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適量的勞動可以使孩子快樂》,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適量勞動可以使孩子快樂。美國哈佛大學歷時40年研究后得出結論: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是簡單的家務勞動的人,比那些小時候從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樂。
研究表明,孩子們童年時的活動與成年后的情況有著驚人的關系。那些童年勞動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廣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業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勞動或不勞動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較高,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可見,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讓孩子參加適量勞動是大有好處的,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明確目的。讓孩子勞動的目的是培養其責任心、獨立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這是情緒健康的基礎。
及早開始。“幫助媽媽”的強烈愿望,幾乎在孩子學步時就開始了。一個2歲的孩子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間去。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執行一個小的差使。7歲的孩子可以放餐桌,履行家庭一員的職責。一位心理學家在郊游中,讓他3歲的孩子洗金屬餐具,這樣到長大一點時,孩子就已經學會怎樣做了。
要有現實的標準。雖然多數事情大人會比孩子做得更好,但切不要自己代替孩子做,這樣只能削弱孩子的自尊心。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最好辦法,是先向他示范,再和他一起去做,但這并不意味著寬恕、草率,如果他沒有盡力做好,應當堅持讓他再做。
不要用物質引誘。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報酬是給他一個微笑,擁抱一下或者說一聲“謝謝”。孩子可以有零用錢,但不要讓他覺得這是履行義務的報酬。如果這樣,他可能認為,每一次清理自己的房間,都應得到錢。
要力所能及。讓孩子勞動是必要的,但過多過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健康。給孩子任務要在其體力所及的范圍內,使他體驗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如果對這個任務喪失了信心和勇氣,他也許再也不愿嘗試了.
導讀: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料來促進成長,他們只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給養一樣。
課堂上,老師不允許孩子出錯;在家里,父母不允許孩子出錯。結果,孩子也就只能盡力不出錯了。為了不致出錯,他們只好收斂幻想,自我綁束,縮手縮腳。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錯的同時,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確、通向成功的機會。當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會說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一點探索精神都沒有?為什么膽子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卻毫無道理地責怪孩子。他們費了好大勁把孩子終于折磨成了膽小如鼠的人,現在,為了讓他們膽大,又開始新一輪折磨。
關于錯誤,還有一個兒童心理成長機制與成人對錯誤的看法是否正確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成人認為的錯誤在孩子的精神成長機制中是不是也是錯誤?有時候,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在孩子來說是成長中的一種形態。孩子不是一個沒有長大的人,而是一個內在機制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錯了,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先剝奪他“錯”的機會,而讓他親身感覺到自己的錯誤,這要比你直接告訴他不能這樣做效果要好。當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告訴他哪是正確哪是錯誤,給孩子建立一個關于正確和錯誤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料來促進成長,他們只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給養一樣。
所以,在我們中心,我們的口號是:在錯誤中成長。不光對孩子,對老師,對管理人員,連對我都是這樣要求的。新來的孩子不敢下筆,我們的老師就會說:某某同學,往錯畫,給老師犯個錯誤看看!畫成狗屎蛋都行!聽了這句話,孩子便一下子輕松起來,對技術的恐懼就煙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確的結果,而在于走向正確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最有價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推薦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幼兒園教師中班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記錄200篇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老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上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下學期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200篇
中班教育隨筆大全200篇
幼兒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著驚喜,充滿著樂趣,充滿著意 外 ......
他們的學習需求更多地來源于這些驚喜、樂趣和意外。細細留意,我們會在幼兒的一言一行中發現他們關注的焦點。當我和幼兒在戶外散步時,他們會數著彩磚跳格子,往往數著數著就亂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團從一再數;他們會歪歪扭扭、樂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車輪上轉圈;也許對于成人來說這是無聊的事,可是看著幼兒的笑臉,就明白他們樂此不疲的原因了。
記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時,他們驚奇地發現:這里有一個大蟲子。于是草地下還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話題,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著揀到的樹枝,一個勁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來看,我找到了一個東西啦。”仔細擦干凈泥土一看:哎呀,原來是一塊小石頭。一下子就瀉了氣。“沒關系,我再找。”那位小朋友嘟著嘴,氣呼呼的樣子到現在我仍然記憶猶新。在經過一場草地混找之后,幼兒可有自己的戰利品了:幾個壞積木、幾個蝸牛殼,還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蟲子,連草根都被拔了幾根......也許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義的東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臉上、眼里、心中看到了兩個字:快樂。
在幼兒的生活中快樂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只要他們喜歡做的事那么我想這就是快樂的事。
適量勞動可以使孩子快樂。美國哈佛大學歷時40年研究后得出結論: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是簡單的家務勞動的人,比那些小時候從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樂。
研究表明,孩子們童年時的活動與成年后的情況有著驚人的關系。那些童年勞動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廣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業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勞動或不勞動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較高,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可見,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讓孩子參加適量勞動是大有好處的,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明確目的。讓孩子勞動的目的是培養其責任心、獨立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這是情緒健康的基礎。
及早開始。“幫助媽媽”的強烈愿望,幾乎在孩子學步時就開始了。一個2歲的孩子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間去。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執行一個小的差使。7歲的孩子可以放餐桌,履行家庭一員的職責。一位心理學家在郊游中,讓他3歲的孩子洗金屬餐具,這樣到長大一點時,孩子就已經學會怎樣做了。
要有現實的標準。雖然多數事情大人會比孩子做得更好,但切不要自己代替孩子做,這樣只能削弱孩子的自尊心。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最好辦法,是先向他示范,再和他一起去做,但這并不意味著寬恕、草率,如果他沒有盡力做好,應當堅持讓他再做。
不要用物質引誘。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報酬是給他一個微笑,擁抱一下或者說一聲“謝謝”。孩子可以有零用錢,但不要讓他覺得這是履行義務的報酬。如果這樣,他可能認為,每一次清理自己的房間,都應得到錢。
要力所能及。讓孩子勞動是必要的,但過多過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健康。給孩子任務要在其體力所及的范圍內,使他體驗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如果對這個任務喪失了信心和勇氣,他也許再也不愿嘗試了.
克浩是我班的一個小男孩,他懂事,認真,從不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由于不小心把胳膊弄斷了上學期一直沒來上學,老師和小朋友都非常想他。 克浩很老實,也很少說話,是典型的自我主義者,有時老師也很少注意到他,可有一次,因為他的聽話,老師讓他當了小班長,沒想到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句“克浩小朋友當班長,替老師管著小朋友”,讓孩子高興了一整天,甚至回到家還高興的給姥姥奶奶打電話說自己當班長了,媽媽更是樂的合不攏嘴,孩子這么高興,媽媽真的很欣慰。看的出來,每個孩子都需要教師的賞識,即使是一名并不是很出色的孩子。那天放學送孩子,克浩的媽媽拉著我的手說:“克浩說老師用的抹布很小,擦桌子時很費力,很費時,我給老師帶去一塊,所以非得從家里帶塊抹布來,今早上看你忙著接孩子,也沒來得及和您說聲,他說他把抹布放到桌子洞里了,沒好意思跟你說。”我聽了真的很感動:多細心,多純真的孩子啊。回到教室,翻開他的櫥子看了看,果然有一塊大大的抹布在里面,拿到手里,心里竟然有種沉甸甸的感覺。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天使,每個孩子都要我們的“特殊照顧”,需要我們的賞識。 我們不經意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贊揚的話語,都能使孩子的心靈變得溫暖,甚至是能使孩子改變自己。所以,作為一名幼教老師,千萬別吝嗇你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語……努力讓我們身邊的小天使們都快樂成長。
“劉老師!王雨霏搶我積木,我不要和她一起玩。”“劉老師,王雨霏又搶我的玩具了。”一早上盈盈的告狀聲此起彼伏。很快,我就走向她們,了解爭吵的情況,我先問了告狀的孩子盈盈:“你們怎么了?”她皺著眉頭苦惱著說:“她搶我的積木。”而一旁的霏霏也不甘示弱:“她先搶我的。”
此時,我拿起她們手中爭吵的玩具問著其他的孩子:“這些玩具是誰的呀?”“幼兒園的。”盈盈說道,“我們不能搶的。”
“盈盈真懂事,這些玩具是我們幼兒園的,我們應該一起玩。搶玩具的小朋友不是個禮貌的孩子哦。你們看,琴琴和曉彤她們玩的真不錯,她們在一起玩跳蹦蹦的游戲呢!盈盈先看了看我,然后看了看菲菲。然后我問盈盈:“應該怎么辦呀?”她低著頭不情愿的說了句:“那一起玩吧。”“我們一起玩吧。”霏霏接受了這個建議。
之后,教室暫時沒有爭吵,大家互相一起玩了起來。
盈盈是一位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很強的孩子。媽媽在外打工,很少回來。爸爸也經常忙于工作,所以家里的爺爺奶奶非常寵愛她,總是順著她的意思滿足她的各種需求。有的時候,稍有不滿意,她還對奶奶發脾氣。在幼兒園里,她在玩區角游戲時常常會與同伴搶玩具。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初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自我出發,所以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她所接觸的外界事物。因而,她們經常會出現“爭搶玩具”這樣的情況。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融入到同伴中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及時與她的家長溝通,把她的這些情況告訴了他的奶奶,通過家園共育,孩子在慢慢改善。
同時,我們也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養成謙讓的美德。如通過講故事、兒歌等形式讓孩子學會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如果都要玩時,應該交換玩或輪換玩。
其次,在一日活動中,我們也盡可能的提供幼兒一切鍛煉的機會。比如:組織一次玩具總動員的活動,幼兒各自帶來了自己的一些玩具,讓幼兒學會和其他孩子交換玩等,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謙讓和分享。
航航小朋友的自制力很差,上課時她坐在小椅子上想怎樣就怎樣,老師說的話她似乎聽不見;下課時,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根本不在老師規定的地方進行活動,等到上課的時候就找不到人,老師時常到處找她 ,嚴重時就批評她一頓,可她總是不見改變,照樣我行我素,真拿她沒辦法。于是,我對她進行了仔細地觀察,發現她很愛勞動,不耍小性子,比較皮,有時看到只要她能干的活就搶著干,還愛圍在老師身邊說她家里的人和事,時間長了,我倒覺得她挺可愛,借此機會,向她講一些道理,同時向她媽媽講了她的一些優點和不足,希望家長與我們配合來共同教育好孩子。從那以后,我也改變了方法,專門找她的優點,只要發現她有一點點好的地方,就馬上表揚她,過了一段時間,她真的改變了不少,看到她的進步,我喜在心里,作為老師,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中班幼師教育隨筆3篇》:中班幼師教育隨筆第1篇 在課間活動時,孩子們正用一張報紙卷起來做紙棒,發現這根紙棒一夾就彎了。“為什么會彎呢?”這個問題使孩子們開始了新的嘗試:有的將一張報
《中班隨筆3篇》:中班隨筆第1篇 任奕冰小朋友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男孩,但是有一個令人頭疼的“毛病”:愛插嘴。有時,我剛說個開頭,他接過去嘰里呱啦說個不休,惹得其他小朋友也跟著叫
《中班教育隨筆100篇簡短》:中班教育隨筆100篇簡短第1篇 1、《老師,咱們睡覺吧》18篇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 這學期我帶的是中班的小朋友,小家伙們仿佛有無窮的精力。每個星期一的午睡時間,晨晨都特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