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4
這是運動的快慢教學目標,是優(yōu)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素質(zh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shù)結(jié)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guān)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guān)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zhàn)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
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 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nèi)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wěn)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jié)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fā):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圖11-2-1是兩個小球運動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運動情況。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圖11-2-1,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nèi),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fā):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zhuǎn)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chǔ),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物體經(jīng)過的時間 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jīng)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做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閱讀課文第23頁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huán)繞速度。)
4、速度計算
(1) 學生閱讀課文第23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jù)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 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shù)據(jù)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 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25頁的內(nèi)容:
(1)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 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yīng)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guān),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 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進行小結(jié):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 根據(jù)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導學生課后閱讀科學世界<<時間放大鏡>>
達標自查
1、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
2、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1min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 120m,則它的速度為 m/s,其物理意義為 。
3、一個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4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 20m,則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無法判斷
4、善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少
C、 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 物體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guān)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順序是( )
(1)運行中的火車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轎車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獵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輛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第1h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內(nèi)通過的路程還是80km,小華說該汽車在這3h內(nèi)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小明則認為汽車在這3h內(nèi)不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他們誰說得對?談?wù)勀愕目捶ā?/p>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車去旅游,為了測定火車行駛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從聽到車輪與鋼軌連接處發(fā)生第一次碰撞起計數(shù),結(jié)果在1min內(nèi)聽到了25次碰擊聲,爸爸告訴小明鋼軌每一根長25 m ,則這段時間內(nèi)火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在前5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來的10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16m。
(1)分別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過你的計算結(jié)果說明,為什么說到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哪一段時間或哪一段路程的。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區(qū)別。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實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
(2)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yīng)用速度公式的簡單計算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愛上物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速度公式。
難點:單位換算速度計算。
三、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法、練習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講:第三節(jié) 運動的快慢
2、講:生活中怎樣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 百米比賽中,同時起跑,觀眾認為跑在前面的跑得快,他們采用的是: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長的跑得快;百米比賽中,裁判認為用時間短的跑得快,他們采用的是: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短的跣得快。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3、講: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 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與時間之比叫速度。
公式:v=s/t s表示路程,主單位是米,符號為m,t表示時間,主單位是秒,符號為s,v表示速度,主單位是米/秒,符號為m/s
4、講:速度主單位是: 米/秒
讀作:米每秒
常用單位 有:千米/時
讀作 :千米每小時
汽車速度表的單位就是千米/時
1米/秒換成千米/時,就是把米換成千米,秒換成小時
5、講:單位換算:
5m/s= km/h 換算過程是:5m/s= 5×3.6 km/h=18 km/h
108km/h = m/ s 換算過程是:108km/h = 108/3.6 m/ s = 30 m/ s
6、講: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
步行的人:約1.1 m/s
自行車:約5 m/s
高速路上的小轎車:約33 m/s
上海磁懸浮列車:可達120 m/s
同步衛(wèi)星: 3070 m/s
7、講:機械運動的分類
按照運動路線,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上圖中列車是沿直線運動 ,過山車是沿曲線運動
8、講:在直線運動中,按速度可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甲圖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是勻速直線運動,乙圖在相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不相等,是變速直線運動。
9、講:我們把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1、路徑是直線
2、速度大小、方向不變
3、在任意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都相等
10、勻速直線運動坐標圖:
速度時間坐標如圖甲
路程時間坐標如圖乙
11、講:物體做直線運動,速度大小改變,這種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對變速運動做粗略研究時,也可以用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表示物體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快慢程度。
12、講: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計算公式還是;v=s/t,s表示總路程,t表示總時間。
13、講:例1: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劉翔在2004雅典奧運會上勇奪110m跨欄金牌并打破奧運會紀錄,成績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4、講:例2:小明在跑百米時,前50 m用時6 s,后50 m用時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3.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具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2.通過利用速度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物理知識的價值,增強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由“速度”和“勻速直線運動”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重點介紹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義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速度單位也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組合單位,要注意領(lǐng)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題是學生第一次應(yīng)用物理公式解題,應(yīng)注意規(guī)范化的解題習慣。
討論物體的運動時,運動的快慢是人們主要關(guān)心的問題。速度的計算在小學的數(shù)學課中已有接觸,學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學的數(shù)學中學生習慣于用長度表示速度,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時候,通過比較單位時間內(nèi)的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難點:速度單位的換算、速度的有關(guān)計算。
三、教學策略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時候,比較運動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時候比較單位時間內(nèi)的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qū)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過利用速度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物理知識的價值,增強對科學的熱愛。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知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掘?qū)W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感,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shè)計意圖
導入新課(5分鐘)
對比展示一組運動快慢的圖片或視頻:飛奔的獵豹與緩慢爬行的烏龜、人徒步行走與人騎自行車前進、百米賽跑畫面、奔馳的汽車、火車與飛機。
思考:
物體的運動快慢一樣嗎?
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欣賞,思考。
從學生熟悉的實例入手,引出物理問題,體現(xiàn)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
問:大家知道“龜兔賽跑”的寓言嗎?哪位同學來講一下。
比賽開始的前一段時間,是兔子跑得快還是烏龜跑得快?你是怎樣判斷的?
由于兔子麻痹輕敵,中途睡了一覺,“裁判員”判定最先到達終點的烏龜運動得快,“裁判員”這樣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
百米賽跑中,在比賽進行的過程中,你是如何判斷誰跑得快的?
運動員跑完全程后,裁判員是如何判斷誰跑得快的?
歸納: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在相同時間內(nèi),比較物體經(jīng)過的路程,經(jīng)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另一種是物體運動相同路程,比較它們所用時間的長短,所花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得快。在物理學中,采用的是“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方法。這樣,在比較不同運動物體的快慢時,可以保證時間相同。
學生講述寓言故事。
思考、討論并回答。
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實例中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chǔ)上,歸納總結(jié):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學科網(wǎng)(www.zxxk.com)--教育資源門戶,提供試卷、教案、課件、論文、素材及各類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guān)資訊!同的時間內(nèi),物體經(jīng)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jīng)過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數(shù)值上等于運動物體路程與時間之比,可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速度的單位就寫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讀作“每”,所以,米/秒(m/s)讀作“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作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思考: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1m/s,另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1km/h,它們哪一個運動得快?
點撥:
思路1:根據(jù)速度單位的物理意義來比較。
1m/s的含義是物體1s內(nèi)運動的路程為1 m,照這樣運動,1小時(1h=3600s)運動的路程為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過來,1km/h=m/s
思路2:要比較速度的大小,應(yīng)把分子分母的單位先統(tǒng)一。
1km/h=
閱讀課本“小資料”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說明哪個物體運動得最快,哪個物體運動得最慢。人步行和騎自行車時的運動速度分別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個物體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則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較速度的大小,應(yīng)先統(tǒng)一單位。可把單位都換算成m/s。
v乙=18km/h=18×m/s=5m/s
v丙=450cm/s=450×=4.5m/s
v丁學科網(wǎng)(www.zxxk.com)--教育資源門戶,提供試卷、教案、課件、論文、素材及各類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guān)資訊!=1200cm/min=1200×=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學生自學、思考。
學生思考、討論。
答:蝸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約
1.1m/s,自行車的速度約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單位。
掌握兩個單位進行換算的方法。
增強對速度單位的感性認識。
鞏固速度單位的換算方法。
三、勻速直線運動
先讓學生觀察列車在平直路面上前進和過山車運動的圖片,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
(1)機械運動是如何分類的?
(2)什么叫作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有何特點?
(3)什么叫作變速運動?變速直線運動有何特點?怎樣反映做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運動快慢?
歸納總結(jié):
(1)機械運動按照運動路線的曲直可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在直線運動中,按照速度是否變化,又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2)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其特點是:速度應(yīng)該是一個定值,即速度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guān)。所以這時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
(3)物體速度改變的運動叫變速運動,對變速運動做粗略研究時,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體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用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學生閱讀、思考。
培養(yǎng)閱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關(guān)速度的計算
讓學生根據(jù)速度公式變形,得到或,指出利用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時間當中的兩個量的情況下,求出第三個物理量。
例1.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勇奪110m跨欄金牌并打破奧運會紀錄,成績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結(jié)合例題,強調(diào)解題時,要養(yǎng)成先分析題意,再規(guī)范解題的良好習慣。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解題時,需要注意下列問題:
(1)公式中的三個物理量v、s、t必須是同一物體在同一過程中的三個量。
(2)三個量的單位要對應(yīng)。一般用兩套單位:m、s、m/s為一套單位;km、h、km/h為另一套單位。常常在寫已知的時候劃成統(tǒng)一單位。
(3)將已知條件代入公式時,既要代數(shù)值,又要代單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時,前50m用時6s,后50m用時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結(jié)合例題,強調(diào)(1)涉及不同的物體,或涉及不同的運動過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標或下角標進行區(qū)別。例如題目中涉及兩個物體的速度,我們可以分別用v1、v2來分別表示兩者的速度,與此對應(yīng)用s1、s2來分別表示兩物體運動的路程,用t1、t2來分別表示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一定不要亂用x、y之類的字母。
(2)在解答比較復雜的運動問題時,要畫出表示物體運動過程的示意圖,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guān)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題。
(3)求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確路程和時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即使是同一運動過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學生分析、思考。
教學目標
1、會測量走路的速度,能給各種物體運動的速度排序;
會使用秒表。
2、知道物體運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速度可用通過一定
距離所用的時間的多少來進行描述,知道運動方向也
是物體運動的表現(xiàn),認識一些非常緩慢的運動。
3、意識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性,體驗到用比較的方法可以
獲得更多的信息。
教學準備:皮尺、秒表。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過程:
活動一 認識
1、感受29頁四幅圖,猜一猜誰移動得快?
“假如它們進行的距離一樣,情況會如何呢?”
2、龜兔賽跑的故事。
“兔子為什么沒有得第一呢?”
(啟發(fā)學生考慮距離,時間的要素)
3、使學生意識到運動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離中所用時間的多少進行衡量。這就是常
說的運動速度。
活動二:在測量與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與慢
1、測一測走路的速度
(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多長時間?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多長時間?
(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遠?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鐘走了多遠?
2、給運動速度排序p30
活動三 認識物體的運動有一定的方向
1、讓學生閱讀資料P31,去發(fā)現(xiàn)臺風預報時,強調(diào)方向的重要性。
2、結(jié)合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說一說一些運動的方向
拓展
觀察判斷緩慢的運動
課本P31四幅圖
問:(1)這些物體也在運動嗎?運動得快還是慢。
(2)你是怎么知道它們也在運動?(參照物)
板書設(shè)計: 2、運動的快慢
運動的快慢要用一定距離中所用時間的多少來進行判斷
——運動速度
運動速度:(1)快慢
(2)方向教案《四年級科學下冊《運動的快慢》教案》來自斐斐課件園!/JiaoAn/KeXueJAX/16027.html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