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7
這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過程,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課教學緊緊抓住“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個核心概念,以探究聲音的產生的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發現聲音產生的規律。本課教學中的亮點是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活動過程,在加強學生動手做的同時,如何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獲得和諧發展。本課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幾點成功的做法: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
1、診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我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探究活動的設計力求與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保持一致,學生對探究活動才有高度的探究熱情,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是積極、主動而且真實的,思維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發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我用錄音放一些聲音資料,讓學生猜測是什么聲音,然后再讓學生補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別的聲音和所傳遞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了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科學課題,讓學生向主動探究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2、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動材料。
聽聲音、造聲音、研究聲音,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并以此將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校園、家庭、社會等生活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本課教學中制造聲音的環節,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戰性,學生愿意探索,愿意傾聽,從而找到了很多具體的辦法。例如:敲打音叉、敲打臺面、直尺在桌上彈擊、放個小約團在鼓上敲打……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發展。
科學來源于生活,兒童學科學是要學習自己能“看得到,摸得著”的科學。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做實驗感受發聲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種辦法,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他們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體的辦法有敲打的、有吹的、有摩擦的、有彈的、有拍的。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小鼓、小約團、礦泉水瓶、塑料尺等常見的實驗材料,從多角度、多層面為學生們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他們的思維與動手能力的發展。既便于學生操作,又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聲音的產生》廣東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一課,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使不同的物體發出聲音,從而發現聲音有音量和音高的不同。在引入時,老師可復習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師板書“振動”,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做游戲:讓不同的學生說話,另外一個同學蒙住眼睛猜一猜是誰。這樣以游戲的方式發現聲音有大小和高低的不同,即音量和音高的.不同。然后問:“你能用同一物體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嗎?”學生做后,教師進而講解聲音的強弱(大小)叫音量,從中拋出問題:“物體在什么情況下發出的聲音強(大),在什么情況下發出的聲音弱(?。?rdquo;?如此一來,讓學生回憶探究聲音產生時的情況,有的學生就會回憶起研究聲音產生時鼓面振動的大小不同,聲音的音量也不同。在講解音量之前,教師也有意讓學生用同一物體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觀察力比較強的學生就已經發現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大小有關,從而提出猜想與假設。
猜想與假設作為科學探究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必須為學生提出猜想與假設創設條件:或者讓學生再憶起已有經驗,或者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根據地猜想。讓學生的猜想與假設植根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沃土中。否則,科學探究學習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源,無法長大,更無法開花結果。
3、關注學生差異,重視合作學習。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動手能力較差,有的不愛動腦思考……在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這個難點活動,我采用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的動手與思維能力都能得到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膽量和創新意
4、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良好的實驗習慣。
要學會思考,有邏輯地思考。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不盲從權威,不輕信自己,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讓他們明白科學是可證的,既可證真,亦可證偽,對自己的結論要負責任。這些培養貫穿于每一節課,每一個活動,每一個細節,作科學教師,必須要有這樣大的科學教育觀,為學生一生的發展負責任。
1、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處理。
新課程科學教材內容的不斷修改,不斷改動,不斷完善。我想,編寫教材的專家們和我們一線老師一樣,也在不斷反思,發現了有些內容編排的不合理。一樣新東西的出現,是在不斷更新中,不斷變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們一線老師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教學需要,大膽的處理教材?!堵曇舻淖兓分杏袃蓚€主要活動一是探究聲音強弱的活動,二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而接下來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一整課都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振幅和頻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概念,但又是這課知識掌握的前提,這兩個概念沒有搞清楚,就不能掌握聲音的強弱和振幅的關系,聲音的`高低和頻率的關系。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按照教學設計在第一個實驗中介紹了振幅的概念,在第三個實驗中介紹了頻率的概念。下課后覺得學生對于這兩個概念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在這次教學中,把這兩個概念作為重點首先提出來進行的講解,在學生掌握后再進行實驗。感覺障礙掃清了,學生在實驗總結時流暢了許多。
2、實驗指導到位,實驗步驟相當清晰。
比如在指導撥動鋼尺時追問為什么要緊壓住鋼尺,在學生知道怎么做的同時還了解了為什么這么做。不過如此做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學生只會按照實驗步驟去一步一步的做實驗,但是為什么做這個實驗,學生不會主動去思考。
3、精心設計并改進實驗表格。
我們在學生課堂中觀察、試驗記錄是遇到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記錄,關鍵是寫的字太多或者畫圖時過分追求美觀。比如,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有學生記錄輕輕撥動鋼尺聽到的聲音是這樣的“聲音聽上去很小”,這樣,學生總共要寫七個字。其實,在我們的題目中就有我要描述的只要“弱”一個字就可以了,看得人也能清楚地明白記錄的內容。這就比前一種記法少寫了六個字,大約較前一種寫法節約五分之一的時間。所以第二個班上課時我精心設計并改進了實驗的表格,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填寫表格,不但效果好,而且節約了時間。
4、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整堂課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目標達成。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
教學目標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
?。ㄖ兀?、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知識補充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第12頁圖片,讓同學說說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進行新課
1. 聲音的產生
?。?) 教材所給的四幅圖,從不同的方面給出了聲音產生的情況,讓學生發現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 實驗探究,總結發聲體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讓學生用橡皮筋做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①能聽到什么?同時注意觀察此時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②當震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二:讓學生用刻度尺做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讓學生觀察尺子振動情況:①聽到什么?此時的尺子處于什么狀態?②當振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ㄓ懻摚╅喿x課本P13想想議議,教師解釋:
蟬的發聲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動鼓膜的方式發聲,再經過其他部位的共鳴,便能將聲音傳播到很遠。所以,蟬的發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動發聲也不是腹部摩擦發聲。
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聲現象嗎?
A、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B、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C、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D、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E、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F、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 知識小反饋
①人在說話唱歌時,用手放在喉嚨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嚨在 ;打鼓時用手輕觸鼓面,也可以感覺鼓面在 ;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動,發生也就 了,這些事實證明聲音使由物體的 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 。
2. 聲音的傳播
?。?) 情景設置:觀看教材圖1.1-5宇航員在太空用無線電波交談,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它們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聲音的傳播有什么條件嗎?
?。?) 探究活動:
①(固體傳聲實驗)用課桌做實驗,一只耳朵貼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個同學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谕瑢W閱讀p15“想想議議”并距離回答。
?。?) 聲波
既然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那么同學知道聲音在這些介質中是怎么傳播的嗎?閱讀P15內容。
?。?) 知識小反饋
?、谙铝姓f法錯誤的是:()
A、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B、聲音可以在鋼軌中傳播
C、聲音可以在海水中傳播
D、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3.聲速
(1)情景設置 當你面對著障礙物大喊一聲,過一會兒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其實,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的,我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描述聲音們傳播的快慢。
閱讀課本p15“小資料”,并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識小反饋
①、敲一根長長的鐵管,能聽到幾次響聲?分別是從那里傳來的?
②小明對著高山大喊了一聲,經過3秒后聽到了自己的回聲,則小明離大山的距離大約是多少?(v=340/s)
4、本節知識小補充
(1)回聲
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計算: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 s
解: s = 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 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2)雷電
打雷和閃電同時發生,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 光速比聲速快
對學生活動結果進行點評
板書設計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 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 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4)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s。
4.回聲 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教學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學習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
【課前自主學習、挑戰自我】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2———16頁內容,獨立思考后完成下列問題:
1、先觀察12頁圖片,在用手一直摸著自己的喉嚨,讀一段文字,仔細體會手的感覺.然后停止讀,還體會手的感覺,兩次一樣嗎?
2、聲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 停止,發聲停止.
3、人發聲靠的是________的'振動;笛子發聲靠的是________的振動;要使笛子發出聲音,必須用口來吹,使管子里的 發生 .
4、怎樣保存聲音:將發聲體的 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 ,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傳播聲音.
6、認真觀察14頁圖1.14真空罩中的鬧鐘.
?。?)、該實驗的現象是 .
?。?)、該實驗的方法是 .
?。?) 該實驗的結論是: 不能傳播聲音
7、聲傳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據P15小資料,聲音在 體中傳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體,在 體中傳播速度最小.
9、聲速的大小不僅跟 有關,還跟 有關.
10、(牢記)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 .
11、回聲是指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來的聲音.
【合作探究、張揚個性】
1、(先看1.15圖)月球上沒有空氣, 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回答: .
2、找組內一名同學不看書解釋聲波的形成.
3、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找出事實或做實驗支持你的說法.
4、溫馨提示:要想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應大于0.1s,人離障礙物的距離應 以上.
計算過程:
?。剀疤崾荆夯芈暤竭_人耳的時間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但可以使原聲加強)
5、 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此時有沒有回聲?
6、同樣的聲音在教室說和在操場說聽起來一樣嗎?為什么?
7、本節課我們一會兒說聲,一會兒說聲音,它們一樣嗎?
【知識小結、總結升華】
我學到了什么呢?畫知識樹
【當堂檢測、查漏補缺】
必做題
一、填空
1.聲音是靠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_________.聲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中傳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傳播.
2、如圖,當敲響音叉后用懸吊著泡沫塑料接觸發聲的叉股時,泡沫球會被______,這個實驗說明一切正在發聲物體都在___________.
3.龍舟賽時,陣陣鼓聲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產生的,并經_________傳入人耳.
4.如圖3—1—5所示,圖甲為人敲鼓,能發出悅耳動聽的鼓聲,這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 ________產生的;圖乙為抽去玻璃罩內的空氣,就聽不到鈴聲,說明聲音的傳播依賴于________________.
5.釣魚時不能大聲喧嘩,因為魚聽到人聲就會被嚇走,這說明______________.
6.東城小學的同學敲鑼打鼓列隊歡送新兵入伍,這鑼聲、鼓聲是由于鑼面和鼓面的_________產生的,再通過_________向四周傳播開來.
7.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時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選擇
1.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
A.1秒 B.0.1秒 C.0.01秒 D.0.001秒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 ).
A.快 B.慢 C.一樣快 D.無法比較
3.聲音是由發聲體的________而產生的.( )
A.運動 B.振動 C.溫度升高 D.體積膨脹
4.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 )傳來的.
A.電磁波 B.真空 C.空氣 D.耳朵的鼓膜
5.關于聲音的傳播,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聲音借助介質以波動形式傳播 B.聲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傳播
C.聲音在介質中傳播速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大 D.聲音的傳播速度隨著介質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夠長的有水自來水管一端打擊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聽,能聽到( )
A.1聲 B.2聲 C.3聲 D.4聲
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大于光的傳播速度 B.聲音在空氣中比在金屬中傳播得快
C.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D.在曠野里談話比在屋子里響亮
拔高題
1.某人對著山崖大喊一聲,經1.2s聽到回聲,則此人離山崖的距離大約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飛行的飛機,若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則飛機發出的聲音傳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時間是________秒.
3、百米運動會上,計時老師聽到槍聲才給一學生計時,那么,老師給該生多計時還是少計時了,時間是幾秒?
挑戰題
1、體驗生活:捉兩只蟬,觀察會發聲蟬和不發聲蟬結構的不同,并了解發聲蟬是怎樣發聲的.
2、我們知道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發出的,但有時候我們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振動,如桌子、音叉你分別用什么方法證明它們在振動.(溫馨提示:放大法.)
?。?)、敲桌子
?。?)、敲音叉
2、設計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