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3
這是生物的特征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節課我感覺是比較成功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別是通過小組有組織的討論,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得到加強。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被動學習完全轉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存在問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個別學生表現不積極,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尋求解決方法。通過教學,還使我認識到學生擁有知識的量和創造想象力超過我原來的想象,我們教師應該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做新課程教學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生物見聞
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將是一幅美麗的圖案,藍*的海洋,綠*的森林和原野,白*的云朵。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生物圈中生物的種類繁多,數量巨大?,F在已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其中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
要了解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進行觀察。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相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觀察的基礎上,還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教學目標:
1、通過列舉、辨認具體事例,學會描述身邊的生物,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2、通過討論、領會并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探索之旅
1、請你列舉出一片農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為什么?
2、列舉自己熟悉的生物,并試著將它們分類。
3、玩具“寵物*”的形態、大小、毛*、叫聲等足可以“以假亂真”,你將如何辨別其真偽?請將你的所有理由寫下來與大家交流。
4、觀察課本第4頁圖片,并結合日常觀察,總結生物的生命現象有哪些(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5、試分析下列現象分別屬于哪些生命現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4)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魚用鰓呼吸;
(6)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等。
(7)晚上睡覺時,屋子里有過多的花卉對身體不利等。
(8)小動物、人通過出汗、排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會合攏葉片;
(10)*看到骨頭會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長在巖石上,并產生一種**物質將巖石分解變為土壤
(12)對于植物來講,如果澆水不均勻,植物的根會向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13)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比如小麥、玉米。有的用莖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過落葉帶走廢物等。
(15)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等。
(16)一棵參天大樹,其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細胞。
6、閱讀短文,說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于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物質并且放出氧氣,凈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海納百川:
自養:象綠*植物這樣,能夠自身合成有機物,并且儲存能量,這樣的新陳代謝方式叫自養。
異養:人和動物不能象植物那樣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獲取能量,這樣的新陳代謝方式叫異養。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物體的應激*、生長、發育和生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應激*是適應*的基礎,生長、發育是生物生殖的前提,通過生殖實現了遺傳和變異的特*。除病毒等少數種類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一特征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了物質方面和結構方面的保*。
一、教學目標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 ,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賹W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僦谱鞯亩嗝襟w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什么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么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里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通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并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①圖6---7說明了什么問題?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于應激性,并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并思考問題
問題3:①圖8—10 說明了什么問題?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征?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這些特征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③假如有人問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后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么建議嗎?
5、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泄、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征,具備這些特征的物體才是生物。
三、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后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概述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標
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和比較,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參與對實物的觀察和比較,進行表達交流,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教學難點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魚和玩具魚(紅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倉鼠、手掰模型、機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課件。
(二)學生準備
學案、展示紙、馬克筆等。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
【3分鐘】設疑導入
提問:以下哪些是生物?
校園環境照片播放。
提問:為什么說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生物呢?
【板書】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學生判斷圖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貼近學生的材料――校園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興趣。
【15分鐘】比較、討論、提要求、小組完成學案
比較小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學的語言歸納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請把你歸納的結果寫在紙上。
看哪個小組概括得準確、全面、效率又高。 分組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生物的特征。
通過實物,讓學生通過比較和歸納,概況出生物的特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概況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
【15分鐘】分組展示
引導學生分小組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生物學術語進行表達)。
總結學生的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1.分小組展示。
2.傾聽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問題。
3.總結生物的基本特征。 給學生以展示自己的舞臺,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生物專業術語表述,體現了學科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讓學生自己總結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記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5分鐘】學生提問/教師提問
1.珊瑚和仙人球都會長大,但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僅憑長大這一條能不能判斷該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據哪些特征來判斷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對總結概括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深入探討:要判斷該物體是生物,物體應符合多條特征。
【2分鐘】總結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思考、討論。 總結,再次強調生物的特征。
【5分鐘】應用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辯論),應用本節知識解決問題。 讓學生對于學到的知識真正學會運用,而不是僅僅停留。記憶的層面。
練習題、鞏固本節知識。 進一步應用本節知識解決問題。 鞏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