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3
這是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一等獎百度,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記敘、議論和抒情的有機結合。
先讓學生劃分本文結構層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畫出示意圖表,并指出這三者結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記敘和議論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對比論述方式。
在評點中已經涉及,小結中只要求學生說出各項對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為伸張正義而死,死得榮耀且有價值,令人懷念),而集中到一點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這一條不必作過細分析。
3.語言積累。
名詞活用如動詞:
旌:旗的一種?表彰。 例:以旌其所為。
墓:墳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裝起來。 例:買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異義的詞語:
當道:執掌政權的人。 例:郡之賢土大夫請于當道。
私人:黨羽。例: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首領:指頭顱。例: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眠之下。
非常:超出尋常。例:非常之謀難于碎發。
視:比例: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一,本文記敘的是明末蘇州市民的一次反抗閹黨的,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如何向觀眾報道這件事情?
設計目的:學生在看電視的過程當中,會看到很多記者現場報道事件的這樣的內容,可以模仿記者對事件進行報道,并且,這個作業的表現性很強,學生必然會積極地看課文,發掘文章中自己可以利用的內容,充分調動自己學習的積極性進行預習,老師可以在學生預習的過程當中提醒學生注意文章中的記敘部分。
二,為文章中所記敘的五義士寫一幅挽聯,力求表現五人的精神及其犧牲所具有的意義。
設計目的:2004年高考試題中,出現了有關對聯的題目,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對仗知識的掌握。設計這個作業,可以讓學生復習對仗的有關知識,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本文巧妙運用對比的寫作特點。
(附:學生對聯作品
①自作孽必死,一獨夫臭名遺千載
激于義而發,五壯士浩氣干九霄
②一夫謀于私而縊,死輕于鴻毛
五賢激于義而發,亡重于泰山
③萬群眾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績千秋頌
五壯士慷慨赴刑場,英雄名烈萬古流
④五豪杰驅惡歿身明正義
千秋事永銘人心萬古流)
三,針對此次事件及五人之死,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議論部分和作者對五人之死的評價,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并指導學生進行評論的寫作,談出自己對生與死的認識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這樣三個題目,可以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強化學生對考點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寫作能力的培養。最關鍵的是,它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覺得文言文不再枯燥無味。再者,這樣做還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時代性和現實性的特點。
[教學目標]
五人墓碑記的教案設計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重點]
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
[教學難點]
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博的《五人墓碑記》,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結合課文注釋給下列字注音。
閹 旌 湮 ? 緹 ?
溷 ? ? 詈 逡 ?
2.區別下面各組字的形音義,先注音后組詞。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緹(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謚(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讀課文,口頭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4。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土。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沈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閻門外吊橋上,五義上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1584~1626),字景文,號蓼(?)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票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偵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溢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博與復社。張博(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未太倉(現江蘇省太倉縣人)。崇恢四年進土,“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意宗天啟末年,是和閥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三)補充介紹作者。
張博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 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偵元年(1628年),其時他 26歲。
(四)介紹時代背景——蘇州市民反閹黨概況。
1.暴的導火線是周順昌被逮捕。
教師簡介周順昌:曾任吏部主事,為官清廉正直,離京返鄉時只有"行李一肩"。天啟五年(1625年),吏科都給事魏大中被捕路經蘇州,順昌與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許配魏之孫。經騎趣行,語侵順昌,順昌張叱之日:“若不知世間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職。次年,閹黨追彈原江蘇巡撫周起元,詞連順昌,于三月十五日矯詔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獄中遇害,時年43歲。 2。學生口述蘇州市民經過。(略)。
3。簡介魏忠賢(1568~1627):熹宗為皇太孫時,魏忠賢侍候他很小心,導之宴游,甚得他的歡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禮秉筆太監,兼掌東廠。魏又與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結,從此掌握大權,自稱九千歲,并廣置黨羽,殘酷殺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啟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懷宗即位,十一月發配他去鳳陽守陵,行至阜城,其黨徒密報錦衣衛將來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縊而死。
(五)誦讀第1段。
步驟: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現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五人者,蓋當寥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六)誦讀第2段。
評點: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發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下同)
(七)誦讀第3段。
評點: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領本段敘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發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日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釋:①“緹綺”之“騎”讀?②“誰為哀者”,據上文“哭聲震動天地”,緹騎之間應為“為誰而哀”或“為哀者誰”,此系倒文,不能譯為“誰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鄰,今日所見如此。
寫法指要: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閥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帥,至五人姓名縣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八)誦讀第4段。
評點: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 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九)誦讀第5段。
評點: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易故哉(二比——與細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欽”,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債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十)誦讀第6、7段。
評點: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義暴朝廷,贈溢美顯,榮于身后(結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結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土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齊背全文。
(十二)總結全文。
1.記敘、議論和抒情的有機結合。
先讓學生劃分本文結構層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畫出示意圖表,并指出這三者結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記敘和議論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對比論述方式。
在評點中已經涉及,小結中只要求學生說出各項對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為伸張正義而死,死得榮耀且有價值,令人懷念),而集中到一點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這一條不必作過細分析。
3.語言積累。
名詞活用如動詞:
旌:旗的一種?表彰。 例:以旌其所為。
墓:墳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裝起來。 例:買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異義的詞語:
當道:執掌政權的人。 例:郡之賢土大夫請于當道。
私人:黨羽。例: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首領:指頭顱。例: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眠之下。
非常:超出尋常。例:非常之謀難于碎發。
視:比例: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1.給課文擬一個簡要的提綱。
《五人墓碑記》教案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來,并提出問題,發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記述蘇州市民的反暴斗爭以及五人死難經過。
第三部分:高度評價,進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補敘四位賢士大夫的姓名,照應開頭。
2.課文是如何高度贊揚五位義士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價格的?請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一是直接贊美
①全文開頭用了一個判斷句指出其“激于義而死”,直截了當對五人死義作了贊美;
②描寫五人臨刑時的舉止與死后的神色,表現其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
③描寫五人領導的一場斗爭所取得的效果,贊美五人的杰出貢獻;
二是側面烘托
①開篇即點明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過五人死后給社會留下的重大反響,來突出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之大,選用魏閹廢祠來葬他們,是人們對五人的高度頌揚。
②兩次提到“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和“發五十金”,足見五人的義舉深受后來人的贊許,也是用賢士大夫的“激于義”來襯托五人的“激于義”。
③用“嗚呼!亦盛矣哉!”盛贊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說明五人聲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表現其精神動人心魄。
三是運用對比
①第一、二段富貴之子、士大夫不關心國事無所作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為對比。
②第五段中大閹之亂變節易志的縉紳和五人的大義凜然、蹈死之顧對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和五人英勇就義、談笑以死對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義盡其天年而毫無意義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對比。處處反襯出無義士美好高尚的內心世界。
3.通讀全文,作者要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價值和意義。就如五人,雖是普通百姓,但他們的正義行為也能對國家的政治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激濁揚清:揭露閹黨罪行,贊美褒獎仁人志士為國為道義而正直斗爭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4.第二段作者特別交代時間“十有一月”,有什么作用?
五人“激于義而死”才十一個月,是說時間不長。下文緊接著用了一組巧妙的對比:“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況草野之無聞者)都很快被時間沖刷得不留痕跡了,惟獨五人聲名(皦皦,反襯的效果十分顯著。)
第三自然段一開始就寫到“予猶記”,體會一下“猶”字表達的意味。
一是引出下文追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起因和場面;二是說明五人英勇斗爭的壯烈場面和犧牲精神讓人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作者為什么要在第三段末尾才一一列舉五人的姓名?
明確:說明他們是“吳之民”的領袖,“激于義”勇蹈死地的杰出代表。在敘述經過之后,再具體介紹人物的姓名,更能突出贊美之意。
5.對于“素不聞詩書之訓”的平民,作者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
參考教參練習答案:作者表現的是崇敬贊美之情!正是這些“素不聞詩書之訓”的平民“激于義而死”“發憤一擊”,才能夠遏制閹黨的,才能夠遏制閹黨的倒施逆行。
作者從四個方面對比,突出“素不聞詩書之訓”的平民的正義品格高大形象。
①五人之死和“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對比,揭示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獻身意義;
②五人從容臨難和縉紳的失節附逆對比,表現“素不聞詩書之訓”的平民的剛直品格;
③五人之死和“高爵顯位”抵罪后的丑行對比,表現五人的光明磊落和榮耀。
④五人之死與他們假如“碌碌而生”對比,贊揚他們死的偉大,死得其所。
6.課文中幾處對比有什么作用?參考教參練習答案
7.全文敘、議、抒如何緊密結合,事、理、情怎樣交融并茂的?
就全篇說,先敘后議。第1-4段敘述五人墓由來和五人斗爭的事跡,是敘事部分;第5-6段評議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是議論抒情部分。具體看則敘中有議(抒),議(抒)中有敘。議論、抒情隨敘事的內容而發,敘事隨議論抒情的需要而展開。從二者的關系看,敘五人事跡是議論抒情的基礎和根據,議論抒情又使五人之事跡益見其光輝。敘事與議論抒情相輔相成,有機融合在一起。
8.閱讀下面文段,完成題目。
士民素德順昌,聞其逮,不勝(禁得住)冤憤。吳令陳文瑞,順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戶求見,撫床為慟。公曰:“吾固知詔使必至,此特(只不過)意中事爾。毋效楚囚對泣!”顏色(臉色)不變。語良久,令請順昌入治裝,舉(全)家號慟。順昌笑曰:“無事亂人懷也!”顧(回頭看)案上有素牓①,徐曰:“此龍樹庵僧屬我書者,我向許之,今日不了,亦一負心事。”乃題“小云棲”三字,后識年月,投(放下,扔下)筆而起,改囚服出門。士民擁送者不下數千人。順昌出赴使署開讀,巡撫毛一鷺至署,諸生五六百人,王節、楊廷樞、劉羽儀、文震亭等遮中丞,懇(懇求)其疏救,一鷺流汗不能出一語。緹騎見議久不決,手擲鋃鐺于地,厲聲曰:“東廠逮人,鼠輩何敢置喙(本指鳥的嘴)!”于是市人顏佩韋等前(上前)問曰:“旨出朝廷,乃東廠耶?”緹騎曰:“旨不出東廠,將誰出?”眾怒,閧②然而登,叢毆緹騎,立斃一人,諸司不復相(相互)顧。《明史魏忠賢亂政》
(①牓,bǎng,匾額。②閧,hōng,同"哄"。)
順昌為人剛方貞介(剛直方正,不附權貴),疾(痛恨)惡如仇。……順昌好為德于鄉。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輒為所司陳說,以故士民德順昌甚。及聞逮者至,眾咸(都)憤怒,號冤者塞道。至開讀日,不期(約定)而集者數萬人,咸執香為周吏部乞命。諸生文震亭、楊廷樞、王節、劉羽翰等前謁一鷺及巡按御史徐吉,請以民情上聞。旂尉厲聲罵曰:‘東廠逮人,鼠輩敢爾!’大呼:‘囚安(哪里)在?’手擲鋃鐺于地,聲瑯然(聲音響亮的樣子)。眾益憤,曰:‘始吾以為天子命,乃東廠耶!’蜂(像蜜蜂)擁大呼,勢如山崩。旂尉東西竄,眾縱橫毆擊,斃一人,余負重傷,逾垣走。一鷺、吉不能語。知府寇慎、知縣陳文瑞素得民,曲為解諭,眾始散。順昌乃自詣吏。又三日北行,一鷺飛章告變。東廠刺事者言吳人盡反,謀斷水道,劫漕舟,忠賢大懼。已而一鷺言縛得倡亂者顏佩韋、馬杰、沈揚、楊念如、周文元等,亂已定,忠賢乃安。然自是(從此)緹騎不出國門矣。”《明史周順昌傳》
1、解釋上文中劃方框的詞語。
2、翻譯下列句子。
1)吾固知詔使必至,此特意中事爾。毋效楚囚對泣!
譯文:我本知道朝廷傳詔使者一定到來,這只是意料中的事罷了,你們不要像楚囚一樣相對哭泣。
2)眾怒,閧然而登,叢毆緹騎,立斃一人,諸司不復相顧。
譯文:眾人憤怒,一擁而上,一起毆打緹騎,當場打死一人,各官署不能相互照應。
3)至開讀日,不期而集者數萬人,咸執香為周吏部乞命。
譯文:到了開讀圣旨的那天,沒有約定而聚集了幾萬人,都拿著香為周順昌請求寬宥性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