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9
這是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理念:
本節內容是壓強在液體物態中的體現。 因為該節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少,并且還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識,所以對學生來說這是難點節。《課程標準》中本節沒做具體的要求,但由于壓強在不同物態中表現的特點不同,其計算和測量也有區別,另外,液體壓強密切聯系固體壓強和氣體壓強,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壓強知識,一定要重視本節內容的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計算公式;
3.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
2.體驗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時身體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3.通過連通器經歷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接受到科學態度的培養;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自身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通過船閘的學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認識液體壓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導公式。
教學難點: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教師:光盤、微小壓強計、連通器、水槽、水。
學生:關于帶魚的調查資料。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創設情境
1.課前要求學生到水產市場上觀察帶魚。查閱資料,調查帶魚的生活環境。課堂上描述觀察調查結果:市場上沒有獲得帶魚。帶魚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著抗壓服的深水潛水員
問題:1.為什么沒有活的帶魚呢?
2.深水潛水員為什么要穿抗壓服?
學生交流討論。
結論:那是因為液體中有壓強。
(教學說明:新課導入環節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的好奇心、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為學習新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調查,使學生參與實際的學習活動,學習興趣會很高,同時,調查本身就是一種探究活動。帶魚也是生活中長吃的,學生很熟悉,由它引入新課,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普遍性。)
【推進新課】
一、活動與探究1:液體壓強的特點
創設情境:在學生知道液體中存在壓強的基礎上,請學生談一談,生活中有關液體壓強的親身體驗。比如游泳或泡澡時有什么感受?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游泳或泡澡時感到胸悶,認識到身體四周的液體對身體都有壓強,說明液體壓強與固體壓強在方向上有不同。
演示實驗
問題:通過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分析現象進行歸納。
(播放光盤)
1. 液體內部不只有向下的壓強,還有向側面的壓強;
2.液體中的壓強與深度有關。
分析:液體受重力,同是液體具有流動性,容器壁阻礙液體向四周流動,所以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也就是說,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教學說明:通過帶魚和抗壓服、圖1、圖2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液體中有壓強;液體對容器底有壓強;對容器壁也有壓強。進一步認識到液體中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實驗論證:演示實驗(播放光盤)
演示步驟:
1.介紹壓強計:用手輕輕按一按探頭的橡皮膜,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一點,管中的液面高度差變大,這表明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2將探頭浸入水中,u形管中液面出現高度差。
3.將探頭的橡皮膜在同一深度朝向不同方向,發現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基本不變。
4.將探頭的橡皮膜浸在更深處,發現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變大。
5.將探頭的橡皮膜浸入鹽水中的同一深度,發現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變大。
學生活動:分析歸納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教學說明:本實驗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定性分析,增加學生對液體壓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液體壓強在方向和大小上的特點。同時進一步熟悉控制變量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將本實驗變為學生實驗,以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活動與探究2:液體壓強大小的計算方法
創設情境:通過學習知道液體的壓強與方向無關,而與深度、密度有關。到底有什么數量關系呢?
問題:如何知道液體某一位置的壓強大小?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既然同一液體在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那么只需要算出某一位置液體豎直向下的壓強就可以了。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探索公式。
(播放光盤)
液體某一位置處豎直向下的壓強是由于該位置受到上方液體的壓力產生的,并且大小等于上方液體的重力。根據壓強的計算方法,還需知道受力面積。不如算出該位置液體橫截面上受到的壓強。
該位置上方水柱高為h,橫截面積為s,液體的密度為ρ,則該位置上方的液體柱體積為v=sh 質量為m
壓力為f=g=mg=ρshg
壓強為p=f/s=ρshg/s=ρgh
深度為h處的液體壓強公式p=ρgh
總結: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是模型法。
問題:1.公式中各個字母所代表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單位是什么?
2.根據公式解釋一下液體的壓強特點。
3.根據公式說一說液體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與所取面積有關嗎?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學說明:公式的推導應該完全放給學生,憑借學生已有的知識完全能夠解決,教師提供填空題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模型,做好引導,切不可教師推導出公式只要求學生記憶。公式得到后,還要充分解釋各個字母的物理意義,特別是h代表的是深度而不是高度。可以借助練習進行鞏固)
問題:底面積分別為0.1m²和0.5㎡的玻璃筒,分別盛有0.3m高的水柱,兩桶水對桶底分別產生多大的壓強?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解答。
(教學說明:多數學生受固體壓強公式的影響,較難接受液體壓強與容器底面積無關的事實。大多數學生在解答該題時會采取分別計算壓強大小的方法,這樣在加強了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通過計算結果有力的證實了這一問題,糾正錯誤認識,使學生認識到對問題的分析不能憑借想當然,憑空臆造)
【即學即練】
1.利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攔河大壩為什么修成上窄下寬的形狀?答案: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如圖所示,攔河大壩高30m,水庫水位23m,距水底7m處的`a點壓強有多大?(g取10n/kg)
答案: p=ρgh=1.0×103kg/m3×10n/kg×(23m—7m)=1.6×105pa
(教學說明:利用即學即練的練習題幫助學生利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練習2是為了強化“深度”的理解。
三、連通器
創設情境:液體壓強的知識在自然界和生活中都有大量的應用。利用自制的泉水演示模型演示泉水噴涌的過程。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噴涌的高度也降低。
問題:1。為什么泉水會涌出地面,并且會噴射較高的高度?
2.為什么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噴涌的高度也降低?
3 .如果降低塑料瓶的位置與泉眼相平,泉水還會涌出嗎?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回答。
結論:這種上端開口、下部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連通器?(播放光盤)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舉例。如水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等。
師生共同分析所舉事例是否是連通器。
問題:為什么連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展示如右圖所示,假設在u形管底部有一小薄片,試分析薄片兩端受到的壓力壓強的大小關系。
學生活動:討論。如果不相平的話,。。。。。。
(教學說明:將自然現象移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由噴泉到實驗室中的連通器,再到生活中的連通器,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u形管底部薄片所受壓力壓強的分析,進一步理解液體的壓強公式和平衡力。注意在演示連通器時,要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水平面。學生對水塔可能不知道,教師可以(播放光盤)展示圖片。為了更直觀形象,學生所舉事例,教師盡量(播放光盤)配以圖片。)
【課堂小結】
我們大家共同合作,在浩瀚的物理學海洋中(配合課題)遨游了一番,雖然我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學習壓力),但是這節課我們過得很愉快,那是因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疑惑,掌握了很多科學知識,同學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播放光盤)
1.液體壓強的特點:(1)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壓強都相等
(3)同一液體中,深度增大,液體的壓強增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增加,壓強增大。
2.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gh。
3.液體壓強的應用----連通器。船閘的工作過程。
4.建立模型的物理方法
【布置作業】
1.“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第1、2、3、4、題
2.查閱資料,了解各種潛水艇。
教學目標:
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能聯系生活實際,感知液體壓強是一種客觀存在。
能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到液體壓強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對設計出來的實驗方案進行歸類并得出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結論。
教法:啟發談話與歸納相結合
教具:
多媒體課件、水、燒杯、兩端開口的玻璃管、側壁開口的玻璃管、U形管壓強計、鹽水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
1、 潛水員為什么要穿潛水服潛水?
2、 潛水員下潛深度為什么會有限制?
3、 深海中的帶魚捕到岸上為什么常常會死亡?
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旨在設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味,引出課題。
一、探究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1、 類比設疑:
①一木塊放入燒杯底部,問:它對燒杯底部有壓強嗎?為什么?對燒杯側壁產生壓強嗎?為什么?
②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水,問:水對燒杯底和側壁會不會產生壓強?為什么?
指導探究:
①反問:只憑我們的想象能輕易下結論嗎?還需干什么?
②(用手用力擠壓燒杯)就算燒杯受到壓強,我們卻不
學生思考并回答:因為木塊受重力所以對燒杯底部有壓強;由于木塊并不擠壓燒杯壁,所以對燒杯壁沒有壓強。
類比上一問題情境提出自己的猜想:因為水也受重力,所以對燒杯底也有壓強;但水具有流動性,但燒杯壁阻礙了他的流動,于是對燒杯壁產生擠壓作用,所以對燒杯壁有壓強。
回答:還要通過實驗對猜想進行檢驗。
向學生滲透類比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增強用實驗檢驗真理的意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易直接觀察到。實驗時,我們怎樣能清楚的知道燒杯受不受壓強呢?
③只有水來做實驗,有說服力嗎?
3、巡回指導
4、引導交流
5、(課件展示: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有壓強的'動畫)板書結論。
二、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
1、 提出問題:通過探究我們知道液體對容器地和側壁有壓強,那么液體內部是否有壓強呢?請聯系生活實際提出你的猜想。
2、 儀器驗證:出示壓強計,介紹其結構、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引導學生用它檢驗水或鹽水內部是否有壓強。
3、既然液體內部的壓強是 小組討論并交流,確定可由彈性較大的橡皮膜來顯示。
回答:還要換用其他液體再做。
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
交流并總結結論。
聯系游泳等生活體驗提出猜想
認真聽講,練習使用,驗證猜想。 向學生滲透轉換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意識。
讓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有大小的,那么根據剛才的觀察你認為液體壓強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4、 計實驗:引導各小組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并制定實驗表格。
5、 進行實驗:巡回指導,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6、 分析論證: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實驗結論。(課件顯示液體內部壓強特點)
7、(課件出示帕斯卡裂桶實驗)講解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實驗,以此強調:對同一液體,液體的壓強只與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多少無關。
根據實驗現象提出猜想:可能與橡皮膜所朝的方向、液體的深度、液體的密度有關。
各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并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聽講 合理的猜想為科學探究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控制變量法的又一次運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
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深化理解深度對液體壓強的影響,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勇于堅持真理,大膽實踐的精神。
液體壓強公式
1、 推導公式:(課件出示圖)設想在水中某處有個水平放置的平面,如何計算這個平面上方液柱對這個平面的壓強?設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為h,平面的面積為S。
強調:①深度的具體含義,課件出示練習。②液壓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2、例題應用:出示課本例題,引導學生解答。
觀察討論叢壓強的定義式考慮,逐步計算圓柱體的體積、質量、重力、對底面的壓力、壓強,最終得到液體壓強公式:p=
ρgh
利用液體壓強公式獨立解題,并交流。
向學生滲透建立理想模型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學以致用
1、回應課前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本節所學知識討論:潛水員為什么要穿潛水服潛水?潛水員下潛深度為什么會有限制?
深海中的帶魚捕到岸上為什么常常會死亡? 小組討論并交流:
潛水員要潛入深水中,而隨著深度的增加,潛水員受到的壓強會越來越大,所以要穿潛水服。
生活在深海中的帶魚,打撈上來以后它受到的壓強突然減小,改變了它生存的環境,使其不能生存,因此我們見到的帶魚打撈上來就是死的。 前后呼應,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解釋了自己的疑惑,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
學生練習,及時反饋 考查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補救。
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暢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培養學生的梳理反思能力
布置作業:
鞏固性作業:P37 2、3、4
拓展性作業:伴你學P4211
實踐性作業:調查液體的壓強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情況
板書設計:二 液體的壓強
1、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有壓強
2、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體內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相等;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3、液體壓強公式:p=ρgh
教學反思: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更多地站在了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去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以及問題的設置,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有效的問題。改變了比較關注教師的講解學生聽懂了沒有,教師的問題學生是否會回答,而很少關注學生有什么問題的教學設計思路。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映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學生的感悟與體驗上,可以看出,學生比較喜歡這樣的教學設計,參與度很高,思維比較活躍。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從問題的提出,到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和解釋物理現象;從實驗的方案設計,到實驗的過程、實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等,教師始終只其到了引領的作用,而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卻發現了很多問題,提出了許多見解和有效的課堂問題。從而,使教師體會到,目前在課堂上出現的部分學生很少或根本不參與課堂討論,一些學生很少或根本不去傾聽別人的觀點的現象,可能的原因一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在處理的問題本身或處理的方式沒有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二是學生不懂傾聽的重要性,或者沒有養成傾聽習慣。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體驗為中心,以學生的感受和發展作為出發點來進行,我們往往就可以收獲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喜悅。
3、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本節課從知識目標的達成,到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都有不同程度地達成,但實踐中發現,學生觀察現象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利用常見的實驗工具和設備進行自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的能力更是有待加強。這也給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提出的教學目標,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更加堅定地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生活物理的能
[設計理念]
初三物理液體壓強教案
液體的壓強是一個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卻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獲得深刻影響,特在課本P81的演示實驗上增加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通過本節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液體壓強的特點,認識到液體壓強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本節課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經驗的相關情景,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獲得初步印象,然后讓學生猜想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自主探究。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 理解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知道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進行操作的能力,通過實驗分析,概括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 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3) 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側壁開口的玻璃管、壓強計、盛液筒兩個、小燒杯兩個、水、鹽水。
學生用:盛液筒、壓強計、玻璃管、橡皮膜、水、鹽水。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是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兩個因素。
難點: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問:液體也受到重力,液體對容器底有沒有壓強呢?
2、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氣炎熱,不少同學喜歡游泳,當你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時,有什么感覺?
學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課題,板書課題。
二、根據情景進行猜想,通過實驗得出初步結論
1.上述實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對人有沒有壓強?水對池底和游泳池側壁有沒有壓強?
現在,我們把游泳池搬到課堂上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出示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塊小橡皮,讓學生觀察底部橡皮膜的形變。
2.教師提問:用這樣的一個器材如何研究液體對容器底部有沒有壓強?學生回答后,設計
實驗驗證,將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觀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檢驗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怎樣用一種器材來探究液體對容器側壁有沒有壓強呢?按照學生回答的思路,設計一個實驗,在側壁開口的玻璃管的側壁開口處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讓學生從看到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并進一步分析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的原因。
3.教師問:剛才我們認識到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那么,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向大家介紹一種儀器——壓強計。教師通過類比的方法介紹壓強
計。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橡皮膜上承受的壓強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兩次高度差相同,則說明橡皮膜承受的'壓強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轉動橡皮膜的朝向,看兩邊的高度差有無變化。學生從現象中歸納出結論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三、學生分組探究,驗證猜想
前面,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兩條初步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發現橡皮膜有時候凸出得多,有時候凸出得少,這說明液體壓強有大有小,那么,液體壓強的大小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三:當洪峰來臨,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有時會發生決堤的事故。
1、學生討論
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利用已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2、教師板書一些學生可能出現的猜想,比如:
(1)與深度有關
(2)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或與其它的一些因素有關
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后,教師進行整理,用實驗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進行篩選、整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的猜想,都是從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確與否,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3、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檢驗猜想
(1)教師介紹實驗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根據猜想選擇某一課題進行實驗,并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巡查,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并強調合作學習,通力協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評價,總結出變化規律
1、各小組派代表將實驗記錄結果用投影儀展出,交流經驗成果,教師對每一組學習的效果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引導學生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通過各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實驗結論3: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提出部分實驗小組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能應用的改進意見。
3、在屏幕上逐條顯示本節課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五、拓展訓練
利用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可以解釋、解決很多生活以及技術上的問題。
1、人站在齊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2、投影顯示潛水服,提問:在不同深度潛水時,為什么潛水員穿的潛水服對裝備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師把攔河壩設計成什么形狀?為什么這樣設計?當洪峰來臨時,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超過警戒水位時,為什么有可能發生決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相關資料:1998年洪水過后,荊江大堤的相關堤段進行了整險加固,使重點堤段的防洪能力從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課堂小結與評價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和評價,談學習體會。學生的學習收獲,可以從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進行交流。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了解液體壓強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認識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學難點: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學用具: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連通器、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潛水艇,引出本節課的課題-----------§13.2 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突破難點的方法: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通過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歸納、推理、總結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
1.用塑料袋裝水時,它會脹起來,讓學生感知液體會產生壓強,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用側壁開有幾個小孔的筒裝有水,讓學生觀察到水從小孔流出來,且處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來的射程都不一樣,用液體壓強計測出不同深度的壓強大小,讓學生感知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壓強計測量深度相同時,各個方向的壓強的大小有何特點,讓學生感知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播放視頻:液體內部的壓強
4.演示同一深度,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且液體的密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
播放視頻:深水壓強
播放視頻:一杯水的威力
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 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 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3)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 在相同深度,液體的壓強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
2.連通器里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3.舉例分析連通器:茶壺、鍋爐的水位計、花灑、水塔與自來水管。
4.播放視頻:介紹連通器的應用
船閘
連通器的應用(過路涵洞)
連通器的應用(噴泉)
三、小結: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連通器里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