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1
這是物體運動快慢,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物體運動快慢第 1 篇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3.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具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2.通過利用速度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物理知識的價值,增強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由“速度”和“勻速直線運動”兩部分內容組成,重點介紹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義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速度單位也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組合單位,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題是學生第一次應用物理公式解題,應注意規范化的解題習慣。
討論物體的運動時,運動的快慢是人們主要關心的問題。速度的計算在小學的數學課中已有接觸,學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學的數學中學生習慣于用長度表示速度,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時候,通過比較單位時間內的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難點:速度單位的換算、速度的有關計算。
三、教學策略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時候,比較運動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時候比較單位時間內的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過利用速度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物理知識的價值,增強對科學的熱愛。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知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5分鐘) 對比展示一組運動快慢的圖片或視頻:飛奔的獵豹與緩慢爬行的烏龜、人徒步行走與人騎自行車前進、百米賽跑畫面、奔馳的汽車、火車與飛機。
思考:
物體的運動快慢一樣嗎?
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欣賞,思考。 從學生熟悉的實例入手,引出物理問題,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課程理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
問:大家知道“龜兔賽跑”的寓言嗎?哪位同學來講一下。
比賽開始的前一段時間,是兔子跑得快還是烏龜跑得快?你是怎樣判斷的?
由于兔子麻痹輕敵,中途睡了一覺,“裁判員”判定最先到達終點的烏龜運動得快,“裁判員”這樣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百米賽跑中,在比賽進行的過程中,你是如何判斷誰跑得快的?
運動員跑完全程后,裁判員是如何判斷誰跑得快的?
歸納: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在相同時間內,比較物體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另一種是物體運動相同路程,比較它們所用時間的長短,所花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得快。在物理學中,采用的是“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方法。這樣,在比較不同運動物體的快慢時,可以保證時間相同。
學生講述寓言故事。
思考、討論并回答。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實例中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數值上等于運動物體路程與時間之比,可用公式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表示。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速度的單位就寫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讀作“每”,所以,米/秒(m/s)讀作“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作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思考: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1m/s,另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1km/h,它們哪一個運動得快?
點撥:
思路1:根據速度單位的物理意義來比較。
1m/s的含義是物體1s內運動的路程為1 m,照這樣運動,1小時(1h=3600s)運動的路程為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過來,1km/h=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m/s
思路2:要比較速度的大小,應把分子分母的單位先統一。
1km/h=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
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
閱讀課本“小資料”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說明哪個物體運動得最快,哪個物體運動得最慢。人步行和騎自行車時的運動速度分別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個物體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則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較速度的大小,應先統一單位。可把單位都換算成m/s。
v乙=18km/h=18×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m/s=5m/s
v丙=450cm/s=450×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4.5m/s
v丁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1200cm/min=1200×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學生自學、思考。
學生思考、討論。
答:蝸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約
1.1m/s,自行車的速度約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單位。
掌握兩個單位進行換算的方法。
增強對速度單位的感性認識。
鞏固速度單位的換算方法。
三、勻速直線運動
先讓學生觀察列車在平直路面上前進和過山車運動的圖片,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相關內容,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
(1)機械運動是如何分類的?
(2)什么叫作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有何特點?
(3)什么叫作變速運動?變速直線運動有何特點?怎樣反映做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運動快慢?
歸納總結:
(1)機械運動按照運動路線的曲直可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在直線運動中,按照速度是否變化,又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2)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其特點是: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即速度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這時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
(3)物體速度改變的運動叫變速運動,對變速運動做粗略研究時,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體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用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學生閱讀、思考。
培養閱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關速度的計算
讓學生根據速度公式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變形,得到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或運動的快慢教案及教學反思,指出利用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時間當中的兩個量的情況下,求出第三個物理量。
例1.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勇奪110m跨欄金牌并打破奧運會紀錄,成績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結合例題,強調解題時,要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范解題的良好習慣。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解題時,需要注意下列問題:
(1)公式中的三個物理量v、s、t必須是同一物體在同一過程中的三個量。
(2)三個量的單位要對應。一般用兩套單位:m、s、m/s為一套單位;km、h、km/h為另一套單位。常常在寫已知的時候劃成統一單位。
(3)將已知條件代入公式時,既要代數值,又要代單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時,前50m用時6s,后50m用時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結合例題,強調(1)涉及不同的物體,或涉及不同的運動過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標或下角標進行區別。例如題目中涉及兩個物體的速度,我們可以分別用v1、v2來分別表示兩者的速度,與此對應用s1、s2來分別表示兩物體運動的路程,用t1、t2來分別表示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一定不要亂用x、y之類的字母。
(2)在解答比較復雜的運動問題時,要畫出表示物體運動過程的示意圖,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題。
(3)求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確路程和時間的對應關系。即使是同一運動過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學生分析、思考。
培養學生規范化地解題意識。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梳理機械運動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物體運動快慢第 2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了解勻速直線運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
2.分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2.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學習的熱情。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知識之前,已經學習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以及《運動的描述》,對運動已經有了簡單的認識,對運動學的物理量如長度、時間等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基礎知識,也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較強,為上好本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重點難點
1、重點: 建立速度的概念。
2、難點: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新課導入
用多媒體播放汽車行駛、獵豹奔跑、蝸牛爬行,流星雨的視頻資料,并提出問題:視頻中的物體有什么異同點?
由學生思考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而且它們運動的快慢不同。
由此,引出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活動2【講授】速度
視頻1:多媒體播放在相同時間內汽車和自行車行駛的動畫。
視頻2:多媒體播放汽車和自行車行駛相同路程的動畫。
提出問題:汽車和自行車哪個行駛得快?如何來判斷?
學生1::汽車行駛得快,因為在相同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路程長。
學生2:汽車行駛得快,因為行駛相同的路程,汽車用的時間短。
【總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一種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物體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另一種是在物體運動相同路程的情況下,比較它們所花的時間,所花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得快。
進一步提出問題:甲跑百米用12s,乙跑萬米用28min,在時間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條件下,如何比較物理運動的快慢?
學生經過討論可得出:用物體在1s或1min內通過的路程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總結】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段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
由此引出單位時間,建立速度的概念。
速度: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v=st ,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
變形公式:(1)
s=vt (2)
t=sv
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
m/s 或
m·s−1 。常用單位有千米每小時,符號是
km/h 或
km·h−1 。它們的關系是:1
m/s =3.6
km/h ?。
提出問題: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呢?
學生思考討論。
【總結】因為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大;而通過單位路程的時間越長,速度越小。雖然后者也能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比較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時間的路程來表示速度。
物體運動快慢第 3 篇●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快慢》教案
知識與能力目標: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能用“運動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參與-活動
●教學用具
微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3min)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機械運動,雖然知道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我們平時所說的物體運動和靜止卻都是相對某一物體而言的,即相對于參照物而言。
[問題]同是物體的運動,它們的快慢一樣嗎?你認為哪些物體快,哪些物體慢呢?
[討論]
[總結]今天我們就研究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8min)
〖師〗平時我們是如何對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行比較、判斷的?
[討論]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和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播放視頻1]視頻中的畫面是怎樣比較快慢的?
[播放視頻2]比較運動快慢有幾種方法?
[總結]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路程長則比較快,路程短則比較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所用時間短則比較快,所用時間長則運動慢。
(二)物理上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6min)
[問題]如果物體運動時所用的時間和通過的長度都不相等,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討論]如果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確不容易比較,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讓它們的路程或時間相等呢?
[總結]
(1)讓它們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誰大,誰運動得就快,誰小,誰運動得就慢。
(2)讓它們的路程相等:比較單位路程內通過的時間,誰大,誰運動得就慢,誰小,誰運動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結論]物理上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討論]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呢?
[總結]因為單位時間的路程越大,則速度越大;而單位路程的時間越長則速度越小,故雖然后者也能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比較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時間的路程來表示速度。
[播放視頻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
[單位]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則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單位換算:1m/s=1×=3.6km/h
練習:1km/h=______m/s。
[一些物體的速度]
閱讀課文第31頁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練習:速度的單位換算-典型例題
下列物體運動的速度哪個大( )
A.蝸牛:1.5毫米/秒
B.炮彈:1000米/秒
C.發射人造衛星的最起碼速度:7.9千米/秒
D.火車:360千米/時
[例題]兩例題先讓學生看,然后變換一些數值進行計算,變換已知條件進行計算,讓學生再命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另外的學生計算。
(四)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10min)
[頻閃攝影]為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我們用頻閃攝影的方法將運動物體的位置凝固住,會看到這樣的兩種不同情況。看課本圖12.2-2,比較兩種運動的差異。
[播放視頻4]運動的快慢。
[結論]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如……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是變化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如……
[計算]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2.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雖然固定,但我們也可以比較它們整個路程的速度,我們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個路程的長度,t是完成整個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視頻5]變速直線運動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練習:有關平均速度的計算
[勻速直線的圖像]
將頻閃照相與圖像結合,會得出路程隨時間的變化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練習:有關圖像的判斷、選擇題等。
[播放視頻6]頻閃燈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為什么要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其實單位路程的時間也可以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只不過后者比較起來不方便罷了;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四、作業布置
P30動手動腦學物理2、3、5。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運動的快慢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1.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
2.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二、物理上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取單位時間或路程來比較它們的路程或時間。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3.單位:即m/s或m.s-1;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四、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1.概念;
2.變速直線運動計算公式;
物體運動快慢第 4 篇緊張激烈的賽課終于結束了,有點兒如釋重負的感覺。不過仔細回味從準備這堂課到上完這堂課的過程,收獲真的很多。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
1、新課的引入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個好的引入應該是一節好課的必要條件,所以這個引入至關重要。在引入環節,我思考了好多種引入新課的方法,不過最終還是定格在了賽課使用的這種方式上。首先給同學們播放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奇跡的精彩瞬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那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啟發學生通過體驗、討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這個難點;
雖然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如何科學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則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本節教學中首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是有實際意義的,并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例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討論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3、通過“嘗試練習——總結方法——鞏固練習”這樣的流程,有效鞏固了速度的計算這個重點;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不過學生剛學完《歐姆定律》,對物理計算題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速度的計算,然后及時給予反饋,再引導學生及時總計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步驟,最后再進行鞏固訓練。利用這樣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們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對教學重點的強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開發小實驗,有效突破了“頻閃攝影”這個難點
“頻閃攝影”雖然是課本“想想議議”的內容,但卻向學生講述了一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所以應當引起重視。查閱了很多資料都對“頻閃攝影”做了淡化處理,基本都是只講述了兩張網球運動的頻閃照片,我個人覺得這樣處理有點略顯單薄。所以我在“頻閃攝影”這部分自主開發了一個小實驗“模擬頻閃攝影”——利用初二上學期同學們學過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的內容,通過每相隔一定時間睜開一次眼睛觀察斜面上小車的運動情況來模擬整個頻閃攝影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了頻閃攝影這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同時利用這個簡易的小實驗很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整個教學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的內容涉及較少
速度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物理又是一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課程,所以應盡可能多的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有緊密聯系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開拓學生的思維。
2、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不到位
現在的教學設計主張的是三維目標,對于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執行,教師都能做的比較到位。但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往往會打折扣。對于賽課,專家們在評課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就著重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施,用以區別賽課的等級。所以,要將這種意識貫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彰顯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時之功。如果再上一次這堂課,可以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為結尾,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恒心+毅力=成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