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7
這是搭石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洪水、暴雨、猛漲、懶惰、平穩、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等重點詞句,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學過程:
一、文本導入,引出搭石
1、出示圖片,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通過課題引發疑問,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初識搭石
1、用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學習“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給人留下的印象。
三、小組合作,概括搭石之美。
1、根據學生對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導學生相互交流。
2、默讀2—4自然段,尋找美麗風景。
3、交流所尋風景,概括回答。
四、深入體會,品味搭石。(從學生最喜歡的風景開始)
1、一行人“走”搭石。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學習方法與步驟:
(1)讀通句子,正音,師范讀。
(2)引導學生用聯系語境、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重點詞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3)反復創設真實情境,深入體會畫面的美,相機指導朗讀。
(4)變換文字的排列,讀出詩的韻味。
(5)補充作者的生活體驗,配樂情境引讀。
(6)感悟“和諧”之美。
2、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后幾幅圖畫情景,體會鄉親們的美好情感。
在第幅圖畫中,我遇到了,他們(怎樣做的),我感受到了?
3、體會方法,運用方法,自主學習面對面走搭石,擺搭石等風景,感悟“謙讓”、“奉獻”之美。
五、創設情境,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1、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試著用“假如,總是,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寫一句話。
2、升華情感,回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六、升華情感,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搭石=風景
尊老美、謙讓美、奉獻美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優美的句段“每當……”
2、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等重點詞句,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身邊平凡的事物,表達真實情感。
教學過程:
一、母語三分鐘
師:一些普通的事物,在藝術家的眼里就有了思想,有了靈魂。不僅圖畫如此,請看:
1、誦讀《山》“山很有風度,站得腳酸了,都不說一句話。”
2、《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師:婀娜的楊柳,漫天的大雪都引起作者對故鄉的思戀。一塊普通的石頭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這節課我們以《搭石》一課為例接著學習第七單元——學習關愛。
二、引導質疑──體驗美
1、默讀課文,尋找美麗風景。
師:上節課,劉老師帶領大家統讀了本單元的課文,還布置大家按課后第二題的要求去尋找那些藏在字里行間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美。完成了嗎?現在咱們交流一下?
預設一、擺搭石,助人美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才肯離去。”
(1)了解什么是搭石。老人在干什么?
(2)朗讀體會美。
師:你能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體會到的美嗎?你想象出那幅畫面了嗎?
(3)復述提升美。提示:“無論……只要……一定……再……直到”;
師:急著趕路的老人,只要發現搭石不穩,就會停下匆匆的腳步調整搭石,他一心為他人著想,助人,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預設二、走搭石,和協美。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學習方法與步驟:
(1)學習“協調有序”。
①什么意思?在課文中找找什么是協調有序?
結:理解詞語的方法: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
②學習“序”。組詞;釋義:《說文解字》中說“序,東西墻也。”;書寫。
(2)積累“人影綽綽”式詞語。
朗讀詞語。積累“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類型的詞語。
(3)體會美。你從哪兒體會到了美?你能讀出美嗎?反復創設真實情境,深入體會畫面的美,相機指導朗讀。變換文字的排列,讀出詩的韻味。
師: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詩情畫意,和諧,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出示名言: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預設三、走搭石,敬老美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伏:出示字的演變。造字本義獵手帶獵狗隱蔽狩獵。
2、說話訓練:假如……總要……理所當然……
師:一個個理所當然代代相傳,無聲的教育,構成了家鄉的一道亮麗風景。
誦讀名言: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預設四、走搭石,禮讓美。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才相背而行。”
過渡: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禮讓,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劉章爺爺將自己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也寫成了一篇文章《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打開自讀課本上,你能找出課文描寫的這一幅幅畫面嗎?
三、拓展延伸──鞏固美
1、學習《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中“當我見到人們……”一段。
師:人們擠公交的雜亂無序與鄉親們走搭石的協調有序形成了對比,所以,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2、朗讀《搭石》結尾:“一排排搭石……”
師:作者當年一天要走64回搭石,他記住的是鄉親們之間的那種互相關愛。默默奉獻的精神啊!再讀結尾。
師: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了美。我們的周圍也有很多這樣平凡的事物讓我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感悟美、記錄美。
四、布置作業——升華美
1、熟讀課文《卡羅納》解決2個問題:①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樣做的?用筆畫下來。②這些平凡人的身上哪些平凡的、細小的舉動讓你感動?說一說你從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啟發?
2、閱讀《愛的教育》中的《小石匠》一文(自讀課本)。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目標與內容中要求: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本板塊正是據此設置的閱讀策略單元。《搭石》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作家劉章的一篇散文。寫了家鄉人擺搭石、走搭石的情形,贊揚了家鄉人互相謙讓有秩序的淳樸民風。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快速讀文,完成練習。教師采用“探究、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以尋找“美”作為這節課的主線,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交流,體會字里行間的人性美,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快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捕捉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制作重點語句的課件。
2.搜集作者劉章的資料,準備歌曲《讓世界充滿愛》的視頻。
學生準備:生字、詞語卡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一節小詩:
故鄉是大真大美,
故鄉是大音大象,
故鄉的每一塊石頭,
也像明珠閃光!
2.自由讀,指名讀。
3.引導學生發現:在作者心里,故鄉是怎樣的?(學生自由說)
4.小結:同學們真會思考,從簡短的一節小詩中讀懂了那么多。那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劉章。(課件出示劉章的照片)有人稱他是“農民詩人”,因為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后來又回到農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山鄉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莊稼,農家院里的瓜果蔬菜、豬驢牛羊,乃至溪頭的一磚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筆端,生發濃濃的詩意。他還特地為故鄉的搭石寫了一篇文章——《搭石》。請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題目,“搭石”要寫得穩穩的。
5.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新課伊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把學生帶入課堂氛圍中,介紹作者,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二、借助導讀,明確方法
1.過渡:這一課與第一單元的課文有些不同,我們來看一下課前導讀(出示課前導讀)。
(1)指名讀課前導讀。這段話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
(2)小結:這個導讀內容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我們快速讀文,記下所用的時間;二是給我們提出了建議,告訴我們怎樣去快速讀文。
2.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快速讀文,并記錄一下所用的時間。
3.閱讀這篇文章,同學們用了多長時間?舉例說說你們是怎樣閱讀的。(生交流:2分鐘、3分鐘、4分鐘等,時間長短不一。)
(1)生交流閱讀體會。
預設:
A.我就是按照導讀去讀的,一直讀下去,沒停。比如“汛期”這個詞我不懂,但不影響理解課文內容,我就沒有管它,繼續往下讀了。
B.我也是這樣,一直讀下去。我讀到第3自然段開頭的俗語“緊走搭石慢過橋”時,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讀得特別生硬,但我沒有回讀。我一直往下讀,讀著讀著,對這句話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結:從同學們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經領會了快速閱讀的方法。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讀,暫時放下不理解的地方。因為這些都不影響我們讀懂文章的大致內容。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前導讀的功能,使學生明白怎樣去快速閱讀,訓練學生快速讀文的能力。用記錄閱讀時間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老師檢查一下大家對生字的預習情況。
課件出示:
汛 間 譴 惰 衡 協 綽
(1)檢測學生對多音字“間”的掌握情況,指導學生讀準“間隙、間隔、中間、時間”等詞。
(2)學生齊讀會認字,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3)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檢測學習效果,考一考會認字的讀音。
2.理解詞語。
(1)出示:
山洪暴發 溪水猛漲
①指名讀。
②讀著這兩個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個字讓你有很大的感覺?(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漲得很快。——哪個字讓你有溪水漲得很快的感覺?(猛)
(2)出示:
汛期 間隔 聯結 平衡 懶惰 平穩 俗語
①指名讀。
②誰能說說“聯結”的意思? 指導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詞義。
(3)出示:清波漾漾 脫鞋挽褲 協調有序 人影綽綽 理所當然
①指名讀。
②說說自己能夠理解的詞語。
3.指導學生讀長句子,正音,把句子讀得正確、通順。
句子一: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句子二: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兩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每當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設計意圖:本教學環節的內容基本上是根據預學案的學習要求來設計的,這也是對學生預習的一個反饋性了解。對三個長句子的朗讀、理解、感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讀通、讀順只是第一層次的要求。
四、再讀課文,理清文路
1.用較快的速度再次閱讀課文。思考: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
2.組織學生交流。邊說邊引導學生讀課文中相關的內容。
3.試著用小標題概括各部分內容。
話搭石(第1自然段)、擺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贊搭石(第5自然段)。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梳理,理清文章結構。尤其是對文章內容進行標題式的概括,有助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下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五、細讀課文,感悟美好心靈
1.過渡:同學們,你們真會讀書,粗略一讀就知道了這么多東西。剛才,大家都提到了一個詞——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請大家再讀讀課文,找到文中介紹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著過去,這就是搭石。
(2)指名讀句子。
看著書上的插圖說出“二尺左右的間隔”中的“間隔”就是“距離”的意思。
(3)體會搭石的重要。
這就是搭石,透過這一塊塊石頭,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想,想到了許多許多。比如讀到“進入秋天,天氣變涼”這里,我就想到了:人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擺搭石呢?你能讀讀課文,幫助老師解答這個問題嗎?
預設:
A.“每年汛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洪水會沖走原來的搭石,或者把搭石沖得不平穩了,所以人們要在汛期過后的秋天重新擺搭石。
通過師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漲時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這段時間,因為受梅雨、臺風天氣的影響,雨水較多,江河水位容易上漲,引起“山洪暴發”“溪水猛漲”。
“山洪暴發”“溪水猛漲”那可是很猛、很兇的,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人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擺搭石呢?還有別的原因嗎?
B.“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很不方便,所以要擺搭石。
請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進句子里,讀一讀。
師生對話,體會搭石的作用:
山洪過后,人們出工要——(生:脫鞋挽褲) 可通過表演來理解“麻煩”。
收工要——(生:脫鞋挽褲)
趕集要——(生:脫鞋挽褲)
訪友也要——(生:脫鞋挽褲)
來來去去都要——(生:脫鞋挽褲)
這樣不停地脫鞋挽褲,真是——麻煩!
一旦到了秋涼之后,溪水變得冰涼,人們就——(生:沒法通過這條小溪了。)所以——(生讀句子)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著過去,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無須脫鞋挽褲。
人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擺搭石呢?還有別的原因嗎?
C.“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五六個小村莊分布在小溪的兩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我從這里感受到了人們來來往往都要從小溪經過,如果沒有搭石,那天涼的時候,人們過小溪就會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經和鄉親們的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讀句子)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著過去,這就是搭石。
(4)感受人們的用心。
是啊,同學們邊讀邊想,就想出了這么多,幫助老師解答了問題,還知道了鄉親們的生活離不開搭石。請你再細細地讀讀這句話,一邊讀一邊想:你還會想到些什么?
(5)小結:每年,人們都要自覺、用心地擺搭石。我們從擺搭石的細節中感受到了人們美好的心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發現、感受文中看得見的具體的“美”和看不見的心靈“美”,為下節課體會搭石默默無聞的美和人們的心靈美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你認為哪些生字需要給同學們提個醒?(挽、惰、衡、隔)
2.課件播放生字書寫動漫,學生觀察。
3.教師范寫,學生學寫。
重點指導“惰、衡”,強調這兩個左右結構的字筆畫較多,要認真觀察部件位置,寫緊湊。“惰”右下“月”的撇變為豎。“衡”中部下邊的“大”的捺要變為點。
4.評價書寫:先小組互評,再全班評價。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要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所以課堂上一定要安排適當的時間進行寫字教學,注意對寫字質量的評價和反饋。
七、小結本課,引出話題
這節課,我們不僅讀通了課文,還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從而感受到了鄉親們美好的心靈。為什么作者劉章深情地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出示下節課需要研究的話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既能延伸學習興趣,又能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向課外。他們會在課后思考下節課將要研究的問題,學習動機被喚醒,真正做到主動學習。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學生互相糾錯。
2.指名朗讀全文,學生回顧課文內容,思考: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板書:景美)
3.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搭石》,再次走進作者的家鄉。
設計意圖:檢查復習,梳理鞏固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實現溫故知新。
二、精讀課文,體會意境
過渡: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仔細讀課文,用心發現美。
(一)指導學生默讀第2~4自然段,說說課文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并與學習伙伴交流。
(二)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靈活進行兩個板塊的學習。
1.預設板塊一:
出示: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讀,讀出美感。
(2)理解“協調有序”。
①引導學生質疑:這幾句話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②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讀:
作者寫得如此生動,使我們如臨其境。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們合作讀一讀。我問問你們,現在你們走的是什么?(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進水里,有沒有信心走好?好,從這兒開始。
(3)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嗒嗒的聲音,像——(生:輕快的音樂)。
可邊表演邊朗讀或展開想象來理解。
(4)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在指揮吧!(沒有)
(5)小結:對!動作這樣默契,這樣有序。這就叫“協調有序”。(板書:和諧美)體會得多好哇!再看看這個句子,你又從哪兒體會到了美呢?
(6)結合畫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①A.“綽”有兩種意思,在“人影綽綽”中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a.寬綽。b.(體態)柔美。]
B.詞語“綽綽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
(7)美讀佳句,背誦積累。
①過渡:是的,這既像一幅美麗的畫,又像一首清麗的小詩。誰能讀出詩一樣的感覺?(指名朗讀)
②全班配樂朗讀。
2.預設板塊二:
(1)出示: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①指名朗讀,質疑:哪些詞語最讓你感動?(無論、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們覺得這是怎樣的踏?
B.指導朗讀。是啊!正是這小心的踏,踏了幾個來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讀出來嗎?
③體會淳樸民風,豐滿人物形象。
A.老人這樣為他人著想,如此善良,你覺得中年人會怎樣做呢?青年人呢?像你們這樣大的孩子呢?(更換主語,引讀句子,例:行色匆匆的中年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真是——淳樸民風,代代相傳哪!
B.小結:從這平常的小事中,我們感受到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心靈,我們還從哪兒感受到了鄉親們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心靈呢?(板書:奉獻美)
(2)出示: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①指名朗讀。
②引導學生質疑: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導朗讀:是的,一塊塊普通的搭石,演繹著山里人特有的淳樸、善良、謙讓和敬老,也重重地敲擊著我們的心靈!來,讓我們把心中的這份感動,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④引讀: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
如果有兩個人——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
⑤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要表達自己的贊美,如果你當時正站在岸邊,你準備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他們呢?(生交流)
看樣子,你還真不是劉章的老鄉啊,他們是不會這樣說的,從這段話中找出一個詞來證明。
⑥理解“理所當然”。這里的人把什么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3)先扶后放,寫話訓練。
①好一個“理所當然”,這里面藏著的不僅僅是一顆謙讓的心,一顆敬老的心,還是一種美(板書:謙讓美、敬老美)。家鄉的人們把許許多多美好的行為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假如遇到殘疾人來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婦來走搭石……還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還有哪些感動我們的畫面呢?請把你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②生寫話,稍后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和用詞的精妙,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通過朗讀、理解詞語等方式引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從中發現美、感受美、體會美。在品讀課文中進一步體會文中描寫的景物美和人們的心靈美。
三、總結全文,升華內涵
1.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鄉的一道美麗風景,其實比這道風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個自然段發出這樣的感嘆——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透過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一排排搭石,象征著村民們一顆顆善良的心,是聯結村民們情感的紐帶,更是家鄉人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
3.導學:在作者劉章的家鄉,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塊塊排列整齊的搭石,美就是鄉親們從搭石上協調有序地依次而過,美就是年輕人俯下身子背老人過搭石的那一瞬間。其實,生活中到處充滿美。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你還發現了哪些美呢?
4.學生暢談生活中的美。 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好人好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升華情感,感悟搭石所蘊含的人性美。通過尋找身邊的美的活動,使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激發他們的人性美。讓學生從對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發現美,創造美。
四、學習寫法,課外拓展
1.過渡:在農村的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沒有熟視無睹,而是從心中流出這樣一篇樸實無華的滋潤心田的文章。這不僅因為作者仔細觀察生活,還因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進行寫作方法方面的指導。
3.美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就會發現美其實就蘊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讓我們像作者劉章一樣,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我們身邊的美吧!
設計意圖:學習作者“小中見大,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并運用這種方法記錄身邊的美,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匯報預習收獲
1、匯報一類字詞。
2、匯報二類字詞。
3、重點指導:漲和間是多音字。
4、交流識字方法。
5、教師指導書寫:暴衡,學生臨寫,比較。糾正。
三、讀課文,思考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思考:什么是搭石?邊讀書邊找到答案。
五、課堂練習
【課后反思】
《搭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二十一課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無聞中凸現。
1、這篇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
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2、在課堂上,教師注重雙基教學,把它落到實處,扎扎實實地引領學生學習生字詞。
3、注重學習情況的反饋,一系列有梯度的練習,檢測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教研員評課】
1、雙基教學扎實。
2、練習題有梯度,但注意題的難易程度。
3、當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不知如何歸納時,老師缺少指導。應注重授之以漁的教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