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7
這是密州出獵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風格特點,反復朗讀感受蘇詞豪放大氣的特點。
初步了解蘇軾的經歷和形象,體會詩人雖身處逆境仍渴望為國建功的壯志豪情。
教學重點: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風格特點,反復朗讀感受蘇詞豪放大氣的特點。
教學難點:初步了解蘇軾的經歷和形象,體會詩人雖身處逆境仍渴望為國建功的壯志豪情。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我們已經學習了柳永的《蝶戀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儀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夢令》,你能概括這些詞在語言風格和表現主題上的共性嗎?
曲折委婉,情意綿長。
2、當一種文學體裁發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時,它要么選擇改變,要么只能接受消亡。當詞的發展面對這一十字路口時,是哪一位文學家指明了詞發展的道路呢?
補充:王灼《碧雞漫志》:“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道自振。”
3、蘇軾“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樣的一路?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相信通過學習,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補充材料:“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二、豪放詞的朗讀方法
1、從標題來看,這首詞在表現的內容方面,與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詞有怎樣的不同?標題中的“江城子”與“密州出獵”分別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兒女情長,閨閣情愁,而是表現出獵這一男性化的事件,體現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讀這首詞,體會這首詞在朗讀的.時候與之前所學的詞在朗讀方法上應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飽滿、語調高亢、斷句果斷不拖沓、有英雄氣概……
3、補充材料:俞文豹在《歷代詩余引吹劍錄》談到一個故事,提到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4、以小組朗讀評比的形式,強調豪放派作品的朗讀氣勢,在朗讀中感受蘇詞豪放的特點
三、感性體驗蘇軾的“狂”
1、在朗讀蘇軾這首詞、體會“豪放”的風格特點時,應重點抓住詞中哪一個字來體會蘇軾當時的情懷?讀出“狂”的感受。
2、這首詞中蘇軾的“狂”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朗讀加深體會。
“左牽黃,右擎蒼”——對自己威風形象的得意之情。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聲勢浩大。
“卷”描繪出千騎席卷山林、人歡馬叫、競逐爭奔的浩大聲勢。
“親射虎,看孫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氣概。
3、圈劃文中能夠突出體現蘇軾的“狂”的字詞,并通過朗讀重讀加以表現。
“親射虎”“看孫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蘇軾的“狂”。
1、蘇軾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強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鬢微霜”“何日遣馮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補充:
當時,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國內外危機日益加深,遼和西夏不斷侵擾,邊患時有發生。蘇軾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而被貶官,但仍關心國事,堅持抵御外侮的主張。
希望報效國家,以身許國而又不被朝廷信任,報國無門,年華空老。
2、當時的蘇軾其實只有三十多歲,卻自稱“老夫”,你從他自稱“老夫”體會到他當時怎樣的境遇?
3、蘇軾的“狂”是積極樂觀的還是消極觀的?你怎么理解蘇軾的這種“狂”?
“鬢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馮唐”——對朝廷滿懷希望
“會”挽雕弓如滿月——對未來的確信
強調:反復朗讀下片,尤其是體會“射天狼”上揚的語調
確有悲壯之氣,強調其中的“壯”
更主要的是面對誤解、懷疑、逆境、磨難的不屈服的樂觀精神,這是蘇軾精神人格的體現,是真正的豪放
后來蘇軾跌跌撞撞從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黃州而登州而揚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歷程中不斷被貶,卻也能
瀟瀟灑灑,秉承“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樂觀、豁達。
有詩為證: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著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朗讀體會
四、蘇軾對于宋詞
1、重現補充材料:王灼《碧雞漫志》:“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道自振。”
2、通過這首詞,你對豪放詞有哪些認識?
內容多寫建功立業,情感激昂高亢
3、蘇軾對于詞發展的轉折性影響
(1)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創豪放派風格
(2)以詩為詞,在詞中大量使用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形式。
(3)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破除“詩尊詞卑”的觀念。
(4)不拘泥于曲調音律,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發展方向。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有感情地誦讀出詩歌內容
2、學習詩詞,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把握詩人形象,體悟“狂”字情態,理解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報效國家的情感
3、學習用詞用典的方法,學會含蓄雋永地表達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學習語言表達技巧
難點:體悟詩人形象,明悟詩人心境,領悟詩人報效國家的情感。
教學方法
品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點撥法、啟悟法
教學過程
一、導
1、大詞人——蘇軾介紹:《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作者,詞風豪放、自然灑脫,具有開闊的胸襟和豁達的情懷,是北宋豪放派詞風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美食家,“東坡肉”的創始人,琴棋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2、背景介紹:本詩寫作于1074年,任密州知州,這是蘇軾人生波折中的第一次波折。受王安石變法影響,因政見不同,自請調離京城,實則變相被貶,首遭朝廷冷落。
3、題解:“江城子”,詞牌名;“密州出獵”:題目,指密州出獵的場景
4、導:被貶密州的蘇軾,為何要出獵,其場景狀況如何,目的如何,請仔細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理解其意。
二、學
(一)、朗讀,注意節奏與情感
1、讀準字音:擎、裘、騎、酣、鬢
擎:qínɡ,舉著;
裘:qiú,毛皮衣服;
騎:jì,騎馬的人(名詞);
酣:hān,盡情地飲酒;
鬢:bìn,鬢角,兩頰兩邊靠近耳朵前面的地方;
2、指名讀,讀出感情。
(二)、理解詩意,解讀句子,體會感情
1、太守出獵的具體場景,表現在哪些詩句中?
明確:太守出獵的場景表現在:
“左牽黃 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通過服飾、動作和氣勢來表現出獵的隆重氣息和盛大的場面,可謂壯闊恢弘,猶如親臨戰場般的聲勢震天。為下闋抒發殺敵報國之情作鋪墊。
品讀“千騎”“卷”:“千騎”指數量,用了夸張的手法,表現出獵人數的壯大。“卷”,是氣勢,人群馳過,狂沙滿地,煙塵四起,寫出了出獵的壯闊場景,充滿昂揚飽滿的激情。
板書:出獵場景——壯闊昂揚
2、詩人借出獵之景,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詞人借出獵之景,表達殺敵報國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地體現在最后一句詩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望”,指向,拉滿雕弓的箭,正指向。“西北”,指西北邊境的西夏軍隊。“天狼”,星名,傳說天狼星主侵掠(《晉書.天文志》),用典,這里暗指西夏侵擾大宋西北邊境。最后一句詩歌,通過刻畫詩人英雄形象,表達詩人渴望上陣殺敵的情懷抱負,是全詩的主旨句。
(三)、品讀詩句,體悟細節
1、品讀詩句:
①“親射虎,看孫郎”用了什么典故,典故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用典,出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孫權親射虎的典故,表達詩人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與激情。
②“鬢微霜,又何妨”,體現詞人怎樣的情懷和胸襟?
明確:表達詩人豪邁、豁達的氣魄與胸襟。
③“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表達怎樣的期待?
明確:用典,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以魏尚自比,渴望見著如馮唐一樣的使節,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板書:渴求重新得到朝廷重視,能夠上陣殺敵,報效國家。(雄壯豪邁)
2、思考:“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狂”字表現在哪些地方?有何作用?
明確:“狂”,指狂氣、狂態,也指傲氣、豪氣,年輕人的精氣與情態。“老夫聊發少年狂”,指蘇軾自覺人至中年,早已沒了少年的輕狂,但此次出獵,卻也要做一些少年的豪情之事來。比如打扮隆重而正式,表現出對出獵的狂烈熱情;仍能像少年英主孫權一樣,沖鋒陷陣,馳騁在出獵的前沿,表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即使兩鬢斑白,卻心胸豁達、樂觀積極,渴望朝廷重新重用,能夠馳騁沙場,上陣殺敵,為國建功。總之,“狂”字貫穿全文,從姿態,到情懷,都體現了少年一般的豪邁之氣與雄心壯志。它是全文的線索,并統領全文。
小結:本首詩歌,以描寫壯闊恢弘的出獵場景來表達渴望上陣殺敵報效朝廷的雄心與抱負。氣勢雄闊,胸襟開闊,富有激情,是蘇軾豪邁詩詞的代表作。
三、作業練習:
背誦詩詞《漁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獵》
學習目標:
《江城子密州出獵》最新教學設計
1朗讀品析,體會豪放詞的藝術特色
2知人識詞,理解蘇東坡的思想情懷
導入:
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蘇東坡為什么會令人感到親切敬佩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詞作《江城子 密州出獵》,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這節課讓我們跟隨蘇軾一起來到密州,一起觀看他的出獵之旅!
一.讀詞知境,感知豪放之風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說:詩詞如果不加以朗讀吟誦,那么,它的生命就沒有完成。
1初讀,讀準字音。生讀,訂正字音。齊讀初步感知。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再讀,體會風格。(初步感知豪放之風格)
蘇軾作此詞后,給他的好友鮮于子駿寫了一封信: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扺(zhí)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知道“柳七郎”是誰嗎?柳永,北宋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雨霖鈴》
詞都是通過意象(蘊含寄托了作者情感、情思的物象)來傳遞感情的,比如柳永的詞大都選取輕風、細雨、淚眼、楊柳、晚風、殘月等意象,大多是些柔弱的景物,具有陰柔之氣。下面我們來看蘇軾的這首《江城子》都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物像有什么特點?
如黃、蒼、平岡、虎、雕弓、天狼,充滿了陽剛之氣,字字鏗鏘有力,具有豪放之感。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正是蘇軾最早的一首豪放詞,從此在詞壇開辟了豪放一派。
齊讀全詞,再次體會這種豪放之感。
3三讀,讀出韻律。
這首詞在韻律上有什么特點,找出韻腳:狂、黃、蒼、岡、郎、張、霜、妨、唐、望、狼。這些韻腳吐字發音的特點令我們口腔大開,氣勢雄渾,字字鏗鏘,讀的時候要咬住字音。(自己讀讀體會一下)
4四讀,扺掌跺腳而歌之。
作出之后,找來多名山東(關西)大漢,讓他們扺掌頓足(拍手跺腳)而歌之,很是壯觀,因此蘇軾對這首詞頗為得意。
讓我們也扺掌頓足而歌之,體會這種音韻之美,豪放之風。
過渡:所謂“詩莊詞媚”,而蘇軾首創了豪放風格的詞風,開創了豪放詞之先河,可以說對詞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真是令人敬佩!
二.品詞入味,品析豪放之風
古詩詞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內容的關鍵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閱讀時,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詩詞的內涵。
請判斷哪個字最能表達詞人當時的豪放之情?狂
核心問題:那么,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這首詞究竟狂在哪里?
①“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 穿著打扮搶眼而張揚,牽黃擎蒼炫耀裝備,好一個行為之狂!
②隨從眾多(陣容龐大):“千騎卷平岡”。
③傾城觀獵(場面熱烈):“為報傾城隨太守”。 人們傾城而來萬人空巷只為觀看太守出獵。能讓百姓傾城相隨,這是一個怎樣的太守啊?
資料鏈接:蘇軾在密州
蘇軾到密州任上不久,密州蝗災四起,盜賊恒生,棄嬰遍野;目睹此等慘狀,蘇軾心急如焚,立即采取積極措施,恤民救災。他和百姓一道滅蝗蟲,鏟盜賊,養棄嬰,甚至與百姓一道挖野菜,吃苦受貧,共度饑荒,痛苦著百姓的痛苦,快樂著百姓的快樂。
這樣的太守,百姓愛戴他,擁護他!所以傾城出動,一心相隨,只為他們可敬可愛的太守加油助威,鼓掌喝彩,好一個場面之狂!
④“親射虎,看孫郎”。
問:孫郎謂誰?你了解孫郎的事跡嗎?為什么要比做孫郎?
孫權簡歷:
19歲繼承兄位,成為江東之主
26歲,贏得赤壁之戰,建立孫劉聯盟。
40歲年自稱吳王,建立吳國;
42歲稱帝。
自幼文武雙全,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乘馬射虎,膽略超群。曹操曾稱贊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郎已然成為了年輕有為,智勇雙全的代名詞。每一個有志之士心中都有一個孫郎情結。尤其是對于一些壯志難酬的有志之士經常會期盼能像孫郎一樣奮發有為,大展宏圖。所以孫郎經常出現在失意不得志的文人筆下,豪放詞人辛棄疾也多次運用孫權的典故。比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明確:孫權雄才大略,年輕有為令曹操都為之嘆服。自己這個蘇郎是多么期盼自己也能化身為那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孫郎啊,親射虎,看孫郎,其實詞人的期冀和追求是親射虎,嘆蘇郎啊!讓我們師生合作朗讀詞句,幫助詞人吶喊出他的心聲!
師生配合演讀: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師)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嘆蘇郎!親射虎,嘆蘇郎,嘆蘇郎!(眾生)
過渡:好一個比擬之狂!這種豪情明為狂,實為癡啊,癡心盼望,癡心地向往,都化作一份癡情,一份癡癡地等待,等待建功立業的機會。在詞的下闋中這份癡心和盼望更漸濃郁。
⑤“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好經歷了由杭州通判被貶官為密州太守的人生轉折。當英雄老去,建功立業還只是一種向往的'時候,這句“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要讀出什么樣的意味來?渴望建功立業的緊迫感。
讀: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何日遣馮唐?何日,何日遣馮唐?(讀出緊迫之感)
小結:這是詞人心中郁積已久的吶喊:一腔報國之志,渴望建功立業忠心熱膽!蘇軾的這份期待之狂,進取之狂,憤激之狂,令人肅然起敬!
讓我們再次扺掌頓足而歌之,體會這種豪情。
(齊讀詞作,聲音洪亮一些,讀出這份期待、進取、激憤之狂。最后一句讀出回環反復: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射天狼!)
過渡:我們的觀獵之旅進行到這兒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到這份癡癡地狂背后又藏著一份淡淡的憂呢?再次潛入詞作的語言,哪個字中隱含著作者的憂傷之情呢?體會這淡淡的憂傷。
三.悟詞識人,感悟豪放之風
解憂:老夫聊發少年狂。
討論:自稱“老夫”
其實當時蘇軾年紀不老,近四十歲而已,人生正當年,《禮記?曲禮上》
云:“四十曰強,而仕。“強”,指智深力強;“而仕”,指做官為政的好年齡。然而他為什么自稱“老夫”?
“聊”的含義。姑且、暫且。一個“聊”字橫亙當中,又是何意?
背景鏈接: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排擠出京城,從人間天堂杭州一路輾轉來到貧窮蕭瑟的密州……
想有為卻不得為,欲有為卻不能為,英雄無路,報國無門的無奈之感啊,你能聽出蘇軾在高唱“老夫聊發少年狂“之前的那聲深沉的嘆息嗎?如果用一個嘆詞來表達蘇軾的心境,你認為那個嘆詞更合適?“唉!”所以,他是那樣的羨慕古人,有所作為。帶著這種憂傷和落寞之情再來讀一讀這句“老夫聊發少年狂。”“老夫、聊”低沉一些緩慢一些。
塵滿面,鬢如霜
而這首詞中卻一掃憂傷,卻一反常態這樣寫道“鬢微霜,又何妨!”體現了此時的蘇軾怎樣的心境?豪邁(發揮想象,嵌詞填空,體會蘇軾的豪邁!)
鬢微霜,又何妨! ,又何妨! ,又何妨!
然而蘇軾的可敬就在于他并沒有被失意落寞所打到,身處逆境卻進取不已,始終以一種樂觀、達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境遇,奮發有為。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排擠出京城,從人間天堂杭州一路輾轉來到貧窮蕭瑟的密州,每至一處,都勤政愛民,頗有政績,在杭州和密州期間,為當地的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為百姓所擁戴。
有白發又何妨?年老又何妨?被貶謫又何妨?充滿豪情和斗志。身處逆境而進取不已,這就是蘇軾。憂傷失意難掩豪情之志實在是可敬可嘆!
讓我們再次扺掌頓足而歌之,表達對蘇軾的敬仰之情!(齊讀)
蘇軾這位天縱大才,一生凄涼,歷典八州,一次比一次偏遠,一地比一地艱苦,顛沛流離于大半個中國。可我們很難把這種命系江湖的流浪漢式的生活看做是一種懲處,我們可從從他給朋友李常信中見得一斑。
(集體讀)“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于笑生死之際。”
屢遭貶謫的苦難,并沒有將蘇軾打到,反而促就了一顆超脫的豁達之心。
《自題金山小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此時的蘇軾已年逾花甲,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然而蘇軾不會,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淪。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始終以超脫的曠達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難怪林語堂先生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結束語:
蘇東坡不刻意為文,而文絕千古,不刻意為人,而名重九州。他最成功的作品,既不是他的詞作,也不是他的畫軸,而是他自己那美麗、豐富而別有趣味的人生,希望課下同學們去閱讀蘇軾的詩文,走進他不尋常的人生!
一、學情分析(教學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詞五首》的其中一首詞。初三的學生對詞的內容理解已培養了初步的能力,但對表現手法這一知識點的賞析較為欠缺,所以本微課設計就是針對學生這一重點、難點進行教學。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欣賞詞的能力:欣賞詞的音樂美、畫面美、情感美。
2、感悟蘇東坡豪放的詞風。
三、教學重點:
理解本詞通過引用典故、直抒胸臆這兩種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學難點:
感悟蘇東坡豪放的詞風
五、教學方法:
朗讀——探究——品味——感悟
六、課型:
新授課
七、教學過程:
1、導入: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讀詞以入境
(1)聽視頻范讀。
(2)學生自由讀、齊讀。
明確語氣語調:豪邁奔放,高亢激昂
(3)整體感知本詞上、下片的內容
3、品詞以入味
(1)理解體味本詞通過引用典故、直抒胸臆這兩種手法抒情言志
(2)本詞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4、論詞以識人
總結本詞主旨,理解蘇東坡豪放的詞風。
八、板書設計:
寫作特點(表現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風格
1、親射虎,看孫郎:少年狂氣,意氣奮發。
2、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報效國家。
3、西北望,射天狼:殺敵報國的豪情,建功立業的決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