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8
這是超重失重的理解難點,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超重失重的理解難點第 1 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當時,=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失重的理解難點第 2 篇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超重和失重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超重和失重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組織:自愿結組.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失重的理解難點第 3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教學難點: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點擊下載word版教案:3.7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
超重失重的理解難點第 4 篇一、教學目標: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實質重力并沒有改變 能夠分析解決有關超重、失重的生活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超、失重的實質
難點:生活實際問題的解釋
三、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1.課堂準備:
(1) 磅秤準備
(2) 一個凳子放在講臺
(3) 分發儀器,注意擰緊瓶口
(4) 教學實驗視頻
2.導入新課:
(1)播放實驗視頻,通過電梯上下過程中體重秤示數的變化,引入超重、失重現象
(2)分組小實驗:體驗失重、超重現象
實驗用具:鉤碼、彈簧秤
實驗過程:將彈簧秤懸掛鉤碼,上拉一段位移,觀察彈簧秤示數變化
3.新課講解
(1)超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重力的現象。
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重力的現象。
成因分析:
(2)超重、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實際上沒有改變。
小實驗:分別加減速蹲起,觀察體重秤上示數變化
現象:
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 總結: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
(3)完全失重: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物體對支持物、懸掛物完全沒有作用力
4.課堂實驗
(1)物體疊放在一起,讓其一起下落,觀察它們會不會分離
(2)在水瓶側面打孔,灌滿水,擰開瓶蓋使其下落,觀察噴水口現象
(3)將書本隔頁重合,向兩側拉書發現無法拉開
對于以上實驗,讓學生分別分析原因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效果相對較好,讓學生在實驗體驗與總結規律中掌握超重和失重,應對新課講解的第二部分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更高效的接受新知識。
六、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