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6
這是兵車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兵車行》的主旨及其表現手法。
2、賞析《兵車行》的'構思技巧和場面描寫。
教學步驟:
一、解題: 行,古代詩歌的一體。如《琵琶行》。
二、誦讀課文:(正音)耶娘 yé 干云霄gān 點行頻háng 荊杞 qǐ
三、 理解思想內容
1、閱讀課文注釋①,整體把握詩作:
①詩史: 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
②主旨: 再現時代的苦難,并揭示苦難的根源。
③時代: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發動頻繁進攻,百姓苦不堪言。[資料]
2、結構分析
見——送行的場面
聞——征夫的述說
3、閱讀第一段:送行的場面
走[倉促、焦急] 牽衣[留戀、不舍] 頓足[悲痛、憤怒] 攔道[阻止] 哭[無奈、愁苦]
南朝文學家江淹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的濃墨重彩的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4、閱讀二、三段——征夫的述說
① 串講詩歌二、三段內容
②討論:從內容上看,你認為那些語句對表達詩歌主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行人但云點行頻”“點行頻”是全詩 的“詩眼”,點出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
四、藝術特點賞析
1、構思技巧 ①客觀敘述 ②見聞結合
2、場面描寫 ①喧囂混亂,令人同情的送行場面 ②凄慘陰森,令人恐懼的戰場鏡頭
五、再讀課文,布置作業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1、談談《兵車行》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
2、簡析《兵車行》的構思技巧
3、談《兵車行》中的場面描寫
六、板書設計:
兵車行走(慘別)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果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點行頻(慘事)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因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導學新概念]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 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爭為題材的詩。《兵車行》是第一篇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記錄了統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資料顯示屏]
杜甫是我國文學最偉大的政治詩人。關心社會時事,關心國家大計,在詩人說來是一種不可阻止的、自覺的要求。詩,在杜甫的手里,不僅是抒發感情、摹寫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預時事、指責國政乃至評論軍事策略的手段。(《中國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403頁)
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 》)
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元稹)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 ……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錄自《唐詩鑒賞辭典·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上海辭書出版社1519頁)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教師資格證# 導語 設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黷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見#教師資格證# 導語 設計)
二、簡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 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 "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章法嚴密。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進。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①重墨鋪染。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接著展現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奔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江淹《別賦》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設計B
比較閱讀
比較《兵車行》和李白《古風·其十九》兩首詩在藝術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閱讀
杜甫在長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窮困,使他的創作視野從個人轉向了全社會,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日益鮮明。
結合《兵車行》的學習,研讀杜甫同時期寫的《前出塞》《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詩,體會杜詩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
提示:《前出塞》寫天寶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麗人行》作于天寶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天寶十四載十月、十一月間。這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唐玄宗與楊貴妃正游玩,而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其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沒傳到長安,然而詩人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已顯示出社會*的端倪。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傳誦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貧富的懸殊。
設計C
閱讀訓練
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幾個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就下面兩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現技巧:
[參考答案]
第一層(開頭四句)邊城軍情緊急,派人飛馬傳遞文書,要求增兵。第二層("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卻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層("借問"至"豈全生")先寫征兵緣由,次敘應征戰士告別親人時的慘狀,后寫出征云南無異送死。第四層(最后兩句)詩人提出"修文德"以消滅戰爭的主張。
說明:如將第一、二層合并或將第三層再分為三小層,也可以。
三幅畫面是:①羽檄飛馳,喧呼救邊;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戰士出征,親人送 行,日月無光。詩人借此諷刺了當權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表達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對開邊戰爭的立場。
(1)杜甫的詩通過征失的訴說,揭露了開邊戰爭給農村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并控訴了 統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這些都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可見杜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李詩。
(2)李白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其中明顯地表現了他的個性色彩,例如以群鳥夜鳴來烘托人們因救邊而發出的喧聲;用天象來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現實生活中的細節,他寫人民的疾苦都很具體。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系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誦讀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把對詩歌的理解通過誦讀表現、傳遞出來。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人背誦《論語》片斷,并作翻譯及講析。
二、導入新課
1、要求學生背誦《石壕吏》。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石壕吏》中的詩句。詩歌表現了詩人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和對人民深深的同情。這些詩句至今還依然縈繞在我們的耳邊。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他為人民呼喊的杰作。這就是詩人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黷武,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的凄慘景象時而寫的《兵車行》。
三、初步感知,把握基調
1、根據課文注解,疏通詩意。
2、朗讀全詩
提示: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戰士,這是詩人親眼所見,要表達出詩人“窮年憂黎無,嘆息腸內熱”的感情,聲音應沉重一些。第二段開頭兩句是詩意轉換處,可以讀得平緩些,聲音稍稍放低,但“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總綱,須重讀。第三段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當用較柔和的調子讀,而后半段則應低回,聲調凄楚。
四、誦讀指導
(一)指導第一段
1、假想你就是閱盡人間滄桑的詩人杜甫,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場景?哪些鏡頭在你頭腦中越發清晰?
(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詩作的理解。)
2、你覺得整個畫面基調應該是什么顏色?為什么?
(結合寫作背景,共同討論交流)
提示:第一段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
遠景:天空,滿天陰霾。一隊隊人馬全副戎裝,從天際處行來,又消失于天際處。路旁是無以計數的百姓。……
中景:馬路黃土,黃土揚天,昔日的咸陽橋也遮蔽不見,士卒疲憊,一言不發,扛搶插箭走來。人頭攢動,張日遠望……
近景(特寫):軍官揚鞭唱斥催促,老父流淚,老嫗呼天抱地,跺腳長嚎。婦女攔道,兒子征衣……這一別乃是訣別。
3、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最清晰的是什么聲音?
提示:轟隆隆駛過的戰車聲、號哭聲、隊伍行軍的腳步聲、戰馬嘶叫聲、馬蹄聲、風吹旌旗聲、喧鬧的混雜不清的人聲。
最清晰的是交織成一片的哭聲、呼叫聲、壓過車聲馬聲。
4、這些所見所聞,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提示,為此震撼:有吭驚、緊張,又有沉痛。
語速稍快,基調是無限凄涼的。這種情感要通過重音、強調、停頓、語速的變化來強調。
(二)指導第二段
1、“行人”向“道旁過者”講了他們怎樣的凄慘經歷?朗讀時應是什么口吻?
提示:統治者連年征夫作戰,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點行頻”應重讀。“十五”“四十”“頭白”“北”“西”等字應重讀。它們主要強調時間久、地域廣。
2、你認為詩中哪句話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如何讀?
提示:“武皇開邊意未已”。
讀時既要強調武皇窮兵黷武地開邊的“氣勢”,“武皇開邊”重讀。又應讀出憤怒的指責和諷刺意識,“武皇開邊——意未已”,后面停頓可稍長,“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現出嘆婉無奈。人民對統治者敢怨而不敢言,只有無奈地嘆息,低聲責怨。
(三)指導第三段
1、教師范讀,串講此段大意。
2、注意把握以下詩句:
⑴長者雖有詞,役夫敢申恨?
⑵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⑶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⑷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朗讀中品味了詩歌語言,通過想象補充了詩中的空白、細節,再現了《兵車行》中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體會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我們通過讀又把這種情感準確地傳遞了出來。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通過《兵車行》的學習,希望大家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能有一些感悟。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兵車行》;
2、完成《優化設計》中的練習。
附:板書設計
兵 車 行
杜甫
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 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
“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系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閱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內容選取: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展知識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三)過程安排:
1、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信息,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進行創造性的想象,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作風格,通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著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讀。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發揮創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一)導入:介紹杜甫,導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于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說是征討南詔,多取后一說。《資治通鑒》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
(二)學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四)分析詩歌第二段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征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說明了什么?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唐皇朝統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五)分析詩歌第三段
1、讓學生齊讀后說說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
2、問:對于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現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觀念的轉變呢?——戰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六)擴展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藝術風格有什么不同。可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為課后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七)小結: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現在讓我們聽著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郁怨憤的基調。
(放錄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