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7
這是不等關系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會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數量。
2、會用一樣多不一樣多少等表述比較的結果。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盤子、碗、湯匙、蘋果、梨若干,每個幼兒一個小盤子;幼兒活動操作材料;創設一個娃娃家的環境。
活動過程:
1、以分餐具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2、逐一分餐具,學習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一樣多。
(1)觀察3個碗和3個盤子,提問:這里的碗和盤子一樣多嗎?怎樣才能知道呢?
(2)示范講解:我先把盤子一個一個擺好,再把碗放在盤子上,一個盤子上只能放一個碗,這樣一個盤子和一個碗成為了好朋友。
(3)提問:盤子和碗是一樣多還是不一樣多?
引導幼兒用一樣多進行表述。
3、逐一分水果,學習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不一樣多。
(1)觀察蘋果和盤子,提問:這里有什么?。來.源大.考吧幼.師網,它們一樣多嗎?
示范操作:先把4個果盤逐一擺放,請一個幼兒把3個蘋果疊放在果盤的上面。
(2)啟發引導:老師是怎么比的?
(3)引導幼兒表述:盤子和蘋果不一樣多,盤子多,蘋果少。
4、幼兒操作:幫小豬戴花。
(1)玩法:每個幼兒一個小盤子把操作材料中的小豬卡片放在小盤子里,請幼兒從小紅花貼貼紙上撕下4張小紅花,貼一貼、比一比、說一說:小紅花和小豬一樣多嗎?它們誰多誰少?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集體分享,鼓勵幼兒表述比較的結果。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對于數量的比較,沒有一定的方法,多數是通過直觀的觀察得來的。而要將兩組物體的數量在頭腦中進行比較,或將兩組物體的數目抽象為數,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這對于依賴于動作進行思維甚至還不會逐一點數物體的小班幼兒而言是不現實的,而一一對應的排序方法是比較物體多少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次活動我們讓幼兒通過實物操作來判斷出兩種物體之間多、少和等量關系,有利于幼兒對數概念的理解,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通過活動初步引導幼兒感知理解“多少”和“一樣多”,并能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初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本節通過介紹不等式的變形,對解不等式作了理論上的準備,并引導學生體會不等式與方程的區別。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聯系方程的基本變形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2、啟發學生在不的概念式的變形中分辨情況,正確應用。
3、教會學生直接應用一次不等式的變形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方法。
4、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體會一元一次不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變形進入對不等式的變形的討論。
2、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加法性質)。
3、引導學生發現不等式變形與方程變形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概括不等式另外的性質。
4、通過對不等式的性質的討論,應用其解簡單的不等式。
5、練習鞏固,能將本節內容與上節內容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歸納的能力。
2、通過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在學習中“轉化”思想的滲透。
3、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集體的作用,培養其集體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掌握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質3。
2、對簡單的不等式進行求解。
難點
正確應用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進行不等式變形。
教學突破
由于這一節探索性較強,在這一節中要讓學生自主探索或聯系方程的基本變形進行歸納。在這一過程中關鍵是啟發學生注意在不等式的變形中分辨情況,正確應用。在探索簡單不等式的解法時要注意不等式性質的應用,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轉化”思想的滲透。
教學過程:
一、復習練習:
1、不等式中的最小整數值是,不等式≤2中的最大整數值是。
2、寫出不等式的一個解是,=7(填“是”或“不是”)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是大于的數。
3、用不等式表示:的5倍與2的差不大于與1的和的3倍。。
4、用不等式表示“的相反數的4倍減5不小于2”為。
5、“不是一個正數”用不等式表示為。
6、“與3的差的4倍大于8”用不等式表示為。
7、在數軸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5。(2)。x<—3。(3)x≥—1(4)—1
二、新課探究:
1、提問: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我們主要是對方程進行變形。那么方程變形的依據是什么?
今天我們來研究解不等式,我們同樣應先探究不等式的變形規律。
演示書本P44實驗,由學生觀察得出不等式的性質1,教師概括板書
?。?)不等式性質1如果a>b,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不等號方向不變
提問: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為零的數,不等號的方向是否也不變呢?
2、將不等式7>4兩邊都乘以同一數,比較所得的數的`大小,用“>”或“<”填空:
73437141
72427040
7(—1)4(—1)
7(—2)4(—2)
7(—3)4(—3)
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概括:(2)不等式性質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不等式性質3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也就是說,不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方向不變;不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方向改變。
三、基礎訓練
1、設a
(1)a+1b+1;(2)a—3b—3;(3)3a3b;(4)—a_—b;
?。?)a+2a+3;(6)—4a—5—4a—3(7)則a—2b—1
2、(1)若m+2bc2,則ab,—a—1—b—1。
(3)若a>b,則acbc(c≤0),ac2bc2(c≠0)。
四、能力拓展
例1、1、用“〈”或“〉”“=”號填空:
?。?)如果a—b<0那么ab(2)如果a—b=0那么ab(3)如果a—b那么ab。
從這道題可以看出:要比較a與b的大小,可以先求出a與b的差,再看這個差是正數、負數還是零。
2、用作差法比較x2—2x—15與x2—2x—8的大小。
學生練習:若a
?。?)—3和—4;(2)a+b和a—b;(3)—+5和—+5。
例2、指出下列各題中不等式變形的依據:
(1)由3a>2,得a>。(2)由a+3>0,得a>—3。(3)由—5a<1,得a>—。(4)由4a>3a+1,得a>1。
例3、利用不等式的性質,把下列各式化成x>a或x
?。?)x—7<8;(2)3x<2x—3;x="">—3;(4)—2x<6。
提問:(1)(2)兩題中不等式的變行與方程的什么變行相類似?(3)(4)兩題呢?
學生練習:利用不等式的性質,把下列各式化成x>a或x
?。?)3x≥2x—3;(2)4x>x—1;(3)4+2x≤3x—1;(4)—x+>;
五、延伸提高:
例1、不等式(m—2)x>1的解集為x<,則
A。m<2m="">2C。m>3D。m<3。
例2、(1)若(m—3)x<3—m解集為x>—1,則m。
?。?)若(a+3)x>—a—3的解集為x>—1,則a。
六、小結:(1)不等式的三條性質。(2)運用不等式的性質將不等式進行簡單變形應注意的問題。
七、作業:P49習題8。2第1、2題。
活動目標:
1、認識=、≠,了解其實際含義,能用=、≠表示兩個集合的數量關系,初步建立等量觀念。
2、復習數字1—5,了解它們可以表示的實物數量。
3、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體驗游戲的愉快,樂意幫助有困難的人。
活動準備:
1、數字卡片1—5
2、符號=、≠
3、昆蟲卡片若干,數量為1—5
4、青蛙頭飾、卡片,數量為1—5
活動過程:
一、復習數字1—5,初步認識=。
(一)點數實物1—5,并找出可以用來表示這些實物數量的數字。
1、今天天氣真好,小青蛙到池塘邊來玩了。
出示數量為1—5的青蛙圖片。
數數每一群有幾只青蛙。
2、請你幫它們找個數字朋友吧。
請個別幼兒分別找出相應的數字放在小青蛙的'后面。
3、幼兒說說1只青蛙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2只青蛙……
?。ǘ┱J識=1、出示符號“=”,認識等號。
這是等號,它長什么樣?
2、把它放在數字1和1只青蛙的中間,可以用來表示它們兩邊是一樣多的。
讀一讀1等于1只青蛙。
3、請幾個小朋友為其他數字和青蛙找到相應的符號放在中間,并讀一讀。
4、老師小結:相同數量的東西我們可以用“=”來表示。
二、認識≠
1、青蛙奶奶生病了,不能出來捕食,我們捉些小蟲子給它吃吧。醫生給它開了個食物的處方。出示數字5與≠。
這是什么符號?和剛才的=長得一樣嗎?
2、這是不等號,它可以用來表示兩邊的數量不一樣多。
那么我們該給青蛙奶奶捉幾只蟲子呢?為什么?(幼兒討論)
3、請幼兒從小筐中找蟲子圖片,并說說為什么?(因為它和5不一樣多)
還有哪些數量的蟲子也和5不一樣多?幼兒可以從小筐中把和5不一樣的蟲子圖片都找出來。
4、老師把1—4或更多的蟲子的圖片放在數字5后面,原來它們都不一樣多,都可以用不等號來表示。
大家讀一讀。
三、鞏固對=、≠的認識
1、游戲:小青蛙捉害蟲
根據老師出示的數字和符號到草叢(桌子上)找蟲子,看誰找得對,找得快。
比如:2=,1≠。
2、每操作一次,進行老師檢查或幼兒相互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
3、反復游戲數次。(在不等號的操作中,幼兒找一個或多個圖片均可)。把找到的蟲子卡片放入小筐中。
4、我們帶上食物一起去送給青蛙奶奶吧。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關系.
2.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相等的量的.變換關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有趣的數學課.
二、新授:
引入相等和不相等概念
1.出示圖1
提問:(1)圖上有什么圖形?
(2)如果這些散亂的圖形只讓我們看一眼,能不能正確得出什么圖形的個數多?什么圖形的個數少?
學生動手擺學具.
教師出示學生的擺法,并讓學生比較哪種擺法較好.
2.出示圖2
提問:(1)第一行與第二行是什么與什么比?
(2)比的結果怎么樣?
師:圓形和三角形的個數正好是一個對一個,是一一對應,也就是圓形和三角形的個數相等.
板書:相等
師:請同學們看第二行與第三行.
提問:(1)第二行與第三行是什么與什么比?
(2)比的結果怎么樣?
(3)它們的個數相等嗎?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板書:不相等
師:正方形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一對應的部分是相等的部分,沒有一一對應的部分就是正方形比三角形多出來的部分,也就是相差的部分.所以,我們看出來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不相等的.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相等和不相等.
提問:正方形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動手擺學具理解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1)擺兩行圖形使它們的個數相等.
學生活動、匯報反饋
(2)擺兩行圖形使它們的個數不相等.
學生活動、匯報反饋
第一行擺了幾個?
第二行擺了幾個?
誰比誰多幾個?(少幾個?)
追問:你擺的多的那一行圖形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
師:通過擺學具進行比較,我們進一步知道了什么是相等,什么是不相等,下面我們繼續學習.
運用概念進行等量代換
出示
提問:(1)第一行有幾個白皮球?
第二行有幾個花皮球?
(2)這道題讓我們求什么?
師請學生用三句話說清圖意.
追問:花皮球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
師:要想求出花皮球多出來的部分,怎樣列式?
板書:9-5=4
提問:(1)為什么用減法計算
(2)9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出示84頁貓圖
提問:(1)誰能用三句話說清圖意?
(2)為什么用減法計算?
學生活動:學生把算式寫在寫字板上,反饋
(3)1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出示84頁正方形圖
要求:(1)組內說清圖意
(2)列式計算
(3)小組互相訂正
(4)表示什么?
課間休息-拍手操
3.(不等變相等)出示84頁第2題,用什么方法使兩行紐扣的個數相等?
要求:小組討論,看一看哪個組的方法最多?
(相等變不等)出示84頁第3題,要使上行與下行的紐扣相差4個,怎么擺?
要求:小組討論,看一看哪個組的方法最多?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兩種東西比多少,能一一對應的部分是相等的量;剩下的就是多的數量,這樣就可以比較出多幾或少幾來.我們不僅要會用眼進行觀察比較,而且要會用減法算式表示.
五、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