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7
這是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教學反思,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主題:
中班幼兒的活動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較小班而言,中班的孩子更加活潑好動,語言能力也有所發展。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都很感興趣,喜歡探索各種新奇的事物。例如聲音,我們班的孩子對各種聲音都很感興趣,喜歡探索各種聲音,嘗試發出各種聲音。但是他們還缺乏對于噪音的認識,不知道噪音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孩子正處在各方面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性發展氛圍,安靜舒適的環境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情節,感受故事情境,嘗試參與表演故事。
2.能遠離噪音和避免制造噪音,建立起初步的環境意識。
3.感受噪音給人帶來的不舒服的感覺。
活動準備:
盆若干個、木棍若干個、配音樂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傳話游戲
(教師給第一個幼兒說一句悄悄話“早上好”,由這個幼兒依次挨著順序往下傳)
二、講故事
1.播放音樂,教師講述故事《噪音屋》
師:今天老師講的是什么故事呀?(噪音屋)那我們噪音屋里的小狗做了什么?一只手拿(盆子)一只手拿(木棍)使勁的敲,走路的時候(用力的踏地走路),笑是怎么笑的?(狂笑),敲門的時候(嘭嘭的)使勁敲,還喜歡把鐵罐子堆得高高的在(推到),睡覺的時候(打呼嚕)。
2.師幼表演故事
三、深入體驗噪音
1.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去噪音屋做客呀?(想)要想進入噪音屋我們要記住魔法:酷奇,酷酷奇,變!跟著老師誰三遍(幼兒全部藏起來)
2.播放音樂。咱們出發吧!我們來到了噪音屋。
3.我們來到噪音屋,小狗汪汪喜歡玩什么呀?他一只手拿著盆子,一只手拿著木棍,咚咚咚地使勁敲。(幼兒拿著敲打,感受噪音)
4.孩子們,這種聲音你覺得好聽嗎?(不好聽)那我們放下再玩別的,噪音屋里的小狗走起路來使勁的踏地......(一起在表演故事)
5.小狗這樣做,有人陪他玩嘛?
6.大象伯伯對小狗說了什么?
四、延伸
1.播放音樂,師描述小狗汪汪后來的表現
2.噪音屋改名為安靜屋
3.剛剛我們在噪音屋里玩的游戲小朋友們有什么感受?(不舒服、心里難受、很吵......)那我們玩悄悄話游戲的時候,輕輕的用好聽的聲音說話是不是很舒服?
4.“噪音也是環境污染”“我們小朋友不要是噪音的制造者,好不好!”
效果反思
本次活動創設了孩子們喜歡的故事情境,整個活動用故事貫穿,讓孩子們感受故事情境,嘗試通過表演感受噪音帶給人不舒服的'感覺。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嘗試,對噪音有了初步的認知,知道噪音對人的身體不好。孩子們在表演故事中的小狗汪汪的時候,有點難收回來。可以加入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幼兒的興趣,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附故事
噪音屋
有一座很漂亮的房子,住著安靜的小花貓喵喵和調皮的小狗汪汪,他們倆是一對好朋友。一天晚上,小花貓喵喵正要睡覺。可是,小狗汪汪喜歡一只手拿(盆子)一只手拿(木棍)使勁的敲,走路的時候(用力的踏地走路),笑是怎么笑的?(狂笑),敲門的時候(嘭嘭的)使勁敲,還把鐵罐子堆得高高的在(推到),睡覺的時候(打呼嚕)。吵得小花貓一夜都沒睡。第二天早上小狗汪汪開心地去找小花貓喵喵玩,看見小花貓還在睡覺。小狗汪汪叫醒了小花貓,可是小花貓說,“我昨天給你吵的都沒睡著,現在都沒力氣玩了,你自己去玩吧,我要睡覺了。”小狗汪汪去找別人和他玩,可是大家被他吵得都沒睡,大家都沒有力氣陪他玩。小狗汪汪很難過,這個時候,大象伯伯來了,它摸著小狗汪汪的頭說:“你知道為什么大家都不和你玩了嘛?”小狗很委屈的搖了搖頭,大象伯伯說:“孩子,你昨天晚上的聲音太大了,大家聽了都很難受,難受的都沒睡著,所以現在都沒力氣和你玩了。”小狗汪汪聽了大象伯伯的話,再也沒有發出噪音,大家又愉快的和它一起做游戲了。
活動目標
中班《樂音與噪音》環保教案
1、引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
2、通過看、聽、說使幼兒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3、通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培養幼兒養成不發出噪音的習慣。
活動準備:
相關圖片與錄音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受樂音與噪音
1、聽樂音說感受
提問:聽了這些聲音你感覺怎樣?
師小結:這些聲音聽起來讓人感覺很舒服,我們就給它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樂音。
2、聽噪音,想想說說
提問:剛才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聽了這些聲音你又有什么感覺?
師小結:這些聲音非常吵鬧,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我們也給它一個名字,叫噪音。
二、了解樂音的作用與噪音的危害
1、請幼兒自由從書本上了解并交流。
2、了解樂音的好處
圖一:病人
圖二:小寶寶
圖三:動物
圖四:植物
2、了解噪音的害處
提供與樂音作用相反的圖片資料。幼兒發現交流。師小結。
三、結合生活經驗講述:
師:你還在哪里聽到過樂音?什么地方聽到噪音?(幼兒交流后個別講述)
四、教育幼兒平時不發出噪音
1、出示難受的、笑的兩張臉譜圖請幼兒說說他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2、師:幫助難受的人(引導幼兒說出平時要輕輕說話、走路、搬桌椅、做游戲等)轉過臉譜,變成笑的。
五、延伸、
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哪里有噪音,并尋找有關資料,尋求解決方法。
活動目標:
1、萌發創造寧靜環境的愿望,有初步的環境意識。
2、感受噪聲和樂音并會區別,知道噪聲的危害。
3、會用各種形式表達對樂音和噪聲的感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初步知道什么是樂音、什么是噪聲
物質準備:錄音機、錄有噪聲和樂音的音帶、筆,制作“安靜”標志的“靜”字剪刀、圓形卡片、小木棍、長方形卡紙等工具和材料.
活動過程:
一、感知樂音和噪聲.
(1)幼兒隨著優美的音樂做動作,突然錄音機里傳出刺耳的電鉆聲。
(2)幼兒自由議論之后,請他們說說剛才是什么東西發出來的聲音?聽起來感覺怎樣?
(3)放錄音,請幼兒聽聽小鳥的叫聲,說說聽這種聲音的感覺。
教師小結:我們把悅耳動聽的音樂叫做樂音,把那種刺耳、難聽的聲音叫做噪聲。
二、區別樂音和噪聲。
(1)請幼兒聽小溪流淌的聲音和嘈雜的市場叫賣聲的錄音,說說哪種是樂音,哪種是噪聲。
(2)請幼兒用動作來表示樂音和噪聲。聽到樂音時用優美的舞姿來表示,聽到噪聲時用夸張的表情來表示。
(3)請每一位幼兒自選一種樂器,嘗試發出樂音。教師巡回指導,請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發出樂音的。
(4)教師用一種樂器演奏出兩種聲音,請幼兒說說哪種是樂音,哪種是噪聲,為什么同樣的樂器,演奏同樣的節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教師小結:美妙的樂音放大音量后會變成噪聲。所以平時我們要控制音量,不要把樂音變成噪聲。
三、了解噪聲的危害。
你們還聽到過哪些噪聲?你們喜歡噪聲嗎?為什么?
四、創造安靜的環境。
(1)噪聲的危害那么大,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減少噪聲呢?哪些地方特別需要安靜?
(2)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利用材料制作“安靜”標志。如在圓形卡片中間畫上嘴和手指;在長方形紙上畫上睡覺的小朋友,然后插上小木棍做成標牌,在圓形卡片上貼上“靜”字等。
延伸活動:
幼兒把自己設計、制作的各種“安靜”標志貼到(或插到)適當的地方,如午睡室、醫務室、圖書室等處。
觀察記錄:
活動課“樂音與噪音”中,我問:“噪音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傷害?”子浩大聲的回答:“人聽了,睡覺的時候睡不著,還有耳朵會聾的……”。子儒不等子浩說完就搶著說:“還有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不能大聲說話,這樣別人就聽不清楚。”我接著問:“我們應該怎樣做,來減少噪音呢?”我特地請子儒回答,她很高興的回答:“我們講話的時候要輕輕,別人在講話時不能插嘴。”我笑著說:“那剛才子浩在講話的時候你在做什么?”她紅著臉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
可見,他的行為還不是完全受意識的控制。因此我認為單單只培養幼兒的環境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加強環保行為的培養。我們老師必須要重視其他環節,關注其他環節中出現的事,進行隨機教育。讓幼兒學到的環保行為得到實踐,讓幼兒們在實踐中取得有益的經驗。從而體現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的真正含義。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噪聲,如:大聲地講話、發出尖叫聲、音樂活動中雜亂的敲擊聲等,而且勸阻效果甚微。在我們的生活中,噪聲也無處不在,教育幼兒區分樂音和噪聲迫在眉睫。根據《綱要》和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我們必須使這樣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識化為具體形象的游戲。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區別感受樂音和噪聲,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圍繞這個重點,啟動幼兒的各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聽、用動作表現、用手畫自己的感受等,使幼兒充分理解,同時還讓幼兒從自己發現中來理解噪聲的危害,并共同來參與環保活動,使環境意識深入幼兒的心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聲音的特性,知道樂音的音調和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和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音樂的音色不同。
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常識性了解用分貝劃分聲音的等級。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概括出發聲體振動快慢與聲調高低之間的關系。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止噪聲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通過噪聲危害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樂音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
儀器材料:
鋸條 (0— 30cm) ;橡皮筋、直木板、紙杯、火柴桿;截成兩段的圓珠筆;鼓、泡沫小球;音叉及鼓錘;示波器;塑料盒;水杯七個、竹筷子。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兩名女 學生表演水杯琴, 兩名男 學生制造噪聲 。
那么,前者的聲音(悅耳動聽,使人愉快,)我們稱之為樂音,后者的聲音(嘈雜刺耳,令人煩躁)我們稱之為噪聲。今天我們主要研究樂音和噪聲的有關知識。
講授新課:
一、樂音的三要素:
樂音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音調:提出問題:水杯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教師用竹筷子敲一遍;
我們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音調與什么有關?我們大家用實驗來探討一下。
播放視頻:音調 實驗: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系
教師總結: 音調的高低是由聲源振動的快慢決定的。每秒鐘聲源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也就是聲波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 Hz )。每秒振動一 次叫 1 赫。每秒鐘振動 1000 次,聲音的頻率就是 1000 赫。 聲源振動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聽起來尖細;頻率越小,音調越低,聽起來低沉。
播放視頻: 音調
教師總結:弦的長、短不同,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音調的高低不同。
交流討論:
學生聆聽 :不同頻率的音叉 音調 不同,鞏固赫茲的含義。
響度:
教師創設情景引出響度的概念: “大聲說話”、“低聲細語”里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大小。物理學中把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
提出問題:
響度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呢?通過實驗來探究。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聲源的振幅相同,人們聽到的聲音響度是否就一定相同?
播放視頻 實驗 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學生聆聽;群馬的馬蹄聲(由近到遠)
得出:
響度還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離聲源越遠聲音越分散,聲音的響度也就越小
音色 :
做個小游戲:蒙上一位同學的眼睛,讓他猜猜說話的同學是誰?
提出問題:
“不見其人,卻辨其聲”?如 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同一支歌,幾個人同時演唱。人耳總能分辨出是什么樂器,或是誰在演唱。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也就是不同的聲源發出的聲音,除了音調和響度可能不同之外,還有另一個特征——音色
那么同學們聽聽幾種不同樂器聲的聲音,看都是什么樂器演奏的。
播放視頻 音色。
以上都是我們憑感覺來辨別的,音色也是由聲源的振動情況決定的,那么從波形上來觀察一下,顯然每一種聲音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們把 音調 響度 音色 稱為 樂音的三要素 。
二、噪聲及其危害
演示實驗:
敲擊 音叉,發出的聲音悅耳動聽;刮玻璃(或揉塑料盒),發出的聲音刺耳難聽。
學生猜想:
樂音與噪聲為什么會有兩種絕然不同的效果呢?
觀察示波器:
用示波器觀察 音叉發出的聲音和刮玻璃(或揉塑料盒)發出的聲音的振動情況,發現音叉發出的聲音振動是有規律的,而刮玻璃發出的聲音的振動 雜亂的、無 規律的
教師總結噪聲的相關知識內容
1 .噪聲的定義
( 1 )從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雜亂無章的無規則的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客觀原因)
( 2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都屬于噪聲。(主觀感覺)
2 .聲音的大小用聲級表示,單位是分貝( dB )。
把人們剛剛能聽到的聲音定為 0dB ,一般 15 — 40 分貝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了 50 分貝會影響睡眠和休息。長期生活在 90 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里,會使人的聽力受損甚至引起其他病癥。
城市環境噪聲標準
根據圖表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噪聲的來源、危害與防治
那么實際生活是怎樣控制噪聲的(識圖說明)
例:給噪聲大的機器加隔音罩或加橡皮墊來吸收它的振動, 給汽車和摩托車安裝消音器,市區內禁止汽車鳴笛。
例:在公路和住宅區內設置屏障墻和種草、植樹。
例:在高噪聲車間里讓工人配戴消音耳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