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這是生活中的透鏡創新設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學習目標:
《透鏡》的教學設計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使用說明
用15分鐘閱讀課本90-92頁并完成問題導學,AB層全部完成,C層完成探究部分,分層達標。
三、預習指導
1.重點難點分析:本節的重難點是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的作用及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等名詞概念。
2.問題導學:依據啟發性問題的引導,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課前預習: (5分鐘)
1.透鏡通常可以分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鏡,它的符號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鏡,它的符號是 。
4.生活中常見的眼鏡的鏡片就是透鏡。請你辨別:患有近視眼的學生配戴的近視眼鏡的鏡片是_______透鏡;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鏡片是______透鏡。
5.凸透鏡對光線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鏡又稱為 ____ 透鏡。
6.凹透鏡對光線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鏡又稱為 ___ 透鏡。
四、探究過程(24分鐘)
1. 活動: 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
分別通過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書上的文字(透鏡距離書本較近)
得到: 通過____透鏡,所看到的物體的像是放大的;
通過____透鏡,所看到的物體的像是縮小的。
2.活動:一束平行光(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陽光)通過凹透鏡,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我們看到:凸透鏡對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鏡對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鏡又叫____________透鏡,凹透鏡又叫____________透鏡。
1 設計思想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即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在其中的物理規律。
②“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即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包括技術設計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將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中。
為了體現這些新的理念,“透鏡”教學總的設計思想是:從“冰透鏡向日取火”的實況錄像直接切入課題“透鏡”;就地取材,用學生熟悉的眼鏡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如何用多種方法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以及如何測量凸透鏡焦距等問題;并從中提煉出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鼓勵學生運用方法,解決新問題。本課的教學流程為:引入課題→判別透鏡→測定焦距→總結方法→課題研究。
2 過程設計
2.1 引入課題
通過“冰透鏡向日取火”的實況錄像,結合配音資料,開門見山地引出課題“透鏡”,并介紹透鏡的概念。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得知,冰透鏡是教師自己動手制成,這一段錄像是本校攝制時,更激起學生對物理課學習的重視
【學生實驗1】感受凸透鏡與凹透鏡中間及邊緣的厚與薄,使學生悟出凸透鏡與凹透鏡的定義。
2.2 判別透鏡
問題:近視眼鏡和老花眼鏡的鏡片分別是用什么類型透鏡做的?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認識到近視鏡的鏡片是凹透鏡,而老花鏡的鏡片是凸透鏡。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也即如何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
【學生實驗2】組織學生討論、猜想,設計實驗探索多種方法判別眼鏡。
學生介紹判別眼鏡鏡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鏡的鏡片,發現鏡片中間薄、邊緣厚的則為近視鏡;鏡片中間厚、邊緣薄的則為老花鏡。教師表揚學生能活學活用,利用剛學的凸、凹透鏡的定義區分眼鏡,并及時指出光學儀器一般不允許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鏡靠近書本,透過鏡片觀察字的變化,發現字變小的是近視鏡,字變大的是老花鏡。
【學生實驗3】制作水膜透鏡:將鉛絲緊繞在透鏡的金屬柄上,繞成一個封閉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個水膜透鏡。用此透鏡觀察字的變化。有發現字變大的,有發現字變小的,而發現字變大的甩一甩后又發現字變小了。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鏡,成縮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鏡。
【學生實驗4】移動透鏡,觀察現象。使兩種透鏡從靠近書本慢慢遠離書本,透過鏡片觀察字的變化。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凹透鏡在移動的過程中,總是成正立縮小的像;而凸透鏡在移動過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縮小的像。其中有什么規律,鼓勵學生課后去研究。
方法③照:用光源對著鏡片照,發現近視鏡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鏡把光聚起來
教師結合凸透鏡與凹透鏡對光不同作用的動畫講解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而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并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教師補充判別眼鏡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兩種眼鏡放在字前慢慢搖晃,透過鏡片觀察現象
【學生實驗5】學生晃動兩種眼鏡,發現像的移動方向與近視鏡的移動方向相同,而老花鏡則相反。
以上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的'方法,其實也是區分凸透鏡與凹透鏡的方法。點評:教師通過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實驗,找出了多個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還經歷了作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2.3 測定焦距
問題:眼鏡有不同的度數,度數表示什么意思?
顯示資料:眼鏡的度數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關系如下:Φ=(1/f)×100。
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到眼鏡的度數與鏡片的焦距有關,怎樣來測焦距呢?
【學生實驗6】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測凸透鏡的焦距。(學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2.4 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對怎樣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和怎樣測凸透鏡的焦距的探究,從中可以總結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以區分眼鏡為例,怎樣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這是問題的提出(顯示“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討論、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學生想到“摸”、“看”等方法(顯示“設計方案”)。接著用實驗去探究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尋找更多的方法(顯示“實驗探究”)。方法找到后,還要對方法進行交流、評估,如“摸”雖為一種方法,但光學儀器不允許用手摸(顯示“交流評估”)這就是人們常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交流評估。
2.5 課題研究
針對上述方法,提出4個課題,鼓勵學生學用方法作課后研究。
課題①:為什么凹透鏡晃動時像的移動方向與鏡片的移動方向相同,而凸透鏡則相反?
課題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測出凸透鏡的焦距,怎樣測凹透鏡的焦距?
課題③:怎樣用透鏡組合成望遠鏡?
(一)教材《透鏡》教案模板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鏡、薄透鏡,什么是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2.知道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鏡、凹透鏡、光具盤、光源.
(四)教學過程
一、列舉實例,引入課題
教師講述: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機和實驗室中使用的顯微鏡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鏡.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們今天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出示凸透鏡、凹透鏡實物,學生觀察.但告訴學生不能用手摸.有條件的學校每一實驗組(2人)發一盒透鏡組,讓學生自己觀察.教師在黑板上畫出透鏡的剖面圖,對照實物講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什么是薄透鏡.簡要說明它們在生活和科技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教師在黑板畫課本上的圖6—8,講解什么是透鏡的主光軸和透鏡的光心.
2.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1)教師用平行光源、光具盤、凸透鏡演示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如課本圖6—10)學生觀察到一束平行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聚在一點.
(2)教師畫出會聚光線的光路圖.講述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
對照光路圖講解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
向學生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是由于光通過凸透鏡的兩個側面發生兩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鏡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鏡對光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強,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厲害.每個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把一個點光源(如:發光的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是什么樣的?
引導學生分析這時的入射光線是逆著原來折射光線的方向,根據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結果.
教師用光具盤演示課本圖6—11實驗來驗證.
教師小結:放在凸透鏡焦點處的小燈炮發出的光(即通過焦點的入射光),經過凸透鏡變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
3.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教師用光具盤、平行光源、凹透鏡做課本圖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畫出光路圖.小結: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畫圖并講解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凹透鏡后的`發散光線,不會相交于一點.但它們的反方向延長線相交于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也叫凹透鏡的焦點.由于它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因而叫虛焦點.
三、小結本課內容,討論“想想議議”
1.本課主要內容是研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及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2.教師介紹我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時就已經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鏡來取火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議有興趣的學生在嚴寒的冬天里動手制作和實驗.
3.指導學生討論“想想議議”.討論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畫出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得出結論:光通過三棱鏡后向底部(厚的一邊)偏折.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先讓學生了解凸透鏡、凹透鏡可以看做幾個三棱鏡和一個玻璃塊組成的.在黑板上畫出圖(課前用小黑板畫好),讓學生運用第1題的結論分析.弄清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的道理.
4.學生完成本節課文后練習l~3,并回答訂正.
四、作業
課本章后習題第4、5題.第6題能找到老花鏡的做.
課外安排統一時間發給學生凸透鏡、凹透鏡各一個做課本圖6—9實驗.
(五)說明
1.本課內容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活動.介紹透鏡及其種類時,最好讓學生直接觀察.
2.課本圖6—9的實驗,考慮課堂教學時間及對其他班級上課的影響,沒有安排在課內讓學生做,而是安排在課外的統一時間發給凸透鏡、凹透鏡去做.在做這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3.本課內學生要幾次觀察光路.為了增強觀察效果,應在實驗室上課.實驗時要遮光.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復習課,復習課做為傳統教學中的一種典型課,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導致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也覺得難教。而復習課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的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將它定位于網絡型的復習課。具體來說,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1.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在國際上,普遍認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學效果,而采用最新技術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學生,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將直接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有力的促進其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為此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主題網站,將學生的作品,動畫,交互式的問題融入到網站中,形成一個教學的主線。
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先讓班上的每一位同學制作一個,關于本章節的知識結構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讓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信息技術知識結合起來。上課時學生利用網絡共同分析作品,總結規律。另外利用網絡,上課的時候學生完成的題目馬上可以全班進行分享,例如本節課中,學生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就將學生的作業通過網絡進行,及時的糾正問題。同時,學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從而充分的發揮了網絡的作用,這種形式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個性化的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任何教學活動由于各種因素的差異,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產生相同的效果,也不應該產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術的加入,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支持。例如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網絡觀看同學的作品,這樣從那種角度去觀察,進度如何,重點如何確定都由學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我還為學生設計了,分層次的鞏固練習,和課外知識擴展。當學生提前完成某個正常的教學環節后,可自行有選擇的進入。這樣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充分的利用上課的時間,而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也能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體驗成功。
3.協作性學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也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就要求教學的進程,一方面要體現獨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學習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4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當學生觀看了作品以后,針對作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還要說服同組的成員,達成集體共同的意見。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
4.教師的主導作用
網絡和課件的大量應用,很容易將課堂的主體回歸,變為了對主體的放任自流,過渡的弱化教師的作用。我在設計的時候,利用網絡上的電子舉手,電子監控,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進行調控。例如,當學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學生電子舉手,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而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學最先完成了,是他對知識掌握非常熟悉,還是看問題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馬上進行指導。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能比較充分的體現。
總之,由于本節課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比較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內的容量比較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上完課,我也進行了一些總結分析,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應該進行改進。例如:
1.對學生的作品評價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將學生每個人的作品根據內容完成情況、技術含量、藝術處理等方面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打分,然后將統計結果立即分于網上,這樣為后來的分析將打下更好的基礎。
2.由于時間關系,學生閱覽有關的課外知識,沒能在課堂上進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時間。
3.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有些地方不能過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這種類型的課,應該還存在大量的問題,敬請同行批評指正。
本節課是一節網絡型的復習課,利用網站將學生電子作品、教學動畫、分層次練習、問題思考、課外知識導讀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學的主線,從而實現物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過程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獨特性、協作性,同時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