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1
這是部編版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清明》。
3、能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借助注釋了解詩文大意,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禮物,想不想看?(配樂《春節序曲》,播放關于春節的各種圖片,如包餃子、貼春聯、拜年等)
2、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只用了28個字就把這么熱鬧的場面寫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古詩《元日》。(板書:元日齊讀課題,解釋“元”的含義)
二、初讀古詩,讀準節奏,學習生字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自讀古詩。(出示自讀要求:一、讀準字音;二、讀通句子;三、讀準節奏。)
2、指名讀,師生評議,糾正字音。
3、再讀,教師指導,劃分朗讀節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教師范讀。(“/”表示朗讀時要短暫停頓)
(2)指名讀,讀出詩的節奏。
(3)齊讀。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古人過春節的幾個畫面?(3個畫面)
4、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畫面:“爆竹聲中一歲除”。(齊聲讀)
(1)你知道為什么要放爆竹嗎?(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嚇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寧。到了宋朝,人們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蘊含著美好的祝福,他們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聲告訴我們:舊的一年結束了,哪個字可以看出來?(除)
5、看吧,天上的煙火、亮光,地上的紅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動呢?(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1)齊讀,用快樂、激動的心情朗讀。
(2)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交流)
(3)你能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場景嗎?(如辭舊迎新、萬象更新、喜氣洋洋)
6、生看畫面,師描述:放完爆竹送走舊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著暖洋洋的春風,品嘗新年的第一口酒!(課件出示:春風送暖入屠蘇)
(1)再讀這句,哪一個字值得我們品味?(暖)說說你的理解。(爆竹聲中辭舊迎新的快樂;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長大了感到快樂,青年人覺得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心里有了責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長壽,心里高興。)
(2)再讀詩句,讀出你體會到的“暖”。
同學們,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陽把明亮耀眼的光輝灑向千家萬戶,人們都出門迎接朝陽。迎著紅日,人們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換下舊桃符。此時的場景給你怎樣的感覺呢?(溫暖的陽光,生活更有希望)
7、課件出示: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指名讀、齊讀。(讀出充滿希望的感覺)
(2)男女分組賽讀。
(3)從“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古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們在用新的桃符換下舊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戶戶貼上了紅紅的春聯,掛上了紅紅的燈籠,人們走家串戶,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同學們,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吧!
三、課堂延伸:交流春聯
1、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聯。(全班交流)
2、課件出示春聯,全班齊讀。
3、教師指導書寫課后生字“舊、符”;生寫,師評價并隨機展示。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4月5日前后)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今天,讓我們跟隨詩人去看看吧。(板書:清明)
2.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二、初讀古詩,探究初成
1、自由誦讀,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讀出韻味和節奏。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糾正不準確的發音。
(2)找出難記的字,互相交流,學習識記方法。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詩中的詞語和詩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三、品讀欣賞,質疑再探
1、學習古詩第一句。(課件出示古詩1、2行)
(1)指名朗讀,學生評議,教師指導。
(2)課件出示重點詞“清明、紛紛、欲斷魂”的解釋,并配相應圖片。
(3)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4)指導朗讀,讀出詩句的意境。
2、學習古詩第二句。(課件出示古詩3、4行)
(1)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問問哪兒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遠處的杏花村。)
(2)想象當時的情景(雨紛紛,欲斷魂,遙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句的意境。
3、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
4、思考: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懷念逝世親人)
5、自由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6、學生小結學法:
解題目—知作者—釋詩句—懂詩意—品詩味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無盡的思念之情,詩人王維就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思鄉佳作。(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課件簡介詩人王維。
二、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1、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糾正不準確的發音。
(2)找出難記的字,互相交流,學習識記方法。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詩中的詞語和詩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2、課前我們搜集了有關重陽節的資料,誰來用一兩句話介紹一下?(課件出示重陽節簡介)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課件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與詩句相對應的圖片,讀完這句詩你有什么感受?
(2)談話過渡:詩人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身處舉目無親的“異鄉”,每逢佳節,作客他鄉的思鄉懷親之情,就更加強烈了。
(3)讓我們帶著思念之情來朗讀吧!(男女讀、小組讀)
2、課件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讀、齊讀,教師范讀。
(2)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佩戴著茱萸登高,遺憾的是唯獨缺少了我一個人。)
3、感受古詩的韻律:古詩文有一個特點,具有韻律美,我們可以通過停頓和重讀把它表現出來。
課件小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齊讀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背誦古詩。
四、記憶識字,書寫指導
1、課件出示會寫字,學生自主識字。
2、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獨”的部首是“犭”,“異”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板書]
9、古詩三首
元日春節熱鬧歡快
清明清明節斷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思親、思鄉。
[教學反思]
本課三首古詩都與中國傳統節日有關,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很強。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再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以不同的誦讀方式去體會詩人的情感,體會古詩的語言美、韻律美。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交流讀完古詩的感受,體會古詩的意境。
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古詩朗讀的興趣。
2、通過欣賞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從而對古詩嘗試興趣。
活動準備:
一幅山水畫,音樂。
活動過程:
一、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幼兒談論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場地,教師帶領幼兒入場。
2、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引入主題。
(1)小朋友們,春天的時候你們去山上玩過嗎?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樹上住著誰呢?如果你過去抓它,小鳥會撲棱一下飛走嗎?
(3)小朋友們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鳥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帶領幼兒去看畫。
1、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美麗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讓我們背上背包出發了!
2、帶領孩子一邊開汽車一邊欣賞路上的風景(輕音樂起,欣賞圖畫作品)三、引導幼兒觀看圖片,并初步講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與幼兒圍在畫的周圍,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
(1)小朋友看這個地方漂亮嗎?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東西?
(2)幼兒討論后教師小結:好漂亮的小花,春天過去了,可小花還依然開放的很漂亮(春去花還在)。
(3)有一座山,我們走遠一些看看山寶寶今天穿了件什么顏色的衣服?
(4)幼兒討論后教師小結: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顏色(遠看山有色);
(5)(教師手指水)看山寶寶旁邊是誰呀?悄悄的走進水寶寶的身邊聽聽,它發出聲音了嗎?
(6)豎起小耳朵,再聽聽水寶寶真的發出聲音了嗎?(近聽水無聲)
(7)漂亮的小鳥,和小鳥打個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鳥怎么不理我們?我們輕輕的走過去摸一摸,奇怪?小鳥怎么不動的?(這是畫上的小鳥)哦!原來這是一幅畫!
(8)結:難怪小朋友剛才沒有聽到水的聲音,小鳥也沒有被嚇跑,這是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幅畫)在很久很久以前許多讀書人喜歡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簡單的好聽的話寫下來,變成詩讓別人朗誦。那么古時候有位叔叔就因為非常喜歡這幅畫,所以寫了首詩,名字就叫“畫”。
四、著音樂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1、師范讀古詩一遍。
2、兒再次靜聽錄音一遍:我們再仔細聽聽錄音機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聽他說到了什么?怎么說的?
3、配樂朗誦古詩。
4、用動作來表演古詩內容。
活動反思: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次活動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活動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讓幼兒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在嘗試朗誦古詩的時候我也采用了多種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幼兒能在活動中保持興趣跟著整個活動的流程走,對古詩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六年制語文第九冊新選古詩《梅花》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所作。全詩僅20字,卻寫出了梅花獨處墻角、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贊美了梅花孤傲高潔、倔強堅貞的性格。詩里洋溢著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遠,為詠梅之佳作。
詩句簡析
第一句,“墻角數枝梅”。“墻角”點明梅花開放的位置——幽僻。“數枝”幾枝,言極少,說明形影孤單。如此形單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憐愛之情。
第二句,“凌寒獨自開”。詠梅之作不少,僅就梅花而詠梅,則無論是形象和意境并無高遠之處。而“凌寒”一句則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凌寒”,冒著嚴寒,實為全詩點睛之筆。梅花在嚴寒中開放,本自然規律,而一“凌”字則付與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傲立嚴寒,堅強不屈,不由使人頓生敬畏之情。不僅如此,詩人還以“獨自”來修飾“開”,讓人覺得梅花氣壓群芳,孤傲無比,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
第三句,“遙知不是雪”。雖言不是雪,而偏偏聯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潔如雪,這般清麗高潔,實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為有暗香來”。“暗香”,幽香。幽幽清香從遠處襲來。聯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運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強調了梅花“色潔如雪”的特點,也突出了它“幽香襲人”。縱觀全詩,詞句雖清麗平淡但意蘊含蓄,寄寓深遠。結合詩人當時的情況(推行變法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而失敗)及個性,不難體會到作者贊美梅花凌寒獨放、潔白清香,實際上是在表明自己堅貞不屈,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
教學設計設計
說明:《梅花》這首詩詩意明白曉暢,參考注釋學生基本上能說出詩意,故教師可把指導重點放在啟發學生體會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
2.體會作者借對梅花凌寒獨放品格的贊美來表白自己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誦并默寫古詩。
二、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1;
教學難點 :要求2。
三、主要教學步驟 :
1.初讀詩句,了解主要內容。
①讀題,簡介作者后,檢查學生對“凌”字字形掌握的情況。
②先指幾名朗讀能力稍差的學生讀并稍加指導,之后學生自讀詩句,邊讀邊想作者寫了梅花的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2.細讀詩句,理解詩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試著講講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運用過去學習古詩的方法,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②指幾名語言表達能力稍差的學生說說,再幫其訂正,直到他表述清楚、準確為止。
③啟發學生從“墻角”、“數枝”中體會出梅花“形孤”的特點;從“凌寒”、“獨自”中體會出梅花“姿傲”的特點。
④朗讀體會。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后再讀,深入體會。
第三、四句。
①參照注釋試著說說詩意,再集體討論訂正。在理解這兩句詩意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出梅花潔白如雪的特點,雖然不是雪,卻像雪一樣潔白。
②輕聲自由讀詩句,體會梅花“色潔”、“幽香”的特點。
③感情啟發,朗讀體會。
3.再讀詩句,體會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②說說這首詩寫了梅花的哪些特點,并分析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
③啟發想象,體會意境。請學生認真地想象并體會:詩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種畫面使人產生怎樣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話說說。
④再讀詩句,邊讀邊思考,從“凌寒”等詞語中體會,作者表面上贊美梅花凌寒獨放,實際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適當地作背景介紹)需要注意的是,對詩人心境的體會是個難點,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讀詩句,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
作業 布置: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
梅花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形孤)
凌寒獨自開。(姿傲)
遙知不是雪,(色潔)
為有暗香來。(香幽)
表達了“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活動目標:
1.了解古詩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誦古詩,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
2. 在剪貼游戲中理解、欣賞、學習古詩。
活動準備:
小魚頭飾,用幼兒自畫自剪的小魚及許多蓮葉布置成“蓮池”的場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
活動過程:
一、模仿小魚游來游去,情緒愉快地參與游戲。
幼兒扮演小魚,在音樂聲中自由、歡快地游戲。
二、參與情境表演,在游戲中感受并嘗試理解古詩中的詞句。
1.欣賞“蓮池”場景,體驗首句:江南可采蓮。
欣賞 “蓮池”的場景,并為幼兒簡單介紹江南美景,同時輕柔地朗誦首句江南可采蓮,請幼兒欣賞。
2.“小魚們"欣賞“蓮池”中的蓮葉,感受蓮葉茂密的樣子,體驗第二句:蓮葉何田田。
教師用豐富的詞匯描述“蓮池”中的蓮葉,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3. “小魚”們在蓮葉中間游戲,體驗第三句:魚戲蓮葉間。
可愛的小魚們,讓我們一起在這碧綠的蓮池中游來游去,自在地游戲吧。
三、聽指令,做游戲,鞏固古詩。
1.幼兒自畫自剪小魚,每人一條。
2.分別出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請小魚們在方向盤的指示下向四個方向游戲,體驗后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四、完整地欣賞、學習古詩。
1.在音樂聲中,老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
2.師幼共同朗誦古詩。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領略采蓮人內心的歡樂,激發幼兒對江南美景的熱愛。活動中“東南西北”的游戲幼兒非常感興趣,但是幼兒對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較為生疏,拖慢了游戲的進度,可將這個游戲放在區域中讓幼兒多玩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