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7
這是測量水的溫度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
1.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據的嘗試,學會數據的解讀、坐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制作坐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通過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的,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于環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數據。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1、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需要水?書本P107并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氣溫相似,植被類型卻不同,這是為什么?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布的因素還有什么?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匯報討論題答案對于學生的因答給予評價,并適時讓學生做筆記。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還有溫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數據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說出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數據繪制條型圖根據小麥的不同時期繪制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后記:
這節的內容比較少,本打算合并到其他上,但考慮到后面有繪制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制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試著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發自內心珍惜水資。后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系起,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獲得有關容積守恒的經驗。
2、樂意與同伴一起探究,體驗合作的快樂。
3、培養幼兒觀察水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大小、形狀不同的透明瓶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每組2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桌上的兩個形狀不同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一樣多嗎?說說哪個多,哪個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說說自己的想法?
2、過度小結:那我們來做個實驗,看看到底是哪個多,或者一樣多。
二、實驗
1、師:(介紹材料)我桌上有二個杯子,誰來說說看是怎樣的杯子?(哦,是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還有刻度,請你們來試試做下實驗,看看到底是哪個多,或者一樣多。
2、幼兒操作
3、師: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討論:實驗方法以及孩子的發現。(將瓶中的水分別倒入相同的杯子中,得出結論一樣多)
4、再次驗證:把杯子里的水倒進瓶中,感知不同的瓶子,裝的水是不是一樣多?
5、為什么相同的水放在不同形狀的瓶子中,看起來不一樣?
6、小結:原來只有用二個相同的有刻度的物品才能證明二瓶水是否一樣多。瓶子的高矮、粗細不影響水的多少。
三、驗證試驗
1. 水一會兒變多,一會兒變少,到底是不是盛水的瓶子在搞怪呢?
2、介紹材料:一組有大小不同的瓶子、一個有刻度的杯子。
師:這些是我們小朋友收集來的瓶子,我發現這個水瓶身上有些數字,你們看見了嗎?這是什么意思呢?(哦,讓我清楚地知道這個瓶子里裝了多少水。)
3、要求:那現在請小朋友把水裝到有標記的這個水位,然后再把水分別倒入大小不一的瓶子后,你發現了什么?(一樣多的水裝在不一樣的杯子里,看上去有多有少,很有趣。)
4、幼兒記錄(水位不一樣)
5、小結:①水位的高低與瓶子的粗細有關。
②一樣多的水裝在不一樣的杯子里,看上去有多有少,實際上水杯里的水沒變,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水的容量不受容器外觀變化而變化。
延伸活動:
1、師:誒,我這里還有兩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哪個多,哪個少,又或者一樣多呢?
2、師:這里面裝的水看上去一樣多,但是瓶子大小不一樣,所以不能很準確地知道,所以我們也要經過實驗才能知道,或者看刻度線也能知道。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實驗、預測、調查、訪談、比較等過程,了解預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滴水會浪費多少水的辦法。
2.從數學的角度(如調查、計算)分析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所漏掉的水的價值,體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上網、查閱報刊、專訪等方式搜集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體驗到珍惜水,就是珍愛生活的教育。
情感態度價值觀:經歷綜合運用知識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經歷滴水實驗的過程,初步感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習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見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件:滴水的聲音。
教師:聽,你想到了什么?課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會聯想,說的都是關于滴水的情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于“一滴水”的一些問題。
二、 實驗: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見過滴水的現象吧。但是,你們有沒有調查過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課件出示問題: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實驗:請2個小朋友來做實驗給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稱重量。
教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么?
三、 預測:1年浪費多少水
剛上課時小朋友們介紹了生活中有水龍頭漏水的現象。如果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漏水速度與實驗相同,也就是說1個水龍頭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時、1天、1月、1年大約各浪費多少水?(課件呈現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弄清楚什么?(進率)請具體說說這幾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每兩個時間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
展示計算的情況。
教師:先把這個多位數分級,再讀出來。算出的數目大不大?
四、計算:1年漏掉的水的價值
研究表明:1個人除了正常的飲食外,每天應飲水1400 g才能維持人體需要。
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1個人飲多少天?
解決這個問題,只用這一個信息1400 g行嗎?為什么?學生在本子列式,計算可借助計算器。
教師:學校每個水龍頭都這樣漏水,1年浪費的水可供多少人飲1天?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大約可供83325人飲1天。
教師:如果全校按20xx人計算,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多少天?
五、 展示:調查的水資源信息,感受環保的重要
教師:這是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如果聯想到全國,浪費就會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資源很豐富?我國的水資源很富裕?請看這些圖表和數據。
(請一位小朋友讀出有關水資源的信息。)
教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有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請拿出來,在小組內展示,說一說。
六、 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數學實驗、計算器綜合運用了數學知識,解決了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觸目驚心。那么,這節課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賞動漫課件:節約一滴水。
板書設計:
滴水實驗
一分鐘 一天 一年
學習目標:
1、會認“哦”等8個生字,會寫“瓦”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
山泉流淌的錄像片
認識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體會泉水一路奉獻的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一段錄像。(播放清泉流淌的錄像)
2、 你從錄像中感受到了什么?
3、 引出課題
二、 初讀課文,讀準生字。
1、 小朋友自己小聲的朗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2、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學會的生字讀給好朋友聽。
3、 多種形式讀生字、新詞。
4、 認識多音字“結”學生口頭組詞。
5、 口頭擴詞練習。
6、 自己讀課文,標出段落序號。
7、 分段指名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三、 小組合作,質疑解惑。
1、 邊讀邊想,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2、 小組討論,把不理解的問題記下來。
3、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情況。
4、 針對各組提出的問題,全班討論。
四、 整體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1、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課文中的泉水到底流過哪些地方?都作了些什么?
2、 體會泉水的精神。
你覺得泉水怎么樣?
泉水還能流到哪里,會給誰帶去方便和幫助。
3、 學生把自己寫得都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進一步領會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指導讀好泉水說的話。
二、 品析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1、 你喜歡課文的哪一段?為什么?
2、 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下來。
3、 反饋背誦情況。
三、 書寫生字
1、 觀察要寫的生字。
2、 重點指導:
股、脆、鵑:都有“月”但寫法不同。
泉:下面是水,不是木。
結:右上方是士,不是土。
然:左上部比“夕”多一筆,右邊是“犬”,不是大,注意四點底的位置。
四、 完成課后練習,鞏固識字
讀課后練習中的小韻文。
鞏固本課生字。
課后記
“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更多的思想。”這是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的一段話,它與新課程理念中“反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倡導教師與學生一起走向知識,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和協作主動獲得知識”是有共同之處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