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4
這是統編月跡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⒈探索語言風格,理解文章內容與形式上相互依存的關系;
⒉尋找童心,歸納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
⒊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點: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⒉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板書“凸”、“凹”——問學生讀音 (tū、āo) 意義(向外突出、向內凹陷)
板書“賈平凹”——這是我國當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這個名字中“凹”念“wā”。
簡介賈平凹名字變音的由來。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
簡介賈平凹。
引出課文《月跡》。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內容?
分析課題,“月跡”即“月亮的印跡、蹤跡”。
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有什么變化。
讀完課文,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答案。
引導學生從五個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鏡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時板書如下:
悶
鏡中月 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 驚喜→高興→緊張→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銀銀的 月色 高興
杯中月 小小的滿圓 、可憐兒樣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銀光 、多 月光 興奮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滿足
作者寫月亮,為什么要寫鏡子、寫杯子、寫院子、寫小河,怎么不直接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這里用的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化實為虛。寫月跡,就怕寫得太空靈。作者很巧妙地避過了這一點。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憑借穿衣鏡、院子、酒杯、河水、眼睛這一個又一個實體,空靈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現出了實實在在的月跡,也寫出了孩子們起伏變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讀下來,有沒有發現,賈平凹在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語言特點是什么呢?
① 話音的使用(3)。親切、口語化,方言特色 ② 疊詞的大量使用(5)。 瑯瑯上口,兒童口吻
第二課時
簡單回顧上一課內容,提示地點的轉移。
作者一會兒寫這里,一會兒寫那里,又是屋內又是屋外,還到了小河邊,文章是不是寫得很亂呢?不亂。
是什么原因使地點的轉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領。
文章的線索是什么?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尋月
月亮代表的僅僅是簡單的月亮嗎??暫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這一部分。
找3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奶奶、孩子們、我的旁白)
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們的對話。他們聊到的是月宮中的桂樹和嫦娥。
這一部分不是在寫尋月呀,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對話呢?能不能刪掉呢?
作者寫桂樹表達了什么?
作者寫桂樹,感覺月宮中的桂樹和自己身后的桂樹重疊到了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意境,體驗到了一種美的愉悅。
作者為什么要寫嫦娥是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文章將三妹比做嫦娥,將凡俗與神幻融為一體,使月亮美得實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樂了?僅僅是因為夸她漂亮嗎?
17段“那么好個地方……”“月亮是個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寫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寫的、間接寫的,這些說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單單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們“尋月”,實際上是“追尋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這樣看來,第6段至第21段這一部分為什么不能刪除呢?
因為這一部分也在表達孩子們對月亮的向往、對美好的追求。
22段:“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大家為什么要爭論?
都希望月亮屬于自己,說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麗,表達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一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貼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
這樣看來,全文都是在圍繞一個中心,看似散亂,實際上沒有一點多余的文字。這是體現了一個什么特點?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頭想想,寫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態,從不同的方面展現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寫各處不同的月,實際只寫了一個心中的月亮。這也是“形散神聚”的體現。
童趣是活潑美妙的,是純潔天真的。作者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寫得很鮮活,同時又很好地傳達了要“不斷追求”的主旨。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未來屬于你們。如果你們受到這篇課文啟發,不斷地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追求理想與未知的世界,那么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設計設想:
學習本文,最終應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需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本文的教學應先整體感知尋月的過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入手進行分析。
二、教學目標 :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點。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體會孩子們豐富的心靈世界,了解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四、課前準備
搜集作者的資料,搜集與月亮相關的詩文;在自讀的基礎上提出疑難問題(可以從內容、主題、語言等角度提)。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 教學內容 理清尋月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把握課文主旨。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現在我要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亮相關的詩文。
①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你能體會到哪些東西。
(二)、認識作者(由學生介紹為主)
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早期的`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麗自然。
(三)、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讀課文,讀后交流。)
1、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里;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2、明確文章重點:尋月亮。
3、脫離課本說說尋月的過程。 中堂里,鏡中看月:月兒由圓而虧,終無蹤跡。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銀銀”,月亮既大且圓,里面有桂樹,還有人。 進一步在院內尋找:發現一切光潔之處,俱有月亮在其中。 興之所至,院外河中尋月:發現“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讀課文,
答記者問 1、分組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將每人提的問題先在組內解決(可不全部解決)。
2、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以作者的身份上臺接受采訪。
3、臺下學生作為觀眾就自己的疑難向作者提問,臺上同學予以解答。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道:“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句話?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現了什么?
(4)、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1)、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神奇,他們對大自然發生的任何現象都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強烈。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
(2)、一輪圓月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失望”。——“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越發覺得奇了”。——“都覺得滿足”。
(4)、奶奶了解、愛護并有意于發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講故事的奶奶其實也在關注著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來了”,讓孩子們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們“快出去尋月吧”;是奶奶告訴孩子們月亮里有桂樹,有嫦娥,給了孩子們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當孩子們為月亮而“爭執”時,是奶奶給每人倒一杯酒,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這簡直是一個非凡的創意;最后還是奶奶讓孩子們從院內尋到院外,見到了水中之月,又見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對生活也充滿了熱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引領進新的高尚境地。沒有奶奶這個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五)、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寫作特點。
主題思想: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童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描繪了皎潔的月色和到處映現出月亮的景象,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像,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
寫作特點:①線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豐富而深刻
(六)、課后學習 皎潔的月亮,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神奇與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視過神奇的夜空,神往過燦爛的星辰。請以“夏日星空”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發揮你的聯想和想像,一切與星空有關的人與事都可以寫進去的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并學會寫簡單批注。
3、體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品讀優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欣悅之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尋月之跡
1、[引導]: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散讀文章,概括主要內容,并做好提要。
[歸納明確]:孩子們在中秋月夜尋找月跡。
2、[引導]: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要求]:提煉并圈劃文章相關信息。
[歸納明確]: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讀,賞月之美
1、[引導]: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
[要求]:齊讀,任選角度,展開討論。
(交流后,PPT呈現旁批范例)
[歸納明確]: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引導]: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
[要求]:自由散讀,圈劃批注,并交流。
[歸納明確]:
(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
“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憐惜。
(四)再讀,探月之喻
1、[引導]: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歸納明確]: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無處不在。
2、[引導]:讓我們帶著對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五)拓展,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挑選一處用兩三句話續寫(建議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六)小結
當孩子們醒來了以后,或許看不到這美麗的'月亮,尋不到那令人難忘的月跡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們的心里,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
【附板書】
尋鏡眼
月院好水
跡杯
月亮無處不在
美好無處不在
[附資料]
教學準備
《月跡》教學設計三篇
1.教學目標
1、 理清課文寫作順序。
2、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軌跡。
3、 體會文中所體現的童心、童趣,發現生活中的美。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
教學難點:品味奶奶的形象特點及其作用。
3.教學用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兩張不同的月亮幻燈圖片,讓學生分別用一句平實話敘說圖中的月亮;再分別用一種修辭手法來描繪圖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學過的幾句詠月的詩句,讓學生回味一下這幾句詩各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導入: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篇從另一角度來寫月亮的文章《月跡》。
二、 簡介作者(幻燈展示)
三、 檢查預習,讀準加點字音
倏忽(shū) 锨刃(xiān) 裊裊(niǎo) 粗糙(cāo)
面面相覷(qù)嫉妒(jì dù) 掬著沙(jū) 蹤跡(zōng)爭執(zhí) 酥酥(sū)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尋月的蹤跡。
1、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課文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時間:中秋夜里
地點: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灘)
人物:奶奶、我們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
事情:盼月亮——尋月亮(重點)——議月亮
2、孩子們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蹤跡?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指出來。
月跡:中堂盼月——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瞳見月——沙灘議月(心中有月)
3、在尋月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情緒有怎樣的發展變化?
心跡:高興——失望——羨慕——嫉妒——爭執——越發覺得奇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都覺得滿足了
4、這些情感的心跡體現了孩子們怎樣的情感追求?
明確:追求美好
5、發現月亮蹤跡時,孩子們是怎樣想象月亮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如:“月亮是長了腿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6、文章為什么用“月跡”作為標題?用“尋月”或“賞月”好不好?為什么? 讓學生討論發言,言之有理就行。
7、我們已經弄清了尋找月跡的過程,那么,課文是按是什么順序來寫的? 學生發言回答
(1)按時間順序來寫(事情發展的先后)
(2)按空間順序來寫(地點變化)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心中月是兩者結合。
課堂小結
月跡就是心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所以“月亮”就是美好。 板書:
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中見月——沙灘議月 (失望) (爭執) (人人都有)(處處都是)(竟是這么多) (滿足) ——心中感月
(屬于每個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