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9
這是初中物理杠桿知識點,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反饋目標:
1、能夠準確的畫出杠桿的力臂。
2、能從常見的物品 中 科學抽象出杠桿。
3、能用杠桿平衡條件進行有關計算
4、能夠運用力與力臂的關系畫出最小的力。
反饋步驟:
① 小組互查上節課學習內容,學生有問題可通過獨立思考、交流、互查來完成。 (約5分鐘)
②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討論黑板的上例題及學生提出的問題。 (約 40分鐘)
例1:畫出圖中杠桿示意圖中F 1 、F 2 的力臂
本題是考查學生對力臂的理解及能不能準確畫出力臂。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 是①找不到支點和力的作用線。②力臂畫成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點撥:要正確畫出力臂按照以下步驟進行①找杠桿。②找固定點(支點)。③找力的作用線。④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距離。
例2:如圖所示的簡單機械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
本題是考查學生能從生活中的實物中抽象出杠桿并對杠桿進行分析能判斷出是哪類杠桿。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①不會找杠桿。②找不到杠桿中的五要至素。③不知道杠桿的分類依據。
點撥:①可以把抽象出的杠桿畫出來。②在抽象出的杠桿上畫出杠桿的五要素。③找到動力臂與阻力臂的關系,判斷出是哪類杠桿。
例 3 :把一個油桶繞著支點C推上臺階,在無滑動時,圖中最省力的施力方向是( )
A. M B. N
C. P D. 以上三種方法所用的力大小是一樣的
本題考查學生會 從實物中 抽象出杠桿并能理解杠桿在哪種情況下最省力。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①找不到最長的力臂。②不能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點撥:①最長力臂通常是圓的直徑、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杠桿的總長,即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②如果支點在杠桿的一端則兩力的方向相反;如果支點在兩力的中間則兩力的方向相同。
例4:學校組織同學們到農村參加社會活動,小強第一次學習挑擔子,他做了以下的實驗,請你根據要求回答問題。(扁擔的質量忽略不計)
(1)他先在長為1.2m扁擔的兩端各掛上50N的重物,擔子很快就被水平地挑起來,這時他的肩膀應放在扁擔的什么位置?
(2)接著,他又在扁擔的A端加上50N的重物,如圖所示,但他掌握不好擔子的平衡,請你幫助他計算出肩膀應距B端多遠,擔子才能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本題考查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及運用。
本題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①不能確定力臂的長度。②所列的式子中用x表示未知量。③不能用準確的格式書寫物理解題過程。
點撥:①因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的方向與杠桿是垂直關系,所以兩力臂的'和就是杠桿的總長度。②物理學中的物理量都有專用的字母表示,不能用其它字母代替。③正確的書寫格式是寫公式、代數據、得結果。
例5: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在沒有掛鉤碼時杠桿的平衡位置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左端螺母向_______邊旋一些(選填“左“或“右”)。
(2)調好后,第一組按圖(乙)進行實驗,第二組按圖(丙)進行實驗.你認為第________組實驗更好,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考查學生對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的再理解。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①不會調節平衡螺母。②力臂的定義 理解不透 。
點撥:調節杠桿平衡時,平衡螺母的移動方法是 哪邊高往哪邊移 。②力臂與力的作用線的 位置 關系是垂直,圖乙中不便于測量F 1 力臂,而圖丙中F 1 的力臂就是OB的長度。
準備展示
教師分配任務,小組內稍作準備,在優等生的幫助下由本組中等及以下學生展示。
展示提升
這一環節中鼓勵中等及以下學生來展示,其它同學可以在該名同學展示完畢后進行補充。
學習收獲交流與總結 (約 5分鐘)
用 5 分鐘時間小組討論,學習這一 節 的感受與體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內容可以涉及課堂展示,學生表現等 。
教師總結 (約 5分鐘)
概括總結本節課中學生的表現,以激勵性語言為主。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準確地畫出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②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③能根據杠桿的特點,以及作用效果等進行分類 1.2過程與方法 :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杠桿,培養觀察能力
②通過實驗探究,總結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培養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對實例的調研、分析和解釋中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①使學生感受到杠桿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提高探究的樂趣。
②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學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①杠桿平衡條件
2.2 教學難點 ①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杠桿平衡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有一句名言,說如果給他一根硬棒和一個支點他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經科學研究證明,他辦不到這件事,但他講的這個道理是正確的,只是他無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說的硬棒到底有多厲害!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它的奧秘吧?
觀察圖像中的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請同學說出這些工具的名稱和用途?
【生】撬石頭時用的撬棒。還有我們小時侯玩的蹺蹺板也是杠桿。活塞式抽水機的手柄工作時也是杠桿
【板書】
杠桿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6.2 新知介紹
【師】現在老師手里有一個罐頭,同學們的力氣呢不夠打開它。這個時候你會借助什么外界的器具?
【生】筷子、起子……
【師】那么這里的筷子和起子,為什么就能更方便地打開罐頭呢?這里運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在用
1、杠桿五要素
【師】從這幅圖里可以看到,有支撐木棒的點O,有人用的力F1,還有石頭擋住棒子的阻力F2,另外還有兩端距離就是相應力的力臂。
【生】總結:
繞著固定點轉動的固定點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受到力的作用。動力和阻力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力臂
動力臂L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杠桿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動
【師】杠桿的五要素比較簡單,那么接下來我們看看力臂在杠桿中如何找。
2、力臂的畫法
【師】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杠桿五要素,其中最難找到的就是力臂,那么如何來確定力臂呢?找到力臂的順序:
(1) 確定支點
(2)確定力的作用線
(3)過支點到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4)標垂足,定力臂
注意:
力臂是支點到垂足的距離,不是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
力的作用線是一條直線,沒有方向。
作圖細節方面:力臂,力的作用線用虛線表示,且力臂的長度應該用大括號標記;
垂直的地方應有垂足;支點處用0標記;5個名詞必須用正確的字母表示。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杠桿省力的原理,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動物頭飾、木棒、積木、重物、記錄卡、水彩筆、漿糊、抹布、用力標志(大小不等的圓片)。
活動過程
1、導語:小熊要蓋新房子,它買了許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動,我們去幫助它吧! 說一說,用什么辦法來運材料。
(1)我用雙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試一試,哪種方法用的力氣小。
幼兒使用各種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點。
(1)使勁用雙手抱重物。
(2)彎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抱最費勁,汗都流出來了,拉有一點費勁,推只有一點點費勁,撬很輕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點點汗,推不費力,撬更不費力。
(3)抱要費力氣一些,拉要稍微費力氣一些,推費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費力氣,輕輕一下就行了。
4、我的實驗過程。
讓幼兒用省力的辦法幫小熊把材料全部運過去。
注意事項
1.使用木棒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給幼兒提供的重物以不超過三名幼兒抬起的重量為宜。
3.提供作支點的積木高度要適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時,支點應隨重物一起移動。
活動反思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繪制杠桿示意圖,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為自己提供方便的強烈意識,更進一步認識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 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生活常見工具,如:羊角錘、開瓶器、螺絲刀、老虎鉗、剪刀、核桃夾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杠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的木板、設計數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數據分析記錄:
動力(F1)
阻力(F2)
動力臂(L1)
阻力臂(L1)
實驗數據1
實驗數據2
實驗數據3
三維目標評價表
評價內容
三維目標要求
組員
自評
組員
互評
全部達標A 五項達標B 其余C
了解
認識
經過
反映
活動評價
杠桿的定義
杠桿五要素
生活中的杠桿
杠桿示意圖
杠桿平衡條件
實驗交流
3、教學流程:(略)
六、教學過程: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杠桿的初步認識后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為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并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借以考察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并引入杠桿的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示意圖,為下一步的實驗探究打好基礎,并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師提供的帶刻度尺的簡易杠桿以及彈簧測力計等工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實驗: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桿的左右加掛鉤碼充當動力與阻力,讀出大小并記錄,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并記錄。
進行實驗: 改變鉤碼的個數與力臂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并交流討論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并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成功感。
4、課堂小結: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學生知識的收獲、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收獲了那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匯報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并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七、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于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后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了差異:有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節,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設計思路。反思這節課讓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而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熟悉物理學發展史不斷的與時俱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