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0
這是馬說教學設計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
思考書后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及“說”的文體特點
2、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重點句子,能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4、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人才觀
重點
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重點句子,作者托物寓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難點
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人才觀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與導學:
1、重點字詞
①生字:駢pián死 槽櫪cáolì 食sì馬者 不外見xiàn
②詞義:只辱 于 駢 駢死 或 盡粟
食 馬者 是 馬也 雖 有千里之能 外見 且
與常馬等 安 求其能 策 之不以 其道
執 策 而臨 之 無馬邪
③一詞多義:食、以、之、其、策(語文書p16—17)
④、通假字:《三級訓練》p10 六2 (2)練習
2、朗讀課文至熟,初步疏通,注意語氣詞“也”
3、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韓愈與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與孟郊齊名。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4、“說”的文體特點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如“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二、自主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注意句讀,小組交流并解決生字詞、詞義
2、疏通課文,難點句子,疑難點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好
3、討論:
①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②、千里馬的命運如何?遭遇怎樣?“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那些?從文中找出來。
③、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千里馬比喻什么?伯樂比喻什么?食馬者比喻什么?
④、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是怎樣對待真正的人才的?
⑤、文中哪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現文章的主旨?
⑥、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三、精講釋疑
解決自主合作問題
1、略
2、注意重點句式: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定語后置)
安求其能千里也?(反問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排比)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結合文后練習四)
3、討論:
①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千里馬的命運只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人才,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
④、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暗示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無視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現實。
⑤、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現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憤懣與不平,對統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嘲諷與鞭撻。
⑥、作者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為:作者長期不得志,屢遭貶謫,而且埋沒人才、摧殘人才是封建社會的一大弊端。
四、目標達成練習,三級訓練,(P9—10第六大題)
五、歸納總結
1、文章結構:(1——)正面提出論點,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決定性作用。
(2——)說明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3——)諷刺“食馬者”的淺薄無知。
2、寫作手法:托物寓意(教參p42)。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人才和發現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直接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與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文章生動形象、含蓄深刻,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六、延伸遷移
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在封建時代,如果沒有善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的伯樂,確實什么樣的人才也會被埋沒。那么,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伯樂的作用?應該樹立怎樣的人才觀?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關鍵在于你是不是金子。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才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事,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七、布置作業:1《三級訓練》2背誦課文并默寫
板書設計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論點)借馬論人
辱
名馬(現狀 反證 )壓抑人才
駢死
食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結論)埋沒人才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 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系,對你有什么啟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說。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教案從誦讀入手,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后疏通文義,為理解內容做好了鋪墊。最后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再次訓練朗讀,把握朗讀語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處:未能詳盡地介紹韓愈的人生經歷,學生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難以對他的“不平則鳴”有深刻體會,宜在課后強化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并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A、故雖有名馬:即使。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A、不以千里稱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B、食不飽:吃。
其:A、其真無馬邪:難道。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執策而臨之: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B、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