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1
這是行香子教學設計一等獎公開課,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咸陽城東樓 【作者】許渾 【朝代】唐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節奏劃分】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注釋】 ⑴咸陽:今屬陜西。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唐代咸陽城隔渭水與新都長安相望。 ⑵蒹葭:蘆葦一類的水草。蒹,荻;葭,蘆。汀洲:水邊之地為汀、水中之地為洲,這里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 ⑶...
【全文】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前言】
《行香子·述懷》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它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后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注釋】
⑴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燒香,調名本此。平韻雙調小令。《詞譜》以晁補之詞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后段八句三平韻。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諸體。
⑵塵:塵滓,細小的塵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內藏風帆十幅。酒滿一分則一帆舉,十分為全滿。
⑷虛苦:徒勞,無意義的勞苦。
⑸嘆隙中駒:感嘆人生短促, 如快馬馳過隙縫。隙中駒:語出《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⑹石中火,夢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歷。石中火,語出北齊劉晝《新論·惜時》:“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而過。”夢中身,語出《關尹子·四符》:“知此身如夢中身。”
⑺“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開口誰親:有話對誰說,誰是知音呢?
⑻陶陶: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樣子。“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
【翻譯】
題為述懷,不免有嘆。縱是灑脫豁達如東坡者,對酒當月,仍不忘塵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著是自己身外之身;銀月一輪,寄托著是自己夢中之夢。于是乎,放眼未來之閑時,可得頭頂輕松松一片云,手撫悠悠然一張琴,陶樂溪邊,再飲一壺真正的舒懷酒。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其實社會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 做個閑人,何其難呢?古人也只能感嘆: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看到這些詞句時心情震蕩,心弦被觸動,然后就夢想著也會有那天那時,做個閑人歸去,品茶彈琴,看書采菊。
【鑒賞】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后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里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里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于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說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
“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
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向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并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這多清高而富有詩意!蘇軾是一位思想復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愿望,臨到晚年竟被遠謫海南。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現在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季節,這樣的季節往往會使人詩性大發,此時此刻,你最想為大家朗誦哪首詩詞?
請生朗誦……
2、同學們為大家帶來了這么多優美的詩詞,今天我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首詩《夏日絕句》,是同學們在練習二中接觸的一首詩歌。多媒體出示:《夏日絕句》
請生讀詩歌,說說作者是誰?從這首詩歌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清照?生回答……
師介紹:這首詩歌是李清照40多歲時寫的,那時兵荒馬亂,國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經過項羽兵敗自刎的烏江渡口,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句。生齊讀詩歌。
今天我們要一同學習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詞。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李清照和詞的相關知識。多媒體出示:李清照和詞的相關介紹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多媒體出示《如夢令》
二、讀詞
1、詞,是古代的一種歌詞,它有著很強的節奏感,請同學們拿出筆,用雙斜線給詞分分節奏。然后請生按照節奏讀詞,要求讀出節奏美。
2.說說為什么這首詞很順口,讓人讀來朗朗上口?——+押韻,那這首詞押的什么韻?——暮、路、處、渡和鷺的韻母都是U。請生齊讀這首詞。
三、品詞
1、其實一首詞也就講述了一個故事,(板書:故事)自由讀詞,同桌交流一下,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師相機板書:沉醉、誤入、驚起
A、“沉醉”僅僅是因為喝醉酒了嗎?還被這無限的夕陽美景給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誰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請生讀第一句話。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品讀“沉醉”:還有什么也醉人呢?請生讀出濃濃的醉意。請生也來醉一次,讀第一句話。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該回家了,乘興而來,興盡而歸——“興盡”是什么意思?盡美酒、盡美景,也可以說是盡興……請生也來盡興一次,請生讀第二句話。
過渡:為什么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酒喝的大醉,還因為天色在逐漸變黑。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①,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注】①《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像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短暫。
(1)本詞上闋前三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2)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什么意思?從這兩句來看,詞人真的想歸隱嗎?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以景起興,引起下文的抒情議論,引發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索,為下闕抒發不如歸去之意做鋪墊。(3分)
②對比反襯。幽靜的夜晚,如銀的月色,滿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與下文人生中為名利勞神費力做對比,反襯追名逐利的無聊。(2分)
(2)這首詞的確流露了詞人在政治上的苦悶情緒,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一種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里如過眼云煙,建功立業的抱負難以實現,于是想到遠離官場,歸隱田園;(2分)但幾時歸去表明作者并不厭棄人生,只想功成身退,從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曠達。
鑒賞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環境: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后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里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里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于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說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向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并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蘇軾是一位思想復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愿望,臨到晚年竟還被遠謫海南。
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人生很短暫,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虛無,就像偶爾掠過墻縫的陽光、又像燧石取火閃過的火花,或者是黃粱一夢中一段不切實際的經歷,都是稍縱即逝、無法真正擁有的。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閑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云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這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者讀后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行香子詞音節流美,堪稱詞林中之佳調。 上下片領格字用去聲,領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韻,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韻。東坡此詞可為定格之典范。在韻律上此詞雖不如《行香子過七里瀨》優美,但也很不錯,尤其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兩段排比,很有韻律美。
人生苦短,懷才不遇,建功無望,入仕之時亦生退隱之心,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間的沉淪,有避世的歸隱,而蘇軾是豪放達觀之人,且陶陶、樂盡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煩惱。此詞雖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據宋人洪邁《容齋四筆》所記,南宋紹興初年就有人略改動蘇軾此詞,以諷刺朝廷削減給官員的額外賞賜名目,致使當局停止討論施行。可見它在宋代文人中甚為流傳,能引起一些不滿現實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