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5
這是氧氣的性質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要求:
氧氣的性質化學教案
1、知識與技能: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化合反應、氧化反應,學會比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現象的不同,培養辯證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
難點: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關系,氧化反應的理解。
疑點:實驗現象不同的原因。
課型:探究式
課時:二課時
實驗準備:
集氣瓶、燃燒匙、酒精燈、硫、木炭、鐵絲、火柴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復習舊識:
1)空氣的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氣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質
2、情景導入
出示一幅藍天、白云、草地、人、動物圖片和氧氣應用的圖片
3、探究新課:
一、氧氣的物理性質:
出示一瓶氧氣,指出它的物理性質
1.常溫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標準狀況下,密度為1.429g/L,比空氣( 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溫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氣。
4.在壓強101kPa時,氧氣在-183℃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218 ℃時變為淡藍色雪花狀的固體。
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2—2]、[實驗2-3]、[實驗2-4]
通過實驗填寫下表:
結論:
1.燃燒在純氧中進行比空氣中進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在純氧中卻能燃燒。
說明:
1.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2.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實際是跟其中的氧氣反應。
練習:課后習題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回顧舊識:
氧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如何?
探究新課
分析討論
1:填寫下表:
分析討論2:上述三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結論:
1.在這三個反應中,都有新的物質(與原來物質不一樣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也叫做化學反應。
3.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分析討論3:
化學變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學變化時常伴隨哪些現象發生?
結 論: 1.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
2.常伴隨的現象是顏色的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
3.發生能量的變化,常以放熱、發光的形式表現出來。
4.這些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5.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分析討論4:上述三個反應中還有一個什么樣的共同特征?
結論:它們都是由兩種物質起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
定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化合反應
特 點:多變一
分析討論5:三個反應還有沒有共同的特征?
結論:它們都是物質與氧氣反應——氧化反應
定 義: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緩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爛、酒和醋的釀造、農家肥的腐熟
總結:
1、物質變化的兩種形式: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
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
2、物質性質的兩個方面:
物理性質:直接被感知(色、味、態)被測量的性質(熔、沸點;硬、密度、溶解性)
化學性質: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
3、化學反應的兩種分類
從反應形式上分類的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化合反應
從是否與氧反應: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物)
練習:課后習題
教學目標
化學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教案
知識技能: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教案-氧氣。
能力培養: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語言表達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研究氧氣的性質,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求實、嚴謹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通過實驗探討氧氣的化學性質。
重點 、難點: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引入]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空氣,而空氣中有氧氣。
[提問]請你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氣的地方
[講解]氧氣與人類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是人類和動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質。
傾聽
回答:人和動物呼吸,急救病人。
傾聽
激發興趣。
[提問]氧氣具有哪些性質呢?
[引言]化學上要系統的研究某種物質一般都有一個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再通過性質研究它的用途,化學教案《化學教案-氧氣》。
思考、猜想
設疑創設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質的程序。
[提問]什么是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包括什么內容?
回答:1 不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復習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
[展示]一瓶氧氣
[討論提綱]
1. 說出氧氣的色態
2 .氧氣有氣味嗎?
3.已知氧氣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氣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從中得到什么結論?
4.在1升水中僅溶解30毫升的氧氣怎樣表示氧氣的溶解性?
[講解]如果我們改變條件,氧氣會由氣態變為液態,所以說氣體時必須要注明在通常狀況下。
觀察、討論,一位學生回答(別的學生補充)
1氧氣是無色的氣體
2氧氣是無味的(聞氣味)
3氧氣比空氣重
4氧氣不易溶解于水
領悟
培養學生的面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聞氣味的方法。
[板書]一、物理性質
1.在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氣體。
2.比空氣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氣。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觀察和描述木炭、鐵絲、蠟燭等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不同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二)能力目標:
逐步體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很高興能和同學們一塊上一節課,我昨天從集市上買了一個很漂亮的小魚缸,順便買了6條金魚放在里面,可今天早上發現我的金魚全飄在了水面上,請同學們幫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與人類生活關系非常密切,難怪人們常說“氧氣是養生之氣”。了解物質的性質是認識物質的主要環節,氧氣到底有哪些性質呢?是我們今天探究的主要內容。
出示一瓶氧氣,請學生們觀察
【提出問題】①在通常情況下氧氣的色、態、味?并通過你的觀察描述其物理性質。
學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提供資料】課件上提供資料:已知氧氣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氣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從中得到什么結論?(密度比空氣略大)
【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水中溶解有氧氣嗎?
學生:有
問:什么事例能證明
學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離不開氧氣
【圖片】河塘中的增氧機
問:水中有氧氣,又為什么用增氧機,說明水中溶解的氧氣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嗎?
學生回答--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氣,水中溶有氧氣不多(氧氣不易溶解于水),指導學生歸納出氧氣的溶解性。
學生:氧氣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師: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條件改變固態氧、液態氧是什么顏色?
實驗證明,氧氣在—183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218時,變為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圖片】液態氧氣 固態氧氣
通過上面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出氧氣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學生總結:
【板書】一、物理性質:
1.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略大。
3.不易溶于水。
【PPT】
師:研究氣體物理性質通常從色、態、味、溶解性、密度等這幾方面探究。
師:生活中同學們知道氧氣可以和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呢?
學生可能回答----液化氣、---------等
師:氧氣的化學性質活潑嗎?你們能否通過生活先來假定這個結論!
學生:化學性質活潑
作出假設: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 的氣體。
師:今天和同學們共同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是活潑還是穩定。同學們已經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質能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那在純氧中的反應有什么不同呢?我們通過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對比實驗來一起探究。
【板書】二、化學性質:
【探究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PPT】師:根據實驗提綱,做演示實驗。
注意:實驗中不要將玻璃片拿掉;將燃著的可燃物從上至下緩緩插入集氣瓶中,以便可燃物與氧氣充分反應。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氣瓶的中下部,否則燃燒產生的熱量驅動物質膨脹,會將集氣瓶上部尚未反應的氧氣排出,反應時間縮短,現象不明顯,不利于觀察。
現象總結:
空氣中:持續紅熱,無火焰
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的無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比較:在氧氣中燃燒更加劇烈
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
【分組實驗】
師:下面各組分別做實驗提醒學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實驗者也有記錄者
2名操作員,1名記錄現象,其它是觀察員。
(2)發現問題要記下來思考、討論。
師:下面實驗開始
教師巡視并指導,發現問題,同時記錄。
【學生合作實驗】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師:實驗要求蠟燭在空氣中和在氧氣分別燃燒,和同學們共同探究現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PPT】師:根據實驗提綱結合學案上的實驗操作,小組合作,完成探究實驗,并填寫相應的學案部分內容。
學生總結實驗現象:
空氣中:明亮的火焰,黃色火焰
氧氣中:火焰十分明亮,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生成。
比較:在氧氣中燃燒更加劇烈
【問題討論】
問題1:鐵在空氣中能燃燒嗎?
學生回答----不能
問題2:鐵在氧氣中能燃燒嗎?
能不能怎么辦?做實驗來看!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合作探究。
總結現象:
空氣中:只能加熱至紅熱,不能燃燒
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的`黑色固體。
思考:(小組合作完成學案相關部分)
下面把這個化學變化表示出來【學生板書】
【板書】1.碳+氧氣二氧化碳
【板書】蠟燭+氧氣二氧化碳+水
【板書】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問題討論】
問題3:為何集氣瓶底要放少量水?你估計是什么原因?
防止熔化物濺落下來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鐵絲放入集氣瓶后能否接觸到集氣瓶內壁?
操作不規范,鐵絲碰到集氣瓶內壁導致集氣瓶炸裂
問題4:鐵在空氣中點不燃,如何在氧氣中點燃鐵絲?
學生:在鐵絲的末端系上火柴桿看來目的是?
引導學生回答:給鐵絲預熱,提高鐵絲溫度,利于鐵絲燃燒,火柴桿起引燃作用。
問題5:火柴桿點燃后什么時候伸入氧氣瓶最為適合?書上面是如何要求的?
學生:火柴桿即將燃盡時
師:為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否則火柴桿燃燒將消耗大量氧氣,以免火柴梗的燃燒消耗過多的氧氣,而影響鐵絲燃燒
問題6:鐵絲為何繞成螺旋狀?
引導學生回答: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受熱面積,提高鐵絲的溫度,有利于反應的進行。
問題7:如果你發現鐵絲生銹了,你認為對實驗有影響嗎?如何解決?
引導學生回答:有影響。沒有除去鐵絲表面的氧化層導致鐵絲不能燃燒
問題8:鐵絲細點好還是粗點好?
引導學生回答:細點好。
分組回答:
師:
(1)各組實驗是否成功?
(2)在實驗中發現了哪此問題?組內發現了哪些問題?
(3)組內如何認識的?
(4)其它組認同否?(如果有同學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點撥)
師: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同學們發現可燃物在空氣中還是在氧氣燃燒更劇烈?
學生:氧氣
師:說明氧氣的化學性質是比較活潑還是比較穩定?
學生:比較活潑
師: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氣中燃燒的物質在純氧的幫助下卻能燃燒,這種化學性質就是氧氣的助燃性,也說是氧氣能支持燃燒。
【課堂小結】
【達標檢測】
實驗目的:
1、初步認識實驗室制取氣體設計原理和方法。
2、學會檢查實驗裝置的氣密性,了解其原理。
3、學會運用酒精燈加熱的方法進行氧氣的制備;依據氧氣的性質和用途選擇收集的方法。
4、學會觀察和分析氧氣的性質。
5、能根據實驗目的選擇藥品和儀器,并能在過程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相結合,進行安全順利地操作。
儀器:試管(5)、試管夾、試管架、單孔橡皮塞、導管、膠皮管、集氣瓶(4)、鑷子、藥匙、酒精燈、試管刷等。
藥品:高錳酸鉀、木炭、石灰水。
其他用品:火柴、木條、棉花、細鐵絲、抹布、廢液缸等。
教學過程: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制取氧氣的裝置: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1)觀察高錳酸鉀的顏色、狀態。
(2)裝藥品:試管口應塞上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藥品應斜鋪在試管底部,以增大藥品的受熱面積,同時便于氧氣逸出。
(3)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①根據酒精燈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試管,使酒精燈的外焰正對著試管里有藥品的部位。②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③鐵夾應夾在離試管口的1/3處,且不要夾得太緊,以免夾破試管。④伸入試管內的導管,應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
(4)加熱:先預熱,后固定在裝藥品的部位加熱.
(5)收集氣體:導管口開始有氣泡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
驗滿:排水法:當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氣泡時,表明集氣瓶內水已排空,說明氧氣收集滿。
向上排空氣法: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說明氧氣收集滿了。
(6)將導管移出水面然后熄滅酒精燈:防止試管炸裂。
3、試驗氧氣的化學性質:
(1)檢驗氧氣: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木條復燃則是氧氣。
(2)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將鑷子夾取一粒木炭由上而下緩慢伸入集氣瓶中,待火焰熄滅時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觀察現象。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鐵絲繞成螺旋狀,下系一根火柴,待火焰快熄滅時由上而下緩慢伸入氧氣集氣瓶中,觀察現象。
注意:不要接觸到瓶底和瓶壁;瓶底要留少量水。
氧氣的收集方法及操作注意點:
思考與交流:1、木條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更旺,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而在氧氣中能燃燒,說明物質燃燒的劇烈程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2、由此得出氧氣的性質如何?
總結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常溫或點燃的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具有氧氣化性,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
[轉載]初三化學實驗教案反應原理(2)用高錳酸鉀(紫黑色固體)制氧氣:
原理:高錳酸鉀 錳酸鉀 + 二氧化錳 + 氧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