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6
這是漁歌子一等獎優質課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3、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體會詩中的情境。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付娜的古箏曲《漁光曲》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詞兩首
2、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請同學們拿出筆和本子,一起來寫寫這首要學的詞《漁歌子》。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設計這個環節是學生初步熟悉詞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寫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好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寫字的能力。】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讀出韻味和節奏,讀出自己的感覺,這正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文本的橋梁。】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過渡語: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能讀懂詞的每一句的意思嗎?能不能它讀成一幅畫呢?
2、示范:讀著“西塞山前白鷺飛”,你讀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讓你來畫這西塞山,你的山會是什么樣的?你會為它涂上什么顏色呢?并試著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交流:
生A:我會涂上綠色,因為山上有蒼翠挺拔的樹木,是綠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綠色,因為我從“桃花”一詞可以知道這首詞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發芽了,但長得還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顏六色的,因為山上不只有嫩綠的小草,郁郁蔥蔥的樹,還有各色各樣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還會有白鷺在飛翔,我想把這些白鷺畫成不同形狀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還有的正要飛翔,這些小精靈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為自己所作的畫涂顏色,這就是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要比那個生硬的問題“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要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更能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
3、播放輕音樂《漁光曲》,學生輕聲朗讀全詞,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自己心中出現的畫面。
【設計意圖】古箏曲的導入,可以感染到課堂里的每一個人,讓學生盡情暢游在詩詞所描繪的美妙畫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畫面,嘗試用口頭描述或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借利用多種形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通過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詩詞背后蘊涵的感情。】
4、精讀,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詩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匯報交流情況:a、學生自由反饋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說出詞意。
(3)、并將自己理解詞的意思寫下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鞏固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下整首詞意的過程是學生將對詞“碎片”的理解整合的過程,是對詞整體認識的回歸。】
(五)、探究設疑,領悟詩情
1、引導學生質疑、師發問:
(1)、詞中那位漁翁為什么在這樣一個雨天還不想回家呢?
(2)、詞中描繪的漁翁到底指誰?了解詞人生平,讀懂詞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再進行補充,最后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年輕時在朝廷過個官,后因仕途不順而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與顏真卿等為好友。擅長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隱居時的閑散生活。《漁歌子》這首詞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設計意圖:緊扣“不須歸”,引導學生質疑,然后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討,使學生釋疑,從而升華主題,領悟詩情。】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背誦全詞。
2、總結全詞:
詞人張志和正如其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心志平和,他釣著的是一份悠閑、自在。
教學目標:
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學設計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這首詞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生準備: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張志和、積累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教師準備:課件(包括詞語、音樂、畫面、自然界的聲音、古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識詞,了解詞牌:
師:(板書“漁”)會讀這個字嗎?齊讀。是什么意思?(捕魚)
師:(加上“歌”),漁歌是什么意思?(捕魚人的歌謠),“漁歌子”呢?你會想到什么?
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張志和的詞《漁歌子》,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
二、初讀詞,讀得有點“詞”味
1. 初讀:
我們先來看幾個詞語;鷺(讀、出示圖片了解白鷺),鱖(讀、出示圖片了解鱖魚),箬笠(讀、出示圖片認識箬笠),蓑(讀、出示圖片認識蓑衣)。
師:誰來把這首詞完整地讀一讀(生舉手)
師:為了讀的更好,我建議大家別忙著舉手,先看看注釋認真的`讀一讀,有時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讀會讀得更出色。(生朗讀)
2.指名讀:師:看你讀得這么有神,請你來試試好嗎?(指名朗讀)
師:會思考的人才是智者,聽了他的讀你有什么意見嗎?(指名評價)
3.教師范讀
師:聽了大伙這么一讀,我也想讀了。(教師范讀)
(指名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總結方法:停頓、韻律、感情)(指名試讀)
三、想象美景,品出詞中畫
1.老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師介紹: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2.讀出詞中畫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說畫面)
3.師生共同展示畫面,理解詞義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樣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青翠的西塞山、碧綠的西塞山);
白鷺,想象一下白鷺飛翔的樣子?誰能說說?(展翅飛翔)
桃花,桃花開的時候,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呢?(火紅一片,蜜蜂在花間飛舞);
流水,誰能說說流水?(清澈、緩緩地流著,又肥又大的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桃花開的時候,溪水漲起,所以人們又稱這時的溪水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動的溪水中,魚兒喜歡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說:
(1)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生總結:(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西塞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粉紅的花朵引來成群的蜜蜂在花間飛舞……
4、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指名說)
師:看看這畫面,還少了什么?(雨)誰能把它畫上?他畫的對嗎?(對,斜風細雨,春雨是那樣的細、那樣的密,在微風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結: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誦—
(師生共同朗誦)
師總結讀詞方法: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過渡: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1.了解背景
師介紹: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和詩、品出釣中情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指名說)
3、是啊,張志和在太湖邊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開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他每天出門時,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他過的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寸不須歸”這樣的生活啊。
他早就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鱖魚會上鉤嗎?
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呢?
(心情),對,心情,什么樣的心情呢?(悠閑、自在)
4、配音感情誦讀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五、延伸
過渡: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1.課件出示
絕句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2.齊讀
師: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指名說、適時解答)
小結:像張志和一樣,他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通出來。
2、認識“塞”、“笠”、“鷺”。
3、想象詩詞畫面,理解詩詞含義。
4、通過詩句的拓展閱讀,體會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詞畫面,理解詩詞含義。
通過詩句的拓展閱讀,體會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揭趣,引入課題
1、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作者是張志和。
他的名字可不是爸媽爺爺取的,是皇帝給他取的。16歲時,他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皇帝封他做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今天,我們要學他的一首詞,學生讀課題。
2、漁歌子是詞牌名,每一行有規定的字數。文人再把詞填進去,還有的被譜上曲子加以歌唱。
二、讀詞,學習生字
(—)自由由讀詞
1、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讀字正腔圓。
2、二讀,節奏鮮明。
3、三讀,韻味十足。
(二)學習生字
你們看,這首詞里漏了幾個字。
西()山前白()飛,桃花流水鱖(gui)魚肥。青箬(),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寫“鷺”字漂亮的訣竅一一上面小一些,寬一些。師板書。
2、多音字:塞
阻塞(Se)
塞西塞山(sai)
塞車(Sai)
3、形聲字:笠
4、生字障礙已掃除,現在我們齊讀這首詞,同時做到字正腔圓、節奏鮮明、韻味十足。
三、品詩,想象畫面
(一)說畫面
有一句話說得好,詩詞中有畫,畫中有詩詞。張志和這首詞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拿起筆,把它圈出來。
1、學生動筆圈畫。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詞語展開想象。
由“西塞山”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么樣的畫面?老師的眼前出現了這樣的西塞山:
(1)西塞山上長滿了樹木,到處都是綠油油的。
(2)在云霧的籠罩下,朦朦朧朧。
(3)西塞山郁郁蔥蔥,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風衣。
2、這首詩中還有畫面。(出示:白鷺桃花、流水、斜風細雨、鱖魚肥)
你們選擇其中一個畫面來形容形容。
(1)一群潔白的鷺鷥鳥展翅飛翔在天空。
(2)桃花張開了粉紅色的笑臉,遠遠看去,如同彩霞一片。
(3)湖水清澈見底,如同碧綠的翡翠。
(4)風輕輕地吹著,雨兒編織著細絲飄灑灑。
(5)鱖魚在水里歡快暢游,有時還撲騰跳出水面欣賞美麗的
(二)寫畫面
你們說得真好,抓住了詞中的一個景物展開想象。從你們描繪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寫一行或者兩行詩句畫面。
試試我們的默契程度,一人讀自己寫的畫面情景,其他同學附和著讀詞的內容。
張志和把這景色寫的如畫一般足以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板書:熱愛自然
四、拓展,品詩情
這么美的景色,張志和當然不想回去。板書:不須歸
哥哥張松齡,擔心他被雨淋壞了,寫了一首《漁父》。
課件出示:漁歌子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兩遍。
2、會讀是小本領,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風暴雨且須還。
3、師扮演哥哥,學生扮演弟弟,整詩對讀,整句對讀。
4、因何不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聯系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張志和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做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5、張志和根本就不是釣魚,他釣魚不放魚餌,你們說他是來干什么的?
(1)可能就是喜歡這里的美麗景象。
(2)他覺得在這里很悠閑很自在。
師: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釣來清閑、飄逸,他太愛這樣的
生活了。讓我們再來誦讀。板書:追求自由
《漁歌子》教學設計
劉玲新
一、揭示課題,了解詞牌名。
師:同學們,請看題目:漁歌子,讓我們齊讀課題
生:(叫)漁歌子
師:讀得好,好在“子”的讀音非常正確,因為“漁歌子”是詞牌名,所以讀三聲,千萬不要讀輕聲。再讀!
師:同學們,詞牌一般來說它規定了詞的形式,與詞的內容關系不大,但本首詞正好是詞的內容的體現,那就請同學們猜猜“漁歌子”的含義吧。
(“漁歌子”顧名思義,就是漁夫打魚時唱的歌)
師:唱歌,心情一定是高興的,讓我們美美的再讀課題。
齊讀:漁歌子。
師:漁夫打魚,究竟唱了什么呢?在進入正式學習這首詞之前,請先看我們的學習目標,請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讀詞,并能達到背誦。
2、 我能簡單的說出整首詞的含義,感悟詩詞語言的豐富意蘊,體會漁夫悠
閑自得的生活情趣。
師:齊讀一遍好嗎?學習目標,預備起!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了,那,你能達到這些目標嗎?(能)聲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師相信你們!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自學指導,我們一步一步達到這些目標,好不好?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一):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出示課件: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認真聽錄音,要認真聽清每個字的讀音并思考:讀者用什么樣的心情在讀?并試著模仿一下,聽后要比賽誰模仿的最像,誰讀得最有感情。
師:再來聽一遍,注意每個字的.讀音和老師的問題。
預設:
老師征求一下同學們的意見,你們是愿意馬上就展示一下還是自己先試著讀一會兒?
師:同學們,課上最動聽的莫過于朗朗的讀書聲了,找同學讀讀這首詞? 師:都讀對了嗎?把你認為不好讀的字或詞帶領同學們讀一遍,好嗎? 西塞山 鱖魚 箬笠 蓑衣
(糾正)再找一位同學,正確的、字正腔圓的讀一讀。
師:恩,同學們,讀詩詞講究吟誦,因此,把語速放慢一些會更好,再試一試——
師:語速還要慢,聲音再響亮一些。 師:為了讓同學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能讀出自己的感情,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竅門:詞,古代是用來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寫好曲子,再填入詞,相當于現在的歌詞,既然是用來唱的,讀詞可就有講究了,古人吟誦有一定的規則:每個字的長短都有講究,一般一二聲的字讀長一點,,三四聲短促一些,來我們一起讀。我讀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注意與老師一樣的節奏,一樣的語速。(換位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讀出了自己的感覺,說明你們對這首詞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們了,請看自學指導(二)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看110頁書本注釋,看插圖,看看你能讀懂哪一句,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說出所有詩句的意思。
預設:(師照著名單,隨便叫人)
師:同學們大膽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你讀懂哪句就說哪句。
師鼓勵:同學們可真棒,不用老師講,自己就能說出詞的含義,真了不起,把掌聲送給自己吧!
三、細讀體悟。
師:同學們,一首好的詩詞,它不僅僅是詩詞,我們還可以把它當做一幅畫來欣賞。同學們,回顧一下,畫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還有一個人)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下面我們共同迎接更高難度的挑戰,請看老師給大家提供的自學指導(三)
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這幅畫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優美的音樂,聽老師讀這首詞,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物?你又聽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小提示:從景物的顏色、動物的情態、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發揮同學們獨特豐富的想象力,三分鐘后,看誰說得好)
生匯報
預設:
生1: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
師:“連綿起伏”這個詞用得很好。就這樣,還有誰來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幾行白鷺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魚簍里裝著自己親手釣到的魚兒,心中充滿喜悅??
師: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生1:鱖魚在水中嘻戲
生2:鱖魚在水中說悄悄話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聲音
生4:聞見了桃花的清香
生5:聞見了岸邊青草的味道。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美的畫面。難怪張志和的好友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這樣稱贊他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同學們,把你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這些美妙的感覺融入到這首詞中,好嗎?找生讀
指導朗讀:
師:白鷺如此的純潔、悠閑、自由自在,語速再慢些,聲音再輕些。讀出那份悠閑、寧靜。
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看,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游動于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讀出鱖魚的歡快!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張志和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微微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多么逍遙自在,讀出那份無憂無慮。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風再輕些、雨再小些!。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的說:晨曦微露的早晨,張志和緩步來到西塞山下,獨坐于橋頭溪畔,眼前那高飛的白鷺啊,那漫山遍野粉紅的桃花,還有那淙淙的溪流聲,如何不讓他陶醉,如何不流連忘返呢?斜飛細雨中,他一遍遍淺吟低唱:(生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走近些,走進張志和,走進詞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前,白鷺在展翅飛翔,忽而低懸于水面,濺起層層漣漪,忽而又峭立于樹梢指頭,忽而又飛向高空展現優美的身姿;岸邊的桃花在萬綠叢中顯得格外嬌嫩,發出陣陣清香;水里的鱖魚正是最肥美的時候,漁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蕩舟江上,盡心垂釣;任微風拂面、任細雨飄飄灑灑,多么逍遙自在、從容快樂。同學們,把他的那種逍遙自在,從容快樂,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生讀
師問: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景畫?
預設:一幅美麗、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癡如醉、美妙絕倫的風景畫? 全班吟誦:
師:讓我們靜靜的站在橋頭,任清風拂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同學們,讀吧,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師:我們剛才反復吟誦,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讀出了詞中人,但還不夠,還要讀懂作者的內心,走進他的心靈深處。課前老師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張志和,皇上愛其才,封官又賜名,張志和心性耿直,后來他因得罪了權貴,被免去官職,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他討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出示古詩:全班讀)
2、師生和詩:
師:同學們,先自由的讀一讀,哥哥在勸弟弟干什么?(快點回家)這樣吧,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我來催催你們,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中的語句來回答。認真聽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由慢到快)
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正因為張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
3、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假如你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