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7
這是竹石教學設計部編版,是優(yōu)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課的2個生字。
2、能背誦詩歌。
3、能說出詩歌的大意和意境。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如竹與石的對話、把自己假想成鄭燮等,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加強對文本的體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
2、樹立敢于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的2個生字。能說出詩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學難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如竹與石的對話、把自己假想成鄭燮等,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加強對文本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樹立敢于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鄭燮的故事,有關竹的詩句
2、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板書設計:
30、竹石
鄭燮
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詠物明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看圖:圖上有什么?(板書:竹石鄭燮說到詩人,他還有一個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號——板橋)
2、你知道鄭板橋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xiàn)得十分坦蕩、灑脫)
(4)、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zhèn)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yōu)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3、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師吟詩,生讀讀古詩。
二、學詩
1、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qū)W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qū)W習更多的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2、學生說說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3、學生自讀,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弄懂詩意。合作學習、自我體會均可。
4、反饋:抓住哪些字眼來理解?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最傳神?
(“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三、體情
1、合作表演竹與石的對話。
2、詩人喜歡竹子嗎?他是怎樣表達的?再讀古詩,體味詩人寫竹,是寫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jié)。
把自己想象成鄭燮,說說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懷著對勁竹、對詩人的敬佩之情朗讀全詩(對讀、指名讀、齊讀)
4、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zhì)?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誦讀我們課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詩句。
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
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蘇軾《于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鄭燮《竹》“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jié),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五、鞏固
在畫的空白處題寫《竹石》,要求默寫。也可以題寫你喜歡的寫竹的詩句。
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要體現(xiàn)開放襟懷,把課外的學習引進課內(nèi),使古詩的教學變得“充實”“厚實”起來。而且詩人的生平與他詩作蘊涵的精神一脈相承,感悟詩中內(nèi)涵,學習詩人借物喻人、詠物明志的寫法,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如竹與石的對話、把自己假想成鄭燮,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加強對文本的體驗。教學過程講究承接、回環(huán),從入課時賞畫到結(jié)課時在畫上題詩,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寫“絡、錘、鑿、焚”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竹石》。
3.通過朗讀并結(jié)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詩中表達的詩人志向,學習“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學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竹石》。
2.通過朗讀并結(jié)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教學
難點 了解三首古詩中表達的詩人志向,學習“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馬詩》。
2.通過朗讀并結(jié)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成語導入,激發(fā)興趣?!境鍪菊n件2】
一()當先 ()到成功 老()識途
千軍萬() 萬()奔騰 快()加鞭
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負重不言是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象征,溫和、易接近是善良謙遜的象征, 早在遠古時代,馬就和人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中國人喜歡以“千里馬”喻良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馬的詩,看一看唐朝的李賀賦予了馬怎樣的形象。【出示課件3-5】(板書:馬詩)
趣味導入,增加課堂吸引力。學生感觸深受世人愛戴的馬,在李賀的筆下又是如何呢?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境。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詩文,初步感知。
【出示課件6】
自學要求,4 分鐘
1.自由朗讀,注意節(jié)奏
2.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與同桌討論后還不認識的,提問。
3.朗讀后同桌相互說一說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組織好語言快速提問,其他同學認真聽。
四、大概了解古詩。
1.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看詩題明對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詩文解大意,
四看資料悟詩情,
插圖注釋也要看,
反復誦讀入詩境。
2.【出示課件7】簡介作者,醞釀情感。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他是唐朝宗室鄭王后裔,但家族已經(jīng)沒落。他才華橫溢,壯志凌云,滿腹傲氣,迫切地想為國家人民奉獻,但因為他的父親叫李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諱父親的名諱不舉進士,使得他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27歲時在郁悶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時,又不愿媚俗取寵,因而飽受世事的嘲弄。這種情緒直接影響了他的性格,融進了詩作使他的詩平添了一層冷艷神秘的色彩,因而人們稱他為“詩鬼”。
通過對李賀生平的閱讀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樣的馬?
3.寫作背景?!境鍪菊n件8】
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時。而“燕山”一帶又是藩鎮(zhèn)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方。本詩正是當時所寫。
4.詩文大意?!境鍪菊n件9-12】
大漠:廣闊無邊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nèi)杭愛山。這里借指邊塞。
鉤: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說明馬具的華貴。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氣涼爽的秋天。
五、體察詩蘊 , 品悟詩情。
1、【出示課件13-14】自讀第一句,思考4分鐘
(1)寫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充分發(fā)揮你的調(diào)動你的所有感覺,想一想,這首詩中的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景物、色彩、環(huán)境、氣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現(xiàn)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戰(zhàn)場景色。
(2)這是一句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環(huán)境描寫,描寫這幅悲涼肅殺戰(zhàn)場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報國的決心。
(3)作者為什么特意描寫“大漠”“燕山”這些地方?這對表現(xiàn)馬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戰(zhàn)馬奔馳之地。
賞析前兩句的含義,師生共議“沙如雪”“月似鉤”的豐富意蘊,這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肯定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理解。(板書:環(huán)境 沙如雪 月似鉤)
詩意:廣闊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鋪上了一層霜雪,燕山之上懸掛著一輪如銀鉤(兵器)的彎月。
(5)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闊寂寥、清冷大氣的場面。師相機點撥:這悲涼、清冷的場面從側(cè)面襯托了詩人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異常憤懣的心境。(板書:空曠冷峻)
2、自讀第二句,思考4分鐘
比較“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和“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不同?聯(lián)系李賀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賀怎樣的心境?(板書:慨嘆 何)
(1)“金絡腦”是指什么?為什么不是鐵、木、竹呢?(“金絡腦”“錦襜”“金鞭”統(tǒng)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征馬受重用)
(2)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風”?有什么情緒的差別呢?踏之中你能讀出什么?用“踩”好不好?為什么?(“踏清秋”聲調(diào)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qū)所以字句的鍛煉,也是此詩藝術表現(xiàn)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3)你從“快走”讀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
(4)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是一匹怎樣的馬?(引導學生抓住“金絡腦”“快走”,形象地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作者希望建功立業(yè)而又不被賞識所發(fā)出的嘶鳴。)
詩意: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投筆從戎,馳騁沙場,建功立業(y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獻上自己的一點力量??墒腔栌垢瘮〉某⒉徽J同他的才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焦急?——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憂慮?——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憤慨?——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板書:渴望、感慨、憤懣、矛盾 借物喻人)
六、題目是《馬詩》,卻不見一個馬字,是否離題了?為什么?
生:因為詩人是借馬來抒發(fā)自己的壯志情懷及懷才不遇的感嘆。
【出示課件15】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情境,體會作者想要實現(xiàn)理想的迫切心情。
給出自學要求,學生學會運用注釋學習古詩。 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下文做好準備。
學生初步了解古詩之后,思考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發(fā)揮自主學習的意識去挖掘詩歌中的意味。增強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板書
內(nèi)容
環(huán)境 沙如雪 月似鉤——空曠冷峻
馬詩{ }借物喻人
慨嘆 何——渴望、感慨、憤懣、矛盾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第1~2題。
馬詩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①。
何當金絡腦②,快走踏清秋。
【注釋】①〔鉤〕古代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當金絡腦〕意謂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
1.這是一首邊塞詩,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表達更為明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由大漠、燕山、鉤、馬等景象可看。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兩句表達更為明顯。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鄭燮的故事,有關竹的詩句
2、小黑板或課件
一、導入:
1看圖:圖上有什么?(板書:竹石鄭燮說到詩人,他還有一個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號——板橋)
2你知道鄭板橋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xiàn)得十分坦蕩、灑脫)
(4)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zhèn)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yōu)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3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師吟詩,生讀讀古詩。
二、學詩
1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qū)W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qū)W習更多的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2學生說說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3學生自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弄懂詩意。合作學習、自我體會均可。
4反饋:抓住哪些字眼來理解?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最傳神?
(“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根據(jù)學生學情板書: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三、體情
1合作表演竹與石的對話。
2詩人喜歡竹子嗎?他是怎樣表達的?再讀古詩,體味詩人寫竹,是寫什么?
(板書:詠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jié)。
把自己想象成鄭燮,說說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懷著對勁竹、對詩人的敬佩之情朗讀全詩(對讀、指名讀、齊讀)
4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zhì)?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誦讀我們課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詩句。
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
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鄭燮《竹》“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jié),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五、鞏固
在畫的空白處題寫《竹石》,要求默寫。也可以題寫你喜歡的寫竹的詩句。
竹 石
鄭燮
板書:
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詠物明志
設計理念:語文課堂要體現(xiàn)開放襟懷,把課外的學習引進課內(nèi),使古詩的教學變得“充實”“厚實”起來。而且詩人的生平與他詩作蘊涵的精神一脈相承,感悟詩中內(nèi)涵,學習詩人借物喻人、詠物明志的寫法,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設計特色: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如竹與石的對話、把自己假想成鄭燮,用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加強對文本的體驗。教學過程講究承接、回環(huán),從入課時賞畫到結(jié)課時在畫上題詩,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鄭燮的故事,有關竹的詩句
2、小黑板或課件
一、導入:
1 看圖:圖上有什么?(板書:竹石鄭燮說到詩人,他還有一個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號——板橋)
2 你知道鄭板橋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xiàn)得十分坦蕩、灑脫) (4)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zhèn)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yōu)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3 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師吟詩,生讀讀古詩。
二、學詩
1 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qū)W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qū)W習更多的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2 學生說說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3 學生自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弄懂詩意。合作學習、自我體會均可。
4 反饋:抓住哪些字眼來理解?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最傳神? (“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根據(jù)學生學情板書: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三、體情
1 合作表演竹與石的對話。
2 詩人喜歡竹子嗎?他是怎樣表達的?再讀古詩,體味詩人寫竹,是寫什么? (板書:詠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jié)。 把自己想象成鄭燮,說說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懷著對勁竹、對詩人的敬佩之情朗讀全詩(對讀、指名讀、齊讀)
4 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zhì)?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誦讀我們課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詩句。
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
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鄭燮《竹》“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jié),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五、鞏固
在畫的空白處題寫《竹石》,要求默寫。也可以題寫你喜歡的寫竹的詩句。
板書:
咬定 千磨萬擊 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詠物明志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