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30
這是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第 1 篇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不同物體下落速度不同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操作材料:各種糖紙、羽毛、報紙、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絹、紙杯
輔助材料:剪刀、透明膠、夾子、雙面膠、泥工、彩帶。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
(1)師:“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們來玩一玩,把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會發現什么。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你剛才扔的是什么東西?你扔這些東西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它落下來的速度是什么樣的?
2、再一次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啟發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發現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2)引導幼兒兩兩相伴,同時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啟發幼兒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師出示兩張相同的紙,啟發幼兒能讓我們以不同的速度落下來。
(2)幼兒嘗試探索:如將紙折成飛機就扔得高些,落下來也快些。夾子夾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為什么物體都會往下落?
師:“扔上去的物體為什么會落下來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結:今天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知道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會下落。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的高,落下來也快,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6、組織幼兒觀看人在太空中的錄象。
7、活動延伸: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繼續感知。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第 2 篇知識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定義、公式.
2.知道速度的單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換算關系.
3.變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來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2.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于實踐,并初步了解物理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規則.
情感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范解題步驟,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機械運動"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三個問題使學生領會要比較運動的快慢必須同時考慮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這兩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直尺速度的定義.在實驗設計中,由學生自行提供三個玩具通過測量時間和路程計算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實際示例來建立學生一般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的觀念,并給出了速度的單位,米/秒是國際主單位,而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并分析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還是由實踐建立的,因為實際的需求而產生的變速運動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沒有作強調,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號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后由想想議議來使學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機械運動"教法建議
速度的概念,應當從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為了能區別物體的運動快慢應當如何處理,可以分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教師總結兩種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進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學生提供的玩具來實際測量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實驗的結論得出.
速度的單位,應當聯系實際,提供大量的圖片,展示不同的物體運動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圖景,并提供一些視頻資料,展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速度單位換算,應當在長度的換算的基礎上,用同樣的等量代換的方法明確兩個單位的換算,并讓學生記住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上一節內容是勻速直線運動,本節讓學生思考實際情況,實際的運動都不是勻速的,但是我們需要作粗略的計算,所以引進了平均速度,最好讓學生自行思考出這個思路.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題來形成學生的解題規范.
教學設計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復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教學過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小學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系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后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范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速度單位的資料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教師輔導參考】
1.可以在網上查找各國的速度的單位.
2.各個速度單位的換算關系.
3.相同時期各地速度的單位.
【評價方法】
1.網上的資料可以列出學習記錄.
2.小組總結,各個小組互相補充資料,實現資料共享.
3.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看看哪個組能根據資料提出新的問題.
速度和平均速度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第 3 篇教學目標:1、知道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會進行速度單位換算; 3、會進行簡單的表格設計: 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義。
難點: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重點:速度的定義及理解,速度單位的換算
學法指導:實驗、觀察、討論
器材準備:刻度尺,紙錐、秒表(或手表)
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指導觀察書P108圖5-17指導觀察學案中的圖片 問:甲乙兩位同學在各自的小區內跑步,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 簡要介紹單位時間介紹速度單位板演單位換算分析例2指導觀察書P109圖5-20指導觀察速度表指導完成P110活動 板演書P110例題指導完成例4指導閱讀P110生活物理社會 思考:獵豹怎樣才能追上鹿說一說誰游得快,并說明怎樣比較的 讀一讀,寫一寫根據定義嘗試寫出速度公式 學生練一練學生分析了解一些物體的速度說說你獲得的信息思考、討論、交流形成方案并實驗 完成例4閱讀書P110生活物理社會 創設問題情景,引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為導入速度作鋪墊 建立概念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 了解復合單位的換算方法通過思辨理解速度定義鞏固復合單位的換算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嘗試用物理方法解決問題、用簡潔合理的方法記錄活動數據、鞏固儀器使用了解解題規范中的物理意義即時訓練反饋情感態度價值觀
板書設計: 速度
一、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2、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
4、單位:國際單位 米/秒(m/s) 常用單位 千米/時(km/h) 厘米/秒 (cm/s)
5、測量
作業:鞏固練習
三、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一、采用靜止圖片觀察及分析,較教材上設計的觀察紙錐降低了難度,學生能夠很快從觀察圖片中獲得時間和路程及相關信息,很快切入主題。
二、重視單位換算的物理意義構建及訓練,在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中單位換算掌握較好,達到教學目標。
三、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在測紙錐下落的速度活動中,產生的問題較多。由于該實驗重在過程而結果不是重點,所以經過引導,學生能夠針對活動過程中的困惑提出相關問題。21教育網
四、從解題規范來看,學生在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中都能重視物理意義的構建及應用。
不足之處及改進:
一、由于選用靜態圖片代替教材上5.4活動,跟平行班比較,學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體表現在學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視例題規范的教學,造成部分學生忽略物理意義,變成單純的習題訓練。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物理教學的脈絡逐漸清晰:
一、重視教材,利用好教材,盡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重視概念構建及理解。
三、繼續重視物理問題解決中的物理意義的構建和應用,在應試和素質之間尋找平衡點。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第 4 篇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
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 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圖11-2-1是兩個小球運動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圖11-2-1,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 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做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閱讀課文第23頁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4、速度計算
(1) 學生閱讀課文第23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 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 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25頁的內容:
(1)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 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 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 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導學生課后閱讀科學世界<<時間放大鏡>>
達標自查
1、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
2、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1min內通過的路程是 120m,則它的速度為 m/s,其物理意義為 。
3、一個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4s內通過的路程是 20m,則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無法判斷
4、善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少
C、 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 物體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順序是( )
(1)運行中的火車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轎車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獵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輛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第1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內通過的路程還是80km,小華說該汽車在這3h內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小明則認為汽車在這3h內不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他們誰說得對?談談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