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老師教育隨筆《正視孩子打架現象》,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班有個陳富榮小朋友,最近凈給我惹麻煩。
一天中午,因為排隊站位問題,陳富榮把同班的王田禹打哭了。我及時進行了處理,兩個小朋友也都互相承認了錯誤。 第二天,我剛一進活動室,就有小朋友報告陳富榮打人了。我一看,果然,于海燕小朋友正在委屈得大哭。我連忙了解情況。于海燕邊哭邊說:“我不小心碰了陳富榮一下,她就很用力地打我。”我問陳富榮:“是不是這樣?”她只是低著頭不說話。我告訴陳富榮:“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體諒。別人不是故意碰你,你就應當原諒他,更不能打人,打人可不是好孩子。”陳富榮仍然低著頭,似乎有所明白。
可是,以后的幾天里,陳富榮依然我行我素,常常和別人打架,而且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顯得非常無理。于是我和她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心,我這才知道陳富榮打架不饒人的根源在她媽媽那里,陳富榮告訴我:“媽媽說,在幼兒園里,誰也不用怕,誰惹你,你就和誰打,打不過,媽媽去找她。”聽到這里,我感到非常震驚,家長怎能這樣教育孩子呢?我對陳富榮說:“媽媽話是錯誤的,你按照媽媽說的去做是不對的。如果你光和小朋友打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老師也不喜歡你。從今往后,你要和小朋友們和睦相處,不打架,才會有許多好朋友跟你玩,老師也喜歡你。你說好嗎?”陳富榮似乎懂得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使勁地點了點頭。
當天下午,我又和陳富榮的媽媽取得了聯系,把陳富榮的表現和進步告訴了她,我誠懇地建議:“說實話,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恰當的。我們應當教育孩子學會友愛,學會關心他人,讓孩子之間都成為朋友。要正確看待小孩子之間偶爾打架的現象,因為孩子小,相互之間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打架實屬正常,在所難免,一會兒之后,他們會和好如初,但如果家長參與進來,會助長孩子的霸道習氣,失去朋友,這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聽了我的肺腑之言,陳富榮的媽媽十分感動:“謝謝老師提醒和幫助,今后我一定改正錯誤的教育方法,保證和老師齊心合力共同教育自己好孩子。” 從此,我發現陳富榮小朋友發生了很大變化,打架的現象越來越少了…… 看來,我們老師應和家長多溝通、多交流,共同探討一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家園共育,攜手保障每個孩子健康快樂長。
導讀: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料來促進成長,他們只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給養一樣。
課堂上,老師不允許孩子出錯;在家里,父母不允許孩子出錯。結果,孩子也就只能盡力不出錯了。為了不致出錯,他們只好收斂幻想,自我綁束,縮手縮腳。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錯的同時,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確、通向成功的機會。當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會說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一點探索精神都沒有?為什么膽子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卻毫無道理地責怪孩子。他們費了好大勁把孩子終于折磨成了膽小如鼠的人,現在,為了讓他們膽大,又開始新一輪折磨。
關于錯誤,還有一個兒童心理成長機制與成人對錯誤的看法是否正確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成人認為的錯誤在孩子的精神成長機制中是不是也是錯誤?有時候,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在孩子來說是成長中的一種形態。孩子不是一個沒有長大的人,而是一個內在機制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錯了,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先剝奪他“錯”的機會,而讓他親身感覺到自己的錯誤,這要比你直接告訴他不能這樣做效果要好。當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告訴他哪是正確哪是錯誤,給孩子建立一個關于正確和錯誤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料來促進成長,他們只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給養一樣。
所以,在我們中心,我們的口號是:在錯誤中成長。不光對孩子,對老師,對管理人員,連對我都是這樣要求的。新來的孩子不敢下筆,我們的老師就會說:某某同學,往錯畫,給老師犯個錯誤看看!畫成狗屎蛋都行!聽了這句話,孩子便一下子輕松起來,對技術的恐懼就煙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確的結果,而在于走向正確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最有價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今天的孩子難教育,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難在哪里呢?有人說知識不足,有人說方法不當,這些都是對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對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許不服氣:知子莫如父母,我們天天看著自己的孩子,難道還不了解他(她)? 讓咱們來看一些事實吧。 住進高樓里的孩子孤獨感增強了,父母們于心不忍,建議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卻回答:“沒勁!”鼓動孩子找鄰居伙伴玩玩,孩子竟說:“不愿意”。如今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卡通(漫畫)。有位干部是兒童圖書獎的評委,抱回家許多獲獎圖書。可兒子毫無興趣,卻用零花錢買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飯,忘了功課,忘了睡覺,看得開懷大笑、渾身亂抖。父母困惑不已,要過卡通書細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這是什么鬼東西,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可問題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么就看不懂呢?正如讀書一樣,世界上的書浩如煙海,最難讀的是子女這部無字之書。做父母的,要透過子女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復雜的對象,簡單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難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簡單的教育對待復雜的對象,也必然導致教育無效或失敗。所謂復雜,是說今日孩子接受了復雜的大量信息,由于難以消化、難以適應而產生了復雜心態,甚至模糊了與成人的界限;所謂簡單,是指今日教育在原有的體制內循環,父母由于無法面對新人類新世界而顯得簡單尷尬,甚至連自己也困惑不已。如果,以前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則倒了過來,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那么,怎樣了解孩子呢?具體說來,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聽孩子講話,要與老師保持經常的聯系,要看一點《少年兒童研究》之類的報刊書籍。
21世紀已經向我們匆匆走來。作為跨世紀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機遇,也有眾多的麻煩。例如,心理障礙增多等等。因此,為了孩子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為了家庭長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視對孩子的了解與尊重了,否則,我們將遭受無情的懲罰!
最近報載,有父母將不聽管教的孩子送去“魔鬼訓練營”,隔天卻接到孩子被拳打腳踢而意外死亡的消息。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聽話,再讓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親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時光倒轉,相信他們絕不會再將教育的責任假手他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然而,總有一些父母對自己的言傳身教缺乏耐心和信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于是,老師們常會聽到家長這樣的話:“我孩子很不聽話,我們都沒有辦法管他,他會聽老師的話,請老師多操心。” 且不論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如此托付老師“多操心”,老師能否操心得過來,就是孩子本身也不愿意老師越俎代庖,代為履行父母的職責和義務。 曾有一個孩子,學習成績還好,父母做生意忙得不可開交,就把他寄到老師家里。起初孩子小,聽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叛逆,他要回家,父母卻不允許,覺得自己的教育水平絕對比不上老師,而且也沒時間和精力去管教孩子。于是,孩子繼續留在老師家里,他用各種方法反抗老師:逃學、絕食,甚至與老師對罵……當父母親無可奈何地把他從老師那里領回家,他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好學上進的狀態了。 須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不良習慣是日積月累的,老師不是神仙,有自己的局限性,沒有扭轉乾坤的靈丹妙藥,父母原本想要減輕自己的負擔,結果只能帶來更多的源源不斷的煩惱。 為了遺憾不再出現,為了慘劇不再發生,為人父母,就不要把自己應盡的責任以金錢的形式轉托他人了。
我班有個陳富榮小朋友,最近凈給我惹麻煩。
一天中午,因為排隊站位問題,陳富榮把同班的王田禹打哭了。我及時進行了處理,兩個小朋友也都互相承認了錯誤。 第二天,我剛一進活動室,就有小朋友報告陳富榮打人了。我一看,果然,于海燕小朋友正在委屈得大哭。我連忙了解情況。于海燕邊哭邊說:“我不小心碰了陳富榮一下,她就很用力地打我。”我問陳富榮:“是不是這樣?”她只是低著頭不說話。我告訴陳富榮:“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體諒。別人不是故意碰你,你就應當原諒他,更不能打人,打人可不是好孩子。”陳富榮仍然低著頭,似乎有所明白。
可是,以后的幾天里,陳富榮依然我行我素,常常和別人打架,而且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顯得非常無理。于是我和她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心,我這才知道陳富榮打架不饒人的根源在她媽媽那里,陳富榮告訴我:“媽媽說,在幼兒園里,誰也不用怕,誰惹你,你就和誰打,打不過,媽媽去找她。”聽到這里,我感到非常震驚,家長怎能這樣教育孩子呢?我對陳富榮說:“媽媽話是錯誤的,你按照媽媽說的去做是不對的。如果你光和小朋友打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老師也不喜歡你。從今往后,你要和小朋友們和睦相處,不打架,才會有許多好朋友跟你玩,老師也喜歡你。你說好嗎?”陳富榮似乎懂得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使勁地點了點頭。
當天下午,我又和陳富榮的媽媽取得了聯系,把陳富榮的表現和進步告訴了她,我誠懇地建議:“說實話,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恰當的。我們應當教育孩子學會友愛,學會關心他人,讓孩子之間都成為朋友。要正確看待小孩子之間偶爾打架的現象,因為孩子小,相互之間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打架實屬正常,在所難免,一會兒之后,他們會和好如初,但如果家長參與進來,會助長孩子的霸道習氣,失去朋友,這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聽了我的肺腑之言,陳富榮的媽媽十分感動:“謝謝老師提醒和幫助,今后我一定改正錯誤的教育方法,保證和老師齊心合力共同教育自己好孩子。” 從此,我發現陳富榮小朋友發生了很大變化,打架的現象越來越少了…… 看來,我們老師應和家長多溝通、多交流,共同探討一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家園共育,攜手保障每個孩子健康快樂長。
孫潔航聰明可愛,卻是典型的搗亂分子。他常犯一些小錯誤,能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但不久又會犯同樣的小錯誤。對于他,老師越來越頭痛,其他小朋友也越來越排斥,而孫潔航 卻越來越不在乎。
一天,吃完午點后,我看見孫潔航 正氣呼呼地作勢要打佳佳,我沖過去就是一頓批評。孫潔航一點害怕和后悔的意思都沒有,說:“是她先……”又來了!平時他總是說別的小朋友不好,自己一點錯也沒有。眼前的情景使一向溫和的我也禁不住提高了音調:“我現在說的是你,你怎么老是這樣呢?把錯誤推給別人,你再這樣,下次你被別人欺負,老師就不喜歡你了。”“我也不喜歡你了。”“我也是。”旁觀的小朋友也隨聲指責起來。孫潔航 撅著嘴,擰著眉頭說:“哼,我不用你們理,反正媽媽喜歡我! 我感覺到孫潔航 和我之間出現了隔閡,我看著孫潔航 忍住哭泣而泛紅的小臉, 一時頭腦發熱的我立即醒悟并意識到:會不會是我錯了。
結果經過我得仔細詢問調查,我了解到是佳佳拿了孫潔航 的板凳,不讓孫潔航 坐下,孫潔航 急了才打她的。我真后悔自己當時的言行,因為我的不理智深深地傷害了孫潔航 ,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孫潔航 說話的權利和機會,那還會是現在的情形嗎?想到這里,我在全班幼兒面前重新處理了這件事,并向孫潔航小朋友道了歉。
幼兒入園后,同伴交往成為幼兒社會化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爭執或打架現象。如何處理幼兒的打架行為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兩位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師是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幼兒的打架行為的。
案例一
三個中班小朋友在玩開汽車的游戲。聰聰開著“汽車”把樂樂的“汽車”撞翻了。樂樂立刻大聲對聰聰說:“不準撞我的汽車!”聰聰沒有反應,他再次發動“襲擊”。這時,樂樂對聰聰嚷道:“不準撞我的汽車!我要生氣了!”聰聰還是不說話,他笑瞇瞇地招呼壯壯一起去撞。壯壯猶豫了一會兒,接受了聰聰的“邀請”。于是,聰聰和壯壯一起去撞樂樂的汽車。樂樂看到心愛的“汽車”被撞翻在地,氣憤地拽過壯壯的胳膊,閉著眼睛就咬。這時老師恰巧過來,看到這一情景,便大聲阻止道:“樂樂,你在干什么?”樂樂聽見后就松開壯壯,低下了頭。老師生氣地指著壯壯胳膊上的小牙印,訓斥樂樂:“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幾秒鐘的沉默后,老師接著說:“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時壯壯一言不發。老師又問:“怎么回事?你們說說,到底是怎么回事?”樂樂和壯壯都低著頭,一聲不吭。過了一會兒,老師又指著壯壯的傷痕對樂樂說:“你看看,你都把壯壯咬出血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啊?”樂樂低著頭囁嚅著說:“是。”老師說:“這就對了。快對壯壯說‘對不起’。”樂樂絞著手,不說話。老師又要求說:“快向壯壯道歉,說‘對不起’!”樂樂停頓了幾分鐘后才抬起頭對壯壯說:“對不起。”壯壯回答說:“沒關系。”老師看到自己的要求被執行了,就溫和地對樂樂說:“以后再也不許咬人了,聽見了嗎?”樂樂點點頭。“好了,去玩吧!”
案例二
邁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圖想為玩具卡車修條路。貝利覺得這兩個想法都不錯。最后,邁克和貝利開始建城堡,斯圖準備修一條長長的路。邁克對貝利說:“給我一塊長積木。”貝利從地毯上拿起一塊積木遞給邁克。斯圖叫道:“那塊積木是我用來修路的。”說完,從邁克手里奪回了積木。于是,邁克用腳踢翻斯圖搭建的道路,還要打斯圖。這時,老師介入了:“這兒發生什么事了?”斯圖說:“邁克弄壞了我的‘路’,他教貝利拿我的積木。”邁克辯道:“那不是你的積木。”斯圖說:“我先拿到的。”邁克抓住積木不肯放,堅定地說:“可我需要它。”老師把這兩個男孩分開,說:“邁克,你能用語言告斯圖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用爭奪的方式嗎?”邁克回答:“我告訴他我想要這塊積木。”老師又問:“那他說什么了?他告訴過你為什么他不給你嗎?”斯圖馬上說:“因為今天我是第一個拿到這塊積木的。”老師又對斯圖說:“當邁克把積木從你身邊拿走時,你感覺如何?你告訴過他那樣做使你生氣了嗎?”斯圖說:“我要發瘋了。”老師表示理解:“是啊,要發瘋了。當你感到憤怒時,除了搶奪積木,是否還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訴我,你可以怎樣做7”斯圖委屈地說:“我確實已經和他講過了。”邁克有些激動:“沒有,你沒有!你只是搶它……”斯圖申辯道:“我沒有。”此時老師插話了:“等一會兒。一個一個地說,否則我不明白你們在說什么。邁克,當斯圖拿走積木時,你是不是想打他?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用語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況且,你們倆還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們倆為什么不相互說聲‘對不起’,然后,你們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了。看,像這樣。斯圖,你可以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是的,就是這樣。”
在這兩個案例中,兩位教師都及時有效地阻止了幼兒的打架行為,而且都是通過提問介入的,但兩位教師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中國教師調解時的問話是指向攻擊幼兒,圍繞被攻擊幼兒的受傷程度進行的。方法是通過移情,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后讓他通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后面那位美國教師調解的問話則指向雙方幼兒,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明白了打架是不對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后,教師引導幼兒相互體諒,并且啟發他們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還提示幼兒采用“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的變通方式來解決問題,繼續游戲。
不難發現,兩位教師的教育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觀念:案例一中的教師關注的是被攻擊幼兒的傷勢以及教給攻擊的幼兒“打人不對”的道德觀念,但沒有教給他們體現這種道德觀念的合適的途徑。案例二中的教師關注的是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意在引導幼兒掌握合適的表達情感、解決沖突的方式,體現了她尊重兒童個性、力求公正的觀念。其實,幼兒打架不一定全是壞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幼兒只懂得進攻或只懂得退縮,對其個性發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攻擊者和被攻擊者學會調節自己的行為,獲得有益的經驗。攻擊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師的批評,認識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被攻擊者通過反擊,成功地阻止了別人的“進攻”,當再有人侵犯他時,他就不會退縮。如果教師在調解過程中注意教給幼兒運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指導幼兒面對沖突時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加以解決,幼兒一旦面臨類似情況就會運用已有經驗進行處理,否則便有可能重蹈覆轍,也無法獲得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能。
《中班保育隨筆100篇》:中班保育隨筆第1篇 幼兒園中班保育隨筆篇一 每天的午睡起床后,在孩子們吃過點心后,我都會組織孩子們坐下來稍作休息,安靜以后為接下來的個別化學習做準備,順便也檢查一下
《18篇中班幼兒中班教育隨筆》:18篇中班幼兒中班教育隨筆第1篇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一):特殊孩子特殊照顧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只只歡樂的小鳥活躍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15篇》:第1篇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 這學期我帶的是中班的小朋友,小家伙們仿佛有無窮的精力。每個星期一的午睡時間,晨晨都特別興奮,就是不愿意睡覺。由于晚上沒睡好覺,我忍不住打了個大大的哈欠,隨即,淚水充滿了眼眶。晨晨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