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這是密度與社會生活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密度優秀教案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單位.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教學重點
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師用:相同的燒杯兩只、分別盛同體積的水和酒精.體積相同的鐵塊、鋁塊、質量相同的木塊和橡皮泥、直徑相同的銅絲、鋁絲和鐵絲各一根、托盤天平.
學生用:托盤天平.體積為10厘米3的長方體(鐵塊、鉛塊、木塊各一塊).體積為5厘米3的長方體木塊,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質量?質量有哪幾個單位?用什么儀器測定物體的質量?
2.怎樣用刻度尺測定長方體的體積?指出兩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
3.單位換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課
講臺桌上放著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問:1.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2.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顏色、氣味、軟硬,就是物質的不同的特性.根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然而,利用物質特有的顏色、氣味和軟硬等特性,來區別物質,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有些物質,它們的顏色、軟硬非常相近,無法直接用人體的感覺器官來發現它們有何不同.要將這些物質分辨出來,就需要知道物質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們將研究物質的一種特性,即密度.
板書:三、密度
(三)講授新課
演示:1.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放在已調好的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看到它們的質量不相等.且鐵塊質量較大.
2.把盛有同體積水和酒精的燒杯,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質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質量較大.
3.把橡皮泥、木塊放到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中,它們的質量相等,但體積不相等.木塊體積較大.
小結:盡管鋁塊與鐵塊的顏色和軟硬程度差不多,水與酒精顏色相同.但當它們的體積相同時,質量卻不同.橡皮泥和木塊的質量雖然相同,但體積卻不同.可見,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質,質量相等,體積不同.這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下面通過分組實驗,進一步研究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看書P81前面幾行中〈實驗〉內容.
教師說明:
(1)增加實驗內容.測小長方體木塊的質量、體積.并計算1厘米3的質量.
(2)不填寫“密度”一欄。
出示實驗數據記錄本.(小黑板)
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得到的數據填入書中P81的表格中.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學生實驗完畢,請一兩位同學將實驗數據填入小黑板的表內.
(四)學生討論
(1)從前三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2)從后兩次實驗所得的數據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不同物質(鐵、鋁、木塊),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當然1厘米3(也稱單位體積)的質量就不同.(2)同一種物質(如大、小木塊),體積不伺時,質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質量卻相同.實驗使我們更加形象具體地認識了物質的這一特性.物質的這一特性,在物理學里用密度表示.
板書:1.密度.
板書: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這里的單位體積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單位體積.
練習;用實驗中得到的數據,計算出鐵的密度,鋁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計算出一種物質的密度,要追問它的意義.)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
提問:已知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怎么計算出密度?(學生回答)
板書:2.密度公式
用表示密度,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公式可寫成
板書:3.密度的單位
問:若質量單位是千克,體積單位是米3,密度單位是什么?質量單位是克,體積單位是厘米3.密度單位又是什么?(學生回答)
板書:密度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銅=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銅的質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關系:
顯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見: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
板書:4.密度表.
第一步:看書P84密度表
(1)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再次強調密度是物質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問:金、鋼、鋁、蠟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水銀、水的密度值.(會讀、會講意義)
提問:表中密度最小的氣體是哪種?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師做進一步的說明;
(1)從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體密度比液體密度大;而固體、液體的密度比氣體密度大約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經常用,因此要記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密度值(如:氣體的密度是0℃,標準大氣壓下的密度),這是我們認識物質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鞏固知識
練習:一塊冰的質量是36克,體積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體積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為什么?
板書:已知: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冰=?(2)V冰=20厘米3時冰=?
(2)當冰的體積是20厘米3時,冰的質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單位體積冰的質量沒有變化,即冰的密皮不變,仍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為0.9克/厘米3.
強調:(1)計算時,、V、指同一物質的質量、體積和密度.
(2)同一物質,盡管體積不同,但密度相同.
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P83,6,7.
補充兩題:
1.有一塊金屬,質量是6750千克,體積是2.5米3,這塊金屬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這是什么金屬?
2.有一滿瓶油,油和瓶的總質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質量是0.5千克,瓶的容積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評析】
這個教案很全面,重點也突出,各教學環節安排合理,講解清楚,達到了教學目的.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聯系實際,實驗和講解有機的結合,注意了啟發性,思路比較開闊,是一個比較好的教案.這里需要指出兩點:第一,在提問后的講解中,談到區別是什么物質除了特有的顏色、氣味、軟硬外,還需要另一種特性,即密度,最好要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否則感到說服力不強.第二,在講解單位時,談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說“克/厘米3”這個單位較大”.這句話最好不講,一則并不重要;二則學生不好理解.這句話實際上教師自己設立了一個不必要的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①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液體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的體積
②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
①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
②通過了解密度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緊密結合,使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服務社會。
二、教學重點:學習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三、教學難點:從實驗原理、儀器使用、實驗步驟安排、記錄數據到根據數據得出結果對學生進行全面實驗能力的訓練
四、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教師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要測量這個鐵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怎樣測量?
2、出示任意形狀的小石塊和裝在杯中的鹽水,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和鹽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觀察量筒回答課本第12頁“信息快遞”中的問題;
②學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測固體(石塊)體積的方法(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一塊總結使用量筒測固體的方法)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則形狀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5、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6、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形狀不規則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可采用“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讀取數據,最后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7、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①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長的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②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學生分組實驗并交流結果。
(一)教學目的
密度教案范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cm×3cm×1cm)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cm×3cm×2cm)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cm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cm3和24cm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密度”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Qcm、3.00cm和1.00Cm,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教師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密度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密度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總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密度?
學生答:由密度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密度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密度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密度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密度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種物質的密度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密度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章后習題2、3。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
[教學目標](2課時)
1、經歷實驗和展示交流,初步歸納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能準確說出密度的公式、單位,知道密度單位的讀法,解釋單位的含義。
3、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4、會應用密度解決生活中的三類問題:鑒別物質、計算不便于直接稱量的龐大物理的物體的質量、計算不便于直接測量的較大物體的體積。
(目標1-3第1課時達成,目標4第2課時達成)
[評價活動方案]
1、2-5檢測目標1的達成;
2、6-7檢測目標2的達成;
3、7-8檢測目標3的達成;
4、例1-6檢測目標4的達成。
[實驗器材]圓柱體組(銅、鋁)、托盤天平12個、大理石塊(1×2×3、
1×3×4兩種規格)、木塊(1×2×3、1×3×4兩種規格)、
塑料泡沫塊(2×5×6、2×3×5兩種規格)、酒精、水個一杯(體積相同)、壹元硬幣、伍角硬幣
[教學活動方案]
1、提問:勻線運動的速度公式是什么?人騎自行車的速度一般為4m/s,含義是什么?
2【活動一】下面,我們再做一組游戲:
(1)你能辨別老師手中的這兩塊金屬哪一個是銅,哪一個是鋁嗎?依據是什么?
(2)你能辨別講桌上這兩杯液體哪一杯是水,哪一杯是酒精嗎?依據是什么?
(3)老師手中有兩個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它們都用紙包裹了,你還能辨別哪一個是銅,哪一個是鋁嗎?依據是什么?(請一位同學到前排試一試。)
教師總結: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他們的質量一般不同,如同物質的顏色、氣味一樣,這也是物質的一種性質。那么,同一種物質的體積和質量又有什么關系?如上圖所示,如果B鐵塊的體積是A鐵塊的體積的2倍,B鐵塊的質量是否也是A鐵塊質量的2倍呢?換句話說,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3【活動二】實驗探究:塑料泡沫塊的質量和體積是否成正比?
4【活動三】實驗探究:木塊的質量和體積是否成正比?
5【活動四】實驗探究:大理石塊的質量和體積是否成正比?
將實驗的數據整理后,填寫在下表中:
測量對象
質量m/g
體積v/cm3
(質量/體積)/g·cm-3
塑料泡沫塊1
塑料泡沫塊2
木塊1
木塊2
大理石塊1
大理石塊2
6、【討論】:
(1) 同種物質的不同物體,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有什么特點?
(2) 不同種物質的物體,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否相同?
(3) 綜合(1)、(2)的結論,對于“質量/體積”這個比值,你有怎樣的認識?
經過同學們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也就是說,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可見,“質量/體積”這個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概括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
7、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15頁,查出銅、鋁、水和空氣的密度,并說明它的意義。同桌2人組檢測(每人必查水,另外固體、液體、氣體各一個)。
8【活動五】下面,我們輕松一下,再做個游戲:老師在講臺的兩側分別畫了一個正方形,男生和女生進行比賽,看誰站進的人多?(假設男生勝出,共站進了8人)
教師講述: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1m2,那么就可以寫作8人/m2,表示1平方米的面積上有8人。在社會學的研究中,學者們借鑒這個方法,用“人口密度”表示一個國家的人口密集程度,下面大屏幕上顯示的是幾個國家的人口密度:
讀了人口密度圖,你有什么想法?(談出人口眾多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
9、例題
例1:小明喝牛奶時,仔細觀察了我市的山東省名牌產品“亞奧特鮮牛奶”的包裝袋(如圖),你能知道這袋牛奶的密度大約是多少嗎?
例2:課本第16頁例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質量是多少千克?
例3: 課本第17頁4題
例4:課本第17頁5題
例5:課本第17頁6題
例6:體育課上用的鉛球,有一種質量是4kg,體積是0.57×10-3m3,這個鉛球是用“鉛”作成的嗎?你有幾種不同的解法?
10、小結(略)
11、布置作業:第1節后查閱黑洞密度;第2節課本第17頁1、2、3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