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6
這是贈從弟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培養語感,領會詩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學難點分析
領會詩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范讀全詩。
二、自讀全詩。
三、指名讀全詩。
四、齊讀全詩。
五、學習全詩。
1.作者簡介:劉楨(?--217),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從(cóng)弟,堂弟。全詩文字平實,風格古樸。
2.掌握下列文言詞語的含義。
亭亭:高貌。瑟瑟:風聲。罹:遭受。凝寒:嚴寒。凝寒:嚴寒。一何:多么。
3.默讀全詩,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一: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從內容來看,寫了什么?松柏樹。
問題二:詩中的松柏樹有什么特點?
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
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來描寫,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追求。
問題三:詩的題目是“贈從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詩人并沒有將他希望堂弟應如何如何,但其勸勉之言卻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的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的含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的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問題四:如果把這首詩贈給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做?
六、背誦全詩。
七、默寫全詩。
八、課堂練習(學生自己完成)
根據教師本人的特點確定教法
教師的年齡不同,個性不同,接受過的培訓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著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輕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著很大差異。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點,也有自己的短處與不足,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專長、特點確定教法。長于言辭、擅長朗誦的,可以多講析、多范讀;不善言辭、鄉音難改的,不妨多訓練、多板書。這叫做“揚長避短,殊途同歸”。
總之,一篇課文,到底采用哪種教學方法,要結合以上幾點考慮,以一種方法為主,輔以其他方法,并根據具體情況綜合運用,穿插進行。
當然,確定教學方法并不是毫無原則的,確定教學方法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教學方法要符合客觀規律。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一般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感性到理性。另外,還要符合從形式入手去理解內容,然后再到形式這一學習語文的規律。這樣,教師所確定的教學方法才能合乎科學、切合實際。
其次,教學方法要符合教學原則。中學語文教學原則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教師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就要考慮語文教學原則,例如文道統一原則,就要從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觀點出發,講思想內容不能離開字、詞、句、段、篇;講字、詞、句、段、篇也不能離開思想內容。
最后,教學方法要具有啟發性。在確定教學方法時,教師要認真考慮如何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方法要建立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一切為了引導學生自學。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具有啟發性,能啟發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自由創造。
總而言之,對教師來說,要“選擇能最有效地解決相應任務的組織學習、刺激學習和檢查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必須根據多方面的因素,不斷調整課堂教學方法,設法適應和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五遍讀書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當然是一種泛指,強調書要多看,多讀,并非真的要讀百遍、看萬卷。不過,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讀幾遍,學習效果會更好。特別是,同學們使用的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讀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讀十遍尚覺得少。現向推介“五遍讀書法”,其內容如下:
第一遍,是指上課前對老師要講的課文先預習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課完了后,把課文再認真的研讀,并把老師講過的書上的內容復習一遍。
第三遍,是當學完一個單元之后,從單元第一課到單元最后一課仔細的看一邊遍。
第四遍,是當一本書全學完之后,結合教師的復習指導,把整本書再讀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試前幾天,與學習筆記和平時的單元檢測相配合,把課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復時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重點、難點。
陶行知“讀書十訣”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讀書十訣”定會讓學生受益非淺。
(1)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2)勤,業精于勤,荒廢于嬉;(3)恒,持之以恒,鍥而不舍;(4)博,從精出發,博覽群書;(5)問,不恥下問;疑在悟前;(6)記,多動筆墨,多記筆記;(7)習,溫故知新;聯系自然;(8)專,專心致志,專一博廣;(9)思,多加思考,學以致用;(10)創,觸類旁通,敢于創新。
寫讀書筆記和制作卡片
寫讀書筆記有助于提高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在實際運用中,學生們也可以把寫讀書筆記和制作卡片結合起來――不管怎么樣,要用心去做,貴在堅持,其中自有樂趣,亦能在辛苦中體驗成功的感覺。
語文學習并沒有太多的捷徑,甚至可以說,每一個母語學習者,都能把我們優美的語言學好,當然,前提是字要規規矩距的寫,詞語要一個一個的積累,句子也要一句一句的理解,課文要正確流暢的讀,話要清楚連貫的說,作文要通通順順的寫,該背誦的詩文要老老實實的背誦……做到這一些真的并不難,而當你真正做到的時候,你的家人,你的老師,定會對你初中階段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已有的較高的語文水平刮目相看,而且也會以深厚的語文功底較為輕松的迎接接下來的高中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生活的挑戰。
教學目標:
《贈從弟》的教學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
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誦,背誦全詩。
2、理解風與松柏的對比作用;
教學難點:
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學會面對挫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挫折?你是怎樣面對的?父母兄弟他們是怎樣的態度?(生思考,討論,發言)
但有這樣一位哥哥,當弟弟面臨挫折時,他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手畫腳,而是通過贈詩勉勵弟弟該怎樣去面對這一切。
二、了的基礎上,補充。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建安時期文壇上解作者
師在生收集展示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三、學習詩歌。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劉楨的《贈從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老師范讀,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2、再讀詩歌,了解詩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釋,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聳立的樣子罹:遭受。凝寒:嚴寒。 。
瑟瑟:寒風聲。 一何:多么慘凄:凜冽、嚴酷。
強調“一何”、“終歲”“罹凝寒”、“本性”等詞的含義。
(2)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3、三讀詩歌,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1)現在,老師要看一看大家對詩的理解情況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關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 松柏有本性,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 哪句詩更能表現作者對從弟的勸慰和勉勵?(“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贊揚?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人是怎樣來贊美它的?
(松柏不怕嚴寒,經歷狂風的'吹刮依然堅挺端正,保持著自己的本性。)
在詩中,詩人通過描寫風的猖狂和囂張,來對比出松柏不畏嚴寒,傲立四季的可貴品格。
4、四讀詩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們說過,這首詩是作者勸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詩中我們沒有讀到一句,說弟弟你怎樣了?你要怎么怎么樣等等?那么,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勸勉之情的呢?
生讀詩歌,發言。
師明確:對,本詩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勉之詩。同時也是言志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借青松的剛勁,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堅貞。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雖要勸勉,但不明說,而是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歷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樣面對挫折和困難要堅強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去面對挫折,也知道了勸慰他人時除了正面勸告之外,還可以從側面,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規勸。
當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詩文中的詩句、名言警句來勸慰,除贈從弟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勸勉朋友生活中經歷挫折的古詩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詠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當堂背誦。
六、課堂小結。
【教材分析】
劉楨的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贊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寫得豪邁凌厲,頗有“挺立自持”、“高風跨俗” 的氣概。面對動亂的社會,遭遇坎坷的人生,劉楨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正如他自己所說,風霜逼迫愈嚴,愈能體現松柏堅貞挺拔的本性。這種精神和氣骨造就了劉楨詩歌俊逸而奇麗的風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贈從弟(其二)》。
2.了解建安時期劉楨的寫作風格。
過程與方法
1.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2.通過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分析古詩詞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從中受到啟迪,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品味法
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用心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語言體會詞作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簡介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三、解讀課文
1. 誦讀《贈從弟(其二)》
(1)學生通過范讀視頻,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做背誦指導。
2. 詩文注釋
從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風聲。 罹:遭受。
凝寒:嚴寒。
3.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4.內容研討:
(1)教師提問: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繼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d.詩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a.“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師總結:縱觀全詩,詩人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勉勵從弟,通過對風雪的描寫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整首詩聲色俱佳,極富有氣勢,充分的體現了其“仗氣愛奇”、“壯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業:背誦這首詩,課后查詢有關建安七子的相關資料。
自我問答:
問:如何理解詩歌第一句的寫法?
答:詩歌開篇就描寫出松柏樹的整體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前半句僅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詩人筆鋒一轉,寫谷中瑟瑟寒風,不但交代了環境的惡劣,同時一下子就將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來,更生動的體現了“亭亭”二字的效果,顯得極有聲勢。這種先交代主體再寫背景的逆反寫法起到了很好的強調作用,展現了松柏聳拔而起,“突兀撐青穹”的雄偉形象 。
學習目標:
背誦詩文,賞析全詩,學會面對挫折。 課前預習:
一 讀準下面斜體字字的字音。
亭亭
瑟瑟
慘凄
罹
凝寒 二 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
罹:
凝寒:
瑟瑟:
一何:
慘凄:
三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思考:本詩主要敘述的是什么?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自主學習:
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師生互動:
1,全詩一共描寫了幾個意象?
2,通過這幾個意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探討本詩所用的寫作手法? 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這篇詠(
)的詩歌,我從中懂得了在面對(
)的時候,我應該(
)。
當堂檢測: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山松傳達了那種迎難而上,不懼困難的品質,請你也通過一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字數在200字左右。 布置作業: 課外背誦詩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