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3
這是伏安法測電阻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伏安法測電阻教案第 1 篇
1. 整個教學環節很樸實,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際授課情況,也反映出學生具有良好的基礎知識與基本的動手能力,這些都是平時日常教學中的點滴積累。
2. 師生關系和諧,表現為學生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愿意參與到課堂環節中來,愿意學習物理這門學科。
3. 在授課過程中,問題的提出很合適,一環扣一環,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每一個問題都讓學生剛好可以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說明老師在備課過程中用心了。
4.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真正的參與到了其中,真正在合作討論中得到了提高。
5. 各個環節抓的比較扎實,教師真正給時間讓學生來做了,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
6. 在授課的最后能夠讓學生總結自己的收獲,使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不足:
1. 課堂語言有時仍不夠簡潔。
2. 建議在授課過程中能夠使語言規范化。
提出的'要求:
1. R與溫度的關系可以再加以強調:為什么溫度越高,R越大?這樣的提問可以更進一步的揭示問題的本質。
2. 教師定的教學目標可不可以再高一些?比如:培養學生的故障排除能力。
實驗中學王麗輝老師的評價:
優點:
1. 課程設計體現出了新課標的要求。
2. 教師在各個過程中引導的很到位。
建議:
1. 設計表格是本節課的難點,多數學生能夠設計出來還是非常好的,但對于學生設計不規范的地方,教師最好再加以規范化。
2. 總結結論時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得提高。
3. 對于好的結論,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達到分享的效果。
上完這節課以后,我自己的感覺是比較成功的,但聽了專家的點評以后,知道了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講課語言不簡練,個別處啰嗦,不能用標準普通話授課,細節的處理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進,在備課上真正下足功夫,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
伏安法測電阻教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學習電阻的概念、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2.知道電阻的大小的影響因素。
3.了解半導體和超導體以及它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電阻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通過學生探究活動,研究電阻大小與材料種類、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滲透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半導體及超導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開闊視野,激發學生求知欲。
2.通過多種活動形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愛。
重點難點
重點
電阻概念的建立。
難點
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教師出示預先準備的各式各樣的電線:這是什么東西?
生:電線、導線、電纜線、電話線、閉路線。
師:請大家從導線的截面觀察,這些導線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生:電線芯是金屬,外面都包了一層橡膠或塑料。
師:電線芯是用容易導電的金屬來做的,容易導電,是導體,電線芯的外面包了一層橡膠或塑料,是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
師:現在剝開導線的絕緣外皮,看一下導線的芯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是用銅做的。
師:大家見過用鋼、鐵做芯的導線嗎?
生:好像沒有。
師:常用的導線通常是用銅或鋁做的,特別重要的用電設備的導線還要用昂貴的銀來做。我們已經知道,鋼、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那么為什么不用鋼鐵來做導線呢?
二、新課教學
1.電阻
師:我們可以把鎳鉻合金絲和銅絲分別接入電路,觀察一下有什么現象發生。
[想想做做]請同學按下圖連接電路。
[演示]
(1)先將銅絲接入電路,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2)將銅絲換成長短、粗細相同的鎳鉻合金絲,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生:接入銅絲比接入鎳鉻合金絲時燈泡亮。
(3)將電流表串聯接入電路,重復上述的實驗,觀察電流表的示數。
生:接鎳鉻合金絲時的電流比接銅絲時的電流小。
師:比較兩次電流的示數,實驗中用的是相同的電池,也就是說電壓相同,為什么兩條導線中的電流不同呢?
原來,導體能導電,但同時對電流又有阻礙作用,相同電壓下,導線中電流不同,說明兩條導線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在物理學中用“電阻”這個物理量來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板書]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叫電阻
師:比較實驗現象:相同電壓下,接入銅絲的電流大。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銅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小即電阻小。
師:相同電壓下,接入等長、等粗的鎳鉻合金絲電流小,又說明了什么?
生:等長、等粗的鎳鉻合金絲比銅絲的電阻大。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63、64頁,了解下述內容:
[板書]電阻的符號:R
電阻的單位:歐姆(Ohm)簡稱歐符號Ω
常用單位:千歐(kΩ)兆歐(MΩ)1kΩ=1000Ω
1MΩ=1000000Ω
師:同學們對于電阻這個物理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電子技術中經常用到具有一定電阻值的元件——電阻器。
(教師出示書圖16.3-2所示各種電阻器實物)
注意:這些電阻器,無論它們是否被連入電路通過它們電流是多少,其阻值一般是不變的,即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電阻器也叫定值電阻,它在電路圖中的符號是
2.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
提出問題:導體的電阻一般不同,它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猜想:……
(教師以“道路”類比引導,根據電流電阻的定義引導學生猜測)在學生提出猜想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對提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判斷歸納。
師生一起得出:電阻可能跟導線的材料、長度粗細有關。
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
請同學們設計幾組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確。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電路、數據記錄表格。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1)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關
方案:如圖,分別接入長度、粗細相同的鎳鉻合金絲和銅絲,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或者接入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大小。
(2)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它的長度是否有關
方案:如圖,分別接入粗細相同、長度不同的銅絲,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或者接入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大小。
(3)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它的橫截面積是否有關
方案:如圖,分別接入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銅絲,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或者接入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大小。
分析論證:
教師總結:導體的電阻跟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長,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礙的機會越多。同理,導體越長、越細,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受到碰撞的機會就會越多。
師生共同總結:導體的電阻決定于它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導體的電阻由自身的條件決定,因此,不同的導體,電阻一般不同,所以說,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簡介:控制變量法。體會控制變量法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作用。
3.半導體和超導現象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半導體和超導現象。
三、典型例題
例1關于電阻的大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溫度變化的影響忽略不計)
A.導線較長的,電阻較大
B.導線較粗的,電阻較小
C.鐵導線的電阻比銅導線的電阻大
D.同種材料、粗細相同的導線越短,電阻越小
[解析]本題考查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必須明確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是哪些,在不考慮溫度對電阻的影響時,導體電阻的大小由長度、橫截面積、材料三個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必須考慮這多種因素的相互制約,不可只考慮一種因素,只有當其中的兩個因素確定時,才可由另一個因素決定。
本題易錯點是對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沒有真正理解,在分析問題時存在片面性,只考慮諸多因素中的個別因素,從而出現錯選。
導線電阻的大小是由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等因素決定的。A只比較了導線的長度;B只比較了導線的橫截面積;C只比較了導線的材料;它們都不完整,都是錯誤的。
[答案]D
例2下列關于電阻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電阻越大
B.導體中的電流越小,電阻越大
C.導體不接入電路中時,電阻為零
D.導體的電阻與電壓、電流的大小無關,一個導體的電阻若是10Ω,那么當它沒接入電路時,阻值仍然是10Ω
[解析]本題用于考查影響電阻大小因素的知識點。對導體電阻是導體自身的一種性質存在模糊認識,導體的電阻的大小是導體自身的一種性質,它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的情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的大小,與導體中電流強度的大小均無關。對于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來說,它接入與不接入電路,阻值是一樣的。
[答案]D
例3有甲、乙兩導體用同種合金制成,且長度也相等,而甲導體的橫截面積是乙導體的2倍,哪個的電阻大?若將甲導體的長度均勻地拉長為原來的2倍,甲、乙兩導體的電阻哪個大?
[解析]本題用于考查對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的理解。明確導體的電阻是由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等因素決定的,所以要比較兩導體電阻的大小,這些因素必須共同考慮。本題易錯點是不能理解題目的“均勻拉長”的真正含義,對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沒有真正理解,在分析問題時存在片面性,只考慮諸多因素中的個別因素,從而出現錯選。
根據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的關系,可知乙導體的電阻大,若將甲導體的長度拉長為原來的2倍,當導體的體積不變時,甲導體的橫截面積將減小為原來的1/2,即與乙導體的橫截面積相等。根據導體的長度與電阻的關系,可判斷甲導體的電阻大于乙導體的電阻。
[答案]乙導體的電阻大,甲導體的電阻大。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1.物理學中用電阻來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2.電阻的符號是R,單位是歐姆(Ω),電阻在電路圖中的符號是:
3.導體電阻大小的影響因素:導體的材料、導體的長度、導體的橫截面積。
板書設計
第3節電阻
1.電阻: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叫電阻電阻的符號“R”
電阻的單位“Ω”
電阻在電路圖中的符號:
2.導體電阻的影響因素: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導體的電阻是導體自身的一種性質
教學反思
電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個知識,直接用教材知識下定義學生很難明白,不利于后面相關知識的學習。可以引用生活中車輛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礙導致速度不同來作類比來說明。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學生們很難憑空去想象電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也可以拿車輛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礙例子來作類比。
利用這種就生活情景來作教學內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產生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的建構。
伏安法測電阻教案第 3 篇1.自主學習:讓學生依據《導學稿》的環節,先進行自主學習,了解本節課講的主要內容,同時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利用課前3分鐘的小組討論,解決一些學生能互相解決的小問題,這也是培育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的好機會。教師只對本節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加以引導。課堂中的探究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主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自主完成。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這正是新課標的要求。
2.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方法的指導:
電阻是一個看不見的抽象概念,我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將看不見的事實轉化為小燈泡的亮度和電流表的大小來觀察。
關于控制變量法,由于以前已有經驗,這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具體講解和操作實驗過程,將控制變量法進一步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如從提供的不同規格導線中,選擇哪兩根導線;電阻大小如何體現,具體操作等均由學生來完成。
3.增加學生的體驗和參入機會。物理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科學,本節課我意圖從不同導線接入電路改變了燈泡亮度來引入電阻、認識電阻,再將生活中電阻器投影給學生,實際電路就是用電阻器來控制電路中的電流,讓學生加深體驗;再有就是探究決定電阻大小因素中,充分讓學生自已來完成,這樣也大大增加了學生參入機會。
4.邊講邊練,當堂反饋:本節課有三次主要的反饋過程,一是課前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的反饋、一是認識了電阻和決定電阻因素后的即時檢測,及課尾的“牛刀小試”部分。教師意圖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本節課盡量讓學生參入到學習和各個環節,盡量讓抽象問題用形象生動的實例形象地表達出來,并結合實驗和投影,充分展現出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盡量給每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的機會,增加他們學習興趣,讓每們學生均有提高。
反思本節課,建議可以在如下方面進行改進:
1.器材的選用。探究電阻大小的線路板上各種規格的導線,由于導線較細小,造成教室后面的同學難以看清,建議與投影給合使用。有條件的能分組進行較果更好。
2.對電阻的認識,學生還沒有意識到電阻在電路中是一個重要元件,電路中的電流也不是越大越好,這一點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意的引導學生提高這方面的認識。
3.本實驗中,實質有一個量是控制不變的,就是電路兩端的電壓是不變的,這節課教師故意不理會這一點,而學生也沒有誰提出來。但今后有機會時要提及這一點。
4.由于兩次均都是演示,就算是學生上臺來操作,總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和感受,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肯定有差距,要想方法讓這部分學生也能跟上大部分同學的地步伐。
伏安法測電阻教案第 4 篇1、成功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的創設一種和諧,輕松的探究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帶著疑問去探究。并用語言去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敢于質疑,敢于創新。
2、不足之處
在課堂教學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設計上用時過長,使的反饋練習用時有些少,在整個教學環節上顯的“頭重腳輕”。在猜想與假設的環節中,有很多學生提出的都是錯誤的猜想,當時我真的有點暈,其實猜想的對錯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即使是錯誤的猜想,我們也可以通過實驗探究來排除。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而我卻直到有正確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問。使得反饋練習的時間不夠用。
3、學生創新
在探究的過程中,有一組學生的電流表壞了,我靈機一動,便給了他們一個新的探究課題,只用電壓表測小燈泡的電阻,結果他們真的成功了,雖然誤差大了些,但培養的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饋練習改動了一下。讓學生們設計只用電流表或電壓表測電阻,這樣把本節可的教學內容給加深了。
4、 教材設計
地位和作用:
“伏安法測電阻”是學習并理解歐姆定律之后的一節探究課,是對歐姆定律知識的升華,也是對電壓表和電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層次的.練習。為以后的電學探究左打好堅實的操作基礎。
教材處理
本節內容分教材開門見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測小燈泡在不同亮度下的電阻”,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應用,所以我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時間去讓學生理解“伏安法測電阻”,所以導課時間比較長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容易出現的思維障礙,本課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導探究法。精心構筑體驗的平臺,把握“開”、“引”、“放”三個環節。“開”即開放情境、提供資源,提出課題、交給學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務。“引”即在學生的探索活動遇到困難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實踐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給結論,更不能“代替”學生得出結論。“放”即“放開來讓學生學活”,允許學生提出不同見解,鼓勵“標新立異”。
本課采用體驗探究的學法,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索、分析、歸納,突出“做中學”,在體驗中去發現、去認識、去領悟。去分析,從而得到結論。最后,由于本人年輕,工作經驗不足,在本節課的設計和教授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