給予音樂教育教學以新的方法
以往的音樂活動我們大多運用的是示范法、講解法。幼兒的學也只是單一的模仿。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幼兒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教就無所適從的現象。在實踐中,“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再也不是喊喊口頭,也并非紙上談兵了,它必須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方法來落實、來完成。
今天一大早,小潔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幾只小青蛙,小青蛙是裝在一個可樂瓶里帶來的,大概是昨天(星期天)郊游的時候抓的,在瓶子里悶了一夜,當阿姨把它們倒到魚缸里的時候,小青蛙們都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在水里動都不動了。
中午吃完飯,我聽到孩子們在嚷嚷,欣欣說:“死了、死了,小青蛙全死了!”小雨說:“不是的,它們都睡覺了。”我走過去一看:哎,可憐的小青蛙,一個個都肚皮朝天了,水里已經發出了一絲絲的臭味。我趕緊叫阿姨把它們倒掉了。有幾個小朋友看到可愛的小青蛙全死了,傷心得快掉下眼淚來了。我突然想到:“何不趁這個機會,給孩子們上一課呢?”
我把孩子們叫到我身邊坐下,問他們:“小青蛙死了,你們傷心嗎?”大家都使勁點了點頭,我又問他們:“那你們說說看,小青蛙為什么會死呢?”“生病了!”“餓死了!”……這時,丁丁站起來說:“不是的,不是的,小青蛙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他喜歡在鄉下的池塘里游來游去抓害蟲,把它養在魚缸里,它們不適應,就會死掉的。”我立刻表揚了丁丁:“說得真好,那么你們知道小青蛙有什么用啊?”“抓害蟲!”“那今天這些死掉的小青蛙長大了,又能抓多少害蟲呢?”孩子們都說:“好多好多。”樂樂說:“我們以后不要再去抓蝌蚪、青蛙了,老師,對嗎?”我笑著說:“對啊,我們保護青蛙,首先要保護蝌蚪,所以,我們以后不要再去抓蝌蚪了。讓它們長大了,全變成青蛙,抓害蟲好不好?”我又問:“那我們如果想看看他們,怎么辦呢?”“叫爸爸媽媽帶我們去鄉下看!”立立說。
看來,我的孩子們今天又懂事了不少,我好開心!
《中班常規教育隨筆3篇》:中班常規教育隨筆第1篇今天早上,我在打掃衛生時,李明小朋友的母親跑來對我說:“老師,你把李明領進來好嗎?”我驚奇地問:“李明在哪?他怎么不進來?”媽媽著
《中班教育隨筆400篇教師》:中班教育隨筆400篇教師第1部分 今天中午午餐的時候,我發現苗苗小朋友吃得很少,而且一副不開心的樣子,胡亂吃點飯后就爬進自己的“小窩”睡去了。 一開始,我以為
《幼兒園教師中班隨筆16篇》:第1篇幼兒園教師中班隨筆 幼兒園教師隨筆:老師的適時指導也很重要 我們班近一段時間,孩子們喜歡上了剪紙,美工區的展板上放了不少孩子們的作品。有帆船,有房屋,有大樹,有小花,有動物……但是同時問題也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