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2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論語學而篇教案,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一些基礎規范,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全書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
2、培養學生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5、指導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規范。
三、教學內容:
《弟子規》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并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五、學習時間:
1、每周安排一節誦讀時間,平均每節課學習16句。
2、利用中午課前預備時間復習鞏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七、學習內容具體安排:
第一周:學習《弟子規》“總敘”
第二至六周學習“入則孝”
第七至九周學習“出則弟”
第十至十四周學習“謹”
第十五至十八周學習“信”
第1課 《弟子規》總敘
學習目標
1、從總體上了解《弟子規》。
2、會背《弟子規》總敘。
3、大體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
重點
會背《弟子規》總敘。
難點
大體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
教具
準備《弟子規》音頻
教學過程
一、介紹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弟子規》中的“規”,當然就是指規矩、規則。
你們知道“弟子”指的是誰嗎?明確:實際上這個“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針對每個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規》中談到的規矩禮節是同學們甚至是老師都應該遵守的。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古訓——《弟子規》。
《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們學習總序。
二、學習《弟子規》總敘
1、聽泛讀《弟子規》總敘: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2、教師領讀。
3、學生試讀。
4、指名讀。
5、齊讀。分行讀。
6、同桌練習背誦。
7、小組競賽背誦。
三、理解“總敘”的意思。
“總敘”概括了《弟子規》的主要內容:
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言語行為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做學問了。
有余力則學文——當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備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
四、講故事:《大舜的故事》
——孝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五、禮儀
1、回答問題要舉手,回答問題要起立。
2、學習鞠躬。
六、作業
1、背誦《弟子規》總序。
2、回家給父母捶捶背。
第2課 “入則孝”之“父母呼”
學習目標
1、復習《弟子規》總序。
2、學習“入則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學生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不但孝,關鍵是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重點
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難點
理解意義,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準備
音頻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齊聲背誦。
2、是否為父母捶背。
二、學習“入則孝”之“父母呼”
1、聽泛讀“入則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2、教師領讀。
3、學生試讀。
4、指名讀。
5、齊讀。分行讀。
6、同桌練習背誦。
7、小組競賽背誦。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應勿緩”,“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他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時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怎樣做的?
怎樣做才能更體現“孝”呢?
延伸:
父母呼應勿緩;老師呼應勿緩;長輩呼應勿緩;同學呼應勿緩。
2、“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要恭恭敬敬地聆聽。
4、“父母責,須順承”:如果你做錯了事情,父母責備你的時候,你應該接受教訓,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夠成為孝敬父母、懂禮貌的孩子。
四、講故事:《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五、禮儀
1、見到長輩、老師要主動問好。
2、父母、老師、長輩,要求做的事情,要盡量做好。
六、作業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
2、熟讀《論語·學而篇第一》中的四則,并能做到當堂成誦;
3、初步了解孔子對學習、做人、修身的一些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并背誦《論語·學而篇第一》中的四則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2500多年前,在我國山東省,誕生了一位我國最偉大的教師。這位教師勤奮學習,博學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甚至影響了全世界。美國曾經出版一本《名人年鑒手冊》,其中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他被排在第一位。這位偉大的教師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像)
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別優秀的有72人。孔子用他自己的言行給了他的弟子們深遠的影響。孔子去世后,他的這些弟子將他和弟子們的言行整理編成一本書,這本書就是《論語》(板書:《論語》,提醒注意“論”的讀音),這本書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本書,學習其中的部分內容。(板書:四則)
(二)學習第一則
1、講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讀書,他時而大聲朗誦,時而低頭思考,時而為書中的內容拍案叫好。讀著讀著,孔子感覺到一種快樂的情緒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蕩漾開來,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簡,在其中一片上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課件出示這個句子)
放下毛筆,他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陣急促的馬蹄聲。
“是我的朋友們來看我了嗎?”他一陣欣喜,又拿起筆,在竹簡上寫下另一行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課件出示這個句子)
“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管來的是誰,我都可以把我讀書的心得、體會告訴他,他也可以和我談談他最近的收獲,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孔子靜靜地等待著,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馬蹄聲并沒有停下來。孔子嘆了嘆氣,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簡上寫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課件出示這個句子)
他想,我日積月累地做學問,可是有誰能夠理解我呢?哪怕沒有一個人理解我,我都要寬厚待人,不惱怒,不怨恨,這樣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2、(出示完整的第一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一則論語。
3、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今天學習的內容和我們平常學習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4、引導學生匯報。
5、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1)朗讀速度慢;(2)停頓多;(3)語氣詞多;(4)字數很少,但是意思很豐富。
6、師領讀,提醒學生注意讀音和停頓。(板書:停頓)
7、師再次領讀,指導學生在停頓的地方畫上“/ ”,并告訴學生:朗讀時的停頓不是截然斷開,一定要有氣相連。
8、(出示標有停頓的句子)學生齊讀,注意停頓。
9、引導學生提問,相機解釋“子”、“曰”、“說”、“慍”的意思,解釋“說”的讀音。(板書:說——悅,說:喜悅,慍:惱怒)
10、指導學生注意句子的語氣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這三個句子中都有一個“乎”字,這其實是表示一種語氣(板書:語氣),請大家看看,這里的“乎”是表示一種什么語氣?(問的語氣)問誰?(問自己)所以朗讀的時候還要讀出自己問自己的語氣來。
11、師范讀一遍,然后引讀兩遍。
12、全班齊讀兩遍。
13、全班背誦。
(三)學習第四則
1、(課件出示這一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請大家看看這一則論語,和剛才我們學習的一則論語有什么共同點?(都是問句,都有“乎”這個語氣詞)
2、學生自由讀讀。
3、指名學生讀。
4、師簡單介紹曾子(曾子名叫曾參,是孔子的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提醒學生注意“省”的讀音,并解釋意思。(板書:省:反省)
5、師范讀,學生在書上標好停頓。
6、(出示標有停頓的句子)學生根據標好的停頓再次齊讀。
7、全班齊讀兩遍。
8、引導學生猜猜這一則的意思。
9、師簡單說說這一則的意思:曾子是一個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幫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用?老師教過的知識有沒有復習?曾子的這種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10、師生齊讀一遍。
(四)學習第二則
1、孔子還有一位弟子,叫有子,他對于孝,對于禮,對于學,得到了孔子的真傳,他曾經這么說(出示第二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學生自由讀讀。
3、師提示“弟”、“好”、“鮮”的讀音,(板書:弟——悌)解釋“悌”、“好”、“鮮”的意思。(板書:好:愛好,鮮:少)
4、學生再讀。
5、師范讀,然后引導學生說說應該怎樣停頓,在書上標出來。
6、學生齊讀三遍。
7、教師簡單說說這一則的意思:孝敬父母,順從兄長,而喜歡觸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觸犯上級,而喜歡造反的人還沒有。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有了。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8、自由朗讀,力爭背誦下來。
9、全班試背。
(五)學習第三則
1、講述故事:唐玄宗時期,有一個人名叫李林甫,在朝中擔任宰相,皇帝很信任他。這個人嫉妒心很強,對有才能的人或皇帝信任的人恨之入骨,總是想辦法除掉他們。他對這些人花言巧語,表面上十分和善,心里卻時時在盤算著謀害他們的詭計,所以有些人即使被他謀害了都不知道。后來人們終于識破了他的假面具,都說他是一個“口蜜腹劍”的人。
2、引入第三則:其實像李林甫這樣的人,孔子早就告訴過我們(出示第三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自由讀讀。
4、指名說說自己的理解。
5、全班齊讀三遍。
6、全班一起背誦。
(六)四則合誦
1、學生按照《論語》順序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四則。
2、分組輪讀。
3、全班齊讀一遍。
4、(出示四則論語)配樂朗誦一遍。(點擊播放音樂)
5、全班齊背。
(七)總結
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學習《論語》,我們可以獲取很多很多知識,而且《論語》能教給我們的知識還將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多。希望大家課后能繼續讀《論語》,背《論語》,學《論語》,讓我們在《論語》的陪伴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出示這個句子,全班齊讀,在朗讀中結束教學。)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聯系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局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于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后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余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于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獲。
至于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了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了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么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么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后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課程理念:
《弟子規》被譽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全文雖然僅有1080個字,360句,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概括得淋漓盡致。德慧幼兒園以《弟子規》為本校特色課程,強調幼兒教育的根本是先學做人、后學做事,也就是先培養德行,后學習知識技能,這完全符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學習踐行《弟子規》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礎,有利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我園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弟子規》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作為我園園本教研的主要工作。
(二)課程目標:
1. 家庭禮儀:培養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關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家中親人。教育學生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2. 校園禮儀:培養學生的愛心,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培養學生的禮貌習慣,每個小朋友見人鞠躬問好,禮貌友愛。
3.社會禮儀:見長輩鞠躬問好,對不起謝謝等禮貌用語常掛嘴邊;教育學生誠實守信,不說假話。
(三)課程培養目標:
1、學習中國古代的一個禮節——鞠躬。表示尊敬他人、謙虛、誠懇等。
老師示范:雙手放在褲線的兩旁,低下頭同時把腰輕輕的彎下去,正確的姿勢看到自己的腳面。手臂自然下垂。有的表示誠意鞠躬到90度。
①下課時鞠躬說:老師您辛苦了; ②見到長輩鞠躬問好
③放學到家后要說聲:媽媽(爸爸、爺爺、奶奶) 我回來了
④學會和小朋友們禮貌用語:“請大家多多關照”。“希望大家喜歡我”。“我想和大家做朋友”等。也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去想象。
課程提問:讓小朋友舉手自己來說,對多少個人鞠躬問好,直到養成習慣。
2、培養學生的孝心和感恩之心,比如為母親盛一碗飯,或者為父親倒一杯水;幫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老師示范:比如:擺放碗筷、擦桌子、掃地、倒垃圾;為父母捶背、按摩。
可以根據情況任選兩樣來做,①擦桌子 ②掃地 ③為父母捶背說爸爸媽媽辛苦了 課程提問:讓小朋友舉手自己來說做了哪些?反復強調,直到養成習慣為止。
3、培養學生遵守承諾的品德,“一諾千金”。遵守對他人的承諾,也要遵守自己對自己的承諾。
老師示范:比如答應小朋友們的獎勵一定會做到。 ①某某小朋友答應別的小朋友~~~~~~~~~~~
②比方某某小朋友學習弟子規以后下決心要改掉亂放東西的壞習慣,這些話雖然是沒有別人聽到,但是也是承諾,是自己對自己的承諾,同樣應該牢牢遵守。
(四)《弟子規》學年目標:
德慧幼兒園《弟子規》學年目標的擴展,加寬,以及進一步具體化。
一、小班
1、《弟子規》學習程度(初步了解?)
2、見人主動鞠躬問好。
3、樂意用雙語主動招呼熟悉的人,學習使用禮貌用語。
4、具有幫助他人的意識,能在成人的啟發下,愿意幫助他人。
5、節日活動中,感知爸爸、媽媽、老師的辛苦和關愛,喜歡周圍的小朋友。
二、中班
1、《弟子規》學習程度(會背誦?)
2、學會禮貌待人,知道愛清潔、講衛生,懂得保持公共環境整潔。
3、有初步的責任意識,能關注熟悉的人和弱小的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
4、愿意幫助集體做事,有愛勞動的習慣。
5、能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人產生認同感、親切感,能覺察并尊重他人的情緒和 需要。愛父母、教師、長輩。
6、能關注身邊老人的身體和需要,愿意幫助老人,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進一步認識、感知節日活動的由來,初步了解節日活動的主要習俗,愿意在節日中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感。
8、進一步感知中國傳統節日,樂意體驗民間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萌發愛祖國的情感。
三、大班
1、《弟子規》學習程度(會背誦和講解故事?)
2、體驗人與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樂,尊重他人的意見和需要
3、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規則意識,學習評價自己和同伴,能夠多發現別人的優點 4、學做值日生,愿意為弟弟妹妹、為他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在民俗節日活動中,體驗節日活動中積淀的尊老敬老、親情友情、勤勞節儉等豐富的中國傳統美德
6、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同伴的講述,會主動用語言與人交往。
《小班父親節活動教案5篇》:小班父親節活動教案5篇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活動課,讓孩子知道6月份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理解爸爸的工作辛苦,快來看看小班父親節活動教案吧。
《小班數學教案大全10篇》:《小班數學教案大全10篇》供各位幼兒園教師參考學習,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數學教案大全10篇,歡迎收藏學習!
《大班特色活動教案10篇》:第1篇、大班主題綜合活動小陀螺教案反思活動目標:1.學習紙陀螺的制作方法,探索發現陀螺轉動的有關因素。2.體驗自制玩具的愉悅和成功感。活動準備:1.每桌卡片若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各種圖形片若干)2.火柴棒、牙簽。3.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