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4
這是《盼》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袖、篷”等生字,學會“雨衣、袖筒、斗篷、袖子、瓦藍”等詞語,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
(2)重點關注景物描寫在文某某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人物內心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尤其是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
(4)學習作者觀察生活的角度,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擴充自己的作文素材庫。
2.過程與方法
在品讀和聯系生活實際中體會、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3.情感與價值
感受作者的語言、環境描寫的生動巧妙,體會兒童的純真與可愛。
教學重點
重點關注景物描寫在文某某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人物內心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和作者觀察生活的角度,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準備
學生:自學生字詞,搜集有關作者鐵凝的資料。
教師:1.制作教學課件。
2.根據學生的預習單查看預習情況,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我最討厭兩件事,第一件是說謊話,第二件就是下雨。6月里,老是下雨。這么一來,就是下了課你也出不去,大家只好擠在教室里。哇啦哇,哇啦哇!好像大雨一下把我們三年級的教室變成了蛤蟆坑XXXXXXXXXX”作者鐵凝曾經這樣討厭下雨,但卻因為一件新雨衣,她又雀躍著盼望著雨的到來。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盼”的心情?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記憶呢?
二、自主預習導讀
(一)字詞集中解讀。
1.讀準字音,寫對字形。
瘋(
) 甩(
) 嚷(
) 袖筒(
) 斗篷(
) z?
)z竮?
)z!XXXXX(
)藍 jiXXXXXng(
)油 xXXXXXng(
)味 嘴chXXXXXn(
) 理直氣zhuXXXXXng(
)
2.詞語解釋。
(1)z竮竮?象聲詞,形容摩擦等輕微細小的聲音。
(2)嘟囔:指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
(3)瞟:斜著眼睛看。
(4)理直氣壯:理由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
(5)小心翼翼:謹慎小心,一點兒不敢疏忽的樣子。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鐵凝,1957年生,當代著名作家,河北趙縣人。主要著作有:《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余篇(部),總計300余某某。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節選自鐵凝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夜路》,鐵凝早期的作品多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如文某某的“蕾蕾”,因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著一場雨的到來。我們從字里行間能體會到她的純真可愛,也正是這種純真可愛,喚醒了我們對于美好心靈的贊賞與追求。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想一想:
“我”在盼什么?為什么會“盼”?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學生交流。
3.再讀課文,思考:
(1)課文里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哪些描寫方法?用不同的符號在相關的語句旁做上標記,和同學們交流。
(2)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一心理活動?選出你認為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4.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四、品讀課文,走近人物
1.師:這篇課文不僅有生動的心理描寫,還有大段的人物對話,和身邊的同學分角色朗讀一下課文,看誰讀得好!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3.評議。
五、布置作業
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盼》是作家鐵凝的作品。寫媽媽為我買了新雨衣,“我“強烈盼望著能夠穿上它,好不容易有一天下了雨,卻因為放學在家而沒有機會穿,第二天一早,終于又下起了雨,“我”如愿穿上了新雨衣。
課文以“新雨衣”為線索,以孩子的視角敘述事情經過,圍繞一個“盼”字,描述“我”有了雨衣,盼變天;下起了雨,盼外出;沒法出門,盼雨停;快樂出門等小事件。課文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很好地說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一是“緊緊圍繞中心意思,選取不同事例”;二是“把重要的事例寫得具體生動”,如詳細描寫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件。
我在教學中通過初讀,理清課文所寫的事例,然后細讀課文具體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小事件”,揣摩表達效果,體會課文是怎么“圍繞中心意思寫”并“把重要部分寫具體”的。
從教學效果看,學生預習不充分,課堂討論不激烈,對重點的段落閱讀不夠,沒有很好體“盼”的心理活動,對課文理解不夠。今后教學一定要強化學生的課前預習,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一、設計說明
本課節選自鐵凝的短篇小說《盼》。在本課設計中,應該著重從事例描寫和心理描寫兩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我”盼望下雨的心情。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朗讀和感悟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設置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段落大意,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和感悟文中“我”興奮——盼望——急迫——擔心——喜悅的心理變化過程。在寫作方面學習作者跌宕起伏的敘事方法,以及淋漓盡致的心理描寫,指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煉觀點,善于從生活細節入手描寫人物。
二、教學目標
1.會寫“袖、篷”等13個字,會寫“斗篷、情況”等13個詞語。
2.能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寫的。
3.體會課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動寫具體、寫生動的,能說出這樣寫的好處。
三、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如何圍繞“盼”這個中心意思,選取不同事例把它清晰地表達出來。
2.學習作者描寫心理活動的方法,并在提供的場景中,試著運用多種心理活動的表達方式去寫一寫。
四、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和景物等來描寫“盼”的心理活動,并能夠找到幾處寫得最生動的,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五、教學課時:
2課時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原聲朗讀,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查找生字詞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老師出個謎語,看看誰能猜出謎底。【出示課件2:謎語】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陽出來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氣。”(雨衣)
2.【出示課件2】雨衣圖片
教師解題:我們課文的題目是什么,大家讀一下。你有沒有“盼”過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關,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是誰在盼,盼什么,愿望實現了嗎?(板書:16.盼)
設計意圖:有對比才有發現,通過設置對比情境,讓學生去發現文章的韻味。
二、突破字詞,掃清障礙
1.挑選本課生字詞,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2.教師檢查學生讀音情況,及時糾正讀錯的字音。
比如,“甩”讀shuǎi,不讀suǎi;“唇”讀chún,不讀cún。
3.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說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聲不響”“逗引”“瑪瑙”等詞語的含義。
引導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學會應用。
預設:
窸窸窣窣: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
嘟囔:指連續不斷地自言自語。
瞟:“目”與“票”聯合起來表示“目光輕快地掃過”。本義:掃人一眼。
不聲不響:沒有一點兒聲響。形容做事謹慎,不張揚。
逗引:指用言語、行動逗弄對方借以取樂。
瑪瑙:一種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種顏色,多呈層狀或環狀,質地堅硬耐磨,可用作磨具、儀表軸承等,也用來做貴重的裝飾品。
4.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內容為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寫生字。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寫好“袖”“縮”“甩” “嚷”“醬”“唇”這幾個字。
比如“袖”“縮”“嚷”是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邊部首要寫得細小一些;“甩”是一個獨體字,書寫時一定要把它和“用”字區分開來;“唇”“醬”是上下結構,“唇”字書寫時要注意上大下小,而“醬”字書寫時正好相反,要上小下大。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加上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基本上可以將課文中的生字部分突破,為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也為下面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三、初讀課文,整體梳理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盼”寫了哪些事,再自主認讀詞語表中的詞語。
2. 反饋交流
(1)學習詞語
斗篷 袖子 衣柜 醬油 嘴唇 樓梯
預報 喧鬧 遮蓋 講座 逗引 甩打 蹦出來 嚷著 縮著
①學生朗讀詞語,把字音讀正確。
②引導發現規律:第一行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第二行都是動詞。
③學生選擇自己認為難寫的詞語寫一寫,重點引導關注“唇”字半包圍結構,“嚷”字不要少了一撇。“醬”不要漏寫“酉”部的橫畫。
(2)引導梳理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經過——盼穿新雨衣、盼的結果——穿上新雨衣這三件事。
過渡:通過閱讀,我們對故事情節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知道作者圍繞“盼”描述了五件事,大家想知道為什么主人公見到媽媽送她的雨衣后那么興奮嗎?
設計意圖:課文主要是通過事例和心理兩方面描寫來襯托“盼”的,理清故事的發展脈絡就是從事例方面入手,看看作者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從而也幫助了學生解答課后的第一個思考題。
四、整體把握文章結構,梳理概括感情主線。
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培養概括能力。
(1)讓學生再次快讀課文,并用幾個詞語概括每一部分主人公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興奮。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盼望、急迫、擔心。
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喜悅。
(學生發言不必要求簡潔準確,只要能表達出主人公的心情即可,如果個別地方表達不準,教師再做引導,不用深入分析。)(補充完善板書內容)
(2)升華主題:從全文的感情脈絡可以看出,主人公從收到雨衣后的興奮,到盼望下雨的急迫,再到不能到雨中玩耍的失意和擔心,直到最終如愿以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美好的愿望支撐我們快樂成長。
(板書:有希望,就會有快樂)
設計意圖:從分析每層的故事情節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段,從而找到主人公的感情線索,并適時進行分析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升華文章的主題。而借鑒課文中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技巧。
五、結合課文,布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積累本課優美的詞句,用“窸窸窣窣”“嘟囔”各造一個句子。
3.閱讀課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課文里的哪些詞句說明“我”非常興奮。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生字詞,運用重點詞語,有助于夯實基礎知識;讓學生試著通過片段分析既可以幫助理解課文,也能為今后的寫作提供借鑒。
第二課時
一、問題切入,導入新課
1.問題切入:結合上節課的作業內容,引導學生說說課文里的哪些動詞說明“我”非常興奮。(立刻就抖開雨衣往身上穿,走來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
2.導入新課:從這些動詞我們可以判斷出主人公對這件新雨衣非常喜歡,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在雨天里穿上,那么她到底能不能如愿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下。
設計意圖:從作業檢測入手,切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一舉兩得而又順理成章。
二、根據課文題目,研讀文章內容
1.引導學生聚焦“盼”字。給“盼”字組詞,如:盼望、企盼、切盼……
2.引導學生圍繞標題,提出問題。
小說主要人物有誰?主要事件是什么?
說明:閱讀的時候,要注意抓關鍵信息,關注標題。這篇課文的標題即點明中心意思。這樣的課文我們學過很多,如《花之歌》《宇宙生命之謎》等。有道是文章的標題就像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時要注意琢磨標題,寫作時也要花心思擬標題。
3.讀一讀描寫“新雨衣”的語句,感受“新雨衣”的特別。
相機學習“篷”。(出示斗篷、斗篷式雨衣等圖片。提示:“篷”,部件“”表示與竹子有關,斗篷就是竹子做的。部件“逢”提示讀音。學過的字還有“縫”“蓬”,分別組詞)
4.抓關鍵信息,理清情節。
(1)找一找文章中提示時間、地點的詞語,試著根據這些信息的提醒理清情節。同學交流,教師點撥,形成板書(表達不唯一,越精練越好。教師示范,學生效仿。最后兩個情節可以合并):
得新雨衣急著試穿→盼來下雨→央求買醬油未果→盼雨停賞美景→穿上→走在街上
看著以上板書,默想故事內容。
說明:閱讀小說等敘事類的文章,要注意時間、地點等關鍵信息,根據時間、地點及其變化等信息,能夠輕松地理出情節,且情節起伏變化(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行文結構也一目了然。
(2)找一找描寫“我”心情的詞,想一想“我”是怎樣隨著情節變化而心情起伏的,試著畫一畫心情變化圖(可以提供作業紙)。
根據學生交流,板書(如圖2。或投影學生作業紙上的心情變化圖,并講解)。
看著板書,默想故事情節,再現“我”的形象。
說明:閱讀小說,要注意主人公的心情變化,以人物心情變化為線索,可輕松地把握情節發展脈絡、感受人物形象。如這樣一理,“我”盼的心理活動、心情變化,一目了然。
作者圍繞中心意思“盼”,即“盼下雨穿新雨衣”這一心理活動,選擇試穿、盼下雨、央求買醬油未果、又盼雨停、終于穿上等系列、連貫事例,將“盼”的心理活動寫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好新鮮、純真可愛的“我”躍然紙上,打動人心。
三、拓展閱讀,加深理解
1.教師展示鐵凝《盼》的原文,讓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我”收到媽媽送的雨衣很興奮。
預設:
生1:因為“我”討厭下雨,而六月里經常下雨,一下雨我們就只能擠在教室里而不能出去玩。
生2:有了雨衣“我”就不怕下雨了,上學放學的路上不會淋濕。
生3:因為“我”的雨衣有袖筒,所以“我”特別高興。
2.總結:大家說得都很好,正因為有大家說的這些原因,所以主人公非常盼著下雨,盼著在雨天里不必躲閃盡情玩耍。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讓學生加深了對課題的理解,也為下節課分析文章的感情脈絡打下了基礎。
四、研讀文本,加深感悟
1.請同學們朗讀1、2自然段,思考:媽媽給“我”買的雨衣是什么樣子的?從哪里能看出“我”對這種雨衣的喜愛?
2.交流。
(1)雨衣樣子的介紹。
指名朗讀:我打開一看,是一件淡綠色的、透明的新雨衣。雨衣上竟然還長著兩只袖筒,不像那種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縮著,什么也干不了。穿上這種情況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學生談自己的理解。
師:這段文字介紹了什么?(介紹了雨衣的顏色和樣式,還介紹了這種樣式的好處。)
(2)“我”對雨衣的喜愛。
“我”對雨衣的喜愛從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來?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邊想,一邊在屋里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響。
直到媽媽一聲喊:“蕾蕾,你瘋了嗎?嫌身上沒長痱子嗎?”我才趕緊把雨衣脫下來。摸摸后背,襯衫已經讓汗水浸濕了,渾身涼冰冰的。
師:“我”對雨衣的喜愛主要是通過什么描寫表現出來的?(動作描寫。)
師:“襯衫已經讓汗水浸濕了,渾身涼冰冰的。”說明了什么?
生:“我”因長時間穿著雨衣,連襯衫都濕透了,側面烘托了“我”對雨衣的喜愛之情。
小結:這段文字寫出了雨衣的樣子,以及“我”對雨衣的喜愛之情,為下文寫“我”對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鋪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書發現問題,并學會探究文本,從簡簡單單的文字里感受“我”對雨衣的喜愛之情,為下文的教學做好準備。
五、總結感悟、布置作業
1.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2.抄寫本課生字詞。四、初試身手,延展選材恰當運用
1.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文章以立意為本,圍繞著“盼”的中心思想,寫了四方面的內容,并通過了內心獨白、動作暗示、景物烘托等方法,對人物的心理進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寫,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讓文章更生動,更具體。
2.繼續學以致用,結出更豐碩的學習成果吧。翻開76頁“初試身手”,看看這位同學圍繞“戲迷爺爺”選的材料能否表達中心意思,能的請打“√”,回家認真思考并寫上理由。
六、設置作業,課外延伸
1.畫出課文中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語句,選出你認為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課外閱讀《盼》原文,說說當“我”終于穿上雨衣后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設計意圖:這兩項作業意在引導學生感知心理描寫的巨大作用和增加課外閱讀量,體會原著的魅力。
《盼》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媽媽給“我”買了一件新雨衣,而從那以后“我”每天總是盼著下雨。一天放學后,終于掉了雨點兒,“我”想出了各種借口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沒有實現。第二天早上,“我”背著書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點兒,“我”趕忙興奮地跑回家讓媽媽幫助助“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讓“我”欣喜不已。課文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對雨天的渴盼,穿著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樂。這篇課文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畫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觸動孩子們的心靈。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引導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并學會探究文本,從簡簡單單的文字里感受“我”對雨衣的喜愛之情。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體會文中語句中蘊含的“我”的情感,引導學生明白:寫人記事類文章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出人物的感情很重要。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文章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我”在下雨前、下雨時不同的心情。通過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
二、成功之處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們走進課文,學會在讀中感悟。另外,這篇課文以“盼”為題目,文中始終圍著“盼”這條線索寫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時的不同的心理活動。通過引導學生體悟個別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種心理,從而引起共鳴。
三、不足之處
在這一課里,雖然抓住了“盼”這個線索,但是在板書上體現不明顯。板書沒有一條明確的線索穿起來,所以略顯凌亂,不能使學生一目了然。也不能使學生在回顧這一課時,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教學效果稍微欠缺。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以“盼”為線索,把“我”盼下雨不下雨時的著急、失望的心情,和終于下雨時穿上雨衣的欣喜若狂的心情串起來在板書上列出來,引導學生前后對比,這樣更能突出“盼”這個題目的含義,教學效果會更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