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2
這是什么時候用動能定理,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什么時候用動能定理第 1 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物理動能定理教案【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分別學習過做功和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常用于解決運動學問題,學習好動能定理非常重要,并為后一節的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在這里再次采用這種方法,使學生更加熟悉。
物理動能定理教案【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動能定理怎樣揭示功與能的關系。
物理動能定理教案【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新課導入
回顧勢能和動能的概念,
由能源問題引出動能概念,動能大小由什么因素決定?
在城市道路上行駛的轎車與在高速道路上行駛的轎車,哪個動能大?100米比賽時運動員的動能與飛行的子彈的動能,哪個大?質量為5kg的鉛球離手時的速度為了10m/s,鉛球離手時的動能是多少?
活動2【活動】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題
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題:
一架飛機在牽引力的作用下(不計阻力),在起飛跑道上加速運動,速度越來越大,問:
①飛機的動能如何變化?為什么?
②飛機的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牽引力對飛機所做的功與飛機動能的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2.學生討論并回答
①在起飛過程中,飛機的動能越來越大,因為飛機的速度在不斷增大
②由于牽引力對飛機做功,導致飛機的動能不斷增大
③據功能關系:牽引力做了多少功,飛機的動能就增大多少
3.滲透研究方法:由于牽引力所做的功和動能變化之間的等量關系,我們可以根據做功的多少,來定量地確定動能
活動3【講授】動能定理
通過例題讓學生推導出來力對物體做工與動能變化量的關系,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再通過對原題變形,來開闊學生的思維。得出動能定理關系式。
活動4【練習】典型例題
例1: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m =5×103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的路程為s =5.3×102m時,達到起飛的速度 v =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k=0.02),求飛機受到的牽力。
例2:一球從高出地面H處由靜止自由落下,不考慮空氣阻力,落到地面后并深入地面h深處停止,若球的質量為m,求:球在落入地面以下的過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
7.動能和動能定理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7.動能和動能定理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新課導入
回顧勢能和動能的概念,由能源問題引出動能概念,動能大小由什么因素決定?
在城市道路上行駛的轎車與在高速道路上行駛的轎車,哪個動能大?100米比賽時運動員的動能與飛行的子彈的動能,哪個大?質量為5kg的鉛球離手時的速度為了10m/s,鉛球離手時的動能是多少?
活動2【活動】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題
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題:
一架飛機在牽引力的作用下(不計阻力),在起飛跑道上加速運動,速度越來越大,問:
①飛機的動能如何變化?為什么?
②飛機的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牽引力對飛機所做的功與飛機動能的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2.學生討論并回答
①在起飛過程中,飛機的動能越來越大,因為飛機的速度在不斷增大
②由于牽引力對飛機做功,導致飛機的動能不斷增大
③據功能關系:牽引力做了多少功,飛機的動能就增大多少
3.滲透研究方法:由于牽引力所做的功和動能變化之間的等量關系,我們可以根據做功的多少,來定量地確定動能
活動3【講授】動能定理
通過例題讓學生推導出來力對物體做工與動能變化量的關系,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再通過對原題變形,來開闊學生的思維。得出動能定理關系式。
活動4【練習】典型例題
例1: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m =5×103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的路程為s =5.3×102m時,達到起飛的速度 v =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k=0.02),求飛機受到的牽力。
例2:一球從高出地面H處由靜止自由落下,不考慮空氣阻力,落到地面后并深入地面h深處停止,若球的質量為m,求:球在落入地面以下的過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
什么時候用動能定理第 2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適用范圍、簡單應用。
?3.培養學生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分析實驗現象、處理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探究和驗證過程中掌握觀察、總結、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
?3.經歷科學規律探究的過程、認識探究的意義、嘗試探究的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演繹,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興趣。
?2.通過探究驗證培養合作精神和積極參與的意識。
?3.用簡單儀器驗證復雜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不畏艱辛敢于進取的精神。
?4.領略自然的奇妙和諧,培養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
教學重點
1.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2.演示實驗的分析。
教學難點
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資源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對動能有了感性認識,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通過前幾節的學習,了解了功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初步了解了功能關系。
?對物體做的功與其動能的具體關系還不清楚,這就是本節重點解決的問題。
教學方式
啟發式、探究式、習題教學法、類比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儀器
斜面、物塊、刻度尺、打點計時器、鐵架臺、紙帶
教學設計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提問:?能的概念
?功和能的關系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的動能的概念
?動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動能和做功的關系。(猜想)
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發生轉化。
?由于物體運動而具有的能。
鞏固上節內容
?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設問啟發思考
探究動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多媒體演示:滑塊A從斜面滑下與物塊B碰撞。
?實物演示:
?結論:?從功能關系定性分析得到:物體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則動能越大。
?探究動能與質量、速度的定量的關系。
學生描述看到的現象:
?讓滑塊A從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時把物塊推得遠,對物塊做功多。
?讓質量不同的滑塊從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質量大時把物塊推得遠,對物塊做功多。
?學生總結動能的相關因素:物體的質量和速度。
定性分析
?
??培養學生分析試驗現象的能力
探究做功與動能的關系
多媒體演示:飛機加速,飛機動能變化的原因?
?定量分析:應用牛頓運動定
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
?物理情景
問題
1.猴子從樹上自由下落(投影)
重力做功與速度關系
2.飛機在牽引力阻力作用下起飛(投影)
牽引力、阻力做功與速度關系
?歸納:?物體的合力/做的功等于/這個物理量的變化,得到式子:/
這就是動能定理。
?由功能關系和動能的定性表述,只能用/這個物理量表示動能。
?板書:動能、動能定理
由于牽引力對飛機做正功,導致飛機的動能增大。
什么時候用動能定理第 3 篇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動能定理是一條適用范圍很廣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學中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它的應用貫穿于以后的許多章節,但該節內容又是學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導這一定理時,由一個恒力做功使物體的動能變化,得出力在一個過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要求學生通過做功轉化成其它能量的數學描述,了解動能的概念。
2.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時學生已學過了動能的初步知識,這為本節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系,為實驗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做好鋪墊。
3.教學環境分析
本課是與紅旗中學的同課異構活動,教學活動選擇多媒體教室的教學環境。活動中學生通過對教師精心設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的理解明確學習任務,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進行體驗學習活動。
二、教學目標:
①理解動能的概念。
②熟練計算物體的動能。
③會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掌握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
三、教學過程:
1.激發情感導入:授課時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播放錄像,錄像內容日本海嘯,涌動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無數條生命,摧毀無數房屋……學生觀看錄像后,教師提問,海水為什么具有這么大的破壞力。同學們自然會回答運動的海水具有能量,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學上稱為動能,前面我們學習過,某個力對物體做功一定對應著某種能量形式的變化,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的關系,本節就來尋找動能的表達式。
2.理論推導,定量描述,讓每一位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每一位同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1)學生分析情境。
(2)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關鍵句,通過提示引發學生思考,并通過步步思考、推理,引導學生一步步接近目標。
(3)讓學生根據推導結果,并結合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式子右側對應初末狀態的某個物理量的變化,而左側正好等于力對物體做的功功,某個力對物體做功一定對應著某種能量形式的變化,所以1/2mv2對映的也是一種能量,這個物理量既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也與物體的速度有關,所以這就是我們探尋的動能的表達式。
動能的大小:Ek=1/2mv2
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m越大Ek越大:v越大Ek越大。
然后請同學們對動能進行理解,物體的動能變化,速度一定會變化嗎?物體的速度變化,動能一定會發生變化嗎?
3.對推導結果進一步分析,得到物理中另一重要的定理——動能定理
再來回顧我們剛剛得到的結果,等式右側是動能的變化量,等式左側是外力所做的功,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這就是動能定理。
W=1/2mv22-1/2mv12
這是動能量理的表達式(強調,寫動能定理表達式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動能的增量,即末動能減去初動能,然后舉幾個例子請同學們寫出動能定理的表達式,鞏固提高)
例:質量為 m=3 kg的物體,在水平恒力F=9 N 作用下從靜止開始運動,當物體位移 x1=8 m 時撤去推力。物體與水平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 ,g取10m/s2。
寫出有恒力 F 作用過程中的動能定理表達式:
寫出撤去恒力 F 后減速到 0 過程中的動能定理表達式:
分析:
一、教學目標達成:
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目標明確,具體,恰當,具有可操作性,落實到位。教學設計無知識性、科學性和思想性錯誤,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知識知識容量合理、知識銜接自然有序,注重聯系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把握:
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緊扣教學目標,恰當地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試圖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安排有序,符合認知規律,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步驟嚴謹,過渡自然,時間安排合理。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基礎,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課堂教學內容容量適度,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課堂提問有針對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4、根據學科特點、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選擇體現啟發式教學原則的、合適的教學方法,并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直觀性。
5、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問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時間分配合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大,主動性強。
四、作業布置:
緊扣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針對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手把手教習。
不足之處:從整個教案來看,雖然明了易懂,但教學內容對于學生過于簡單,有些動能定理的應用如適用于變速、曲線運動沒有及時補充到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本節課的重點是動能及動能定理,而動能定理的應用又在高中物理占有一席之位,如果要加延伸,可能會模糊本節課的重點,對學生而言也是極大的負擔,所以本節課可以加入一些其應用,但不應貪多,否則不利于教學。
什么時候用動能定理第 4 篇一、教學目標高一物理《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會用動能定理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靈活運用動能定理。
(2)培養學生演繹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理論探究的興趣。
(2)激發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同一問題的興趣,會選擇用最優的方法處理問。
(3)培養學生領會自然規律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處于《高中物理新課標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它貫穿于這一章,是這一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新課標在講授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一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入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講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系這一線索。考慮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講述,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老師講的輕松,學生學的明白。
三、教學重點
1、動能概念的理解。
2、動能定的推導。
3、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四、教學難點
1、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考慮到所講授的學生已達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學習鍛煉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也有較好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斷能力。講授這節課應該比較容易。學生在前面分別學過做功和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常用于解決運動學的問題,學習好動能定理非常重要,并為后一節的《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相結合的科學探究方法,在這里采用這種方法,是學生進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以講授法為主多媒體手段等為輔,配合學生的自學、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法和學法。
一、引入新課
以一道例題引入新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例:一水平放置的圓盤可繞豎直轉軸轉動,質量為m的物塊放在圓盤上
離轉軸的距離為R,物塊隨轉盤由靜止開始轉動,當轉速增加到一定值時,
物塊即將在轉臺上運動。已知物塊與轉盤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u,求在這一
過程中摩擦力對物塊所做的功?
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道題目是典型的功能關系轉換,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這道題以他們現有的知識難以解決。這樣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提問
1、什么叫動能。
2、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動能,提出這兩個問題便于學生回憶,有助于新課的講解。
三、新科講解
主要以板書配合多媒體講授,概念以多媒體形式展示,動能定理的推導以板書形式為主。這樣設計主要是便于學生門理解記憶,因為物理公式以及定理定律都不能死記硬背,應該理解記憶。要不然就會出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講解開課時引入的例題
解:分析:運動整個過程中重力、支持力、
向心力都不做功,做功的只有摩檫力,而且摩檫力
是變力,因此設想用動能定理。
小物塊的初動能為: ①
小物塊的末動能為: ②
此題轉換為求小物塊的末速度v,小物塊做圓周運動時的向心力由摩檫力提供,并且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檫力。于是有:③
所以:
有動能定理可得:④此題得解
解開學生的疑惑!
五、動能定理的應用
主要講解課本上的例題和練習題。
六、課堂練習
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課后習題,有不明白的進行講解。
七、課堂總結
口述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重點在講授中已經突出,需學生理解記憶。難點主要在例題中突破,在講授過程中強調功能轉換。)
1、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動能定理: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動能的改變量。
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演繹推導動能定理,體現了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
3、動能定理中所說的外力可以是任意的力,功是指所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要使學生分清過程量與狀態量之間的關系。
4、優越性:動能定理只涉及物體運動過程中的受力情況和初末狀態;而不考慮運動過程中的細節,選擇適當的運動過程更是能簡化求解過程。因此應用動能定理解題比較方便。尤其是物體在變力做功的情況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