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1
這是吳漢何嘗殺妻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吳漢何嘗殺妻教案
1.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敵論的寫法
2.理解“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
3.領會本文說理語言的特色。
重點難點
1.重點:駁論文的特點。
2.難點: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預習
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
二、導入
作者簡介
三、課文分析
1.自讀課文,理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討論并歸納:課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歷史的真實和舞臺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誰要是把戲當成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的'觀點。
第二部分:介紹《吳漢殺妻》。
第三部分:用漢代的歷史典籍為證據一一否定“吳漢殺妻”的歷史真實性。
第四部分:不應該捏造情節,胡亂編造歷史劇。
2.課文用哪些證據否定了“吳漢殺妻”的歷史真實性?其中哪一條證據是最重要的,最有說服力的?
討論并歸納:
課文引用了《后漢記》和《東觀記》中的四則史料,證明了吳漢不是王莽的女婿;吳漢的家庭關系正常,吳漢的夫人的名位正常,不會有殺妻的變故;但這些并不是最有說服力的。而是在漢代的典籍里,找不到吳漢殺妻的根據,如果吳漢殺妻,那么《后漢書》一定有記載,《后漢書》沒有記載,所以吳漢沒有殺妻,通過這樣的演繹推論證明吳漢沒有殺妻才最使人信服。
3.利用工具書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4.作者引經據典證明“吳漢殺妻”是無稽之談,他的寫作目的是什?
明確:他想說明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是有距離的,誰要把看戲當成讀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另一方面,把歷史故事編成戲劇雖不必要照搬史實,但也不能無中生有,捏造情節。
四、本文在論證上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作者運用了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引用漢代的歷史典籍中有關記載證明吳漢與王莽及女兒毫無關系,邊引典籍邊分析邊講道理,所引歷史典籍一條比一條更有說服力。
五、本文的說理語言有何特色
本文是針對那種不顧歷史事實,捏造情節而擾亂視聽的現象而寫的,作者說明語言邏輯性強,準確、鮮明,例如在介紹“吳漢殺妻”的情節之后,作者鮮明地指出“根本不符合歷史事實”“完全找不到”。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否定詞“不是”“并沒有”“更沒有”“并非是”。讀來令人無法辯駁。本文語言很講分寸,如“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中的“有時”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活動目標
1、通過動畫片引導幼兒知道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2、在游戲中嘗試商量與配合,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在游戲中嘗試商量與配合,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缺少五官的男女頭像兩幅;用卡紙做的眉毛、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幼兒已有的抬花轎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視頻故事導入
(一)師幼相互問好
(二)教師向幼兒播放視頻故事《拔蘿卜》,看完后向幼兒發問:
1、師:老爺爺種的大蘿卜最后拔出來了嗎?幼:拔出來了
2、師是老爺爺一個人拔出來的嗎?幼:不是
3、那是怎么拔出來的呀?幼:老奶奶、小姑娘、小花狗、小花貓幫忙拔出來的
(三)師小結:小朋友說的真好,原來是大家一起用力把大蘿卜拔出來的,老爺爺一個人做不了的事,這么多人一起做就可以把事情做好,這就是合作的力量,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小朋友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與別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
二、基本部分
(一)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介紹兩位新朋友,她叫晶晶(女),他叫亮亮(男),前幾天,晶晶和亮亮請老師按照他們的照片幫他們完成自己的頭像貼畫,可是老師只完成了一部分,還有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沒有貼上,現在請小朋友幫助老師完成他們的頭像貼畫,你們愿意幫老師這個忙嗎?
幼:愿意
1、師:現在老師先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晶晶和亮亮的頭像,想一想他們的臉上都少了什么
幼:晶晶亮亮的臉上沒有鼻子眉毛嘴巴
2、師:可是晶晶和亮亮的眼睛眉毛耳朵長得并不一樣,小朋友貼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他們的照片,不要貼錯了(教師拿出眼睛眉毛等讓幼兒說一說應該貼在晶晶和亮亮的頭像上)
(二)教師請個別幼兒貼五官,引出合作抬花轎的游戲
1、師:現在老師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試一試
(貼眉毛,但是位置太高,孩子夠不著)
2、師:小朋友看一看發生了什么事?
幼:太高了,吳依韓夠不著
3、師:小朋友幫她想想辦法
幼:可以踩在凳子上;可以搭個梯子往上爬;可以讓老師抱著吳依韓貼鼻子
4、師:小朋友真聰明,想了這么多好辦法,不過老師也有一個好辦法——抬花轎,我們班的小朋友都會玩這個游戲,它需要三個小朋友共同合作來完成。
5、教師請兩名男小朋友上來抬花轎,吳依韓坐花轎把眉毛貼上
師:剛才是吳一個人貼上去的嗎?
幼:不是
師:那是怎么貼上去的?
幼:三個小朋友一起抬花轎把眉毛貼上去的
師:對,是他們共同合作把眉毛貼上去的,你們想不想玩這個游戲?
幼:想
(三)全班幼兒
集體玩抬花轎的游戲
1、教師將全班幼兒分成兩個對,每個隊有五組,每個組有三名幼兒
2、教師向幼兒講明游戲規則:
每次只能過去一組小朋友,貼完后三個小朋友手拉手站到隊伍的后面,第二組小朋友繼續。
每次只能由坐花轎的小朋友貼,貼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他們的照片,不要貼錯了。
3、開始游戲(幼兒在游戲的時候,教師要站在邊上指導,對貼錯的幼兒要及時糾正)
三、結束部分:今天小朋友一起合作幫老師完成了晶晶和亮亮的頭像貼畫,老師謝謝你們了,你們表現的真棒,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請小朋友想一想都有哪些事情?
幼:搭積木、蓋房子、抬桌子、搬玩具等
師:小朋友說的真好,生活中當小朋友遇到一個人完不成的事情時,一定要學會與別人合作完成,這樣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問題解決好。
活動反思
在上完自己設計的這節課后,我覺得自己只能說把課順利的講下來了,中間出現的問題太多,比如:沒有給幼兒仔細觀察圖片的時間,沒有及時糾正貼錯的幼兒,遇到突發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等,課后經過反思,在以后學習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多向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學習,有什么問題也要及時向他們請教,平時也要多學一些幼教方面的理論知識,不要等到事情到跟前了才臨時抱佛腳,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平時,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我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學習利用論據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習怎樣更有效地組織論證過程。2.仔細學習作者嚴密的邏輯論證過程,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過程與方法1.了解文章結構,找出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2.找出作者的觀點和要表達的思想、態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不迷信盲從的獨立精神。 2.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1.學習作者論證的嚴密性。2.學會利用史料有邏輯地組織自己的論據。◆難點1.學會怎樣使自己的論證更充分,更有說服力。 2.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3.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教學突破1.將論據分類,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2.將觀點中主要的分歧找出來一一論證,邊破邊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查閱關于吳汗的第一手資料。2.讓學生課前仔細閱讀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讀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2.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簡要介紹作者和文章風格. 1.認真聽講,記憶。
2.讓學生找出文章的論點和結論。 2.從文中找到論點并讀出來。
3.讓學生找出論據并進行分析。 3.分析論據。
一、介紹作者。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介紹作者:鄧拓,筆名馬南屯,當代歷
史學家,雜文家,鄧拓的雜文重史識、
史論,旁征博引,針砭時弊,短小精
練。
2.文章從一出戲說起,引起讀者興趣。
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論點和結論,并提
示學生:找結論時一定要聯系文章的
題目。從本文的題目看,主要在“何
嘗”兩字上下功夫。(要學生學會用
自己的話概括)
1.通過聽講,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有一個
大致的了解,特別要記住作者的筆名。
通過了解作者的文風,為學習本文打下
基礎。
2.在教師的指導下回答:表明作者論點的
句子在第三段第一句話。文章就是圍
繞吳漢有沒有殺妻而展開議論的。通
過分析“何嘗”二字,可以看出吳漢沒有
殺妻。
3.提問:文章題目其實是一個設問句,
這樣用問句作題目有什么好處?
3.回答:造成懸念,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而
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讀者一目了然。
二、分析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及作者的論據(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作者先說許多人看過一出戲,
以此來開頭有什么好處?
2.讓學生讀文章的第二段,看這個戲的
主要劇情,了解作者認為它在哪個主
要情節上不符合歷史事實,然后才能
知道作者是怎樣用論據推翻它的。
和歷史事實不符合的情節還有很多,
試讓學生概括出來。
3.提問:和歷史事實不符合的劇情很
多,為什么作者選中殺妻這一情節展
開論證?組織學生討論,并提示學生
展開全文閱讀
聯系第三段思考:這是不是無關緊要
的,涉及到什么問題?
1.回答:使看過的人馬上想到劇情,沒看
過的人對此產生興趣,起設趣的作用。
2.讀完后對劇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概括出
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劇情:他娶了王莽
的女兒,捉住劉秀報功;他與王莽有殺
父之仇;他使王莽的女兒自刎,其母命
令他殺妻,等等。吳漢確實是起兵反
莽,后來的確成為中興名將。
3.聯系第三段最后一句,回答:作者認為
這涉及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關系
到歷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在人們心中的一
地位。說到底是歷史觀的問題。
三、分析論據.看作者是怎樣論證的(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作者的論據分布在哪幾段?
2.提問:作者從哪些書籍的原始資料中
尋找依據?第四段從《后漢書》中關
于吳漢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證據是
什么?作者為什么不就此作出結論,
為什么還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
關系呢?從第五段找出原因,這說明
什么呢?
3.提問:作者在從《后漢書》找到了吳漢
的生平和家庭夫妻關系之后,為什么
1.回答: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作者從《后漢書》和《東觀記》尋找
證據;他為亭長,并非總兵;而且對他和
王莽的關系根本沒提,因為作者想找出
更有力的證明材料,想使讀者更加信
服。這說明作者論證的嚴密性。
3.回答:作者其實是在旁征博引,使讀者
更加信服,因為如果單獨從一本書上找
又舉出《東觀記》中的文字作證明?
這為什么不是多余的?
4.作者在第七段介紹劉珍是為了說明
什么?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吳漢的人品作證,只
有一句話,作者為什么還要引用?文
章的最后一段說出了自己對編寫戲
劇的態度,作者用“雖然……但是
……”,這表明作者重點強調的是前
者還是后者?
證據,顯得缺乏說服力,這樣可以使它
們相互印證。
4.回答:是說明劉珍的《東觀記》的可靠
性,以使讀者更加信服。
5.作者從他的人品來說,是因為在封建社
會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殺妻一事表明
忠孝,一定會上書的。這是很有力的
推斷。最后一段作者用這組關連詞,
活動目標
1、練習鉆過離地60㎝高的松緊帶,發展側鉆的能力。
2、通過健身館的游戲提高身體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用十張小椅子分別拉好四根離地60㎝的松緊帶。
2、輪胎、墊子、雪碧瓶若干、皮球等。
3、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老師做豬媽媽,幼兒做豬寶寶,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小豬操”。(頭部、上肢|擴胸、腹背、下肢等等)
教師:“今天天氣真好,豬寶寶們和媽媽一起去活動活動吧。”
2、基本部分
(1)幼兒討論減肥的辦法:
教師:“小豬身體這么胖,可怎么辦呢?”讓幼兒回答。(例如:有吃藥、有少吃、有去健身感館鍛煉。)
(2)讓幼兒練習在離地60㎝的松緊帶下側鉆。(場地有兩根可供練習的松緊帶。)
教師:“豬寶寶們要選想辦法鉆出籬笆,才能去健身館鍛煉呀。”幼兒開始的練習,什么樣的鉆法都可以。(如:正鉆、側鉆、爬等。)
(3)師請個別幼兒示范并講解鉆的方法:
師:“你們是怎么鉆出去的?誰能做給大家看看?”
選請幼兒用語言說說,在請幼兒鉆。
教師邊講解邊動作。(先伸出一條腿,然后將身體低低的從松緊帶下移過去,在收回另一條腿。)
(4)幼兒分組進行側鉆練習。(場地上有五根松緊帶。)
(5)游戲:“健身館。”
教師:“你們都能鉆出籬笆了,那我們就到健身房去選自己喜歡的`器械鍛煉吧。”
4、結束部分豬媽媽提醒寶寶“健身房”關門了,我們要回家了。
(提醒幼兒物歸原處)游戲:“看火車。”
活動反思
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遷移幼兒的已有經驗,大大促進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主體作用,真正讓孩子們大膽想,勇敢做,氣氛輕松活躍,玩得盡興,體現了老師的快樂教學與幼兒的快樂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身心也得到了健康發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