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這是京口北固亭懷古板書設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教學設想:
1、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
2、注意比較,比較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念奴嬌·赤壁懷古》
1、檢查背誦
2、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學課文,完成
(1)學生查找資料,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3)學生自讀課文
(4)聽錄音,注意范讀的語氣和感情
(5)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2、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上闋:歌頌迨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四、品味鑒賞
1、要求學生找出詞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決心
(2)人道寄奴曾住: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今者對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5)憑誰問,廉頗老矣:自我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這些典故的使用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
2、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2)劉裕“氣吞萬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憂國傷時的感慨:
(這些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五、拓展延伸(可作為課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
《念奴·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議論能上以形而上的層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鑒賞詠史抒懷類詩歌的能力;
二、掌握辛棄疾詞用典的特點。
【知識目標】
一、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二、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情感,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三、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一、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三、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一、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二、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方法;
二、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導語設計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朝廷重用的辛棄疾登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情呢?今天我們就來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幻燈片演示詩歌標題)。
三、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由學生展示課前所整理的有關資料,教師使用幻燈片進行補充)
1.作者:辛棄疾
2.解題:“永遇樂”,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零四字。
3.背景:本詞作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棄疾已66歲。其時宰相韓侂胄獨攬朝政,高談伐金而不作實際準備,繼續過著奢靡荒淫的生活。閑廢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鎮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鎮江)。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實際上只是利用他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號召而已。但辛棄疾仍想在風燭殘年為國立功,故到任后,他積極為軍事進攻做準備,同時又為韓侂胄的輕敵冒進而憂心忡忡。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辛棄疾登上此樓,面對破碎的山河,他為歷史的興衰而感慨,為復雜的形勢而擔憂,百感交集,寫下了此詞。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錄音,到詞中去感受詩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和對國家的一腔忠貞。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本詞,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歌感情和詩歌大意。
2.PPT播放朗讀,做朗讀指導。
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學生自讀,并選擇一兩位學生示范朗誦,注意節奏和情感。
4.學生齊讀詩歌。
5.看注釋,疏通詩歌大意。要求學生(1—2名)用自己的語言還原詞的內容,要求語句表達要具有簡潔性,連貫性,準確性。
(三)重點分析
本詞的特色,也是辛棄疾寫詞的特色,即善于“用典”。所謂“用典”,就是引用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恰當的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1.討論問題
詞好用典故,那么這首詞一共運用了幾個典故?請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出來。這些典故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①孫權坐斷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倉皇北顧;④佛貍神鴉社鼓;⑤廉頗忠勇遭棄。
2.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平均是6—8人,設一小組長。每一小組分到一個小題,由小組長組織本組學生進行本道小題的合作探究,共同形成答案,最后選派一名同學最為代表在黑板上展示討論的成果)
(學生概括,教師明確)
明確:全詞共有5個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沒有用典,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鑒賞這首詞的關鍵所在。
3.學生展示
第一小組:孫權典故。孫權坐斷江南。(典故一)
辛棄疾對孫權可謂“情有獨鐘”: 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②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滿江紅》)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作者為什么如此推崇孫權?
明確:①京口是孫權開創基業的地盤;②孫權的東吳與當時的南宋王朝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樣位于東南一隅,同樣面對強大的北方入侵之敵,同樣有長江天塹。但是,孫權打敗了曹操,并且開疆拓土,最終促成三足鼎立的歷史局面;而南宋王朝卻不思進取,偏安茍且,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啊!于是詞人才會發出“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這樣的感慨,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和對當權者的譴責。
第二小組:劉裕典故。寄奴成功北伐。(典故二)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雄渾壯闊,氣吞山河,可以想象出當時劉裕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
作者借劉裕的典故,表達了夢想抗金,匡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的感情。
第三小組:劉義隆典故。元嘉倉皇北顧。(典故三)
典故中的“草草”是草率、輕易的意思,寫出了劉義隆的好大喜功、輕敵武斷。劉義隆北伐的結果是遭致慘敗。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著反對當時當權者韓侂胄草率出兵北伐的深刻用意。
第四小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典故。佛貍神鴉社鼓。(典故四)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的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鼓聲隆隆,鴉聲連連,人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祭祀著神靈,場面無比熱鬧。百姓們如此歡快,作者卻有不堪回首的痛苦。佛貍祠在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連天,南侵者一直打到瓜步山,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貍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無半點戰斗氣息,這對于志在收復失地的辛棄疾而言,當然是不堪回首。
作者充滿擔心憂慮:如果再不抓緊時機北伐,那么,北方漢人的人心都會變了,到時再北伐,無疑是難上加難。這個典故給人一種“時不待我”的急迫感。
第五小組:廉頗典故。廉頗忠勇遭棄。(典故五)
①作者希望像廉頗一樣,重新被朝廷起用,為國效力;②廉頗終究因為讒言而未被啟用,作者也一樣,因此又用廉頗自況,暗示了自己的處境。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報國無門,以廉頗自況有著盼人來問的渴求,此處用典,流露著詞人滿腔悲憤之情。
四、課堂小結
上闕無論寫人寫地都是吊古傷今。吊古之意明寫,傷今之意見于言外,即懷念孫權劉裕,深嘆英雄無覓。向往英雄業績,表達抗金決心。在上闕中,作者用孫權典,用劉裕典。下闕借古諷今,表達了作者北伐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耿耿忠心。
整首詞中,詞人遙望在金人鐵蹄蹂躪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國事,憂心如焚,自然地想到了曾經活躍的兩位歷史人物:北御大敵、內固國本的孫仲謀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劉裕。他們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但他們抗敵的英雄氣概,卻在激勵著后人,憑吊英雄,也是憑吊自己的過去。而現在南宋王朝眼看著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領,卻茍安江南,屈辱妥協,與孫劉比起來,簡直喪盡民族尊嚴和氣節。贊頌孫劉的業績,實際上是對南宋王朝茍且偷安的譴責,也是深嘆英雄無覓,向往英雄業績,表達抗金決心。用劉義隆典,提醒南宋當權者要慎重出戰,莫蹈覆轍,以史為鑒。追憶往事,慨嘆當前的處境,憶烽火歲月,用佛貍祠典,抒不遇憤懣、嘆朝廷無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頗典,表明自我心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復述出全詞的內容,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從而提升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場。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導向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導入語:同學們都游歷過一些名勝古跡吧?當你們去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時,會想到什么呢?有沒有同學來說一下?(幾輪互動)看來同學們都有很多感觸,那么我們來看看著名詞人辛棄疾游歷北固亭時,想到了什么。從而板書課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接下來我會以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作家資料進行分享,并總結: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曾參與抗金,是詞人中的英雄。重點介紹辛棄疾年輕時的事跡:①義斬義端;②50騎兵活捉張安國。而本文的創作背景為,詩人64歲被重新啟用,但因作戰主張與當權者相左,又被降職。本文寫于第二次被降職后,行至北固亭,憂憤而作。學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并請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詩歌: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了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指名叫學生回答,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贊揚了孫權東吳建權,抗擊曹魏,劉裕抵抗胡虜,北伐立功;下闕譴責劉義隆(元嘉)冒進誤國,感懷民生多艱,自己壯志難酬。
2.請同學們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幾處用典?各是什么?
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孫權、劉裕;
下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作者來到北固亭,為什么會想到孫權和劉裕?”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下列結論:
孫權:在京口建立吳國,建都建業(南京),抵抗了來自曹軍的入侵,保衛了國家;
劉裕:劉裕出生于京口尋常小巷陌,后建立劉宋政權,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來自多方的入侵,守衛了國家。
兩者均與京口一地有關,都曾勇猛抗敵,保衛家園。
2.“作者對兩者持怎樣的態度?如何看出?”請學生結合導入時的背景資料進行思考。
學生自由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得出下列結論: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尊敬和敬仰,感嘆南宋當權者昏庸無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不僅尊敬和敬仰,還認可劉裕的作戰方略,認為自己若是遇到劉裕這樣的明君,正確的政治建議就不會被忽視,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能夠實現。
(此處要結合劉裕建功的歷史:劉裕抗擊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權鞏固的準備之后,用此反襯作者所處時代的統治者急功近利,不聽勸阻,冒進抗金。)
3.“作者提到劉義隆、佛貍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學生回答,總結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冒進誤國,諷刺了當朝統治者,表達了作者的譴責態度。
“難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百姓安于異族政權統治,忘了記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不積極救國的不滿。
4.“作者提到廉頗,又有何用?”請同學結合詩人的生平回答。教師適當點撥,得出下列結論: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用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負,卻沒有機會實現,壯志難酬的苦悶。
5.結合全詩,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這樣有什么好處。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最后教師明確答案如下:
最大的藝術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語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內涵,是整體表達更加有力,擲地有聲。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課學過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小組討論:兩者有何異同點?
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結論:
相同點:表達方式上兩者都是借景抒情;內容上兩者均為以古喻今。
不同點:主題不同:蘇詞感慨了年華漸去,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時間流逝;辛詞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負無從實現而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憂憤。
(五)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并讓同學將上兩者比較閱讀的結論結合具體詞句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歷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只設置了預習任務完成,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背景以及講解的滲透顯然是有所欠缺的,這就致使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和情感時可能不會很深刻,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滲透環節,可以讓學生來發言,互動得出。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棄疾。*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在起義*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也一直害怕。*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棄疾64歲退隱*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麟興?鷯謾5筆泵曬乓厭繞穡?鷦蛉找嫠グ埽?⑵鵒四諑搖:??⒁懷》ソ鶇蠊Γ?怨?套約旱牡匚唬?謔瞧鷯昧誦療?滄魑?耪儔狽サ*熘摹5詼?輳?204)任他作鎮*知府,鎮*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初到鎮*,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麟幸換鋝贍桑?⒏??桓黿倒俚拇Ψ鄭?罄從職閹?骼胝蚪?P療?*┱剮鄄糯舐暈?指創笠黨雋Φ腦竿?致淇樟恕U餼褪切療?殘湊饈狀實謀塵啊?/p>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麟屑庇詒狽サ南質抵校?療?捕粵踉5母杷灘喚鍪竅蟯??撓⑿垡導ǎ?購?小叭綣?齙攪踉U庋?墓????惱?氛鉸砸饌季湍鼙徊捎謾鋇囊饉肌?/p>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隊一直追到長*邊,聲稱要渡*,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隊時在長*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麟械木?妗?/p>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
*告當朝
詠史抒懷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