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1
這是密度教學片段,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密度教學片段第 1 篇
知識目標:
1.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查密度表. 能聯系實際應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會計算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能力目標:
1.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方法: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和學具]
天平,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課前準備]課內小組交流5分鐘
一:復習舊知
如何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二 :自學導學(以下內容采取自學的方式,在小組內探討完成并匯報)
1、密度 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計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變形:m= V=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體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質量單位用克(g),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2、例題自己做一遍和書中的解法對比 。
3、生實驗: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體積一樣,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
4、同樣的兩個燒杯分別裝有體積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卻能平衡,說明它們的質量卻又是相同的。 提出問題:
(1) 為什么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
(2) 為什么體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4)通過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密度教學片段第 2 篇一、教學設計的介紹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二、物理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教學設計(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教學設計1
【整體設計】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學重點內容之一,也是課程標準中要求的七個掌握層次的重點知識之一。學好本節知識是進一步學習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在學習了“質量”之后而引入的一個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在質量的基礎上對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測定物質密度的方法和解決有關密度的實際問題的基礎,并為更深入學習液體壓強、浮力等知識做鋪墊。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是物理課程的目標,同樣也是本節教學的重要內容。
本課教學可分為4部分:
1.課題引入。展示一些實物讓學生分辨,由對于一些物質用通常辨別物質的一些辦法無法直接辨別,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學方法解決來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應通過直觀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所以,組織學生做好“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突破此難點的方法是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類比和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回顧利用比值定義電功率的方法來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單位。要注意公式書寫的規范和變形公式的教學。但密度的單位屬于組合單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現。教學時應讓學生弄清密度單位的組成、符號、讀法、寫法。㎏/m3與g/m3之間的關系學生易混,也要加以強調。在后面的例題教學時,也要注意強調統一單位。還要運用教材中的小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密度這一概念的認識。
4.密度的應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題來進行教學,也可以補充習題,為了讓學生熟練運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解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學生“一題多解”。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用比值的方法定義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教學關鍵】
通過組織好實驗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關鍵點。
【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采用啟發和觀察實驗的教學方法。并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優化,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課時安排】
2課時。(第1課時學習“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和“密度”,第2課時學習“密度的應用”)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與討論中所持的正確態度。
3.在概念建立過程中,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
學生:托盤天平和砝碼、相同體積的銅塊、鐵塊和鋁塊、不同體積的銅塊、鐵塊、鋁塊和肥皂塊、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學片段第 3 篇(一)教學目的
密度教案范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cm×3cm×1cm)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cm×3cm×2cm)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cm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cm3和24cm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密度”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Qcm、3.00cm和1.00Cm,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教師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密度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密度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總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密度?
學生答:由密度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密度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密度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密度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密度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種物質的密度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密度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章后習題2、3。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密度教學片段第 4 篇教學目標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 實際問題。
3記住水的密度值,知道它的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以及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2新設計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出發導入新課;
2通過分別測量不同的物質質量和體積,然后分別計算出1立方厘米的不同物質質量。讓學生體會1立方厘米所含物質的多少的意義,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3記住水的密度大小,以及它的 國際 單位和常用單位和換算關系。
3學情分析
1學生通過接近一個學期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物理基礎,能夠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應加強學生對公式的變形訓練,以及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之間的換算訓練。
4重點難點
1對密度的物理意義的理解;
2運用密度公式進行變形,運用密度公式可以解決:(1)測量物質的密度;(2)測量物體的質量;(3)測量物體的體積。
5教學過程 5.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1、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這樣的話:銅塊比鐵塊重,木塊比鐵塊輕。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2、先分組討論,然后讓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代表說出答案。
活動2【活動】動手測量不同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1、讓學生展示課外收集的不同形狀的鐵塊,鋁塊,銅塊和木塊;
2、分小組測量出以上已經分類的同種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然后計算出1立方厘米里所包含的質量;
3、推選各個小組的計算結果,分析數據,探討原因,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活動3【講授】密度概念的建立
1、1立方厘米的鐵塊,它的質量是多少?1立方厘米的銅塊,它的質量是多少?1立方厘米的木塊,它的質量是多少?為什么它們的質量不同?
3、1立方厘米的不同物質的質量相同嗎?用1立方厘米的質量多少,能否反映物質的特殊性質呢?
4 如何計算1立方厘米的質量?
活動4【活動】密度公式及其各個字母所包含的意義
1模仿速度公式,建立密度的計算公式;
2密度公式及其各個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書寫公式;
3介紹密度公式中的各個物理量及其單位,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
活動5【活動】閱讀一些物質的密度,加深對密度的理解
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所列的常見物質密度;
2指導學生記住水的密度值;1立方厘米的水,它的質量是多少?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是多少?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嗎?
活動6【活動】應用密度解決實際問題
1、多媒體展示例題內容;
2、閱讀例題,弄清已知條件,分別用相應的字母表示對應的物理量。
3、用密度公示計算密度。
活動7【練習】課堂練習
1、鐵塊比木頭重,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是( )的密度比( )的密度大。
2、水的密度大小是( )Kg/m3,或者是( )g/cm3.它表示的含義是
1m3的水的質量是( )Kg,或者是1cm3的水,其質量是( )g.
3 小明外出旅游,攜帶了一個鋁制的飲水杯,裝滿水后從北京帶到廣
州旅途中,由于口渴,到達目的地時,杯中的只有很少一點了。他所攜帶的鋁制水杯的總質量( )了,杯子殼的質量( );水的質量()
杯子中的水的密度( ).以上空選填:變大,變小,不變。
活動8【作業】作業
一個空玻璃杯,質量是400g。它裝滿水以后,總質量是900g,它裝滿某種液體后,總質量是800g.求:(1)玻璃杯中水的質量是多少?(2)玻璃杯的容積是多少?(3)玻璃杯中的某種液體質量是多少?(4)這種液體的密度是多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