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7
這是用功,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用功第 1 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機械功的概念。
2.會用實例解釋功的含義。
3.知道任何情況下,功是不可能省的。
4.會利用功的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在功的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與關心生活與生產中的功,體會物理與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知識來源于生活,再應用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功的兩要素,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探究功的原理。
【導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漢字是表意的,“塵”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小土嗎?這一節我們學習這個字----“功”。這個字一個“工”一個“力”,看來古人都明白做工是跟力有關的,不錯的,這一節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現代科學中物理里的“功”是什么
【自主預習案】
1探究什么是物理學中的功,知道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
(1)、
(2)、
2知道功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3能根據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
三種不做功的情況
( 例如 )
( 例如 )
( 例如 )
4會用公式計算功的大小
【課堂探究案】
(一)功的含義:
物理學中規定: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試一試)下列情況中,人有沒有對所帶的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沒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著皮箱在原地不動
(4)人把箱子放在電梯上,一起隨電梯上升
(5)人提著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了50m
(6)人提著箱子上樓
總結一下: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1)要有 ,(2)物體沿
(練一練)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①.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的過程,舉力做了功.( )
②.汽車的牽引力使汽車水平前進,牽引力對汽車做功 ( )
③.蘋果從樹上落下,重力對蘋果做了功.( )
④.拉動小車在水平面上移動一段距離,桌子的支持力對小車做了功.( )
⑤. 用腳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滾動,滾動過程中,人對球做功了 ( )
2、下列關于功的概念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只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力就對物體作了功
B.物體只要移動距離,就做了功.
C.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移動了距離,這個力就一定做了功.
D.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則這個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三:功的計算
做功必須有力和距離,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在力學中,把 叫做功。
力學中的“功”的公式是
“功”的單位是
1焦耳的物理意義是 。
2、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跡和成就。
焦耳(1818~1889)是英國物理學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爾福。他父親是釀酒廠的廠主。焦耳從小體弱不能上學,在家跟父親學釀酒,并利用空閑時間自學化學、物理。他很喜歡電學和磁學,對實驗特別感興趣。后來成為英國曼徹斯特的一位釀酒師和業余科學家。焦耳可以說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杰出的科學家。 焦耳最早的工作是電學和磁學方面的研究,后轉向對功熱轉化的實驗研究。 1866年由于他在熱學、電學和熱力學方面的貢獻,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柯普萊金質獎章。
【學以致用】
質量為50Kg的雪橇上裝載了350Kg的貨物,一匹馬拉著它將貨物勻速運到了3000m外的貨場。如果雪橇行進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馬運貨時做的功。(g=10N/Kg)
小貼士: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確哪個力做功。
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對于本題來說,要寫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
用功第 2 篇教學要求
(l)常識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會應用功的原理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具
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舉例說明。計算功的公式和單位是什么?
2.課本章后習題2,由學生板演,其他同學自己演算,最后教師講評。
說明:機車牽引力對這列火車做的功也可以說成機車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勻速豎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鉤碼,通過的距離是1米,則手的拉力對鉤碼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這時也可表述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進行新課
1.引入、提問:使用杠桿、滑輪這些簡單機械能夠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組織學生完成課本本節實驗l、2。
學生自己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1)明確實驗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桿(或滑輪)提升重物時能不能省功?即手對杠桿(或滑輪)做的功與杠桿(或滑輪)對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確實驗中動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鉤碼重。
圖14—4,實驗是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算出手對杠桿的拉力。圖14—5實驗中手對動滑輪的拉力由動滑輪的特點得出。
鉤碼重G=g。
(3)測量砝碼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動的距離時,把兩個刻度尺分別豎直放在砝碼及手旁,記下砝碼和手的起始位置。當用杠桿(或動滑輪)提升砝碼到一定高度時,再記下砝碼和手的終了位置,求出砝碼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動的距離s(米)。
(4)實驗中,杠桿和動滑輪的重及杠桿和滑輪在運動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計,因為實驗研究的是理想機械。
(5)按課文實驗1、2,并參照圖13—4、圖13—5組裝實驗器材,將實驗結果填入課文表格中,寫出實驗結論。
3.總結實驗結論
①學生報告實驗記錄數值和實驗結論。教師將幾組數值記于黑板一或事先畫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實驗表明:
利用杠桿提升砝碼,使用杠桿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桿不能省功。
利用動滑輪提起砝碼,使用滑輪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動滑輪也不能省功。
總結出功的原理并板書:“二、功的原理
1.使用機械不能省功。這個結論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對任何機械都適用。”
3.提問: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為什么人們還要使用機械呢?(課文后“想想議議”)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離,或改變動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處。
4.例題:課本章后習題5。
教師板演講解。首先弄清已知條件、物理過程。
三、布置作業
1.填寫課后“學到了什么” 2。
2.課本習題6。
3.自學課本“斜面”。
用功第 3 篇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②通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系。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通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_____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和一組沒有做功的實例。(實例聯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師:每組實例有什么共同點?兩組實例有什么不同點?
生:觀察并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
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
生: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么?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背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
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相比有什么關系?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1J=1N·m
關于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
投影反饋練習題:
1、推鉛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
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數據?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
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
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后,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5
教學后記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用功第 4 篇1.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教學設計
2.知道什么情況下物體做了功,什么情況下物體沒有做功。
3.掌握功的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①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③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理解功及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講授、討論式相結合,彈簧測力計、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
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做工”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放在地面上的小車,在人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哪些力對小車移動做出貢獻?哪些力對小車的移動沒有貢獻?
一、做功的兩個必要困素,
1、舉例:人站在陽臺上,用繩子將地面上重物拉上陽臺。學生不難知道人對重物做了功,啟發學生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物理含義。由學生說出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
2、實例分析:由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教師對平時注意觀察,能舉很多例子的學生要多鼓勵,當然對錯誤的例子要及時糾正,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如起重機拉起重物,起重機對重物做了功,馬拉著馬車在馬路上奔跑,馬對馬車做了功等。
3、接下來教師向學生講清楚“兩個必要因素”的含義是指缺一不可。引導學生舉“勞而無功”的.例子,用力推講臺,講臺沒有動,人累嗎?人做功了嗎?當你端著一盆水不動時,你累嗎?你做功了嗎?為什么?等等。
然后再引導學生舉“不勞無功”的例子:用腳踢出去的足球,球在地面上滾動,在滾動過程中,人對球做功了嗎?在碼頭起重機吊著集裝箱水平移到船上,在水平移動的過程中,起重機對集裝箱有做功嗎?等等。
引導學生猜想,力學中的做功多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二、功的計算
力學是規定,功等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計算分式:W=FS
單位:J,IJ=IN?M
用課件出示例題,學生動手做練習,并請一位學生上講臺演算。
三、功的原理
提問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省力的機械要費距離,而費力的機械則可以省距離,為什么?
用課件出示計算題:比較直接將一個500N的重物提升2m高,和用一個不計重量和摩擦的動滑輪將些物體提升2m高,哪次做功多?
學生通過計算,分析和歸納得出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1、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
2、功的計算方式:W=F?S
3、功的單位:J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