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這是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公式,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 1. 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 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力臂。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重點 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 力臂的概念,會畫力臂。
教具 演示 天平、鉤碼、支架、鉗子等。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什么是杠桿?
1. 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注意:(1)在力的作用下不變形。
(2)形狀多種多樣。
2. 杠桿中的幾個名詞。
(1)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動或F1)
(3)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阻或F2)
(4)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動或L1)
(5)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阻或L2)。
難點成因:學生實際感覺使學生認識為什么要畫力臂,指導學生畫力臂的具體方法。(用數學中畫點到線的距離的畫法,降低難點)
二.杠桿平衡條件實驗。
1.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
2. 介紹實驗步驟。
3. 數據及分析。
三.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 L1 = F2 × L2
阻力F2、阻力臂 L2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越省力,反之。
四.練習、小結。
五.布置作業。
練習畫力臂
學生實驗
第 周 星期 第 節 年 月 日
課題 第二節 杠桿的應用 執教
教學
目標 1. 知道杠桿的應用分三種情況及三種杠桿的特點,會舉例說明。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和簡單的計算。
重點 三種杠桿的分類及其特點。
難點 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會判斷杠桿的種類。
教具 演示 起子、鑷子、天平(汽水一瓶)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1.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畫出如圖杠桿的力臂。
二.新課講授
1.閱讀本節教材5分鐘
2.演示實驗引入本節知識。 (起子扣汽水)
3.三種杠桿: (利用F1L1=F2L2分析可得出三類杠桿)
(1) 省力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省力,但動力多移了距離。
(2) 費力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費力,但動力少移了距離。
(3) 等臂杠桿(L1= L2) 動力臂=阻力臂 特點:不省力,不費力,不省距離,力臂相等。
4.三類杠桿的例子。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天平)。
5.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杠桿、案秤、天平
①杠桿的應用例子。
②介紹案秤。
③天平的左盤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質量的道理:
∵F1=G1= m1g;F2=G2=m2g;L1=L2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
m1gL1=m2gL2
即: m1=m2
(2)計算支點的位置(題目略)
三.小結及練習。
四.布置作業 學生回答
舉例本三種杠桿
第 周 星期 第 節 年 月 日
課題 第三節 滑輪 第四節 輪軸 執教
教學
目標 1. 知道使用滑輪的好處,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2.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重點 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難點 會根據滑輪的掛線判斷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教具 演示 定、動滑輪、鐵架臺、彈簧稱、細繩等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的有關知識點。(提問方式,學生回答)
二.新課講授
1.閱讀本節教材5分鐘
2.以課文P196“?”圖13-8的漫畫引入課題。
3.演示(圖13-9甲),讓學生認識定滑輪。
(1) 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 是等臂杠桿(l1=l2)。
4.演示(圖13-9乙)。讓學生認識動滑輪。
(1) 能省力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2) 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l1=2l2)
5.演示(如圖所示),讓學生認識滑輪組。
(1) 省力情況: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2)判斷幾段繩子的方法:只有與動滑輪連
接的那段繩子才算進去。可用如圖畫虛線的方法:
(3) 連線情況:定→動,箭頭向下。
動→定,箭頭向上。
6.輪軸
(1)學生閱讀本節課文內容,認識輪軸
(2)輪軸是變形杠桿,平衡時有F1R==F2r(F1是作用在輪上的力,作動力;R是輪的半徑,是動力臂;F2是作用在軸上的力,作阻力;r是軸的半徑,作阻力臂)
三.小結及測試。
四.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根據自已的原認知對問題大膽提出猜想
2.會利用觀察,實驗,制作等方法探究輪軸的秘密。
3.認識輪軸的結構,知道利用輪帶動軸轉動省力,利用軸帶動輪轉動可以省距離
5.并能識別生活中用輪軸的實例,會分折它是怎樣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學技術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合作交流,能積極參與有關輪軸話題的討論。
器材準備:
演示實驗材料:生活中應用輪軸工作的物品(實物、圖片、課件)、演示用輪軸實驗套材。易拉罐瓶、吸管、線繩做成的轱轆。
分組實驗材料:硬紙板、剪刀、圓規(或者具有不同大小的圓面的物體)、鉤碼、鐵架、線繩。
學生實驗材料:
教學提示:
1.注意本課中有兩次猜想與假設(輪軸有什么作用,輪再大一點會更省力嗎)
2.為了提高學生興趣和參與度,本節課安排了兩個制作活動:制作一個紙板輪軸、制作一個轱轆。其中紙制輪軸在使用的過程中可能與線有較大摩擦,另在打孔過程中學生也會有困難,建議有條件的學校使用實驗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這個活動作為興猶未盡的孩子們的課后制作。易拉罐轱轆教師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為沒個小組制作一個,讓學生體驗。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輪軸的概念:
出示水龍頭:當取下自來水開關上的“圓盤”時,我們還能輕松的擰動開關嗎?
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2.你知道輪軸有什么作用嗎?(板書學生的猜想:省力?)
二、探究輪軸的秘密。
1.讓學生簡單設計輪軸機械是否省力的實驗:
用一個輪軸實驗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把一定數量的鉤碼掛在軸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輪上掛鉤碼,看成是我們用力的大小,觀察看樣的力量可以使輪軸兩端達到平衡。(不一定是兩邊位置一樣高,可以是一邊高一邊低,但兩邊的鉤碼在不用外力的情況下在空中應該是靜止不動的。因此輪軸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
2.分組領取輪軸等實驗材料(各組軸相同,輪有大小不同的兩種)。[實驗條件受到限制的學校:下面我們制作一個輪軸,來研究輪軸的作用,教師巡視各組完成情況,并發放其他實驗材料。]
實驗記錄單
軸上的鉤碼個數
軸上的鉤碼個數
我們的發現:
3.各組交流匯報實驗的結果和發現。(教師以小黑板板書記錄數據)
a.共識:輪帶動軸可以省力,軸帶輪轉費力
b.新發現:不同輪軸省力大小不同。(這是怎么回事?)
4.輪的大小與輪軸作用的影響
把各組輪軸收起來,分兩類放在一起。對比它們的輪和軸。發現:軸相等的情況下,輪越大越省力。
設想:如果輪的大小不變,怎樣才能使輪軸省更多的力?(軸縮小)
三、輪軸的應用
1.找一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輪軸。
出示圖片:方向盤、門把手、擰子、扳手、閘閥等,它們是輪軸嗎?它們的哪一部分相當于輪,那一部分相當于軸?
2.最早的輪軸——轱轆。
a.介紹轱轆的歷史(參考課本第28頁資料)
b.演示轱轆提重物。(好玩嗎?有興趣下課也做一個?)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學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解決生活中帶見問題的方法。
2、在實驗中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對生活中簡單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學重點:
認識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尋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幫手”并猜想它們的作用。
教學準備:
木板、羊角錘、擰緊的螺絲釘、未開的汽水、瓶起子……。電子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1、教學導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將它打開?
出示釘有螺絲釘的木板,怎樣取出這些釘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經常遇到類似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使工作更有效,人們發明了很多工具,這些工具成為了人們的“好幫手”。你還知道哪些“好幫手”,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⑵分組討論,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幫手
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全班交流。(“注意傾聽,補充發言”紀律保證效率,教師得加強組織引導)
在交流活動中對學生發現的以下一些問題應該給予明確的肯定:
①一種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頭能拔釘子又能釘釘子,一字螺絲刀能擰螺絲,又能打開奶粉蓋)
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鉗能夾小東西,鑷子也能夾東西,剪刀有時也行)
④一種工具做某件事特別專業。(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鉗夾指甲來得容易)
3、體驗:“好幫手”的作用。
⑴、明確任務:選擇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釘上鐵釘和螺絲釘,然后再把他們取出來。
⑵、分組活動。
⑶、全班交流。(小組完成情況,感受:工具的確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閱讀交流P21頁指南車信箱,以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發展之快,知道現代工具都是在簡單機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并且人們還在不斷改進身邊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師也可以下載一些圖片,制作成簡單的演示文稿,配合圖片進行講述:桔橰的介紹;純粹人力-簡單機械-現代工具的對比)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會做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能夠觀察記錄杠桿尺的狀態,學習使用圖示法簡化問題。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分析整理出杠桿省力的規律。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于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能夠利用杠桿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科學知識:能合理解釋身邊的杠桿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學重難點
分析、整理數據,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分析整理出杠桿省力的規律。
器材準備
學生材料:杠桿尺(課前組裝好)、鉤碼一盒、實驗記錄表。(每組一份)
老師材料:學生材料一份、課件、老虎鉗、鑷子、小黑板。
教學建議
本課是具體認識一種簡單機械的起始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扶、放”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講一講古希臘阿基米德的大話、提出質疑阿基米德為什么說出如此大話?他所說的是一種什么神奇的裝置呢?
2.活動一:我們也來撬地球。
⑴給你一根撬棍,你會如何撬起地球?模擬體驗撬動地球(兩種方法)
⑵認識它的結構(阻力點、支點、動力點):像這種撬動“地球”的裝置叫杠桿。杠桿工作時總圍繞一個點轉動。這個點叫支點。“撬地球”時,對杠桿用力的那點就是動力點,懸掛“地球”的點就是阻力點。
二、活動二:尋找杠桿的秘密。
1.分別移動杠桿支點、阻力點、動力點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來并非任何情況下杠桿都能輕松撬起重物,怎樣利用它才能使我們更省力?下面我們借助“杠桿尺”來進行進一步研究。
3.認識杠桿尺
⑴它的支點在哪里?我們把掛在左邊的鉤碼看成“地球”,那么它掛的位置就是阻力點。右邊不用手按,也掛上鉤碼來顯示力的大小,那么這些鉤碼就可就成為動力,掛的位置就是動力點。既然這樣,做實驗的時候左右兩邊都只能在一個位置掛上鉤碼,不能遍地開花的到處掛。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實驗現象,記錄是必不可少的。怎樣記錄呢?
A、獨立思考。
B、出示記錄單:
杠桿尺不同時候的狀態記錄
第____小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點)情況
杠桿尺的狀態(圖示)
右(動力點)情況
鉤碼數
與支點距
鉤碼數
與支點距
C、杠桿尺不同狀態的簡筆圖示:(見下表)
D、提示:小組內每做一次就記錄一次。
4.小組活動
⑴小組商議成員分工。
⑵領取材料進行實驗、記錄。
5、匯報交流各組實驗情況。
⑴.請各小組將材料放桌子中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實驗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記錄在小黑板上。
⑵觀察分析以上數據你們有什么發現?
(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如果學生覺得茫然,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杠桿平衡狀態的情況)
希望學生能有的發現:
A、不是所有杠桿都能省力;
B、當杠桿左右兩邊乘積相等,杠桿就能平衡。
C、動力點與阻力點,誰離支點近,誰就省力,誰離支點遠,誰就省力。
⑶現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說的“大話”必須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實現?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上節課我們一起認識研究了杠桿,大家都有哪些收獲呢?(獨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1.課件出示:下列工具中哪些屬于杠桿類工具(釘錘、釣魚竿。壓井抽水柄、剪刀、鑷子、虎口鉗、鋼筆?)你能找出它的三個關鍵的位置嗎?
2.這些杠桿類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為什么?
3.另外這些杠桿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時反而更費力,為什么我們還要使用這樣的杠桿呢?
4.蹺蹺板(胖爸爸和瘦女兒一起玩蹺蹺板,怎樣坐才協調?)
5.人體中的杠桿(參見課本26頁拓展)
三、特殊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
1.課件出示:天平,它是杠桿嗎?省力還是費力呢?
2.介紹我國天平的的歷史。(結合教材25頁指南車資料)
3.你也能制作一個小天平嗎?怎樣做?需要哪些材料?(參考課本26頁制作方法)
4.小組協商分工,領取材料進行制作。
5.展示、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