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3
這是牛頓第二定律教學過程,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過程第 1 篇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達式為:.或
4、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
是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
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啟動時,速度為零,但合外力不為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運動關系小結: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決定物體產生的加速度: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同——→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反——→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么條件.
探究活動
題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組織:2-3人小組
方式:開放實驗室,學生實驗.
評價:鍛煉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過程第 2 篇牛頓第二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要規律,它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也是學習其它動力學規律的基礎。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1”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有:“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本條目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質量、力三者的關系,強調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
本節課要強調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主要有通過實驗測量加速度、力、質量,分別作出表示加速度與力、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的圖象,根據圖象寫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體會探究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方法。通過定律的探究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是整個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應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個物理量和公式的內涵和外延。
本節課教學設計內容充實,在實驗*作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層面上對學生要求較高,課堂中學生出現的不確定因素也較多,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駕駑課堂能力。
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系,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應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內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輕文字的現象。數學語言可以簡明地表達物理規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記憶,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蓋與它關聯的運動和力的復雜多變的情況。否則就會將活的規律變為死的公式。
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簡單完美,記住并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對學生來說是較困難的。這一難點在本課中可以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的練習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還有待在后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過程第 3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上節課實驗結論的總結,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體會大師的做法與勇氣.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2.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過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時,F=ma.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牛頓第二定律
1.基本知識
(1)內容
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達式
F=kma,F為物體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數.
2.思考判斷
(1)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在合外力為零時的特例.(×)
(2)我們用較小的力推一個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動,可見牛頓第二定律不適用于較小的力.(×)
(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沒必然聯系.(×)
探究交流
如圖所示的賽車,為什么它的質量比一般的小汽車質量小的多,而且還安裝一個功率很大的發動機?
【提示】為了提高賽車的靈活性,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體有較大的加速度,需減小其質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賽車就是通過增加發動機動力,減小車身質量來增大啟動、剎車時的加速度,從而提高賽車的機動靈活性的,這樣有益于提高比賽成績.
二、力的單位
1.基本知識
(1)國際單位
牛頓,簡稱牛,符號N.
(2)1N的定義
使質量為1 kg的物體產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 N,即1 N=1 kg·m/s2.
(3)比例系數的意義
①在F=kma中,k的選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國際單位制中k=1,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為F=ma,式中F、m、a的單位分別為牛頓、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2.思考判斷
關于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過程第 4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特征;
2、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學會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力學問題;
2、學會連接體問題的一般解題方法;
3、掌握超重、失重在解題中的具體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通過“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和變軌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學公式的`綜合運用。
教學難點:物體受力情況和運動狀態的分析;處理實際問題時“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分析法、討論法、圖示法
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教學,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課題
提問、討論、評價
(一)高三物理(復習)前三章的內容及其邏輯關系是怎樣的?
(二)牛頓運動定律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PPT展示:力和運動的關系
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體存在加速度。我們可以結合運動學知識,解決有關物體運動狀態的問題。另一方面,當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時,一定有加速度,我們可以由加速度來確定物體的受力。
二、知識構建,方法梳理
(一)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要求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
處理方法: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可以求出物體的合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在利用物體初始條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據運動學公式就可以求出物體的位移和速度。也就是確定了物體的運動情況。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要求推斷物體的受力情況
處理方法: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由運動學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確定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斷物體受力情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