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育隨筆:這個真好吃呀,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園教育隨筆:這個真好吃呀 不知不覺,小朋友們進入幼兒園一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我發現班級里挑食、不愛自己吃飯的小朋友還真不少,但是與開學時相比較,孩子們又有了很大的進步,小梔、昊昊、羿羿從原來的不肯吃飯需要老師喂到現在已經可以自己吃飯了。 今天,又到了午飯時間,小朋友們洗完手,聞到飯菜的香味都有些迫不及待,小腦袋開始往餐車上瞧,并說著:老師,今天吃什么呀?等他們都坐好,一個個派對拿完飯后,有的小朋友就開始認真的吃了起來,孩子們基本都能把米飯吃完了,但在吃菜時,有時吃到沒吃過或者看上去不喜歡的菜,就會有點抗拒不愿意吃。今天瑤瑤很高興的說:“老師,我的米飯吃完了!”由于瑤瑤平時吃飯速度比較慢,今天加快了速度,我表揚了一下她的進步,給她盛了一點湯,但是緊接著她就不再動勺子了,我跟她說,請她嘗一嘗今天的雞丁和蔬菜,多吃菜才能更有營養,更健康,但她還是一邊說“我不要!我不要!”一邊固執的不愿嘗試。又跟她介紹了一下今天的湯--蘑菇雞蛋湯,說:“小蘑菇來我們班里跟小朋友見面了,請她嘗一嘗小蘑菇的味道,一定要嘗一嘗,不然小蘑菇會傷心的,因為他很喜歡小朋友,希望小朋友們也能喜歡他。”起初,她還堅持不愿嘗試,后來我再三強調一定要喝一點,可以先喝三口嘗嘗,好喝再把它喝完。瑤瑤終于動搖了,嘗了一口后,露出了驚喜的表情,說“老師,這個湯真好喝!明天我還要再喝!”。小朋友們對于沒有嘗試過的東西會抱有一定的抵觸心理,我覺得首先就要讓他們用平和的心態先去嘗試一下,踏出了第一步,以后才能一步一步的跟上大家的步伐。
教育隨筆: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有效策略
通過近一年語言學科領域小組成員的教學活動實錄分析研討,大家對比各自與優秀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種類及問題,發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及孩子的水平直接影響教師提問的技巧,而教學中教師靈活的追問是提問有效性的關鍵。不同年齡階段,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一)深入分析教材,預設問題合理
1.教師提問應充分預設
有效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技能,從而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語言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語言教育目的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直接影響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明確提問的目的,使每一次提問都具有指向性。并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預設孩子的不同回答,預設不同的應答辦法。
2.教師有效提問的預設策略
年齡越小的孩子教師采用封閉式提問較多,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開放式問題逐步增多。開放式問題有利于幼兒思維的發展,對啟發智力大有好處。相對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方式也是以“一問一答”式為主,大班適當增加簡單問題的連問方式,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對于教師預設問題,教師的問題技能也應有所變化,適當的選擇性提問可以增加孩子參與應答的積極性;面對教師明知故問的反問式問答。目的是干擾幼兒知識經驗的獲得,形成準確的判斷。面對教學中膽小不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已思想的孩子,教師也可選擇點名讓他們選擇簡單的問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聆聽幼兒回應,靈活調整提問
1.尊重生成問題。
尊重生成問題,不是要求教師死背教案,而在于鼓勵教師隨時掌握課堂教學現狀,靈活應答幼兒的回應修改自己的提問已達到教學目的。教師的隨機性是教師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教師明確教學目的,尊重幼兒調整教學設計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提問不僅可以引起幼兒的注意,把孩子們聚集在一起,還能激發和調動幼兒的思維,吸引每一名幼兒參與學習活動,強化每個孩子參與應答的責任。實踐中我們發現,漠視幼兒應答會打擊孩子的表達意愿,妨礙孩子思維的發展;同樣,教師無效的應答又會干擾教學效果,產生與教學活動無關的問題,俗稱跑題。
2.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有效性策略:
面向全體提出問題,激發全體幼兒回答的意愿;改變提問的語氣、語調激發幼兒對問題回應的興趣;采用集體、個人,一問多答等形式給全體幼兒參與應答的機會。
(三)課后不斷反思,提問技能提高
做一名反思型教師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實踐后,總結教學中提問有效性問題,才能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反思其一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次是教師預設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檢驗教師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和幼兒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的了解,修改教學過程中預設問題的準確性。
在實踐中我們還發現,執教教師親歷教學過程,在反思中往往會忘記教學中幼兒對問題的應答內容。因此,教學過程實錄及課后分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幫助教師進行有效反思的關鍵。教師在整理教學實錄中,首先發現每位教師都有不同的習慣語言——“口頭禪”,其次是教師教學中語言表達的準確、優美富有感染力與教師自身文學修養息息相關。在關注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同時,倡導“閱讀伴我成長”的活動,宗旨在于通過教師閱讀大量優美文學作品,提升教師語言水平,促進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提問。
幼兒園教育隨筆:孩子幼兒園“入正軌”需家庭配合
在幼兒園中,脫離了在家的“一對一照顧”,孩子們開始逐漸融入一個“有規有矩”的小集體,而平日在家的生活規律也要迎合幼兒園的要求。入園初期,不少孩子都會出現吃不慣幼兒園的飯菜或不習慣幼兒園的午睡時間等現象,這也給他們正常的園內生活帶來困擾。面對孩子的習慣差異,父母要積極配合幼兒園做出改變,讓孩子在家中的習慣與幼兒園逐步“合拍”。“老師,我孩子在家里不愛吃菜,只吃肉和米飯,麻煩您多操心。”新學期剛一開始,市直機關幼兒園小二班老師王**就接到了班上一位家長的請求。“在家時,家長都會按孩子的飲食習慣做迎合他們口味的飯菜,而在幼兒園則是統一的飯菜,有些孩子在入園初期,出現吃不習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王**說,面對這樣的孩子,老師們會在保證孩子吃飽的情況下培養孩子慢慢向幼兒園的習慣靠攏,家長也可以及時配合幼兒園老師的節奏,在家中嘗試讓孩子吃點菜,讓他逐漸養成均衡膳食的習慣。
一般而言,幼兒園的午睡時間安排在中午12點左右,而不少孩子入園前在家中都習慣在午飯后玩上一兩個小時再睡覺,或者干脆不睡午覺。王英坦言,出現這樣的習慣差異時,家長也不必過于擔心,因為幼兒園的生活很規律,孩子即使平時不午睡,也會在大多數小朋友都按時睡覺的氛圍中逐漸養成這一習慣。“最重要的是孩子一旦養成好習慣,家長要積極讓孩子保持。”王**說,周末在家時,到了幼兒園午休的時間,家長也要讓孩子躺在床上休息,不要讓好不容易在幼兒園里培養起來的習慣在家中輕易扔掉。
幼兒園教育隨筆:我不喜歡上幼兒園
每天我都會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幼兒園嗎?”孩子們都會說喜歡,可總是有那么一個聲音“我不喜歡”,這個聲音來源于趙宸瑞。他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呢?因為他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不喜歡有搶他玩具,不喜歡小朋友動他…..,這些不喜歡全都可以歸類到他沒有自己的交往圈,總是獨自一個的玩耍,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允許。當他來到幼兒園后總是會有小朋友動動他,他想玩這些東西可是時間不允許了,他會產生一些情緒,導致了自己不喜歡上幼兒園。
到底怎么樣讓他喜歡上幼兒園呢?在所有活動開始之前,我都會對他再說一遍“這個東西只能玩一次”“馬上就要喝水,我們要趕緊收了”,這些話我都會對他多重復幾遍,讓他有規則,知道什么時候干什么事情。瑞瑞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聽話,雖然有時候特別任性,可是當和他把事情說清楚之后,他會明白知道這件事應不應該這樣做。
最近讓我發現瑞瑞他愿意去和小朋友玩耍,哭的次數一次比一次少,現在一天也不哭了,再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較真,學會了傾聽。這就是他的進步,他就像一塊小石頭,需要打磨才能變成一個發光的小寶石。
我們要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我們首先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幼兒園教育隨筆:幼兒園古詩“四步”教學法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四步”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據古詩內容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我認為促使幼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這一教學法以古詩《憫農》(唐·李紳)為具體實例做以下闡述。 古詩《憫農》的詩意大致為:農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鋤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邊的土地上。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艱苦的勞動換來的。 對于沒有田間勞動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要想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及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圖畫、故事、表演等方法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分析講解這首唐詩,再運用各種方法讓幼兒去鞏固知識。 一、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簡筆畫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后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一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并且易于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并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于這一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后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后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幼兒園里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里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一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一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你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么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后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請愿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臺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一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一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并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后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后,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并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注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一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一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一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一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一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一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育隨筆: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 龔凌是一個性格活潑懂事的女孩,開學前兩周,入園時時常不愿讓媽媽離開,一直說“媽媽,你在陪我一會兒、再陪我一會吧”,但在教師的陪伴下會好很多,媽媽開始時會陪伴一會,然后跟她說“媽媽要去上班了,車子還在外面,晚了會被警察叔叔開走的,媽媽先去上班,下午等你睡完覺,吃好點心就來接你”。龔凌便含淚說“再見”。然后就嘟囔著“睡完覺吃完點心媽媽就來接我了”。 在與小班幼兒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幼兒入園難,是把上幼兒園想象成爸爸媽媽把他們“丟”在這了,有的幼兒你跟他清楚的說好,下午睡好覺,吃完副餐,玩一會爸爸媽媽就來接了,讓他們自己的心里有個大概的概念,就會好很多,有的幼兒則是需要一個可以接受的父母離開的理由,如“我要去買菜了”、“媽媽的車子要去停停好”,在接下來的幼兒園的生活中,在慢慢讓他們適應幼兒園生活,學會與父母愉快再見。
《中班美術隨筆3篇》:中班美術隨筆第1篇 對于剛上中班的孩子,繪畫的能力還不是很強,我決定先來一次涂色鞏固的練習,為了迎合孩子們的興趣,我印了很多白雪公主、奧特曼、公雞、花貓、螃蟹、長頸鹿
《中班游戲隨筆3篇》:中班游戲隨筆第1篇 今天上午的小游戲時段,我組織孩子玩“開飛機”的游戲。首先,我邀請班級里各方面表現都較為出色的慧慧小朋友當一號飛機,當她的飛機順利地起飛
《幼兒中班教育隨筆15篇》:第1篇幼兒中班教育隨筆 楊小朋友也是我們班一個很有特色的小朋友,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特熱心,而且動作特快。只要班級里一有響動,第一個反應的就是他,他馬上會離開座位,跑到現場,如果看見什么東西掉了,他會毫不思索地去撿,哪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