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教育隨筆《怎樣接孩子拋過來的“球”》,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聽一節新教師的常識課時,有這么一個環節,區分酸辣甜等。教師準備了辣椒、醋、甜品等東西,當幼兒品嘗辣椒時,看來有點辣,許多孩子一邊吐著舌頭用手,一邊去倒水喝,課堂上就亂套了,新教師無經驗,而無所適從。這堂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對于此種情況,我想幼兒教師的都會遇到過,我認為:首先,應該冷靜,不要場面一開始亂,自己先亂陣腳,可以用“望遠鏡”(用拇指和食指指尖圈起做望遠鏡)一邊望著孩子,一邊說兒歌:“望遠鏡,望遠鏡,望著哪個好孩子?”孩子都愿意做好孩子,會很快坐好,這時,教師可以表揚孩子:“小朋友們真聰明,知道吃到太辣的東西時,喝點水來減輕辣味,誰還有更好的方法,來減輕辣味?”孩子受到表揚,會積極地回答問題,使課堂教學轉到正規上來。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做用一些日常的拍手律動,把混亂局面壓下去。再次,平日多訓練幼兒的課堂常規,知道遵守課堂紀律,使孩子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總之,我認為課堂像一個球場,發生的問題就像孩子拋過來的“球”,無論什么“球”教師都應該接。只要平日多積累教學經驗,正確采取“接球”措施,我想接孩子拋來的“球”是絕對沒問題的。
我聽一節新教師的常識課時,有這么一個環節,區分酸辣甜等。教師準備了辣椒、醋、甜品等東西,當幼兒品嘗辣椒時,看來有點辣,許多孩子一邊吐著舌頭用手,一邊去倒水喝,課堂上就亂套了,新教師無經驗,而無所適從。這堂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對于此種情況,我想幼兒教師的都會遇到過,我認為:首先,應該冷靜,不要場面一開始亂,自己先亂陣腳,可以用“望遠鏡”(用拇指和食指指尖圈起做望遠鏡)一邊望著孩子,一邊說兒歌:“望遠鏡,望遠鏡,望著哪個好孩子?”孩子都愿意做好孩子,會很快坐好,這時,教師可以表揚孩子:“小朋友們真聰明,知道吃到太辣的東西時,喝點水來減輕辣味,誰還有更好的方法,來減輕辣味?”孩子受到表揚,會積極地回答問題,使課堂教學轉到正規上來。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做用一些日常的拍手律動,把混亂局面壓下去。再次,平日多訓練幼兒的課堂常規,知道遵守課堂紀律,使孩子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總之,我認為課堂像一個球場,發生的問題就像孩子拋過來的“球”,無論什么“球”教師都應該接。只要平日多積累教學經驗,正確采取“接球”措施,我想接孩子拋來的“球”是絕對沒問題的。
滔滔是個愛保證的孩子。上課時,他不注意聽講,東張西望,我提醒他,課后,他說下次保證認真上課了;游戲時,他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跑去給別人搗亂,我詢問他,他說以后保證不去影響別的小朋友了;平時,我一直教育幼兒要注意安全,可他偏偏喜歡跑來跑去,做一些危險的動作。我把他叫來問話,他告訴我下次保證不跑啦……但事隔一日,又會重犯以前的錯誤。 其實,在許多情況下,孩子的“保證”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的“保證”,具有體現在孩子保證之后,確實能堅持一陣子。由于孩子的堅持力不強,以及外物強烈的或新異的刺激才會偏離“保證”,重犯錯誤;有的是假的“保證”,是孩子處在某種威脅,壓力下,避免懲罰的保衛自己的暫時性行為。即使“保證”之后,是否會按內容去做,他們就很少考慮了。所以說,對孩子的這種“保證”不能輕易的將他們指定為說謊,就只是一種短期行為,是一種只顧一時,不顧長遠,只顧眼前不及其它的暫時滿足行為。這種短期行為,實質上是外力的作用,即使是真的“保證”,也包含著許多自我保護暫時性控制成分。對于這樣的孩子,我認為他愛“保證”可能主要是因為保證了能逃過“懲罰”,而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我便在他每次犯錯后加強正確的引導,從行為、情感等方面讓他感到自己行為的利害性。 同時,對于這種孩子,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但很可惜,文中這個孩子的家長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的家園聯系表上,寫著“個人意志較強,是個無拘無束的孩子。”由此可見,在他們眼中,孩子的任性是個人意志較強,不按照老師的話做相應的事情是無拘無束的表現。這種家長不能適時提供孩子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缺乏自制力。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長輩若不能在言語、行為上有所引導,那么,孩子有如獨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該往何處,即使犯錯也不自知。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當這個孩子在家犯錯時,只要一“保證”,馬上就會像什么事也沒發生過,也沒有人再去告訴他到底剛剛錯在哪里。“我下次不要了”類似于這樣的“保證”性的話,也就成了他逃過一劫的“法寶”。家長教育觀念與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如此大的差異,這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我們試著和他們溝通,但換來的卻是一笑了之。 忠心的希望,家長能早日意識到孩子的這種愛“保證”習慣會給他今后的人生帶來的不利。
一天,吃完午飯,我正忙著收拾,我班的龍龍跑過來對我說:“老師,諾諾踩我腳了。”我隨便問了一句:“她向你道歉了嗎?”“她說對不起了。”“那不就行了嗎?”于是我接著干活。接著我領小朋友去午睡,看到龍龍坐在床上一臉不高興的樣子,也不睡覺,于是我走過去,輕聲問道:“龍龍,怎么不睡覺?”他卻沒有理我,連頭也沒有抬。這時我想:他大概還在為剛才的事生氣呢。于是我問:“龍龍,還在為剛才的事生氣呢,諾諾不是已經向你道歉了嗎?”他抬起頭,兩眼淚汪汪地說:“老師,你還沒有問我的腳疼不疼呢?”我這才恍然大悟。于是,連忙問道:“腳還疼嗎?讓老師看看吧!”沒想到,他卻笑了說:“早就不疼了。”
這件事讓我得到了啟示:小朋友之間出現了問題,要慎重對待,如若不然,也許會失去孩子向你敞開心扉的機會,我們做教師的不要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在美術活動進行到一定時間時,陸續有孩子來說:“老師,我畫好了,我不畫了。”不同的孩子說這句話含義不同,孩子拋給你的球你接住了嗎,你給了他們適宜的回應了嗎?
第一種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確實畫得很好,技能、效果、作畫態度來看都很出色。
接到的球:他的需求點是:希望和老師分享,并獲得一定的肯定。
拋出的球:老師要拋給他發自內心的肯定。
回應實例:如:“你的房子畫得穩穩的,住著一定很有安全感,防震能力一定很強,色彩也很美,畫得很仔細。”并及時給予五角星等標識獎勵。
第二種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看到畫的快的孩子在玩游戲了,于是對作品草草了事,也急著去玩。
接到的球:他們的需求點是:不想再畫了,希望快點得到老師肯定結束這項行為。
拋出的球:肯定能力并創設愿景,激發繼續創作的動力。
回應實例:如:“你的房子設計很新穎,線畫得多直,旁邊的風景也很美,要是能再靜下心來裝修一下一定會更受歡迎的。”并給予眼神等的肯定與鼓勵。
第三種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可能是孩子能力不足,沒有自信。
接到的球:一是不會畫希望以此來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支持的現實。
二是想蒙混過關,逃避畫不好。
拋出的球:盡力找出閃光點,適度提供援助找到自信。
回應實例:如:“你畫的時候老師看到你很認真,你一定還有很多的創意,你還想在這里畫什么?我們一起來設計添上去,讓畫看起來更美,好嗎?”同時可以肢體的摸摸頭,蹲下來等回應進行配合。
這學期,我們中班在二樓活動、做操,午餐都要上下樓梯。中班幼兒同伴關系的特點是處于穩定期,大多表現在手抱腰,肩搭肩。男女都一樣,顯得很要好。這個現象給我一種感覺,不是不好,而是不安全,特別在上下樓梯。于是我經常在排隊出操、下樓活動和午餐前都要提醒幼兒,后面幼兒的收不要碰到前面的幼兒,使幼兒之間有一定的間距,這樣比較安全。
今天早上,戶外集體活動玩袋鼠時,我讓幼兒有袋子的在前面,沒袋子的在后面進行雙腳并攏,雙手自然擺放,魚貫行進跳。一為防止幼兒等待無興趣,二是加強幼兒戶外活動的密度。跳著跳著王宏炯摔倒了,后面的黃宇鋮看到王宏炯摔倒,立即停止跳動去扶王宏炯,王宏炯突然哭叫起來,他說:“呂老師,他推我。”其實這一切我都看到了,我就對王宏炯說:“黃宇鋮沒有推你,是來扶你起來的,老師看到了。”這蹦跳活動幼兒都很喜歡玩,活動量大,玩了一會,我就讓他們休息3-5分鐘。在這休息期間,我問王宏炯:“摔疼了么?”他說:“沒有。”“那他怎么會是推你呢?他是扶你的。”我讓幼兒討論一下,把扶你的人說成是推你的人,那以后摔倒了誰還敢扶你呢,還有誰愿意和和你玩。小朋友們聽了都說自己摔倒了,不可以說別人推的。王宏炯聽了同伴的話一直低頭不語。我馬上意識到是不是平時經常提醒幼兒,后面幼兒的手不要碰前面小朋友,是否給王宏炯造成了誤解。于是我馬上又說給幼兒聽,做錯了沒有關系,只要改正就是好孩子,是個誠實的好孩子。小朋友說:“對的。”又練了幾次,就組織幼兒到教室里去,排隊下樓做操。
在沒有做操之前,我對王宏炯說:“小朋友說的對嗎?”“對!”“遇到問題要學會分析,不要瞎說別人,做個誠實勇敢的好孩子。那你應該去和扶你起來的杭嘉俊道個歉,會吧。”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真心希望每個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學會分析問題,做個誠實勇敢的好孩子。
這個活動過后,我在反思,應該提前考慮到這點,因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觸景生情,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無論我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還是其它方面,都應考慮到一些實際情況和特殊情況,對于這些,應讓孩子早有心理上的準備,另外還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靈活機動地進行教育。
“三八”期間,我們圍繞“三八”節開展了主題活動,其中有一個“我的好媽媽”教育教學活動。我引導孩子進行了談話,并教孩子學唱歌曲《我的好媽媽》,孩子們的興致和參與熱情都很高,高高興興地唱著“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這時發現一向都很樂觀、活潑的權秀彬小朋友卻低著頭,很不高興的樣子,我連忙問:“秀彬,怎么了?平時你不是很喜歡唱歌的嗎?今天怎么不想唱了呢?”“老師,我想媽媽”。我一下想起來了,秀彬的媽媽在韓國,她一般是半年才能見到自己的媽媽一次,平時都是跟著姨媽。原來是這次談話和兒歌《我的好媽媽》讓秀彬觸景生情,再次想起了好久沒有見面的媽媽。畢竟是一個剛剛三四歲的孩子,這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媽媽了,怎能不想呢?如何才能控制住秀彬此時的情感呢?我抓住了這個教育契機,向全班小朋友介紹了有關秀彬的一些情況:“我們班的秀彬姐姐是一位從韓國來的小朋友,她是一個很懂事,勇敢,自理能力很強的小朋友,爸爸媽媽不在她的身邊,她每天都能高高興興來幼兒園,在幼兒園好好表現,……,我們應該向秀彬姐姐學習。”聽完這些,秀彬可能是考慮到了自己身為榜樣,就應該處處為小朋友樹立好的榜樣,她擦干了眼淚,“老師,沒事了,我不哭了,回家給媽媽打個電話就不想了。”
這個活動過后,我在反思,應該提前考慮到這點,因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觸景生情,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無論我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還是其它方面,都應考慮到一些實際情況和特殊情況,對于這些,應讓孩子早有心理上的準備,另外還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靈活機動地進行教育。
小志小朋友是我班一個性獨特的孩子,他上課歪著坐,老師請他坐好,他從來不領情,有時干脆一個人坐一排。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常常是束手無策。
一天聽故事,他又一人坐一排,身體向后,頭靠在椅背上。旁邊的小朋友爭著告老師:“老師,小志不認真聽故事!”“老師,小志不坐好,他歪著坐。”我一反往常的做法,對大家說:“聰明的孩子都愛聽故事,靠在椅背上是因為他身體不舒服,不過小志很堅強,休息一會就好了,老師相信他是最棒的!”一會兒,小志就轉過身來繼續聽故事了。
以后,斷斷續續又有幾次,當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我總能“設身處地”的幫他找“理由”,這種間接的教育方式,他特別容易接受。在他的身上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有了錯,當眾指出小朋友的錯誤之處會使孩子脾氣更倔,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設身處地的揣摩孩子的心理狀態、婉轉的告訴孩子怎樣做,其實,多數孩子犯錯自己心里明白,這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我們能找一個很好的“臺階”讓他們下,保住孩子的“面子”,孩子就能感受到媽媽的關愛,拉近師幼距離,作為教師應該從多方面了解孩子,找到教育孩子的更好渠道。
《中班教育隨筆保育員3篇》:中班教育隨筆保育員第1篇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人類奠基的教育,教師要運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訂資料和方式、方法,及時的給幼兒進行必須的鼓勵,讓孩子們樹立自信心,要讓孩子
《中班教師教育隨筆19篇》:第1篇中班教師教育隨筆 新學期開始,我們又迎來了一批新的小朋友。他們中大多數孩子沒有上過托班,乍然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和家人,進入幼兒園這么一個全新的環境,有多么的不適應。 看,幾個性格內向、膽怯的孩子從父母或
《幼兒教育隨筆中班20篇》:第1篇幼兒教育隨筆中班 楊小朋友也是我們班一個很有特色的小朋友,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特熱心,而且動作特快。只要班級里一有響動,第一個反應的就是他,他馬上會離開座位,跑到現場,如果看見什么東西掉了,他會毫不思索地去撿,哪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