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3
這是月球之謎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月球之謎》優秀教學設計范文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月球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月球相關的未解之謎。
3、通過自主學習查找資料,認識月球,了解月球,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介紹有關月亮的科普短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月亮上到底是怎樣一個世界呢?它還有哪些秘密呢?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語做個記號,可以向你的學習伙伴請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出示帶生字的詞語,學生在小組內認讀。
3、鼓勵質疑,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整體感知,展示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分小組讀課文,看誰讀得正確、流利,找出你最想讀的.段落讀給小組里的同學聽,讓你的學習伙伴也對它感興趣。
3、小組合作,展示朗讀。
4、討論: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四、小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組選擇感興趣的月球之謎進行探究性學習:
⑴ 我們最感興趣的月球之謎是:
⑵ 我們要找到相關的段落讀一讀;
?、?讓我們合作劃出重點詞句;
?、?你所選擇的月球之謎是否已解開?
2、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并相機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并鼓勵學生積累。
3、在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時,請學生找到相應的段落,教師指導朗讀。
五、拓展延伸,鼓勵質疑
1、課文中提到了許多有關月球的知識,還有令你費解的嗎?
(鼓勵學生質疑)
2、你所提的問題人類是否已經解開?
如有學生知道可當堂解決,如不了解,鼓勵學生課余查閱資料。
3、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準備去做什么?
六、作業布置
根據自己了解和收集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辦一份手抄報。
這篇課文的最大特點是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謎,其實,處處生謎。然后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 課文為學生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學生去遐想、去探索。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貼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多媒體課件,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小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復習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之后,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自己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著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本,并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后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會產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隨后,又以"為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秘的經過。
第二部分,我讓孩子們閱讀有關月亮的詩句,想象有月亮的美好的景色,與眼前課文中所見到的景色的強烈反差中理解"奇異"一詞的意思,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未解之謎"。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疑問,理解"令人費解"的意思,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反映并不是很積極。學生無非是繞著課文中的幾個不解之謎,而很少有自己的疑問。顯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目標沒有達到。
雖然課堂教學結束了,但我想,小學語文教學,感情朗讀是一重點,閱讀教學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語言文字的規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品讀感悟--總結升華--遷移運用。"本節課,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教學思想,由于本人的教學理論水平、教學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還相對較差,因此,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得還不夠到位,感情朗讀方法的指導還有所欠缺,學生的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借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
開始上課了,我先讓學生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導入新課。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著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然后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并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為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當了解了美國宇航員給我們帶回來的月球之謎之后,我深情地說道:“解開這些謎底的任務,就落在了我們這些宇航員的身上,就讓我們一起踏個神奇的星球,和好朋友一起去尋找答案,并仔細觀察研究,看看又發現了什么新的不解之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學生接到這樣的命令,似乎真的有了上月球的感覺,有的在和好朋友交流手里的資料,教室里的氣氛空前的活躍,訴說著自己“月球之旅”的收獲:
“我知道了月球上并沒有嫦娥、白兔,到處都是環形山、巖石和塵土。”
“我猜想月球上的塵土有殺菌的功能可能是宇宙輻射造成的。”
“我在月球上發現了不明飛行物,猜想可能有外星人。”
……
我看著這些可愛的孩子笑著說,還有很多知識就等著你們去發現了。我相信我們班的孩子個個都是未來的科學家。在他們的問題中我們結束了這堂課。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借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為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所以我在課堂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激發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欲望。因此,開始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導入新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今天學習的課堂。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著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無邊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并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為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為學生創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進行了一次模擬的月球探險之行。
“因為旅途遙遠,我們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利用路上的時間,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手頭的資料,對月球的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于順利完成這次月球探險。”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動畫中,和著飛船起飛時的轟鳴聲,我用播音員的語調向大家提出這樣的要求。由于這些情境的渲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本來枯燥的文字資料也變得生動起來。“資料袋中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當我宣布我們已經抵達月球的時候,他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里奇異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陽光特別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處是環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為聽不到一點聲音,真擔心與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陽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舊是黑沉沉的,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孩子們這些生動的描述,把我們一起帶上了神奇的月球。
課后,我看到好多孩子還在繼續閱讀一起有關月球的書籍,不時有學生跑來與我交流,或者詢問有關的問題。后來,從他們的日記中反映出來,他們對這堂課印象深刻,感覺像親身經歷的一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