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4
這是我也有責任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意圖:
《我的責任》公開課教案設計
針對目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責任意識相對較弱的情況,教學中側重幫助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在教材呈現上,注意體現體驗性、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以問題的形式切入,給學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間,并注意針對學生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認識,同時適當地進行行為指導,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勵作用和榜樣作用,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參加學習活動,愿意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的同時,給學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目標:
1.初步形成責任意識,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成應該自己做,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一員還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2.熱心參與家務勞動和學校的活動,并能主動承擔一項任務。
3.懂得怎樣做才是一個有責任的人。
活動重點: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增強責任意識,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參與學習活動。
活動準備:
課件、生活記錄卡等。
活動過程:
師: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我是誰”大家已經知道了每個人在不同的生活場所,他的角色是不同的,那么怎樣才能當好自己的角色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課“我的責任”。
板書:第二課 我的責任
師: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這個道德誰都懂。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事情該誰做。
板書:一、這些事情該誰做
(師課件展示四幅圖片:房間該誰收拾?書包該誰收拾?家務該誰來做?教室該誰打掃?)
師:這些事情該誰做?
生:踴躍發言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收拾……
師:同學們表現很好,都很會做事情。課前老師要求大家觀察一天的生活中家里人為自己做了哪些事,并記錄下來。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記錄,在小組中與同學交流,并一起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會做的。說一說,對于會做的事,自己是否做了。
生:我會做的事有:洗碗、洗菜、整理房間等。不會做的事有:買菜、看醫生等。
師:同學們很勤勞,都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請同學們歸納、思考一下,在不同的場合,哪些事情是我們必須做的?哪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參與做的?請同學們上臺寫。
(小黑板出示:我該做什么?
1.在家里: 2.在學校班級里: 3.在社會上: )
(生在答題卡上認真地寫。)
(板書:自己的事情,能做的應該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家中、學校、社區的事情應該積極參與。)
師:看來,同學們很會做事情,都是個能干的好孩子。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事的`道理,就應該積極地去做。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怎么辦呢?
(課件展示三幅圖片。)
(板書:我們的好主意。)
(學生積極舉手發言)生:我告訴媽媽,認真一點,多洗幾次就干凈了……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辦法。請大家談一談有沒有和圖中同學類似的情況,同桌互相討論,想一想有什么解決的辦法。
生:我洗自己的衣服,媽媽擔心洗不干凈。我就學著大人洗衣的方法,洗干凈了再讓媽媽檢查……
(板書:先拿出自己的意見,然后再與爸爸媽媽或者老師同學商量一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師:同學們的辦法真多,既做好了事,又鍛煉了自己。在家里,在學校里,我們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我們都來給自己找個合適的崗位,做個有責任心的人。
(板書:給自己找崗位。)
(課件展示找到崗位的四幅圖片。)
師:還有其他崗位嗎?下面我們在班里找一找自己的崗位。找到后,要制訂你的計劃,并宣布一下。
生:擦講臺、擦門窗等。
師:同學們都很熱愛勞動,熱心為同學服務,找到了自己合適的崗位。回家與家長商量一下,給自己找一件具體的事情做一做(例如掃地,飯后收拾碗筷)。
(板書:要適合自己,力所能及。)
師(總結):希望同學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在不同的生活場所當好自己的角色,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孩子。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的責任感,懂得做事要替大家著想。
2、培養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理解故事主要情節,學習從身邊小事做起。
重難點分析: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體會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
難點:萌發幼兒的責任感,懂得做事替大家著想。
活動準備:
1、課件《路上有個小土坑》。
2、有關幼兒在園中的環境和生活照片。
3、有關的區域環境。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提問:路上有個小土坑,假如你看到,會怎樣做?從幼兒回答中發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評價。
2、演示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體會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
(1)邊出示課件邊提問: A看看路過這兒的小熊是怎樣做的? B小羊是怎樣做的? C小熊、小羊為什么看到土坑要繞過去?它們是怎么想的? D小豬是怎樣過土坑的?他是怎樣做、怎樣想的?
(2)完整欣賞一遍故事,出示小熊、小羊、小豬的形象。 展開討論:你喜歡誰的做法?為什么?(喜歡小豬的做法,雖然摔疼了 自己,但它怕再摔疼別人,就想辦法把土坑填平了,這樣別人不會再摔疼了。心中想著自己,更想著別人。)不喜歡誰的做法,講出理由。讓幼兒教育小熊和小羊向小豬學習。最后三只小動物成為替別人著想的好朋友,高興得跳起舞來。
3、引導幼兒觀察環境和生活照片,回憶日常生活中幼兒的做法,引導幼兒要做一位有責任心的孩子。(戶外活動時,大型玩具亂扔亂放的照片;圖書室中,擺放亂的圖書;)
4、引導幼兒觀察為幼兒創設的環境,辨別不妥的環境布置,請幼兒幫忙糾正,在實踐中萌發幼兒的責任感。
教材分析
《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是《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負擔”中的第三課。根據課程標準“我的家庭生活”的第二條“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心家庭生活,主動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而編寫。本課由“我的家庭貢獻”“我也有責任”兩個話題構成,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間的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是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貢獻。作為孩子,我們對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貢獻。家庭的事情大家都來做,作為家庭一員,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責任,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承擔這些責任、怎樣才能做好。
教學目標
1.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貢獻一份力。
2. 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愛,樂意為父母長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 幫助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中一員的責任,學會自理,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4. 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培養學生做事有計劃、用心、不畏困難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 家庭的成員不分年齡大小在家庭中都需要做出貢獻,在體會到父母的愛的基礎上,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愛。
2. 每一個人在享受著家庭的溫暖的同時,也要為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出一份力量,樂意為家庭持之以恒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1. 采訪視頻錄制。
2.“金點子”卡片、合作評價表。
3. 課前準備:畫一畫或拍一拍體現家人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的場景。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回顧本單元前兩課“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些事我來做”的學習內容,引出本課的學習主題。(板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
二、家務擂臺賽
1. 播放采訪視頻,組織學生交流:看了視頻之后,你有哪些感受?
預設:
(1)我一直覺得孩子對家里是沒什么貢獻的,但是看了視頻,我發現其實我們對家庭也是有貢獻的。
(2)沒想到做家人的“貼心小棉襖”,也是對家庭的貢獻。
(3)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不一樣。
(4)每個人對家庭都要有自己的貢獻。
……
2. 小結: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很重要。只有每個成員都對家庭做出貢獻,我們的家庭生活才會更幸福。
設計意圖:
通過觀看視頻及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很重要,理解自己也能為家庭貢獻力量,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與思辨能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 組織學生討論:我對家庭的貢獻有哪些?請以具體的事例來說一說。
4. 出示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5. 四人小組討論并推選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6. 全班反饋交流。
預設:
(1)那天,我爸爸生病了,我和媽媽一起照顧爸爸。爸爸吃藥的時候,我給他遞了水杯。我還把那天的場景用畫筆記錄下來。看,爸爸接過我遞過去的水杯說,有了我的陪伴,他的病也好得快!
(2)雙休日的時候,我陪爺爺去小區散步。爺爺走路走得慢,我也慢慢陪他走著,還經常提醒他:小心看路,慢慢走!
(3)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和妹妹。上周末,媽媽突然有事情要出去一趟。妹妹哭著不讓媽媽走,我就拉著妹妹,陪她一起玩。
……
7. 組織學生思考與交流。
從剛才大家交流的事情來看,你覺得作為孩子,我們對家庭的貢獻體現在哪些方面?
(板書: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關心……)
8. 組織學生交流:
你能發現家人間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的事情嗎?特別是我們家中的哥哥、姐姐或者是弟弟、妹妹他們曾經做過哪些事情?
預設:
(1)學生交流的是家里大人的事例。教師應給予肯定,但不要說得太多。
(2)學生交流的是家里其他孩子的事例。教師應給予肯定,并引導全班學生關注自己家庭里其他的孩子的事例,這是本環節交流重點。
9. 活動小結:
家人之間的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就是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貢獻。
作為孩子,我們對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貢獻,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能與家人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持。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回望自己的生活,再現已有的經驗,幫助學生整理零碎的、片段的記憶,并通過照片及畫面分享生活典型事例,使“自身經驗”與“他人生經驗”得以碰撞、交流、提升。
三、我為我家出點子
1. 組織學生討論:作為家中一員,除了以與家人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對家庭做貢獻外,我們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對家庭做出貢獻?
預設: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把自己的學習管好
(3)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
……
設計意圖:
基于以往的學習經驗,通過討論與交流,拓展學生思維,理性思考一個孩子在家庭中能做出的貢獻,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2. 組織開展“金點子集贊活動”
(1)呈現教材上的插圖,講解活動的主題。
(2)下發活動作業紙,講解規則: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為更好的家庭生活出點子。
(3)每個同學將自己設計的“金點子”放在桌上,學生相互閱讀并進行點贊(加上五角星)。
(4)點評獲贊較多的“金點子”作業紙。
(5)組織學生交流給某個“金點子”點贊的理由。
預設:
①這個金點子,給家人的生活帶去了方便。
②這個金點子,減輕了家人的家務負擔,讓家里變得更整潔了。
③這個金點子,很有創意,讓家里的來客覺得這個家里特別溫馨。
……
(6)小結:盡管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是也能為家庭事務出主意。
設計意圖:
依托教材內容,并將教材活動做足、做豐滿,運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全班“集贊”活動,在互動交流中,激發學生愿意參與家庭事務討論,為家庭做貢獻的情感。
3. 組織學生選一選,演一演。
(1)小組合作選擇一項任務或者根據自己家所面臨的某一方面問題,想想可以用哪些妙計解決,并演一演。
(2)小組表演并評價。
(3)小結:我們孩子是維系家庭成員親情的紐帶。運用創意為我們的家庭事務出主意,并嘗試著將我們的妙計轉化為行動,這也是我們作為孩子對家庭的貢獻。(板書:創意 行動)
設計意圖:
創設體驗活動,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將被激發的情感與實際的行動聯系起來。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成為維系家庭成員親情的好孩子。
四、總結
1. 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學習收獲。
2. 教師總結:我們年齡雖小,但是也能與家人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陪伴,也能為家庭事務出主意、做事情,從而做出我們的家庭貢獻。在為家庭做貢獻的過程中,其實還離不開兩個字“責任”。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這一課。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牢記課堂上的收獲,并在課后積極踐行。
教學準備
1.“家務承諾書”以及“家務記錄表”。
2. 活動作業紙:我的( )責任書,彩色紙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回顧上節課內容,呈現課題。(板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
二、我也有責任
學習環節1:聽故事,思考與交流
1. 出示思考的問題:
(1)故事中金軒承擔的家庭責任是什么?他盡到自己的責任了嗎?從哪里看出來?
(2)金軒爸爸所說的“負責任的精神”,你是怎么理解的?
2. 播放故事。
3. 學生交流。
4. 小結:金軒決定承擔照顧金魚的家務活并很好地盡到了他的責任。就像在文中說
的,他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對與爸爸之間的約定負責,對金魚負責并且負責到底。這就是“負責任的精神”。(板書:責任、負責任的精神)
設計意圖:
以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始教學,通過聽故事、聊故事等活動,拉近學生與本課教育主題的距離。
學習環節2:聯系生活,討論與合作
1. 教師過渡:“家”是一個特別的地方,這里有爸爸媽媽這樣的大人,也有金軒一樣的小孩。在家庭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家庭事務,因此需要有負責任的精神,堅持負責到底。如果沒有負責任的精神,我們的家庭生活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2. 出示插圖:請學生說說感受并猜猜他家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預設:
(1)可能是因為家長承擔所有的家務,但因為某種原因,就沒有時間整理了。
(2)可能是因為有些家務是孩子承擔的,但做了一段時間嫌麻煩,不愿再做了。
(3)可能在這個家,誰也不愿干家務。
(4)可能是他們的家務勞動根本沒有合理的分工,誰負責也不清楚。
(5)他們家的成員缺乏“負責任的精神”。
……
3. 組織學生進行反思與交流:
我家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嗎?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 小組討論:
為什么在家庭生活中需要這種“負責”精神?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說你的理由。
5. 全班交流。
預設:
(1)有了“負責”精神,我們的家庭生活才會幸福。我們家要是請客,客人走了之后,爸爸媽媽和我都是一起干活的,每個人都要負責一塊家務活。
(2)有了“負責”精神,每個人才能把自己承擔的家務勞動做好。例如我在家負責每天倒垃圾,媽媽負責燒飯做菜,爸爸負責洗碗,這樣家里就不會亂套了。
……
6. 小結:的確,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家庭責任承擔。大人要盡責,作為孩子,我們也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如果缺乏“負責任”的精神,僅憑一時興起而承擔一些家務,過段時間就不管、不做,那么我們的家庭生活就會變得很糟糕。
設計意圖:
猜測插圖發生的原因,結合過往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理解“負責精神”
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三、我的“負責精神”
學習環節1:談談負責的精神
1. 教師過渡:這段時間我們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承擔了什么責任?
2. 組織學生結合在學習第5 課《這些事我來做》時寫下的“家務承諾書”交流自己這段時間在家庭生活中承擔的責任。
預設:扔垃圾是我承擔的家庭責任。
擺碗筷是我承擔的家庭責任。
……
3.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責任承擔及完成情況記錄,談談自己的負責精神。
(1)小組交流:你堅持完成這些家務了嗎?你從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負責精神嗎?
(2)全班分享。
(3)評價反饋。
預設:對自己的負責精神感到滿意的同學,結合大隊部雛鷹爭章活動頒發“負責任獎章”。
4. 小結:通過剛才的討論與交流,我們每一個人都重溫了自己的“家務承諾書”及
“家務完成情況記錄表”,很多同學都在堅持完成這項家務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負責精神,真的很棒!
有了為家庭負責的精神,我們就會處處為家庭著想,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會認為家庭事務只是大人的事情。
有了為家庭負責的精神,我們就會堅持完成自己的家庭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得到不同的收獲。
設計意圖:
聯系第五課的內容,回顧與交流自己承擔家務勞動的實況,感受自己的負責精神。同時,結合學校大隊部雛鷹爭章活動,采用獎章激勵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家庭責任意識。
學習環節2:談談負責的收獲
1. 組織學生聽閱讀角故事《童年小事》,討論:主人公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家庭責任,
他從中收獲了什么?
2. 教師隨機采訪班里“負責任獎章”獲得者:說說自己在盡責過程中的收獲。
3. 小結:富有負責任的精神對自己帶來的是成長,對家人帶來的是溫暖,對家庭帶來的是自己的一份貢獻。因為,有了為家庭負責的精神,我們就會處處為家庭著想,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會認為家庭事務只是大人的事情。
設計意圖:
通過交流與總結,再次幫助學生理解“負責精神”對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意義。
四、制定“( )責任單”
1. 教師過渡:為督促自己堅持完成自己的家庭責任,照料金魚的金軒有個好辦法,就是制定照料金魚責任單。我們也可以向他學習,制定自己的責任單。
2. 組織學生制定自己的責任單,可以回顧以往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家庭事務承擔,重新制定責任單。也可以就下個階段想要承擔的家庭責任進行制定。
3. 小組交流,全班分享。
4. 請學生在課后將“( )責任單”張貼在家里合適的地方,從而督促自己堅持完
成所承擔的家庭責任。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望,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反思過往經驗的基礎上,將新的學習經驗用于調整下一階段的生活。
五、總結
1. 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2. 教師總結:作為孩子,我們也有自己的家庭貢獻和責任。但愿我們都能以負責任的精神,堅持完成自己的家庭責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